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晉峰:生物多樣性是生態文明的根本

2021-01-10 中國綠髮會

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

周晉峰博士

天津2020.10.10

#綠會融媒#

在天津舉辦的「疫情時代下生態文明建設與大學使命」學術論壇上,中國綠髮會秘書長周晉峰博士應邀做專題報告。在報告中,周晉峰《以生物多樣性是生態文明的根本》為題,結合綠會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實踐案例,進行了生動闡述,先整理分享如下:

人類棲息地是什麼?現在面臨什麼情況?為什麼要踐行生態文明?這就是我今天報告要講的重點。我們是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的國家一級學會。生物多樣性是生態文明的根本。生態文明起源於生物多樣性、截止於生物多樣性。

1972年斯德哥爾摩聯合國人類環境大會建立環境署,1985年籤署了《保護臭氧層維也納公約》,隨後出臺了《蒙特婁議定書》,1992年在巴西裡約熱內盧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籤署了UFCCC和CBD公約,隨後CBD成立,還有卡塔赫納生物安全議定書、名古屋議定書,這些都是CBD的內容,我國已經籤署了卡塔赫納生物安全議定書。

關於2000-2015年聯合國千年計劃和2015-2030可持續發展計劃,我去過十幾個大學講課,課上會問大學生聯合國的千年目標,中國有一項任務還沒有完成,是哪一項,多數大學生回答不上來。這一項沒有完成的任務是7b項:降低生物多樣性喪失的速度。中國在2015年聯合國千年目標報告的時候,只有這一項任務沒有完成。

為什麼說生態文明結束於生物多樣性呢?因為如果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問題解決了,將會開始另一個新特徵的文明,這個文明也將不再是生態文明了。生態文明是針對人類棲息地、人類生存環境的問題,需要人類奮鬥來解決這些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這是生態文明的特徵,所以,生物多樣性是根本。在可持續發展目標裡,有很多項內容都與生物多樣性密切相關,比如:6清潔水和衛生、11可持續城市和社區、12負責任的消費、13氣候行動、14水下生命、15陸上生命,都明確的強調生物多樣性。這些目標是間接的,生物多樣性的喪失是直接的。

在中國實施千年發展目標報告中的17個目標中,山水林田湖草、沙漠與海洋,所有這些都是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分為三個層次,其核心是基因多樣性,以香蕉為例,50多年前我們吃的香蕉因為一種病毒已經全部滅絕,因為香蕉是無性繁殖,沒有基因多樣性,所以一個病毒就把全球的香蕉都消滅掉了,就是因為缺少基因多樣性的原因。香蕉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我們祖先吃的五穀雜糧,現在很多都沒有了,大多是因為其基因多樣性消失了。物種多樣性是指動物、植物、微生物,包括新冠病毒,都是物種多樣性的內容。然後是生態系統多樣性,有沙漠才有沙漠植物、動物,有海洋才有海洋生物。生態系統養育了生物、植物,物種培育了基因。生物多樣性保護是這三個多樣性的保護。

前段時間中國科學院有關部門召開植被病蟲害防治大會。在線兩萬人參加,主要的支持單位,農業和農村部與林業和草原局都有參加,主要是病蟲害防治辦公室的工作人員。大會請我去做第一個主旨發言。我的發言讓很多人感到震驚。我講到我們的病蟲害是多了還是少了呢?該不該為了樹的健康把蟲子都殺掉呢?我的觀點和很多傳統的觀點與做法不同。有數據顯示,德國在過去27年全國保護區調查昆蟲下降了75%,震驚了世界。一方面人類的棲息地面臨著昆蟲喪失的極大風險,人類的生存都要因此受到危害,另一方面我們每年還拿出大量的錢去殺蟲,這就是工業文明的問題。對於一些昆蟲的存在,我們是防微杜漸還是充分容忍呢?植樹都希望吸引鳥兒過來,但是鳥兒是需要吃蟲子的呢!拼命的殺蟲,最終會導致鳥兒也一併沒有了。這就是生態系統。

墨西哥蠑螈是另外一個例子。墨西哥蠑螈作為現代生命科學很重要的「小白鼠」,全球開始大量人工繁殖,但是,墨西哥野生蠑螈就成為了瀕危物種。由於研究需要,大量的抓捕,使得野外種群數量岌岌可危。編訂野生動物保護法的根本目的,不是保護瀕危物種,而是要保護人類棲息地。

2019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臺(IPBES)宣布:未來10年將有100萬物種瀕臨滅絕。而我們的野生動物保護名錄卻30年沒有改變。這是不對的。

中醫藥企業,包括行業協會,甚至管理局,總是和我們爭論,甚至說吵架也不為過。為什麼呢?因為總有人或機構想把虎骨和犀牛角作為藥材使用,說可以通過馴養繁殖來實現,但馴養繁殖並不是保護,這些動物仍然面臨著極大的危險,一不小心就會徹底滅絕。如果動物都已經滅絕了,又何談去治病呢!所以,我們一直強調瀕危物種不能放在傳統醫藥的目錄裡去。這是我們提出的要求。各類爭吵也由此而生。不過我們不會妥協,並正在全球倡導:在生態文明思想下推動中醫藥可持續發展。

我們的智慧、思想、辦法來源於自然。如果失去了生物多樣性,這些自然的力量就會消失。當前,我們對於現代工業文明的化肥、農藥的處理,是非常不重視自然的處理。在SARS病毒的發源地,前兩年又發生過一次冠狀病毒,幸運的這種病毒只傳染了豬,沒有傳染人,導致數百萬的豬病死。但這次病毒的發生也是棲息地喪失導致的——因為人類活動導致蝙蝠沒有地方待了,就飛去豬圈,進而引發了病毒的傳播。在馬來西亞,尼帕病毒的死亡率高達70%以上,在印度和中國邊境也發現了尼帕病毒。這次新冠疫情之後,大量的、頻繁的消毒,這是世界各國都在採取的措施,但從生物多樣性角度講,過度消毒也需要慎重、要適度。過度消毒對生物多樣性,對未來超級病菌的產生,對其他生命的影響都是巨大的。

工業文明對生物多樣性的衝擊是巨大的。中國原來是有九十多種豬,豐富的多樣性,讓它們有很強的適應性和對各種病毒的抵抗能力。但是,工業文明的力量,讓出欄率高的單一品種大規模推廣,從工業文明角度來看這似乎是了不起的,解決了人類吃肉的問題。但在生態文明時代這是非常危險的,因為一個豬瘟就會讓豬大規模的消失,引發價格動蕩,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與豬相類似的另一個中國本土物種——中華蜂,也處在瀕危的狀態,因為現在很多蜂農已經不養中華蜂了,改為去養義大利蜂,因為義大利蜂產蜜多。這些都是農業生物多樣性需要注意的。這也是我們為什麼始終大力倡導農業的生物多樣性,因為這是和我們糧食安全息息相關的。

曾經有一位日本教授名叫大西近江,多年前在雲南的一個小山村裡找到一株野蕎麥,拿回日本做雜交。當時日本的蕎麥是異花授粉,產量特別低。大西近江把從雲南找到的野蕎麥和當地家蕎麥進行雜交,生成的家蕎麥是自花授粉,產量得到大幅的提升。袁隆平先生也是找到野水稻去和家水稻進行雜交,得到了優勢品種。如果沒有野蕎麥、野水稻,如果沒有農業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就不會有我們現在的糧食安全,而我們未來的糧食狀況也將是非常危險的。

我曾經去考察過哈尼梯田。梯田曾經主要是紅米種植,但是工業文明下的優良品種推廣,重點推廣的是高產水稻。但用生態文明去思考這一現象,就會發現是錯誤的,有很大隱患,必須要重視。

上海南匯東灘植樹事件,我們一直再關注。當地蘆葦是鳥類的天堂。但因為當地說綠化指標達不到規定要求,又沒有其他地方可以利用,於是在東灘溼地開始了植樹計劃。這是不對的。上海東灘是海洋生物的產房,還是遷徙鳥類的棲息地。種了樹後,海洋生物和遷徙候鳥就沒有棲息地了。我們呼籲了兩年,其植樹情況終於在今年被叫停了。

氣候是現在很熱門的話題,其實氣候本身什麼問題都沒有,氣候唯一的問題就是影響了人類的棲息地。氣溫升高一度,海洋每天蒸發的水量,就是多少顆原子彈釋放的能量。颱風、颶風、旱澇災害、澳洲大火、加州大火……這些都和氣候變化緊密相關。我今天早上剛剛從新疆回來,我們和中科院有關機構聯合研究,開展羅布泊科考,此前還開展了三江源、卓乃湖的考察,關注其在過去十年大規模沙化情況。急劇的氣候變化會使得人類和物種的棲息地快速喪失,甚至來不及採取措施調節。而氣候變化問題根本上還是生物多樣性危機,因為人就是生物多樣性的一部分。現在我們的科考隊正在羅布泊進行生物多樣性的科學考察,關注在氣候變暖情況下,我國西北地區逐漸暖溼化,會帶來哪些影響。

我們是1985年成立的,當時為了迎接從英國歸國的瀕危物種麋鹿,中央決定成立的中國麋鹿基金會,是我們基金會的前身,1997年更名為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基金會,2010年再次更名為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從成立之初到現在,我們開展了大量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研究工作,也積累了大量的案例,希望能夠和大家合作!謝謝。

相關焦點

  • 周晉峰:生物多樣性是生態文明的根本 | 周道第78講
    在天津舉辦的「疫情時代下生態文明建設與大學使命」學術論壇上,中國綠髮會秘書長周晉峰博士應邀作專題報告。在報告中,周晉峰以《生物多樣性是生態文明的根本》為題,結合綠會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實踐案例,進行了生動闡述,現整理分享如下:人類棲息地是什麼?現在面臨什麼情況?
  • 周晉峰:生態文明是解決生物多樣性衰減與生物安全的必由之路|2020...
    周晉峰:生態文明是解決生物多樣性衰減與生物安全的必由之路|2020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環境論壇 2020-11-04 07: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生態文明時代的氣候變化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周晉峰致辭第五屆中國...
    如何深刻學習生態文明思想?生態文明建設包括什麼?人類應該如何應對氣候變化並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在11月14日召開的2020年第五屆中國(深圳)國際氣候影視大會上,周晉峰應邀在主論壇——「氣候變化與綠色復甦」做主旨演講,演講的題目為「生態文明時代的氣候變化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就上面三方面問題進行細緻講解。
  • 生物多樣性到底是什麼?| 周晉峰受邀生態環境頻道《生態環境大講堂...
    ,這導致了嚴重的生態後果,那麼什麼是生物多樣性呢?生物多樣性與生態文明又有著怎樣的聯繫呢?對於生物多樣性所面臨的危機,我們應該怎麼做?中國綠髮會秘書長周晉峰博士接受生態環境頻道《生態環境大講堂》節目組邀請,針對這熱點話題做了一檔以「生物多樣性」為主題的節目,以此展開了「生物多樣性」的有關討論。
  • 2020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環境論壇邀周晉峰分享「生物多樣性與生態...
    2020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環境論壇——「生物多樣性衰減與生物安全:從全球景觀到中國經歷」擬定於10月24-25日在江蘇南京召開。中國綠髮會秘書長受邀參加,並將以「生物多樣性與生態文明」為主題進行分享。本次報告主要包括兩部分內容,對生態文明的研究思考以及生物多樣性相關問題。
  • 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 周晉峰研究團隊2020年...
    [3]周晉峰.生態文明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重要貢獻.2020年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公眾科學素質與生態文明建設專題論壇, 2020年11月18日.[4]周晉峰.生態文明時代的氣候變化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第五屆中國(深圳)國際氣候影視大會, 2020年11月14日.
  • 生態文明是解決生物多樣性衰減與生物安全的必由之路
    「2020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環境論壇」在南京召開,周晉峰博士作為專家受邀出席並做主題發言。生態文明是解決生物多樣性衰減與生物安全的必由之路什麼是生態文明?生態文明和生物多樣性是什麼關係?人類歷經了三個文明,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今天的工業文明無以為繼,必須要改變,這也是國際上很多自然科學家和社會科學家共同的結論。
  • 周晉峰:生物多樣性保護助力城市綠色可持續發展
    現將周晉峰博士演講的主要內容分享如下:首先,周晉峰博士指出當前全球正面臨的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公共衛生安全等三大危機,並通過剖析我們生活中的眾多事實案例來闡述了城市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各種挑戰。提出應該參照烏蘭察布的系統布局、各部門協力推進生態文明的優秀案例。
  • 為什麼我們要建立生物多樣性工作標準?周道生態文明(第32講)
    為什麼我們要建立生物多樣性工作標準?周道生態文明(第32講) 2020-06-05 18: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汙染治理三公理|周道生態文明(第42講)
    | 周道生態文明(第38講) | 南方周末報導綠會「兩會」建言平臺地球之腎與大自然精靈的故事 | 周道生態文明(第37講)周晉峰:綠色工程,亟需從根本上破解綠色思維缺失 | 周道生態文明(第36講)新娛樂平臺怎樣推動生物多樣性主流化
  • 周晉峰以生態文明解讀-動物福祉:食品安全與人類健康的連結
    周晉峰以生態文明解讀-動物福祉:食品安全與人類健康的連結 2019-12-24 11: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周晉峰五方面建言「北京生物多樣性保護十四五規劃」,推動做好城市...
    近日,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和北京市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心共同召開「北京生物多樣性保護十四五規劃建議研討會」。會上,周晉峰從概念分析了做好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五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是應該堅持以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
  • 王小平與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周晉峰秘書長交流座談
    近日,市園林綠化局二級巡視員王小平與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周晉峰秘書長交流座談。圍繞生態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護理念、發展方向等有關內容進行交流研討,指出:雙方要建立交流溝通機制,及時共享信息;希望有關專家學者參與到首都園林綠化建設工作中來,多提建議性意見,共同推動首都園林綠化高質量發展。【來源:北京市園林綠化局(首都綠化委員會辦公室)】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
  • 為什麼要做羅布泊生物多樣性十年調查與監測?周道生態文明(第49講)
    為什麼要做羅布泊生物多樣性十年調查與監測?周道生態文明(第49講) 2020-07-13 10: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立足遙感數據共促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 | 中科院空天院專家到訪
    會上,中國綠髮會秘書長周晉峰博士就《生態文明:生物多樣性與植被病蟲害》作精彩報告,進一步闡述了維護各物種之間的平衡對保障整個生態系統的安全至關重要。遙感技術能及時快速大面積監測生態系統狀況,全面科學地認知生物多樣性在病蟲害防控領域的貢獻,對科學決策保障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十分關鍵,也是重要的技術手段。專家學者對此高度認可。
  • 青神:保護生物多樣性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黨的十八大報告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提出「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同時明確了「生物多樣性」的重任生物多樣性是地球上生命的綜合體,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生態安全,糧食安全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保障。
  • 周晉峰接受CGTN採訪,就穿山甲保護相關問題答記者問
    周晉峰博士結合中國綠髮會此前向IUCN提交的《傳統醫藥應符合生態文明思想》提案等內容,向記者介紹了當前穿山甲保護面臨的主要問題。周晉峰表示,目前野生動物濫用問題,本質上並不是傳統思想的問題,也不是政府管理的問題,而是利益糾葛的問題。在利益攸關方有話語權時,他們可以主導宣傳什麼藥物對人有益,什麼藥物應當大力推廣。
  • 2020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生態文明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人民網北京5月22日電(記者 餘璐)今年5月22日,是第20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生物多樣性日,是聯合國環境署提議的旨在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生物多樣性的國際性主題紀念日,定於每年的5月22日。
  • 「學習強國」發表|周晉峰:行動起來,保護生物多樣性|《可持續發展...
    關注中國綠髮會,訂閱綠色未來經歷了原始文明、農耕文明、工業文明後,今天人類進入了生態文明。生態文明的核心思想,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當前,生物多樣性減少與氣候變化,已成為人類無節制向自然索取所導致的兩大危機。工業文明無以為繼,踐行生態文明勢在必行。
  • 保護生物多樣性——生態文明背景下國土空間規劃的邏輯基礎
    儘管中國在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於氣候變化和人為破壞等原因,生態破壞還十分嚴重,生物多樣性喪失正在迅速加快,亟需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3 保護生物多樣性是生態文明背景下國土空間規劃的邏輯基礎人類發展史,儼然就是人與自然的「鬥爭」史、「博弈」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