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氣候變暖事實 採取措施適應、應對氣候變化

2020-11-24 中國政府網

    2012年6月5日(星期二)9時,氣象局局長鄭國光接受中國政府網專訪,就「氣象防災減災與應對氣候變化」與網友在線交流。

    [主持人]您講到很多關於氣候變暖以後我們如何應對。我看了很多網友的問題,他們很關注一個事,能不能藉此機會問您一下。那氣候到底是變暖還是變冷?因為歐洲現在嚴寒的影響。

    [鄭國光]我們講的全球氣候變暖是衡量整個地球平均的狀況,講氣候變暖是有一個時間尺度的。比如說這個地方氣候狀況怎麼樣,按照氣象的統一標準,它有一個30年的尺度。比如今年1月1號使用的氣候值就是1980年到2010年的氣候值。所以全球氣候變暖是講全球的氣候變化的趨勢。可以看到,從上世紀50年代,全球氣溫是上升的,而這種上升不能說哪一年下來了氣候變冷了,它要看一個趨勢,這種氣候變暖是波動式的上升。我今天沒有帶圖,帶圖可以看到,它是波動式上升。就是有的年份高一點,有的年份低一點,但是趨勢是上升的。所以從上世紀50年代到現在,全球氣溫上升0.6℃左右,這是一個趨勢。

    這是全球的狀況,但是全球變暖有三個特徵:第一,北半球升溫的速度明顯高於南半球,大概是兩倍於南半球。過去一百年,全球氣溫上升0.74℃,但是北半球超過1.1℃。第二,上半年的升溫明顯高於下半年。中國氣溫經常是北方溫度高於南方。第三,陸地增溫明顯高於海洋。我跟網友講的意思是,我們不能因為某時某地的溫度下降了,就說全球溫度變冷了。過去的這個冬天,歐洲遇到了極寒天氣,那這也是局部的。但是你沒有想到,美國、加拿大溫度明顯偏高。我們國家北方溫度明顯偏低,但是雲南、青藏高原、東南亞溫度是偏高的。在歐洲極寒天氣的同時,南美溫度是偏高的。全球一平均起來,還是偏高的。我們經常會被一個地方、一段時間內的現象把全球整體的現象給掩蓋了,所以有的時候就會誤判。說進入小冰期了,進入小冰期是需要幾百年來衡量的。說哪個地方遇到了極寒天氣就說進入小冰期了,這個講法還是不太科學的,還是要看趨勢。

    我在這裡講的是,現在科學界、社會對全球變暖是自然造成的還是人類造成的,爭議很大,我覺得這種爭議還會持續下去,科學認識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加強研究。但是我們作為地球上的一員,作為公民,一定要認識到,變暖這種趨勢是一種事實,怎麼樣適應這種變暖,如果說變暖我不相信,你不主動適應,那最後受影響的還是你本人和你這個國家。所以我們要正確看待氣候變化問題,當然我們要想一些辦法來減緩這種變暖,比如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比如農業也要適應氣候變化,才能保證糧食穩產高產。比如現在極端天氣見多了,我們要提高防災減災的意識,適當提高防災減災的標準,避免減少災害的影響。所以中央十七屆五中全會,包括這幾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都提出來,要加強適應氣候變化,特別是增強應對極端氣候的能力,提高防災減災能力,這具有很深的含義。我們一定要正視氣候變暖這個事實,同時還要繼續加強氣候變化的一些研究,採取主動的措施來適應氣候變化、應對氣候變化。 

    有些網友認為,反正氣候變暖是不是事實,科學家還在爭論,我們寧信其有,我們要適應它,同時減緩氣候變暖也是和我們現在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社會是一致的。作為地球上的公民,怎麼樣保護環境,怎麼樣利用好有限的地球資源,是每個公民的義務,既是政府的責任,也是公民的責任,這實際上是可持續發展。所以從這個角度,要理解中央提出來的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社會,要減少資源消耗,保護好人類生存環境等的一些深層次含義。

    點擊進入本次訪談>>>>>>

相關焦點

  • 世界各國採取措施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暖
    全球氣候變暖已是不爭的事實,尤其是近50年來,氣溫上升的腳步在加快。據中國國家氣候中心劉洪濱博士介紹,過去100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明顯升高,本世紀變暖幅度還會增大。最新觀測表明,1906—2005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上升了0.74℃,20世紀後半葉北半球平均溫度可能是近1300年中最高的。
  • 應對氣候變化:適應與減緩同等重要
    減緩是長期的、艱巨的,而適應更為現實和緊迫。在以往的應對氣候變化過程中,我們更注重就過去的事件作出被動響應,而不是主動防禦未來的變化,然而應對氣候變化本身就是對風險作出選擇和管理的過程,只有認知到這一點,才能對適應有所領會,並且將適應氣候變化與經濟社會發展以及抑制未來氣候變暖的目標真正結合起來。目前全世界各國政府、環保界都已經在不斷地積累適應方面的經驗。
  • 人類難以採取全球化措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各國政府為積極應對,採取了前所未有的舉措措施,比如封城、禁止旅行遊、國家間彼此實施管制封關。這些極端措施舉措讓氣候活動人士看到希望,相信實施同樣目光長遠有遠見的政策也有望解決類似同為威脅人類生存威脅的全球變暖難題。,但實則不然,同抗擊肺炎一樣,人類應對全球變化也面臨一些阻礙。
  • 西藏將採取措施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不利影響
    新華社拉薩9月9日電(記者邊巴次仁)全球氣候變暖帶來了西藏地區氣候的明顯變化:冬季增溫明顯,降水量變化區域性波動較大,氣候變化區域差異較顯著等。為此,西藏將採取多種措施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各種影響和挑戰。    近期,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轉發了自治區發改委和氣象局發布的《關於西藏自治區應對氣候變化方案的通知》。
  • 應對氣候變化對中國發展的意義
    首先是對氣候變化科學認識的差異和共識。從對氣候變化趨勢的認知來看,儘管有些學者對變暖是不是主要趨勢提出質疑,但從科學界已掌握的全球觀測資料看,確定近百年全球變暖的總體趨勢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在對氣候變化原因的認識方面,有一個確定的事實是大家都不否認的,即全球的觀測表明:近二百多年來,全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在逐步顯著增加,而這一點顯然與人類大量利用化石能源等人為因素相關。
  • 太平洋島國呼籲採取切實措施應對氣候變化—新聞—科學網
    第44屆太平洋島國論壇開幕前夕,在馬紹爾群島首都馬朱羅舉行的氣候變化專家小組會議9月2日呼籲,太平洋島國領導人應採取切實措施應對氣候變化。
  • 日本如何應對氣候變化
    組織健全、法律先行:日本政府十分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問題,早在1997年就成立了以內閣總理大臣為首的《全球變暖對策本部》;日本氣象廳設立了「氣候課」「氣候變化對策室」「氣候變暖情報中心」「氣候研究部」等應對氣候變化機構。1998年4月28,日本日頒布了《全球氣候變暖對策推進法》。
  • 俄羅斯:採取五大措施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中國網新聞11月14日訊 據俄媒報導,當地時間11月7日,聯合國氣候變化公約第22次締約方會議在摩洛哥的南部城市馬拉喀什召開,這是《巴黎協定》正式生效後的第一次締約方大會,來自全球196個國家,總計20000名代表參加此次會議。俄羅斯總統普京也出席了本次大會。
  • 解讀: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
    原則·目標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原則  在可持續發展框架下應對氣候變化的原則;  遵循《氣候公約》規定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  減緩與適應並重的原則;  將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其他相關政策有機結合的原則;  依靠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新的原則
  • 秦大河:完善法律制度應對氣候變化
    三是人類活動很可能是工業化以來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特別是燃燒化石燃料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溫上升。四是應對全球氣候變暖,需要世界各國的共同努力,需要全社會在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節約能源資源、加強防災減災能力建設等多方面採取更加有效的措施。
  • 科學應對全球氣候變暖 提高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我國是一個氣候條件複雜、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易受氣候變化影響的國家。減輕全球氣候變暖對我國糧食安全的影響,增強農業抗禦氣候風險的能力,應當成為我國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和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任務。
  • 國務院關於印發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的通知中國應對氣候變化...
    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發展中國家,對氣候變化問題給予了高度重視,成立了國家氣候變化對策協調機構,並根據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採取了一系列與應對氣候變化相關的政策和措施,為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作為履行《氣候公約》的一項重要義務,中國政府特制定《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本方案明確了到2010年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具體目標、基本原則、重點領域及其政策措施。
  • 適應與減緩並重 綜合應對氣候危機
    將受到越來越大的減排壓力,必須主動積極採取節能減排措施,調整產業結構,實行技術改造,使用清潔能源或可再生能源。低耗能低排放產業和環保產業則要充分利用機遇加快發展。  高暴露性產業對氣候變化最為敏感,包括大農業、交通運輸業、建築業、旅遊業、水利、礦山、供電等。要針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調整工程布局、技術標準、作業時間、工藝和技術等,以適應氣候變化帶來的新環境。
  • 全球氣候變化對美國的影響
    這份名為《全球氣候變化對美國的影響》的報告是在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領導下,由美國13家政府機構及相關大學和研究機構的科學家合作完成的,其重點是研究氣候變化對美國的農業、衛生、水資源以及能源部門的影響。這也是美國總統歐巴馬上臺以來,美國政府部門公布的首個氣候變化評估報告。  人為因素是全球變暖的禍首  報告認為,氣候變暖已是不爭的事實。
  •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摘要
    《氣候公約》同時也要求所有締約方制定、執行、公布並經常更新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方案。  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發展中國家,對氣候變化問題給予了高度重視,並根據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採取了一系列與應對氣候變化相關的政策和措施,為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 ——東北糧倉如何應對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對糧食生產有哪些影響?未來糧食產區將面臨怎樣的氣象風險?這些問題是國家相關部門近些年來高度關注的問題。  東北三省作為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未來是否會受到全球變暖的不利影響以及如何應對,成為氣象部門農業氣象服務的重點課題、項目。
  • 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不僅在於科技
    萊文看見的則是氣候變化背後人類共同作為的問題——「對於氣候變化及其對環境的影響,科學界早已堅定地達成了一致。但我們並沒有採取必要的措施來解決這個問題,不是因為我們不知道該如何科學地行動,而是作為人民和政府,我們無法團結一致為了共同的福祉做出貢獻。這才是我們所面臨的重大挑戰。」
  • 西班牙受氣候變暖影響大 被指未採取有效措施應對
    中國網9月30日訊據西班牙《國家報》網站9月28日報導,西班牙是受氣候變化影響最大的國家之一。在最近的三十年中,西班牙全國的平均氣溫上升約1.5度,遠高於歐洲平均值0.9度和世界平均值0.8度。 27日,在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業委員會(IPCC)發布的報告中,並沒有給出各個地區的詳細數據。
  • 全球面臨的共同課題——加速氣候變化適應行動
    在此之前,適應成為擺在各國面前的一道難題。事實上,對於不少國家來說,適應氣候變化不是未來的設想情景,而是已經迫在眉睫的現實,因為氣候變化威脅就在身邊。氣候變化「足跡」近百年來,地球氣候正經歷一次以全球變暖為主要特徵的顯著變化。
  •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全文)
    《氣候公約》同時也要求所有締約方制定、執行、公布並經常更新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方案。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發展中國家,對氣候變化問題給予了高度重視,成立了國家氣候變化對策協調機構,並根據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採取了一系列與應對氣候變化相關的政策和措施,為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做出了積極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