氣候變化問題是世界十大環境問題之首,關係到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引起國際社會和各國政府普遍關注,紛紛制定對策。本文概述日本如何應對氣候變化。
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政策
從戰略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因其地理、氣候等因素,氣候變化給日本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日本政府從戰略高度應對氣候變化。日本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是建立在環境和經濟的統一、協調發展的基礎之上,列為環境戰略之首。日本政府為保護全球氣候,承諾提供多達100億美元的經費,是美國提供經費的10倍,企圖在國際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在起主導作用,在世界上樹立環境大國的形象。
組織健全、法律先行:日本政府十分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問題,早在1997年就成立了以內閣總理大臣為首的《全球變暖對策本部》;日本氣象廳設立了「氣候課」「氣候變化對策室」「氣候變暖情報中心」「氣候研究部」等應對氣候變化機構。
1998年4月28,日本日頒布了《全球氣候變暖對策推進法》。該法第一條規定:制定本法的目的是促進應對全球氣候變暖,明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業和國民應對氣候變暖的責任,確立應對氣候變暖的基本政策,從而為確保當代人和後代人們享有健康和文明的生活做出貢獻。1998年6月日本政府還制定了《面向2010年的全球變暖對策推進大綱》,該大綱制定了一系列應對氣候變暖的政策、措施。政府每年對大綱制定的政策、措施進行定期檢查,依法進行監督落實,應對氣候變化有法可依。實施環境立國戰略:為了應對氣候變化等環境問題,2007年6月,日本政府制定了「21世紀環境立國戰略」。該戰略指出,為了克服地球變暖等環境危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需要綜合推進「低碳社會」「循環型社會」和「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社會」的建設。提出要變革現有社會經濟結構、生活方式和價值觀。謀求日本「從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社會向可持續、節能、注重質量的社會」轉變,努力把日本建成環境和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環保國家。
創建低碳社會:因受地理環境等自然條件制約,氣候變化對日本的影響遠大於世界其他發達國家。面對氣候變化可能給日本農業、漁業、環境和國民健康帶來的不良影響,日本政府提倡創建低碳社會、發展低碳經濟。這不僅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選擇,也是人類社會繼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後向生態文明的重要途徑。2008年6月,日本政府的提出新的防止全球氣候變暖的對策,這是日本低碳經濟戰略形成的正式標誌,它包括應對低碳發展的技術創新、制度變革及生活方式的轉變,提出了日本溫室氣體減排的長期目標是:到2050年日本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比目前減少60%至80%。2008年,日本政府還制定了「低碳社會行動計劃」,將低碳社會作為未來的發展方向和政府的長遠目標。「低碳社會行動計劃」提出,到2020年將太陽能發電量提高到目前的10倍,2030年時提高到40倍。到2030年,風力、太陽能、水力、生物質能和地熱等的發電量將佔日本總用電量的20%。
「官民攜手」應對氣候變化:日本應對氣候變化體制是由政府主導全民參與的舉國體制。日本政府要求應對氣候變化首先從政府做起,呼籲全社會參與。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業、國民都要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的全過程。提倡「官民攜手」應對氣候變化。大力宣傳、普及保護氣候意識:通過各種媒體、利用各種教育手段,大力宣傳、普及保護氣候意識,倡導社會各界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國際合作:日本政府認為氣候變化無國界,無論其成因、還是其影響、對策等都是世界規模的,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必不可少。日本政府積極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國際合作,積極參與氣候變化有關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條約》《京都協議書》等條約、並較快地批准了《京都協議書》。日本政府動員所有政策手段,努力實現《京都協議書》的承諾,2008年至201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比1990年排放水平削減6%。日本政府和聯合國開發署合作實施一個總投資9210萬美元的新項目,以幫助非洲應對氣候變化。
減緩氣候變化措施
日本減緩氣候變化措施首先從能源供需兩個方面著手。節約能源:日本政府對於使用節能設備的單位給予稅收等多方面的優惠,對耗能過大的單位,進行限期整改、罰款、停產整頓等處理。提倡節能建築;普及節能汽車等。提倡使用清潔能源和再生能源:為了減少由於化石能源利用產生的溫室氣體、促進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日本頒布了《關於促進新能源利用的特別措施法》《新能源利用的特別措施法實施令》等法規。提倡使用太陽能、核能發電。
提高城市能源利用率:通過城市集中供暖等途徑,提高城市能源利用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限制溫室氣體排放:儘量減少廢棄物的產生,限制廢棄物的燃燒量,提倡重複使用、再生利用,有效利用可再生的木材和木屑;為限制甲烷排放,減少垃圾的直接填埋,改善牧場管理;為限制氧化亞氮排放,在工業生過程中採取限排措施,努力提高廢棄物燃燒設施的燃燒溫度等。
引進《京都議定書》減排溫室氣體靈活機制:引進《京都議定書》的「排放貿易」「清潔發展機制」等機制,如日本與哈薩克斯坦籤訂了「排放貿易」協定。加強減緩氣候變化新技術研究:重點研究溫室氣體貯存、固定等新技術。
加強綠化,減緩氣候變化:日本政府重視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作用,大力提倡植林造林;提倡在城市的樓項上種草、種花。
徵收碳稅,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通過徵收碳稅(煤炭、汽油、天然氣等燃料稅的總稱)間接控制一氧化碳排放。
加強氣候變化的觀測、預測業務:為減緩氣候變化,加強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變化觀測業務,研究氣候變化觀測、預測的新方法,提高氣候變化預測準確率。
提倡有利於減緩氣候變化的消費方式和生活方式:日本政府提倡「夏時制」;提倡夏季將空調溫度由26℃調到28℃,調高2℃便可減排溫室氣體17%。提倡上班騎自行車、乘坐公共運輸工具,少開私車;提倡國民購買低碳環保商品等。
適應氣候變化措施
適應氣候變化重在預防:日本是一個充滿危機意識的國家,適應氣候變化重在預防。為了適應極端氣候事件等危機,日本政府從中央到地方建立了危機管理體制、防災體系;成立了以首相為主任的防災委員會,指導日本全國的防災、減災工作。日本政府用於防災、減災預算約佔國民收入的5%。
加強適應氣候變化的基礎工作:,為實時掌握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時、空變化,氣象廳等部門利用氣象衛星、氣候觀測、高空氣象觀測、氣象火箭觀測等觀測手段,加強氣候變化的觀測、為適應氣候變化提供觀測資料。
文部科學省計劃利用人造衛星觀測溫室效應,力爭在未來15年,以月為單位精確計算全球二氧化碳濃度分布。
日本還制定了「金星探測計劃」,其目的之一是研究金星大氣的運動規則,進一步揭示地球氣候變化的規律。
加強氣候變化研究工作。重點研究氣候變化的機制、高解析度的氣候摸式,研究氣候觀測新儀器,如,研究出同時自動測定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碳的儀器。
評估氣候變化對日本生態系統、農業、林業、水資源、身體健康、社會和經濟的影響,評估災區適應性及其受災程度等。
加強適應氣候變化調整工作:為了適應氣候變化給日本各方面帶來的負面影響,進行適應性調整,重點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水資源的管理和利用,基礎設施,提高農業應變能力和提高各有關方面抗災、減災水平及能力。
加強適應氣候變化有關技術研究:加強研究防洪減災、水資源利用和水資源管理技術。加強研究保護植被、生物多樣性等適應性保護技術等。
海平面升高的應對措施:近年來因氣候變暖引起日本海平面升高創百年最高記錄。加強應對主要措施為加高、加固海堤、增建護岸設施及加強潮位觀測等。從2004年起氣象廳正式開展監測海平面升高業務。
查天氣 關注 「中國天氣網」 微信公眾號、「天氣管家」APP安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