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深刻學習生態文明思想?生態文明建設包括什麼?人類應該如何應對氣候變化並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在11月14日召開的2020年第五屆中國(深圳)國際氣候影視大會上,周晉峰應邀在主論壇——「氣候變化與綠色復甦」做主旨演講,演講的題目為「生態文明時代的氣候變化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就上面三方面問題進行細緻講解。
周晉峰博士做主旨演講
為什麼要開啟生態文明?
人類文明史上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我國正步入生態文明。為什麼要開啟生態文明,周晉峰博士指出,這是在一定的科學研究的基礎上做出的重要決策,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大貢獻,是新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他以臭氧層破壞到恢復的實例進行了展開說明。
臭氧層是抵禦太陽紫外線的重要屏障,是地球生命的保護傘。若是任由臭氧層被破壞,那麼過量的太陽紫外線將會直抵地表,傷害地球上絕大部分的生物,包括人類。1974年6月28日,還在做博士後的馬裡奧·莫利納和他的導師弗蘭克·舍伍德·羅蘭在Nature上發表論文,證實氯氟甲烷等人類正在大量使用的氯氟烴(CFC)正在破壞臭氧層。1995年,馬裡奧·莫利納、弗蘭克·舍伍德·羅蘭和保羅·克魯岑也因這方面的成果共同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只是當是時,這項開創性的研究遭到了化學工業界的猛烈抨擊,但它使公眾對氯氟烴的有害影響有了認識,此後馬裡奧·莫利納繼續努力,並直接導致了《蒙特婁議定書》的產生。
馬裡奧·莫利納等關於臭氧層的研究並獲諾貝爾獎,圖片來源於網絡
《蒙特婁議定書》全名為《蒙特婁破壞臭氧層物質管制議定書》,是聯合國為了避免工業產品中的氟氯碳化物對地球臭氧層繼續造成惡化及損害,承續1985年保護臭氧層維也納公約的大原則,於1987年9月16日邀請所屬26個會員國在加拿大蒙特婁所籤署的環境保護公約。該公約自1989年1月1日起生效。我國是1991年正式加入的,該議定書是有史以來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獲得聯合國197個成員國全部參與的國際公約。如今議定書已經實現了最初設定的目標,恢復了平流層的臭氧含量。這成了對抗氣候變化和環境退化最成功的國際努力。
然而,因人類活動,目前地球正面臨第六次生物大滅絕。據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臺(IPBES)2019年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目前有100萬個生物物種瀕臨滅絕,590萬個物種棲息地喪失,森林覆蓋面積減少2.9億公頃,溼地的消失速度是森林的三倍,而1992年以來,城市面積卻在翻倍增加。面對生物多樣性空前的滅絕速率、自然生態系統的退化、資源約束趨緊,我們不得不改變工業文明時代的行為方式,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
生態文明建設包括哪些?
作為一個新興的文明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包括法律、制度、標準、科學技術、道德倫理、習慣、文化(影視)、藝術、教育、參與全球治理、生產生活等各個方面。周晉峰指出,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首要地應修訂現行的法律法規和標準規範,以契合生態文明思想,如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等的修訂。而在標準的修訂方面,他列舉了月餅包裝的實例。過度包裝聽起來像是一件小事,但它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縮影。若是追求過度包裝,在包裝的生產環節的排放,不可避免地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這樣一來,事後再怎麼強調保護,強調低排,都仍然是工業文明時期「先汙染後治理」的思想。而生態文明是在問題產生的源頭就將其掐滅,改變思想理念和行為方式,去精裝倡簡裝,降低過度包裝的需求。
然而,國家市場監督主管部門對市場上月餅進行了突擊檢查,結果月餅的包裝基本上都是合格的。而實際上,我們拿到手的月餅禮盒,往往幾塊小月餅吃完,會留下一堆無用的包裝,再進行垃圾分類。那為什麼檢查的結果都是合格的呢?問題同樣出在標準上。目前現行的《限制商品過度包裝要求食品和化妝品》(GB 23350-2009)是2009年發布的,時間比較久遠,標準對包裝空隙率和層數的要求比較寬鬆。因此,要改變過度包裝的現狀,須要首先修訂現行的相關的包裝標準。今年公開發布了該標準修訂版(GB 23350-202X)的報批稿,由北京工商大學、北京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研究院,以及一些食品、化妝品公司和相關協會共同草擬,還未施行。修訂的標準是否將生態文明思想納入考慮,還是更多地代表的是企業的立場,值得商榷。
(拓展閱讀:國家標準若不改,「遊標卡尺」恐難測出月餅過度包裝)
國家強制性標準《限制商品過度包裝要求食品和化妝品》
除了修訂具有約束力的法律法規和國家標準,他還介紹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其他方面,包括倡導生活習慣的改變,如拒絕使用一次性餐具、瓶裝水,改用自帶的餐具和水杯等;發展科學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技術、理念,如「三公理」和「四原則」等。
氣候變化與生物多樣性保護
最後,他就生態文明時代,如何應對氣候變化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給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全球氣候變化已是不爭的事實。我們雖然能適應三十幾攝氏度的酷夏和零下十幾度的嚴冬之間好幾十度的溫度落差,但是地球氣溫若持續上升,哪怕1攝氏度,對地球生物來講都是災難,直接導致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全球氣溫的上升,造成極地冰殼融化,冰山覆蓋面積減少,極地動物的棲息地面積銳減,動物種群數量減少;除了極地動物,還有對氣溫敏感的高山林線繼續向高海拔遷移,海底的珊瑚白化等都與氣候變化密不可分。而生物多樣性的喪失會打破生態的平衡,最直接地會影響糧食安全,如去年發生的草地貪夜蛾、非洲蝗蟲等,以及諸如像香蕉的一些品種的滅絕風險等,造成糧農遺傳資源的喪失。
在這樣的情勢下,周晉峰結合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Natural-based Solution,NbS),提出了以人為本的解決方案(Human-based Solution, HbS)。他認為所有我們今天所面臨的問題和挑戰都來源於人,人類活動加速了物種滅絕的速率,人類生產生活中產生過量的溫室氣體(碳)排放,導致全球氣候變化加快,因此人是這一切問題的根本,必須從人類本身進行改變。他提到,日前,IUCN通過了中國綠髮會提交的《調整傳統醫藥實現生態文明願景》(後更名為《調整傳統醫藥實現社會和環境可持續性》)提案。該提案呼籲會員支持避免瀕危野生動植物用於傳統醫藥,支持發展可持續替代方案等,以保護野生動植物種群。此項提案的通過,正是人類以實際行動願意做出改變的第一步。
氣候影視大會作為中國首個以「應對氣候變化」為主題的綠色公益影視活動,是很重要的傳播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的平臺。周晉峰認為,它的作用不僅僅是向世界傳遞中國故事,而是應動員公眾行動起來,參與到生態文明建設中來,從拒絕使用一次性餐具、拒絕觀看動物表演、拒絕繁複的食品(日用品)包裝等日常習慣開始做出改變。公眾的積極參與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由之路。
演講最後,周晉峰代表中國綠髮會,謹祝中國(深圳)國際氣候影視大會越辦越好。
圖片來源:演講報告PPT截圖
#生態文明#綠色發展#生物多樣性#
整理/慧子 審/Sophia 編/Ang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