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六月以來,南方多地強降雨,導致內澇、洪水等災害。近日,河北、山西、內蒙古等地的持續高溫天氣,又使農作物遭遇罕見旱情。如何應對日益頻繁的全球性氣候危機?本網記者就此採訪了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鄭大瑋教授。
中國社會科學網:近年,全球災難性氣候頻發,其原因究竟是什麼?
鄭大瑋:自然災害的發生,有天文、地質、氣象、海洋等自然因素,也有不合理人類活動的因素。
災害發生的自然因素,最重要的是太陽活動。太陽活動的高峰期和低谷期都是地球上氣象比較異常和相對多災的時期,2014年處於太陽活動11年周期的高峰期。1999年以後全球進入一個地震相對活躍期,氣候也容易反常。2003年以後,赤道東太平洋海溫以拉尼娜現象為主,但目前又發生中等強度的厄爾尼諾現象,導致大氣環流格局改變,我國已經出現南澇北旱的形勢。總體上看,1998年到2003年是一個災害高峰期,2004年以後災害相對偏輕,但從2012年以後受災面積又有上升趨勢。
不合理人類活動的影響,一方面是破壞了生態平衡,尤其是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和改變土地利用方式使植被覆蓋面積減少,導致全球發生以變暖為主要特徵的氣候變化,並導致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頻發;另一方面是帶來社會經濟系統的脆弱性。如超量開採水資源導致對乾旱更加敏感,濫墾濫伐導致水土流失加重了旱澇災害,大量使用農藥和濫捕濫殺導致生物多樣性銳減和病蟲害加劇,現代社會高度依賴供電、交通、供水、通信等系統,一旦這些生命線系統因災破壞,造成的損失要比傳統社會大得多。
中國社會科學網:氣候因素已經成為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真實變量。氣候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正面影響和負面影響主要有哪些?
鄭大瑋:氣候作為人類社會和地球上一切生物生存發展的資源與環境條件,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具有兩重性。
對於社會經濟發展有利的氣候條件稱為氣候資源,如太陽能、風能等氣候能源屬可再生能源,水能、生物能、潮汐能在很大程度上市氣候的衍生能源。有利的光照、溫度、降水和氣體成分組合可促進農業豐收,使人感到舒適並可提高工作效率,彩虹、冰雪、霧凇等天氣現象還具有極高的觀光價值。但氣候資源與其他自然資源不同,不是一種實物資源,需要通過人們充分認識氣候規律及其與生物生長發育、與人們生活及經濟活動的關係,才能利用有利的氣候條件。實物資源如土地、森林、礦產等都是多多益善,但氣候要素卻是非線性的,降水過多過少,溫度過高過低、光照過強過弱都不好,只有在各種氣候要素處於適宜範圍且匹配良好時才成為資源。
氣候要素出現極端值或在短時間內變化幅度過大都可以形成災害。如降水過多形成洪澇,過少形成乾旱;溫度過高造成人畜中暑和作物熱害,過低造成凍傷和作物凍害或冷害;風速過大折斷樹木,摧毀房屋,掀翻航船;完全靜風則不利於授粉和植物的光合作用。
由於氣候資源具有多變性和相對性。某種氣候條件,對於某種生物或某項活動是資源,對於另外一些生物或活動則不利甚至可以成災。利用生物多樣性或調整產業結構和人類活動,可以達到趨利避害的目的。
氣候變化對於社會經濟有利有弊,近期對於高緯度高海拔地區利大於弊,對於低緯度和沿海低地則危害更大。遠期影響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但大多認為是災難性的,尤其是海平面大幅度上升將對人口和經濟密集的沿海地區帶來滅頂之災。
中國社會科學網:為應對全球氣候挑戰,金融業應當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鄭大瑋:氣候變化已成為當今世界的最大環境挑戰和國際環境外交的最大熱點。自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籤署《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以來,國際社會正在採取協調一致的行動來應對氣候變化,金融界也在作出自己的貢獻,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為企業節能減排增匯的工程、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改造項目提供融資。
(2)積極參與碳排放權交易活動,促進高排放經濟發達地區與低排放不發達地區的合作,籌建中國的清潔發展基金。
(3)積極支持企業開展適應行動,重點扶持氣候致貧地區的適應,籌建適應基金。
(4)針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積極拓展災害保險業務,探索巨災保險的經營模式。
(5)氣候變化將帶來全球資源、環境與氣候敏感產業分布格局的改變,形成國際社會經濟發展新的不平衡。要善於發現和捕捉商機,調整國際貿易策略,充分利用對我有利因素,減輕不利因素的影響。同時要針對氣候變化的影響,改進對發展中國家的合作與援助方式。
中國社會科學網:企業作為社會生產的主體,必然處於氣候變化挑戰的風口浪尖。氣候危機將給企業帶來什麼樣的挑戰和機遇?企業應當如何應對氣候危機,為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作貢獻?
鄭大瑋:氣候變化對不同類型企業的影響是不同的。高耗能和高排放企業。將受到越來越大的減排壓力,必須主動積極採取節能減排措施,調整產業結構,實行技術改造,使用清潔能源或可再生能源。低耗能低排放產業和環保產業則要充分利用機遇加快發展。
高暴露性產業對氣候變化最為敏感,包括大農業、交通運輸業、建築業、旅遊業、水利、礦山、供電等。要針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調整工程布局、技術標準、作業時間、工藝和技術等,以適應氣候變化帶來的新環境。
對農林產品高依賴的產業。包括食品工業、畜牧業、農產品與木材加工業等。氣候變化會導致農林產品優勢產地和產量、品質的改變,要及時調整原料來源地、加工技術和運輸、貯藏、銷售對策,包括調整國內外貿易格局。
氣候變化帶來消費習慣改變所影響的產業。如服裝業、餐飲業、交通以及某些文化娛樂和體育產業。
其他受氣候變化影響相對較小的產業,也要關心氣候變化對整個國民經濟的影響,重新評估本產業在國民經濟產業機構中地位的變化,調整發展戰略。也要為節能減排和發展綠色經濟作貢獻。
中國社會科學網:適應和減緩是人類應對氣候變化的兩大對策,減緩是指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減排與增匯,是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的根本出路。低碳經濟是在應對氣候變化背景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增長模式,我國低碳經濟發展面臨什麼樣的挑戰和機遇?
鄭大瑋:為應對氣候變化,人類除採取節能減排增匯的減緩措施外,還要採取適應氣候變化的措施。
與處於後工業社會的發達國家相比,雖然我國具有利用先進技術的後發優勢,但目前發達國家紛紛建立技術壁壘與綠色壁壘,限制向發展中國家的技術轉移。我們已經不再擁有發達國家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曾經具有的全球資源開發機遇與環境容量。雖然我國人均溫室氣體歷史排放量和目前的人均排放量遠低於發達國家,由於人口基數龐大、經濟快速發展和迅速城市化,我國近期能源消費和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還在增加,人均排放量已經超過世界人均,近十年排放增量佔到全球增量的大半,環境外交的國際壓力越來越大。在國內,能源和許多自然資源的日益枯竭,以及高耗能導致的嚴重環境汙染也使人們日益認識到這種不可持續經濟發展模式的危害性,內外壓力都將促使人們擺脫長期以來計劃經濟的慣性思維,轉變觀念,下決心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發展低碳經濟。
節能減排固然會增加高耗能高汙染產業的成本,限制這些產業的過度發展,但同時要看到,高耗能高汙染產業的發展是以資源和環境的巨大犧牲為代價的,這筆帳總是要還的。節能減排同時還促進了低能耗低汙染產業和其他新興產業的發展,總體上看,應是機遇大於挑戰,就看我們能否因勢利導正確利用。
中國社會科學網:在適應氣候變化方面,我們應該做哪些研究和實踐探索?
鄭大瑋:減緩與適應是人類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兩大對策,彼此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但目前普遍存在重減緩,輕適應的傾向。這與人們對適應缺乏科學的認識有關。
適應是指針對已經發生和預期將要發生的氣候變化,通過對自然系統和人類系統的調整,來減輕氣候變化對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系統的不利影響,並充分利用氣候變化帶來的某些機遇。
適應是生物進化和人類社會發展的一種動力。生物和人類都是對氣候變化由不適應到適應,從新的不適應到新的適應。
雖然適應行動涉及到所有的人類活動,但只有針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對現有人類活動做出調整或新增的部分才算是適應行動。如沒有氣候變化人類也需要開展減災行動,但氣候變化帶來了災害發生的新特點和某些新情況,由此對減災行動進行的調整和新增活動可以稱為適應行動。常規的扶貧不能都稱為適應,但針對由於氣候變化帶來的貧困加劇或新增貧困人口開展的行動則屬於適應範疇。
不同的系統具有不同的適應機制。對於簡單的非生命系統,適應機制表現為物理意義上的彈性,如外力幹擾不超過其彈性閾值,幹擾消失後能自動復原。對於生命系統和複雜非生命系統,具有一定的自組織和反饋能力及自發適應機制,在但外界幹擾強度超過其自適應機制的閾值時,需要增加人類的支持,否則該系統會瓦解或崩潰。人類系統具有很強的自組織能力,能夠利用先進技術與管理,採取有序人類活動來主動、自覺和有計劃地適應氣候變化,但仍受到科技發展與管理水平的限制。當氣候變化與只超過某個領域或產業的適應能力時,就需要採取規避或轉移的適應措施。
系統的邊緣部分最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對於氣候變化具有特殊的脆弱性。但同時又與外界環境具有活躍的物質、能量、信息交換,有可能率先引進負熵而促進系統的正向演替。因此,系統邊緣通常應成為適應行動的優先領域和重點。
人們主觀上想適應氣候變化,但並非任何行動都能起到適應效果。盲目、過度或不足的適應行動往往事與願違。我們提倡主動、計劃和適度的適應行動,既要充分利用受體固有的低成本自適應機制,又要針對氣候變化的影響,適當加以人為幹預,或增強受體的自適應能力,或改善受體的局部環境。
氣候變化及其影響,有些是相對確定的,如氣溫、海平面、雪線和二氧化碳濃度增高的基本趨勢,有些則是相對不確定的,如降水的時空分布與天氣、氣候事件的發生。針對相對確定的氣候變化及其影響,要採取戰略性的適應行動,包括制定適應規劃,調整工程技術標準、調整產業結構等;對於相對不確定的氣候變化及其影響,要制定戰術性的應變適應措施,如氣候智能型作物栽培模式、生產與銷售策略調整、災害預警和應急處置預案等。
正確評估氣候變化的影響是確定適應行動的前提。氣候變化的影響與人類活動的影響往往交織在一起,準確區分的工作稱為歸因研究。氣候變化的影響有利有弊,不能簡單照搬災害風險分析的方法,應該同時分析風險與機遇,並進行綜合評估。在分析影響時,不能只考慮環境因素的強度,更要重視對氣候變化受體脆弱性及對機遇利用能力的分析。
關於適應氣候變化的機制、技術途徑等的研究還剛剛開始,需要加強適應領域的基礎性研究,以更好地指導我國的適應行動開展。
雖然目前適應理論的研究才剛剛開始,但還應該看到,由於的國土遼闊、氣候類型多樣和各地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我國具有世界上最豐富的適應實踐。問題是已有的適應行動大多是自發和分散的,需要去發掘和提煉。我們不能等到適應的基礎理論完善後再去總結,許多理論的形成是從實踐中產生的。目前需要針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在不同地區、不同領域和不同產業分別開展示範行動和示範區建設,逐步構建區域性、領域性和不同產業的適應技術體系,並篩選和編制適應技術清單。
經過三年多的努力,由國家發改委等九個部、委、局聯合籤署的《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已於2013年11月發布,這是指導我國各個領域適應行動的指導性文件。全面貫徹落實國家適應戰略,必將有力推動我國適應氣候變化工作的開展,並在適應領域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做出貢獻。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任編輯:葉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