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報記者段昊書報導 近日,由中國核能行業協會主辦的第二屆世界核能發展論壇在京開幕。本次論壇的主要議題是,關注發展核能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作用。
據悉,本次論壇圍繞如何通過發展核能實現「巴黎協定」目標、我國核能行業「十三五」發展規劃、核安全等熱點話題進行圓桌討論。參加論壇的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理事長錢智民表示,發展核能有助於減少使用化石能源,對於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意義重大。
記者從論壇上了解到,我國現運行核電機組已達36臺,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建立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做出重要貢獻。中國科學院院士安芷生等人在《我國大氣PM2.5汙染現狀與控制對策》一文中指出,只有當燃煤在一次能源結構中的比例降低到25%左右時,二氧化碳排放及各類空氣汙染,包括霾、臭氧等才能得到控制。在1973年世界石油危機後,歐美發達國家迅速發展核能,目前,法國、立陶宛、斯洛伐克、比利時、烏克蘭、瑞典、瑞士等國的核電發電量佔到本國總發電量的40%,日本和美國的核電發電量佔到20%以上,其中核電供應了美國無碳電力的60%。與風能、太陽能相比,核電具有零碳排放、超低大氣汙染物排放、基荷電力穩定、單機容量大、佔地規模小、長期運行成本低等優勢。
錢智民表示,核能在應對氣候變化中所起作用的大小,關鍵在於其安全性能否進一步提高,從而為更多公眾接受;也取決於核能的經濟性能否進一步提高,從而被社會選擇。
(來源:《中國氣象報》2017年5月8日三版 責任編輯:王若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