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論壇:以「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 應對生物多樣性和氣候變化危機

2021-01-13 騰訊網

摘要

為助力CBD COP15的前期準備與重要研討,在COP15執委辦的指導下,12月18日,SEE基金會與世界經濟論壇聯合舉辦了生物多樣性系列論壇的第五場,也是今年的最後一場。研討會以《關聯報告》為載體,邀請了報告的主要作者和資助者、中外頂尖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專家解讀這份報告。會議圍繞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之間的協同增效、不同公約之間的整合、中國生態保護紅線和國土空間規劃等議題,展開研討。

開幕致辭

劉寧

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二級巡視員、CBD COP15中方談判代表、COP15執委辦執行副主任

氣候變化危機和生物多樣性危機是整個全球熱議的話題。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對於正確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係,充分認識人類賴以生存地球家園的生態價值,有效利用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應對氣候變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中國生態保護紅線的做法與經驗是值得推廣的。2010年,中國提出構建以生態功能紅線、環境質量紅線、資源利用紅線為核心的三條生態保護紅線體系,將全國生態功能最重要、生態環境最敏感的區域優先保護起來,提升生態系統固態能力,為減緩氣候變化,維護生物多樣性提供保證,這一做法和國際上通行的NBS的做法高度契合。

通過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維持和改善生態系統的完整性、穩定性、恢復力,依靠自然的力量構建應對氣候變化的綠色屏障,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降低氣候災害風險的影響,推動形成生態系統保護恢復與應對氣候變化之間的協同增效,高水平的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孫莉莉

阿拉善SEE生態協會第八任會長

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的協同增效越來越受到重視,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可能是當前最好的應對措施。隨著各國對疫苗研發出現突破,疫情出現重大轉機,經濟重啟的步伐加快,新一輪的經濟重振為應對氣候變化提供綠色轉型已成為共識,因此,需要有效的方案改變過去的經營發展模式。為此,這份報告的核心結論便是充分運用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對自然生態系統進行保護恢復和連通。

首先,隨著幾個重要的國際性會議推遲,這份報告對未來有了更強的政策建議價值。

其次,中國在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保護都將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生物多樣性大會將於明年在中國昆明舉行,我們要把它舉辦成為下一個十年制定全球多樣性框架奠定基礎。近期,中國的2060碳中和目標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為了體現中國的這一承諾,我們需要強有力的措施。中國和紐西蘭是基於自然解決方案聯盟的輪值主席,這都使我們在研究報告與中國的政策制定者和實施者有了很強的關聯。

最後,SEE基金會與世界經濟論壇,生物多樣性聯盟合辦一系列論壇。我們希望通過一個有形的報告為載體,將我們今年的研討延續下去,繼續為CBD COP15助跑。

報告發言

Brendan Mackey

格裡菲斯大學教授,氣候行動燈塔研究項目主任,《關聯報告》的主要作者之一

生態系統面對的現實就是氣候在不斷變化,生物多樣性在不斷減少。我們可以更好地應對或者說是戰勝氣候變化。我們需要能夠看到各國更加有效的進行協作,這樣才能夠帶來協同的效應,否則我們是沒有辦法在這個領域獲得真正成果的。這個報告的主要宗旨就是為了能夠梳理目前的各國政策,找到這些政策上面的缺口,更好地去做出國際合作的建議,來創造這種協同性。

魏輔文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動物所研究員

《關聯報告》的發布非常及時,也對《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生物多樣性公約》和G20提出很好的意見和建議。不同公約需加強合作,協同增效,避免各說各話。中國的生態紅線舉措就是很好的例子,值得向世界推廣。我們必須要重新來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我們很多認識是將人和自然相對立的,我們需要回歸到人和自然的主題,天人合一認為人是自然的一分子,這是非常好的一種思想。

王毅

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副院長

這份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報告非常有意義,特別是對於中國的NGO走向世界,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這個報告找到了很好的切入點,把氣候變化與生物多樣性友好的連接起來。這兩個角度都是目前人類面臨最重大的全球性挑戰,為COP會議提出了建議和可量化的原則。但報告也有進一步的改進的空間,在國際案例的研究上包括全球價值鏈和供應鏈上,中國應發揮領導力;在未來的報告中,期待在量化和模型研究上,開展進一步的研究。

Stefan Schurig

二十國基金會平臺秘書長

氣候的危機和生物多樣性的大量的喪失之間建立一定的關係是至關重要。要快速應對目前的氣候危機,在疫情過程當中我們要應對疫情所帶來的各種各樣負面的影響,所以說要折中找到一條非常好的解決之路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疫情實際上已經讓我們了解到需要有種非常合作的方式,以非常具體解決方式來應對一件事情。實際上氣候變化和氣候危機也是一樣,我們也必須要用一種同樣的姿態去應對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各種危機。未來,例如說在土地規劃中進一步加強監管,我們也希望推動G20國家採取這樣的政策,在疫情之後的經濟復甦決策中,更好的去增加對生物多樣性和氣候變化的韌性,更好地保護自然的脆弱性。

Brian O'Donnell

維斯基金會「自然守護行動」主任

NBS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保護和加強生態和生物的完整性和它的多樣性,這也是核心的要務。它也是在NBS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層面。希望在未來這些解決方案可以更好的去應對未來或者現在沒有辦法解決的一些問題,我們認為中國的確在全世界當中是起到了非常領先的作用,而且是非常好的一個學習者。

Virginia Young

澳大利亞雨林保護協會,《關聯報告》的主要作者之一

這個報告確實帶來了一個非常好的窗口效應,而且它帶來了一種指南性,而且幫助我們去優化我們未來工作,而且會對未來的工作進行排序,可以更好地幫助到我們。

閉幕致辭

朱春全

世界經濟論壇熱帶雨林和生態文明大中華區總負責人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經濟系統和社會系統的基礎,自然出了問題,我們的經濟系統和社會系統就很難可持續,實際上自然界、經濟、社會是有機聯繫的,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只不過是人為的把它分成了不同的領域、不同的問題。我們這個世界目前是支離破碎的,分頭去解決問題,我們需要的是一個整體的系統的解決方案。

線上會議視頻回放如下:

相關焦點

  • 「應對氣候變化的基於自然解決方案」線上專題研討會召開
    2020年4月29日,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ICCSD)組織召開了「應對氣候變化的基於自然解決方案」專題研討會,拉開了ICCSD近期組建的「基於自然解決方案(NBS)」合作平臺的序幕。研討會上,ICCSD學術委員會主任何建坤教授首先簡要介紹了NBS在氣候變化當中的地位與作用。何教授指出,中國通過推動NBS來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保護,能夠更加突出我國生態文明的指導思想,也能夠擴大我國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和引領作用。中國有很多成功的實踐以及優秀的案例,可以為全球推進NBS提供中國智慧與方案。
  • TNC: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在應對氣候變化中不可或缺
    COP25期間,大自然保護協會(TNC)國際氣候政策主任約翰威爾迪克(John Verdieck)受邀參加了由中國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主辦,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承辦的以「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為主題的中國角邊會。
  • 解鎖自然的力量 | 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
    在這樣的危惙之際,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 NbS)正是解決這些危機的良方。為了讓全社會全面系統地了解自然的力量,大自然保護協會(TNC)計劃通過系列的長文來「解鎖自然的力量」,進行深度科學分析和經典案例分享,讓大家充分地了解什麼是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其所具有的核心價值以及如何將其應用到應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保護、水資源管理、可持續農業和草原管理
  • 地球的一半︱以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應對氣候變化
    洞庭湖是我國溼地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是亞洲重要的候鳥越冬地,也是世界溼地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熱點地區之一。由於不可持續的過度開發和圍墾,洞庭湖水面縮小了近4200平方公裡,導致長江沿岸減少了80%的溼地和75%的攔洪能力,功能不斷退化,使棲息在那裡的數百種動植物失去了生活家園,生物多樣性正逐漸消失。
  • 氣候談判「間隔年」:解鎖自然力量 應對氣候危機
    各國在經濟復甦的激勵政策制定和行為引導中應充分考慮到其對氣候變化的影響。早在2017年,大自然保護協會(TNC)聯合15家機構的研究證實,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能夠幫助各國完成2030年減排目標的30%以上。
  • 溼地保護: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自然解決方案
    2019年,世界溼地日的主題是「溼地應對氣候變化」,旨在提醒公眾:面對全球氣候變化,我們並非無能為力。事實上,溼地保護能夠成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這一重大問題的自然解決方案。溼地是重要的「儲碳庫」在人們的印象中,沼澤是一種熟悉的溼地類型。
  • 從自然中來,到自然中去——生態文明建設與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
    2008年世界銀行發布報告《生物多樣性、氣候變化和適應性:來自世界銀行投資的NBS》,首次在官方文件中提出「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NBS)這一概念,要求人們更為系統地理解人與自然的關係。
  • 第二屆世界大學氣候變化聯盟研究生論壇舉行
    疫情警示我們,全球必須攜手合作、協調行動,才能凝聚共識,積極承擔國際責任,以長遠的發展目光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嚴峻挑戰。清華大學高度重視氣候變化議題,牽頭成立世界大學氣候變化聯盟,以凝聚世界青年力量,積極發揮大學在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作用,建設性地參與全球氣候治理進程。他強調,通過務實合作和密切的戰略溝通,我們正在積極尋求解決方案,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正是其中之一。
  • 植萬億棵樹:應對氣候變化 貢獻中國碳中和目標
    而由於人類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導致紅樹林、泥炭地和熱帶雨林損毀,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增加了13%,持續加劇氣候變化。樹木,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佳的碳捕獲與碳封存載體,對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緩解氣候變化風險能夠發揮重要作用。因此推動再造林的遠大目標與行動顯得尤為重要,科學的指導並開展大規模植樹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和可持續發展挑戰的最優方案之一。
  • 2020年第3期「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與城市韌性」
    但全球氣候變暖等因素加劇了沿海與沿河水患,讓「治水」之路愈發曲折。 自2008年以來,世界銀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及歐盟等組織相繼提出與「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NBS)相關的提案並不斷完善其定義,以期通過保護、可持續利用和修復自然的或被改變的生態系統,在應對嚴峻的社會挑戰的同時,為人類提供福祉、保護生物多樣性。
  • 解鎖自然的力量|提升生物多樣性
    本期解鎖自然的力量系列長文將重點解讀: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 (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 在提升生物多樣性方面的作用。全球生物多樣性危機豐富多樣的生物,是地球經過幾十億年演變進化的結果,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基礎。自然對人類的貢獻至關重要,大多數不能被完全替代,有些甚至是不可替代的。
  • 解鎖自然的力量 | 減緩氣候變化
    本期解鎖自然的力量系列長文,將詳細闡述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在減緩氣候變化方面的作用。  這些危機疊加在一起,將給人類社會和野生生物帶來災難性後果,導致包括生態災難、生命損失、社會和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以及巨大的負面經濟影響,甚至引發公共衛生事件、系統性金融風險、經濟衰退和地區衝突。生態環境部氣候變化事務特別顧問解振華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是當前人類面臨的一場公共衛生危機,而氣候變化則是人類面臨的更長期、更深層次的生存發展挑戰。
  • 解鎖自然的力量 | 減緩氣候變化
    本期解鎖自然的力量系列長文,將詳細闡述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在減緩氣候變化方面的作用。除了在排放行業採取更強有力的減排措施外,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NbS)能夠為實現《巴黎協定》的控溫目標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NbS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作用尚未受到足夠的重視,目前僅吸引了全球不到3%的公共氣候資金(Buchner等,2012)。
  • 「保護和恢復生物多樣性符合我們的利益」
    日前在巴黎舉行的第四屆「一個星球」峰會上,與會各國政要和國際組織負責人就全球氣候環境治理提出多項倡議、作出具體承諾,共同推動國際社會採取行動保護生態環境、應對氣候變化,為今年在中國昆明舉行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上達成「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創造條件。
  • 「影響之年」今日拉開帷幕:2021年世界生物多樣性論壇線上研討會...
    世界生物多樣性論壇(World Biodiversity Forum)將以一系列線上合作活動與研討會來開啟一個新十年,以激勵各利益攸關方採取行動保護生物多樣性。2021年是「影響之年」(Year of Impact)——《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大會第二十六次會議(UNFCCC COP26)、《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CBD COP15),和《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UNCCD COP15)都將在今年召開;各締約方都將承諾建立一個新的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並加大應對氣候變化的力度。
  • 生態文明時代的氣候變化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周晉峰致辭第五屆中國...
    人類應該如何應對氣候變化並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在11月14日召開的2020年第五屆中國(深圳)國際氣候影視大會上,周晉峰應邀在主論壇——「氣候變化與綠色復甦」做主旨演講,演講的題目為「生態文明時代的氣候變化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就上面三方面問題進行細緻講解。
  • 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不僅在於科技
    長期以來,氣候問題始終是全人類所共同關切的重要議題。無論早在1987年通過的《蒙特婁協定》,還是2016年籤署的《巴黎協定》,都象徵著人類共同應對全球氣候問題的決心。基於此,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在本屆氣候峰會中邀請五位科學家,從多角度透視人類與自然的關係,共話人類未來與氣候藍天。
  • 第二屆世界大學氣候變化聯盟研究生論壇在清華大學舉行
    論壇開幕式上,陳旭代表清華大學向蒞臨本次論壇的各位嘉賓表示熱烈歡迎,向長期以來關心和支持世界大學氣候變化聯盟發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感謝。陳旭指出,應對氣候變化是人類社會的共同事業。面對日益頻發的極端氣候事件和自然災難,任何國家都難以獨善其身。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社會發展造成全面衝擊,也再次表明人類是一個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
  • ...生態環境準入,「一個長江」論壇推動資本向善,發布生物多樣性...
    圖/生物多樣性影響評估工具(BiA)發布用資本撬動更多的保護力量今年爆發的疫情促使全社會深刻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綠色復甦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主基調,中國政府也正在應對氣候變化、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更大的主導作用,來自公眾、社會組織和企業的貢獻也在產生著積極的影響。
  • 氣候變化與COVID-19:交織的危機
    如果能夠協同制定危機應對方案,則可以為改善人群健康、創造可持續發展的未來、更好地保護地球上僅剩的自然資源和生物多樣性提供機會。COVID-19大流行後,各國政府將開始實施經濟復甦計劃,而氣候變化和公平性也正是綠色復甦的關注點。氣候危機仍在肆虐。一年前,新聞標題主要都是青年氣候運動,充滿了緊迫感。但如今, COVID-19已然取代了人們對氣候危機的興趣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