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視氣候變暖事實 採取措施適應、應對氣候變化
2012年6月5日(星期二)9時,氣象局局長鄭國光接受中國政府網專訪,就「氣象防災減災與應對氣候變化」與網友在線交流。 [主持人]您講到很多關於氣候變暖以後我們如何應對。那氣候到底是變暖還是變冷?因為歐洲現在嚴寒的影響。 [鄭國光]我們講的全球氣候變暖是衡量整個地球平均的狀況,講氣候變暖是有一個時間尺度的。比如說這個地方氣候狀況怎麼樣,按照氣象的統一標準,它有一個30年的尺度。比如今年1月1號使用的氣候值就是1980年到2010年的氣候值。所以全球氣候變暖是講全球的氣候變化的趨勢。
-
太平洋島國呼籲採取切實措施應對氣候變化—新聞—科學網
第44屆太平洋島國論壇開幕前夕,在馬紹爾群島首都馬朱羅舉行的氣候變化專家小組會議9月2日呼籲,太平洋島國領導人應採取切實措施應對氣候變化。
-
應對氣候變化對中國發展的意義
釐清對氣候變化科學性的認識,有利於進一步取得科學共識,堅定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取向。這些重要共識是採取確定的應對行動的思想基礎。 第三是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的科學性。減緩方面,以節能減排為主的,包括增加非化石能源比例、增加森林土地碳匯等措施的減緩氣候變化的行動。
-
關於應對氣候變化的哲學思考
在古代農耕文明中,良好的氣候條件往往帶來人口增長和社會繁榮,反之則容易引發饑荒與社會動蕩。即使在現代社會,突發的氣象氣候災害仍是人類面臨的巨大威脅。全球氣候變化深刻影響著人類生存和發展,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對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保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人類是參與塑造氣候環境的重要力量。馬克思主義自然觀認為,人不是自然現象的單純旁觀者,而是自然過程的積極參與者。
-
國務院關於印發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的通知中國應對氣候變化...
加強海洋和海岸帶生態系統監測能力、海洋災害應急能力建設,建設沿海防護林體系,提高沿海地區抵禦海洋災害的能力。加強對各類極端天氣與氣候事件的監測、預警、預報,及時發布信息,科學防範和應對極端天氣與氣候災害及其衍生災害。
-
秦大河:完善法律制度應對氣候變化
這個結論主要來自氣候模式模擬的結果,科學家們發現,只有同時考慮自然因子和溫室氣體的作用,才能模擬出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由此證明:氣候系統變暖毋庸置疑,人類活動很可能是近半個世紀來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評估報告還論證了1750年以來由於太陽輸出量的變化造成的直接輻射強迫僅為0.12(0.06-0.30)瓦/平方米,比人類活動的1.6瓦/平方米小一個量級,說明太陽活動在這一時期的氣候變化中所起作用很小。
-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摘要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以下簡稱《氣候公約》)指出,歷史上和目前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最大部分源自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的人均排放仍相對較低,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排放中所佔的份額將會增加,以滿足其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氣候公約》明確提出,各締約方應在公平的基礎上,根據他們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和各自的能力,為人類當代和後代的利益保護氣候系統,發達國家締約方應率先採取行動應對氣候變化及其不利影響。
-
——東北糧倉如何應對氣候變化
近幾十年的氣候變暖對東北地區糧食生長有促進作用,比如生長期延長、種植區域北擴、糧食總產量提升等,但全球變暖,並不意味著氣溫的一味上升。階段性寒潮也讓處在「溫室」裡的農作物面臨更大凍害風險。變暖的不利因素更需警惕。 研究東北地區的糧食生產與氣候變化之間的關係,具有戰略性意義 今年,我國糧食實現連續9年增產。
-
人類難以採取全球化措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各國政府為積極應對,採取了前所未有的舉措措施,比如封城、禁止旅行遊、國家間彼此實施管制封關。這些極端措施舉措讓氣候活動人士看到希望,相信實施同樣目光長遠有遠見的政策也有望解決類似同為威脅人類生存威脅的全球變暖難題。,但實則不然,同抗擊肺炎一樣,人類應對全球變化也面臨一些阻礙。
-
低碳農業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有效途徑
全球氣候變化引發的極端災害使我國農業生產不穩定性增加,如不採取對應措施,到2030年我國種植業產量可能減少5%~10%。有關專家認為――低碳農業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有效途徑。 低碳農業是以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為目標,以減少碳排放、增加碳匯和適應氣候變化技術為手段,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調整產業結構、提高土壤有機質、做好病蟲害防治、發展農村可再生能源等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方式轉變,實現高效率、低能耗、低排放、高碳匯的農業。前不久,在北京召開低碳農業研討會上,有關專家認為,低碳農業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有效途徑。
-
【專稿】孔鋒:氣候變化多樣性風險及其應對的全球機制
水資源管理是需要採取行動的一個關鍵領域,全世界數百萬小農戶正在艱難地應對水資源短缺,而氣候變化則使局勢進一步加劇。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副教授史蒂芬妮·卡爾森的研究證明,降水變化可能在動植物的自然選擇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自然選擇是解釋生物為適應環境而進化、生存的機制。氣候變化的後果之一是全球降水模式出現異常,一些地方降水次數減少但降水量暴增,一些地方乾旱成為常態。
-
俄羅斯:採取五大措施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中國網新聞11月14日訊 據俄媒報導,當地時間11月7日,聯合國氣候變化公約第22次締約方會議在摩洛哥的南部城市馬拉喀什召開,這是《巴黎協定》正式生效後的第一次締約方大會,來自全球196個國家,總計20000名代表參加此次會議。俄羅斯總統普京也出席了本次大會。
-
應對氣候變化_中國氣象局
應對氣候變化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發布時間:2017年03月02日14:08
-
解讀: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
採取陸地河流與水庫調水、以淡壓鹹等措施,應對河口海水倒灌和鹹潮上溯。提高沿海城市和重大工程設施的防護標準,提高港口碼頭設計標高,調整排水口的底高。大力營造沿海防護林,建立一個多林種、多層次、多功能的防護林工程體系。 體制保障 溫家寶親自抓氣候 加強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工作的領導。
-
日本如何應對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問題是世界十大環境問題之首,關係到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引起國際社會和各國政府普遍關注,紛紛制定對策。本文概述日本如何應對氣候變化。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政策從戰略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因其地理、氣候等因素,氣候變化給日本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日本政府從戰略高度應對氣候變化。
-
應對氣候變化:適應與減緩同等重要
在以往的應對氣候變化過程中,我們更注重就過去的事件作出被動響應,而不是主動防禦未來的變化,然而應對氣候變化本身就是對風險作出選擇和管理的過程,只有認知到這一點,才能對適應有所領會,並且將適應氣候變化與經濟社會發展以及抑制未來氣候變暖的目標真正結合起來。目前全世界各國政府、環保界都已經在不斷地積累適應方面的經驗。
-
《風景園林》熱點導讀|20 氣候變化及設計應對策略
/陳崇賢 劉京一* ▪ 適應與抵制: 越南為應對氣候變化採取的措施 /布魯諾·德·梅爾德 凱利·香農 周尤美 ▪ 濱海適應性中的空間公平倡議 /基斯·洛克曼 劉京一 ▪德國景觀規劃應對氣候變化策略/徐昉 ▪ 上海氣候變化脆弱性評估與治理對策
-
國家電網在應對氣候變化和推動能源轉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改革開放40年,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同樣交出了出色的答卷。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逐漸成為引導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推動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體現了大國擔當。 在全球氣候治理方面,我國是堅定的參與者和推動者。
-
科學認知氣候變化 高度重視氣候安全
由於IPCC報告具有很強的政策相關性,這次報告的發布將對國際氣候制度談判走向和各國應對氣候變化政策與行動產生重大影響,也為我國應對氣候變化、防災減災和生態文明建設等提供了很好的科學基礎。 未來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面臨的氣候風險將加劇。如果不採取適應氣候變化的措施,局地溫度比20世紀後期再升高2攝氏度或更高,將會減少熱帶和溫帶地區的小麥、水稻和玉米產量,影響全球糧食安全;許多乾旱亞熱帶區域的可再生地表和地下水資源將顯著減少。
-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全文)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以下簡稱《氣候公約》)指出,歷史上和目前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最大部分源自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的人均排放仍相對較低,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排放中所佔的份額將會增加,以滿足其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氣候公約》明確提出,各締約方應在公平的基礎上,根據他們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和各自的能力,為人類當代和後代的利益保護氣候系統,發達國家締約方應率先採取行動應對氣候變化及其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