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如何應對氣候變化

2021-01-22 中國天氣

氣候變化問題是世界十大環境問題之首,關係到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引起國際社會和各國政府普遍關注,紛紛制定對策。本文概述日本如何應對氣候變化。

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政策

從戰略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因其地理、氣候等因素,氣候變化給日本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日本政府從戰略高度應對氣候變化。日本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是建立在環境和經濟的統一、協調發展的基礎之上,列為環境戰略之首。日本政府為保護全球氣候,承諾提供多達100億美元的經費,是美國提供經費的10倍,企圖在國際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在起主導作用,在世界上樹立環境大國的形象。

組織健全、法律先行:日本政府十分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問題,早在1997年就成立了以內閣總理大臣為首的《全球變暖對策本部》;日本氣象廳設立了「氣候課」「氣候變化對策室」「氣候變暖情報中心」「氣候研究部」等應對氣候變化機構。

1998年4月28,日本日頒布了《全球氣候變暖對策推進法》。該法第一條規定:制定本法的目的是促進應對全球氣候變暖,明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業和國民應對氣候變暖的責任,確立應對氣候變暖的基本政策,從而為確保當代人和後代人們享有健康和文明的生活做出貢獻。1998年6月日本政府還制定了《面向2010年的全球變暖對策推進大綱》,該大綱制定了一系列應對氣候變暖的政策、措施。政府每年對大綱制定的政策、措施進行定期檢查,依法進行監督落實,應對氣候變化有法可依。實施環境立國戰略:為了應對氣候變化等環境問題,2007年6月,日本政府制定了「21世紀環境立國戰略」。該戰略指出,為了克服地球變暖等環境危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需要綜合推進「低碳社會」「循環型社會」和「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社會」的建設。提出要變革現有社會經濟結構、生活方式和價值觀。謀求日本「從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社會向可持續、節能、注重質量的社會」轉變,努力把日本建成環境和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環保國家。

創建低碳社會:因受地理環境等自然條件制約,氣候變化對日本的影響遠大於世界其他發達國家。面對氣候變化可能給日本農業、漁業、環境和國民健康帶來的不良影響,日本政府提倡創建低碳社會、發展低碳經濟。這不僅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選擇,也是人類社會繼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後向生態文明的重要途徑。2008年6月,日本政府的提出新的防止全球氣候變暖的對策,這是日本低碳經濟戰略形成的正式標誌,它包括應對低碳發展的技術創新、制度變革及生活方式的轉變,提出了日本溫室氣體減排的長期目標是:到2050年日本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比目前減少60%至80%。2008年,日本政府還制定了「低碳社會行動計劃」,將低碳社會作為未來的發展方向和政府的長遠目標。「低碳社會行動計劃」提出,到2020年將太陽能發電量提高到目前的10倍,2030年時提高到40倍。到2030年,風力、太陽能、水力、生物質能和地熱等的發電量將佔日本總用電量的20%。

「官民攜手」應對氣候變化:日本應對氣候變化體制是由政府主導全民參與的舉國體制。日本政府要求應對氣候變化首先從政府做起,呼籲全社會參與。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業、國民都要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的全過程。提倡「官民攜手」應對氣候變化。大力宣傳、普及保護氣候意識:通過各種媒體、利用各種教育手段,大力宣傳、普及保護氣候意識,倡導社會各界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國際合作:日本政府認為氣候變化無國界,無論其成因、還是其影響、對策等都是世界規模的,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必不可少。日本政府積極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國際合作,積極參與氣候變化有關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條約》《京都協議書》等條約、並較快地批准了《京都協議書》。日本政府動員所有政策手段,努力實現《京都協議書》的承諾,2008年至201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比1990年排放水平削減6%。日本政府和聯合國開發署合作實施一個總投資9210萬美元的新項目,以幫助非洲應對氣候變化。

減緩氣候變化措施

日本減緩氣候變化措施首先從能源供需兩個方面著手。節約能源:日本政府對於使用節能設備的單位給予稅收等多方面的優惠,對耗能過大的單位,進行限期整改、罰款、停產整頓等處理。提倡節能建築;普及節能汽車等。提倡使用清潔能源和再生能源:為了減少由於化石能源利用產生的溫室氣體、促進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日本頒布了《關於促進新能源利用的特別措施法》《新能源利用的特別措施法實施令》等法規。提倡使用太陽能、核能發電。

提高城市能源利用率:通過城市集中供暖等途徑,提高城市能源利用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限制溫室氣體排放:儘量減少廢棄物的產生,限制廢棄物的燃燒量,提倡重複使用、再生利用,有效利用可再生的木材和木屑;為限制甲烷排放,減少垃圾的直接填埋,改善牧場管理;為限制氧化亞氮排放,在工業生過程中採取限排措施,努力提高廢棄物燃燒設施的燃燒溫度等。

引進《京都議定書》減排溫室氣體靈活機制:引進《京都議定書》的「排放貿易」「清潔發展機制」等機制,如日本與哈薩克斯坦籤訂了「排放貿易」協定。加強減緩氣候變化新技術研究:重點研究溫室氣體貯存、固定等新技術。

加強綠化,減緩氣候變化:日本政府重視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作用,大力提倡植林造林;提倡在城市的樓項上種草、種花。

徵收碳稅,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通過徵收碳稅(煤炭、汽油、天然氣等燃料稅的總稱)間接控制一氧化碳排放。

加強氣候變化的觀測、預測業務:為減緩氣候變化,加強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變化觀測業務,研究氣候變化觀測、預測的新方法,提高氣候變化預測準確率。

提倡有利於減緩氣候變化的消費方式和生活方式:日本政府提倡「夏時制」;提倡夏季將空調溫度由26℃調到28℃,調高2℃便可減排溫室氣體17%。提倡上班騎自行車、乘坐公共運輸工具,少開私車;提倡國民購買低碳環保商品等。

適應氣候變化措施

適應氣候變化重在預防:日本是一個充滿危機意識的國家,適應氣候變化重在預防。為了適應極端氣候事件等危機,日本政府從中央到地方建立了危機管理體制、防災體系;成立了以首相為主任的防災委員會,指導日本全國的防災、減災工作。日本政府用於防災、減災預算約佔國民收入的5%。

加強適應氣候變化的基礎工作:,為實時掌握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時、空變化,氣象廳等部門利用氣象衛星、氣候觀測、高空氣象觀測、氣象火箭觀測等觀測手段,加強氣候變化的觀測、為適應氣候變化提供觀測資料。

文部科學省計劃利用人造衛星觀測溫室效應,力爭在未來15年,以月為單位精確計算全球二氧化碳濃度分布。

日本還制定了「金星探測計劃」,其目的之一是研究金星大氣的運動規則,進一步揭示地球氣候變化的規律。

加強氣候變化研究工作。重點研究氣候變化的機制、高解析度的氣候摸式,研究氣候觀測新儀器,如,研究出同時自動測定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碳的儀器。

評估氣候變化對日本生態系統、農業、林業、水資源、身體健康、社會和經濟的影響,評估災區適應性及其受災程度等。

加強適應氣候變化調整工作:為了適應氣候變化給日本各方面帶來的負面影響,進行適應性調整,重點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水資源的管理和利用,基礎設施,提高農業應變能力和提高各有關方面抗災、減災水平及能力。

加強適應氣候變化有關技術研究:加強研究防洪減災、水資源利用和水資源管理技術。加強研究保護植被、生物多樣性等適應性保護技術等。

海平面升高的應對措施:近年來因氣候變暖引起日本海平面升高創百年最高記錄。加強應對主要措施為加高、加固海堤、增建護岸設施及加強潮位觀測等。從2004年起氣象廳正式開展監測海平面升高業務。

查天氣 關注 「中國天氣網」 微信公眾號、「天氣管家」APP安卓版

相關焦點

  • 氣候變化風險加大,人類該如何應對?
    同這裡的天氣一樣,25日,在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報告第一次主要作者會上,有關氣候變化的討論在熱烈的進行著。此次會議的召開標誌著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報告進入了實質性編寫階段。那麼,第六次評估報告將涵蓋哪些內容,有何亮點,人類又該如何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呢?
  • ——東北糧倉如何應對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對糧食生產有哪些影響?未來糧食產區將面臨怎樣的氣象風險?這些問題是國家相關部門近些年來高度關注的問題。  東北三省作為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未來是否會受到全球變暖的不利影響以及如何應對,成為氣象部門農業氣象服務的重點課題、項目。
  • 心理學如何應對世界氣候的變化
    不久前,來自近200個國家的代表在法國開會討論氣候變化。    美國總統歐巴馬早些時候在國情諮文中說:「沒有挑戰,將對後代造成比氣候變化更大的威脅。」然而,由於公眾情緒缺少緊迫感,這類觀點就需要大力傳播。
  • 解振華:無論國際形勢如何變化 中國都將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解振華:無論國際形勢如何變化 中國都將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2017-,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22日在柏林表示,各方應堅持《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下稱「公約」)和《巴黎協定》確定的基本原則,加速落實已經作出的承諾,決不能倒退。
  • 核電在應對氣候變化中所起作用
    本次論壇的主要議題是,關注發展核能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作用。  據悉,本次論壇圍繞如何通過發展核能實現「巴黎協定」目標、我國核能行業「十三五」發展規劃、核安全等熱點話題進行圓桌討論。參加論壇的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理事長錢智民表示,發展核能有助於減少使用化石能源,對於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意義重大。
  • 解讀峇里島路線圖:人類應對氣候變化的新裡程碑
    據新華社報導  在經過兩個星期的艱苦談判後,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15日終於孕育出備受矚目的「峇里島路線圖」,它將為人類下一步應對氣候變化指引前進方向。  參加本次大會的中國代表團副團長、國家應對氣候變化領導小組辦公室司長蘇偉在第一時間對「峇里島路線圖」進行了解讀。
  • 秦大河:完善法律制度應對氣候變化
    發展中國家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進程遠未完成,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任務尤為艱巨,這些國家不應該也不可能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採取超出其責任和能力的措施。這一點尤其要特別強調。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深受氣候變化的影響,但是作為負責任的大國,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明確提出「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為保護全球氣候作出新貢獻」這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任務。
  • 應對氣候變化:適應與減緩同等重要
    在以往的應對氣候變化過程中,我們更注重就過去的事件作出被動響應,而不是主動防禦未來的變化,然而應對氣候變化本身就是對風險作出選擇和管理的過程,只有認知到這一點,才能對適應有所領會,並且將適應氣候變化與經濟社會發展以及抑制未來氣候變暖的目標真正結合起來。目前全世界各國政府、環保界都已經在不斷地積累適應方面的經驗。
  • 應對氣候變化做好科研轉型
    科學家指出,由於氣候變化,澳大利亞的火災季節有可能變得更長,火勢可能變得更猛烈。「人類正面臨一個緊迫的挑戰。現有的科學研究只是部分了解了氣候變化的風險,以及這些風險將如何影響不同的國家或地區。人類該如何應對,這是一項挑戰。」
  • 國務院關於印發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的通知中國應對氣候變化...
    領導小組將研究確定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重大戰略、方針和對策,協調解決應對氣候變化工作中的重大問題。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辦事機構設在發展改革委。國務院有關部門要認真履行職責,加強協調配合,形成應對氣候變化的合力。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加強對本地區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組織領導,抓緊制定本地區應對氣候變化的方案,並認真組織實施。
  •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有哪些新氣象
    在這輪機構改革中,新組建的生態環境部肩負著建設美麗中國的重任,一些相關職能從其他部委轉至這個年輕的部委,備受關注的包括應對氣候變化的職責。在今天生態環境部的例行發布會上,氣候司司長李高首次在發布會上亮相,媒體都在關注轉隸之後的氣候司有哪些新氣象。
  • 應對氣候變化,從我做起
    今日視點  新華社記者 黃 堃  在巴黎,一百多位各國領導人出席了氣候變化大會,這讓人感到各國對氣候問題的重視,但也讓一些人產生應對氣候變化是「高端事務」的感覺。作為普通人,我們又能為應對氣候變化做些什麼?  其實,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為緩解全球氣候變化做出自己的一點貢獻。
  • 應對氣候變化_中國氣象局
    應對氣候變化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發布時間:2017年03月02日14:08
  • 為應對氣候變化,拜登將會如何組建政府?
    【11月18日華盛頓報導】喬·拜登若能成功當選下一任美國總統,將會立刻重視氣候變化問題。目前,拜登已經起草了數份行政令,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並積極尋找部門負責人,要求其在執政過程中推行氣候變化應對政策——不僅限於環境部,甚至包括國防部、財政部、交通部。
  • 機構改革後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如何開展?生態環境部回應
    機構改革後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如何開展?有記者問,機構改革以後,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工作今後將如何開展?重點會在哪些領域發力?  李高介紹稱,本次機構改革,應對氣候變化的職能劃轉到了新組建的生態環境部,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對於進一步增強應對氣候變化與環境汙染防治工作的協同性,增強生態環境保護整體性的重大制度安排。下一步,我們要在新的形勢下,進一步做好應對氣候變化的工作。
  • 關於應對氣候變化的哲學思考
    在不同的時間尺度上,地球氣候受太陽活動、地質運動、大洋環流、生物活動等因素的影響,發生了程度不同的冷暖乾濕變化。氣候的這種階段性變化屬於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的客觀存在。人類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深化對氣候變化內在規律性的認識,努力適應和應對氣候變化,在變化的氣候中尋求生產生活行為與自然環境的動態平衡。  從質量互變規律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必要性。
  • 應對氣候變化如何推進?四川找準四個問題,明確四大舉措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殷鵬)5月30日,記者從省生態環境廳獲悉,為為進一步推動我省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確保完成「十三五」節能降碳目標任務, 近日省生態環境廳以應對氣候變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的名義組織召開了2020年度第一次工作推進會,會上安排部署了近期重點工作。
  •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摘要
    《氣候公約》同時也要求所有締約方制定、執行、公布並經常更新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方案。  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發展中國家,對氣候變化問題給予了高度重視,並根據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採取了一系列與應對氣候變化相關的政策和措施,為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 應對氣候變化對中國發展的意義
    釐清對氣候變化科學性的認識,有利於進一步取得科學共識,堅定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取向。這些重要共識是採取確定的應對行動的思想基礎。 第三是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的科學性。減緩方面,以節能減排為主的,包括增加非化石能源比例、增加森林土地碳匯等措施的減緩氣候變化的行動。
  • 中日韓等國倡議加強「森林固碳」應對氣候變化
    新華網哈爾濱8月28日電(記者 高星 潘麗君 侯悅)中、日、韓等多國代表27日至28日在此間舉行的第二屆東北亞生態(伊春)論壇上倡議,各國應廣泛開展雙邊和多邊生態保護與建設的交流與合作,推進林業發展,增加森林碳匯,應對氣候變化,共同為維護東北亞地區乃至全球氣候安全和生態安全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