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布其模式: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中國經驗

2020-12-04 經濟觀察網

經濟觀察網 李仲和/文 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人類除了努力減排溫室氣體,還有其他路徑可入手嗎?

剛剛結束的巴黎氣候大會,一個來自中國的實踐案例提供了新的選擇:通過荒漠化治理,同樣可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法國當地時間12月1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組織、北京大學等機構聯合發布的《中國庫布其生態財富創造模式和成果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致力於治理沙漠的企業家王文彪,用近30年的時間,將1.27萬平方公裡的沙漠披上綠裝,將環境治理與市場、產業相結合,實現了可持續的沙漠生態財富創造模式。

《報告》同時強調,「庫布其模式」融匯科技創新、模式創新和機制創新,其最大貢獻不僅在於創造了大量生態財富,更重要的是讓人們重新認識沙漠,為世界更多的沙漠變成綠洲帶來了可能和希望。

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說,氣候變化與荒漠化在各個方面密切影響、相互聯繫,不斷變化的氣候環境和越來越頻繁的極端天氣事件將進一步加劇土地荒漠化和乾旱,導致糧食供應情況惡化,並使脫貧人口重新回到貧困狀態。

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組織秘書處執行秘書莫妮卡·巴布女士認為,人類未來的發展前景取決於今日所處土地的狀況與產出力。應當認識到儘快採取措施適應氣候變化的必要性,並將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土地管理、促進荒漠化土地恢復這兩個目標列為重中之重。

根據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組織最新研究,每修復5億公頃的退化農業用地,就能吸收全球化石能源燃燒產生的碳排放總量的1/3,除此之外,還能為當地增創居民就業崗位、帶來經濟轉型機會,推進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巴黎中國說

巧合的是,當多個聯合國組織向全世界推薦這一模式時,中國大多數疆域正在被深灰的霧霾所籠罩,凸顯了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面臨著的氣候變化的嚴峻而迫切的現實壓力。

這份《報告》重點展示了中國庫布其「治沙、生態、經濟、民生」平衡驅動應對氣候變化的實踐案例;展現了中國企業積極響應、認真踐行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大會上莊嚴承諾的有力行動。

作為全球治沙領導者,王文彪分享了中國在生態治理、環境改善和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經驗,並向全球推廣中國庫布其沙漠治理、生態修復的技術和模式,以幫助發展中國家提升防治沙漠化、應對氣候變化和消除貧困的能力,特別是2030年全球土地零退化目標的實現。

《報告》的發布,為今年的氣候大會增色不少。中國也以更多元的形象,出現在世界舞臺上。以往,作為發展中國家中的大國,中國在減排問題上,常常遭遇發達國家的非議。而中國秉持什麼樣的生態發展戰略,也受到全球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關切。

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國家主席習近平做了題為「攜手構建合作共贏、公平合理的氣候變化治理機制」的發言。他提出,中國在國際氣候治理的架構過程中,率先推動合作共贏、公平正義、包容互鑑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新理念,並在此基礎上對目前的全球治理模式進行修正和重構。

習近平特別宣布了中國推動氣候變化領域南南合作的新舉措:為了展現中國負責任發展中大國的形象與定位,中國將通過南南合作,向發展中國家推廣中國低碳發展的新理念、新戰略、新措施和新技術。

而作為新理念和新技術的代表,庫布其模式就此登上巴黎的國際舞臺,它所代表的中國防治荒漠化技術,或將成為中國繼高鐵和核電之後,第三個可以走向世界,造福全人類的成果。

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指出,《報告》發布旨在通過分享中國環境治理中的成功案例,來展示一個發展中大國主動承擔生態責任、舉國上下齊心探索的態度與行動,進而為全球氣候變化與環境治理提供一份啟示與參考。聯合國多家國際機構出席此次會議,足以表明這一議題的重要性,也說明中國的積極行動正日益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與肯定。

庫布其模式

1984年,俯瞰著西部中國廣袤而貧瘠的荒原,中國科學家錢學森拋出了一個令人驚訝的預言——中國的西部有16億畝的沙漠戈壁,將會為國人每年生長出幾千個億!而這絕不是神話,它只需要走一條途徑:發展沙產業。

錢學森認為:凡是有陽光普照,可直接進行植物光合作用的空間區域,都可以成為農業型知識密集產業的發展空間,具有充沛陽光資源的沙漠、戈壁可以發展成為農業型產業空間。

30年過去了,正是在這一科學理論的指導下,中國的億利資源集團,成功地摸索出一條沙漠治理、經濟效益以及精準扶貧並重的「庫布其模式」。

究竟什麼是「庫布其模式」?

沿著中國第七大沙漠——庫布其沙漠——的穿沙公路,可以看到一排閃爍著金屬光澤的光伏電板。2011年,億利資源集團在庫布其沙漠開發了110MW的「光、電、草、牧」為一體的太陽能光伏產業已經併網發電。在沙漠裡,光伏電池板遮風遮蔭,促進了植物的生長,並為散養的羊和雞提供庇護,禽畜的糞便提供了有機肥料,改良了土壤,使土地得到了修復。

這一產業設計既綠化了沙漠,又發展了沙漠種養殖業,還創造了源源不斷的綠色能源。在這個模式下,不僅光伏產業有投資效益,也促進了生態修復的效益,其中生態收益佔到光伏收益的20%多,這讓治理沙漠修復生態成為一個錢景可期的大生意,大大提高了可持續性和可推廣性。

庫布其模式更大的價值在於:它不僅是荒漠化治理的技術創新,也是改善沙漠地區生存狀態的社會實驗。

1997年,億利資源集團經過3年的艱苦奮戰,終於打通了第一條縱貫庫布其沙漠南北、全長65公裡的「穿沙公路」。筆直的沙漠公路的到來,使得這裡的農牧民得以走出沙漠,通過移民搬遷,接軌現代生活。而搬離沙漠並非終點,億利資源集團通過不斷探索可持續的沙漠產業,將這些農牧民變成億利的合作者,並從沙漠中獲得財富。

這些沙漠裡的農牧民,有的以沙漠土地入股,成為了企業的股東,有的直接參與了企業的生態建設和產業化工程建設,成為了企業的工人。

這些年,億利資源集團修建了5條全長500多公裡的縱向穿沙公路,實現了「分而治之」,而且路修到哪裡,水電就通到哪裡,綠化就跟到哪裡,並逐步延伸。這些綠化大軍們,通過圍封限牧、飛播、大自然修復和林草藥集約化,使得荒漠披上了綠色,並探索並確立了「鎖住四周、滲透腹部、以路劃區、分割治理」的防沙用沙戰略。

與此同時,億利資源集團累計為農牧民創造了近100萬個就業崗位,每年直接就業5000多人,間接就業10萬多人,每年勞務費1億多元,當地農牧民收入在10年間增長了7倍。可以說,億利資源集團和沙漠的農牧民,一起互動,相互支撐,開創了一條和諧共贏的防沙綠化的社會發展模式,幫助千千萬萬個農牧民過上了富足的生活。

向世界開放

億利資源集團近30年的沙漠修復和發展沙產業的實踐說明,沙漠是可以治理的,沙漠的光熱等自然稟賦完全可以利用。

而這一實踐的核心價值在於:億利資源集團的荒漠化治理,系統化發展了「生態修復、生態牧業、生態健康、生態旅遊、生態光能、生態工業」的「六位一體」沙漠生態產業體系。同時,還積累了1000多種耐寒、耐旱、耐鹽鹼的種質資源,建成西北最大的種質資源庫,創新了「氣流法」植樹等100多項沙漠生態技術和100多種「沙漠生態工藝包」,創造了1000多億元的公司價值,創造了4600多億元的生態資產。

在學術領域,庫布其模式早已被認為是世界治沙領域的標杆,近年來受到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組織(UNCCD)和其他有關組織的積極推廣。今年夏季,在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上,來自非洲、中東等國家的科研人員和政府官員,紛紛走進庫布其考察和學習,越來越多來自全球沙漠地區的科學家,在考察完畢後,開始思索怎樣複製和借鑑庫布其模式。

巴黎氣候大會上發布的《報告》分析認定,億利資源集團在改善沙漠生態、發展沙漠產業、消除沙區貧困、應對氣候變化方面成就卓著,創造了4600多億元人民幣的生態財富,修復綠化沙漠1.27萬平方公裡(其中庫布其治理修復1.1萬平方公裡,綠化面積6000餘平方公裡),生態減貧超10萬人,為100餘萬人(次)提供就業機會。

荒漠化治理關乎荒漠化地區人民的生存環境、全球氣候變化、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正如習近平主席宣示的那樣,中國在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和荒漠化治理的經驗,將面向世界開放,廣泛開展防沙治沙國際合作。

以全球視野觀察,作為一個微觀上的治理主體,億利資源集團無疑在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之間,尋找到了一個可貴的平衡,讓治理沙漠成為可持續的商業模式。作為微觀的市場主體,這樣的模式與國家戰略共振,與全人類的發展相呼應,具有非凡的意義。

可以說,通過實踐創新,億利資源集團形成並輸出了一個成功的模式——「庫布其沙漠生態財富創造模式」,走出了一條立足中國、造福世界的沙漠綜合治理道路。庫布其模式帶來的希望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人類將有更多的路徑和方式同時發力。

聯合國副秘書長兼亞太經社會執行秘書沙穆沙德阿赫塔爾表示,庫布其沙漠治理歷程令人聯想到許多深受土地荒漠化威脅的地區。防治土地荒漠化具有多重效益,有利於消除貧困、提高糧食安全、加強相關地區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各國應儘可能調動更豐富的資源,鼓勵私營領域參與,創造可持續的生態經濟模式。

曾兩度赴中國庫布其沙漠考察的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代表傑瑪•謝菲爾德說,「庫布其模式」代表著一種可持續的商業發展模式,極具啟發意義,希望這一成功經驗能在全世界推廣。已經數次到訪中國庫布其沙漠的莫妮卡·巴布,對「庫布其模式」十分推崇,在這個攸關全人類未來的平臺上,她說:庫布其模式為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了傑出示範。

庫布其模式,到了為全人類造福的時候了。

相關焦點

  • 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聯合國為何選中國樣本?——庫布其財富分享會對...
    經濟觀察網 程久龍/文 12月1日,法國巴黎,全球氣候變化大會。147位國家領導人,195個國家代表團,近2000個NGO組織,政商名流雲集。聚焦如何面對氣候變化、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樣性可持續發展受到嚴峻挑戰的現今,各國如何切實行動?
  • ...國際沙漠論壇諮委會會議在京舉行 聚焦治沙生態價值應對氣候變化
    會議認為,應認真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進一步將第六屆、第七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賀信指示精神落到實處,更高水平辦好第八屆論壇,聚焦治沙生態價值、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向「一帶一路」沿線推廣中國治沙經驗,推動全球沙漠生態價值創造與減貧、荒漠化地區新能源產業發展與低碳減排等國際合作。
  • 美媒:中國成全球沙漠治理典範
    參考消息網12月4日報導 美媒稱,12月1日,在世人矚目的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一份來自中國的「生態厚禮」被聯合國有關機構鄭重推薦給世界——聯合國多個國際組織與中國有關方面共同舉辦成果分享會,發布《中國庫布其生態財富創造模式和成果報告》。
  • 學者: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有四點值得分享的經驗
    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戰略諮詢研究院副院長王毅出席2018年全球氣候行動峰會「應對氣候變化: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邊會。 Woodrow Chris 攝中新網北京9月14日(馮玲玲)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戰略諮詢研究院副院長王毅12日在2018年全球氣候行動峰會「應對氣候變化: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邊會上表示,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生態環境治理過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1978—1998年、1998—2012年、2012年至今。
  • 中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舉措
    新華社北京11月30日電(記者 王雪梅)中國作為遭受氣候變化不利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長期以來高度重視氣候變化問題,主動承擔相應責任,支持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積極參與國際對話,努力推動全球氣候談判。
  • 塗瑞和:中國成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引領者」
    各國應攜手應對氣候變化《21世紀》:中國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成效如何?塗瑞和:就中國來講,可以說在全球氣候治理方面從最初的跟隨者、參與者,逐步發展成較大貢獻者,到近年來成為引領者。這是基於中國國情、社會經濟發展歷程和進入新時代以來推動落實新發展理念、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戰略選擇。
  • 中國網評 | 中國行動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提振雄心
    2016年4月,195個國家共同籤署了《巴黎協定》,這份協定為2020年後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提供了路線圖。在氣候雄心峰會上,習近平主席通過「三個心」的表述提出倡議:團結一心,開創合作共贏的氣候治理新局面。提振雄心,形成各盡所能的氣候治理新體系。增強信心,堅持綠色復甦的氣候治理新思路。在新的歷史階段,「三心倡議」不僅顯示出中國參與應對氣候變化的積極態度,也為全球氣候治理提供了方法論,同時折射出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過程中所付出的「心力」。
  • 中國要以發展的眼光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不只是非洲,南亞、中亞、拉美都有同樣的問題,尊重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權力同樣是全球必須共同承擔的責任。因此,我們不僅要關注全球氣候變暖,還要考慮發展中國家需要以經濟發展結構變遷應對人口爆炸的衝擊,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
  • 中國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提供「高清大圖」
    此外,數據還將服務於全球變化研究,準確評估全球碳循環、溫室氣體排放等。  23日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召開的2014年聯合國氣候峰會,正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力量的又一次匯聚,爭取為明年氣候變化達成一個新的協議,增加政治推動力。  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助推著中國碳排放總量上升為世界最大。
  • 庫布其沙漠治理為全球荒漠化防治貢獻中國智慧
    位於庫布其沙漠中的光伏發電基地(9月14日攝)。  在黃河「幾」字彎、陰山山脈南的鄂爾多斯高原,橫臥著我國第七大、也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漠——庫布其沙漠,面積約1.86萬平方公裡。過去,這裡寸草不生,風沙肆虐,被稱為「死亡之海」。幾十年來,當地群眾、政府和企業攜手治沙,以頑強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代代接力,在大漠中書寫了一部荒漠化治理的英雄史詩。
  • 人民論壇網評|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更大貢獻
    本文轉自【人民論壇網】;12月1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氣候雄心峰會上通過視頻發表重要講話,並提出3點倡議,為開啟應對氣候變化新徵程指明了方向,體現了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更大貢獻的大國擔當,為全球氣候治理提振雄心。
  • 【專稿】孔鋒:氣候變化多樣性風險及其應對的全球機制
    鑑於氣候和氣候變化在不同時空尺度具有多樣性的特徵,要求政府決策者在應對氣候變化引發的各種災害與生態環境風險時,必須充分考慮氣候的時空尺度和氣候變化的本質特徵。目前,聯合國在制定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對策時,缺乏對氣候多樣性和氣候變化多樣性這一因素的考慮,單純僅從全球空間尺度或僅從全球百年時間尺度或是從氣候變化趨勢,制定全球統一的減緩與適應全球氣候變化的對策不僅是不科學,而且是不合理的。
  • 應對氣候變化對中國發展的意義
    首先是對氣候變化科學認識的差異和共識。從對氣候變化趨勢的認知來看,儘管有些學者對變暖是不是主要趨勢提出質疑,但從科學界已掌握的全球觀測資料看,確定近百年全球變暖的總體趨勢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在對氣候變化原因的認識方面,有一個確定的事實是大家都不否認的,即全球的觀測表明:近二百多年來,全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在逐步顯著增加,而這一點顯然與人類大量利用化石能源等人為因素相關。
  • 英能源和氣候變化委員會前主席:太陽能是庫布其能源發展的未來
    據預計,屆時將有190多個締約方代表、相關國際組織及民間組織代表參會,預計正式代表約1400人,其中部分國家元首將出席此次會議,共商全球防治荒漠大計。億利集團將承辦締約大會可持續土地管理商業論壇。作為此次大會的重量級演講嘉賓,中英(廣東)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中心顧問、英國新絲路能源有限公司主席、英國下議院能源與氣候變化委員會前主席提摩西•楊近日在大會前夕接受了環球網記者的獨家採訪。
  • 戰略| 提振全球雄心,為應對氣候變化注入中國力量
    在氣候雄心峰會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通過視頻發表了題為《繼往開來,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徵程》的重要講話,宣布中國國家自主貢獻一系列新舉措,進一步明確了中國自主貢獻的指標,並提出三點倡議。習近平主席的重要講話,既著眼解決當下突出問題,協調各國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更旨在引領未來, 為推動全球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引,為新的歷史背景下完善全球氣候治理提供了中國方案。
  • 國務院關於印發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的通知中國應對氣候變化...
    第一部分 中國氣候變化的現狀和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  近百年來,許多觀測資料表明,地球氣候正經歷一次以全球變暖為主要特徵的顯著變化,中國的氣候變化趨勢與全球的總趨勢基本一致。」等重大項目研究,並組織編寫了《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為國家制定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政策和參加《氣候公約》談判提供了科學依據。
  •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摘要
    《國家方案》共分為5個部分,內容如下:  第一部分中國氣候變化的現狀和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  近百年來,許多觀測資料表明,地球氣候正經歷一次以全球變暖為主要特徵的顯著變化,中國的氣候變化趨勢與全球的總趨勢基本一致。
  • 專訪:中國行動為應對氣候變化提供寶貴經驗——訪哥斯大黎加前環境...
    新華社聖何塞11月30日電專訪:中國行動為應對氣候變化提供寶貴經驗——訪哥斯大黎加前環境和能源部長埃德加·古鐵雷斯新華社記者範小林2019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召開前夕,哥斯大黎加前環境和能源部長埃德加·
  • 應對氣候變化,中國有承諾、中國在行動!
    應對氣候變化,中國有承諾、中國在行動! 原標題: 今天,習近平主席將出席氣候雄心峰會並發表重要講話。針對全球氣候變化議題,習主席曾在多個場合闡述中方觀點和承諾,並積極推動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多邊進程。
  • ...瑞和:後疫情時代應推動「綠色復甦」 中國成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各國應攜手應對氣候變化《21世紀》:中國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成效如何?塗瑞和:就中國來講,可以說在全球氣候治理方面從最初的跟隨者、參與者,逐步發展成較大貢獻者,到近年來成為引領者。這是基於中國國情、社會經濟發展歷程和進入新時代以來推動落實新發展理念、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戰略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