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 周晉峰研究團隊2020年...

2021-01-10 澎湃新聞
一、2020年工作進展

2020年,周晉峰研究團隊主要通過理論研究與實踐相結合、政策倡導與建議、成果產出三個層面深化對生態文明思想的研究與宣傳,構建全球生態文明交流平臺。現將2020年工作成果公布分享如下。

(一)理論與實踐


1. 提出生態修復「四原則」

結合團隊實際工作經驗,周晉峰提出生態修復「四原則」,即節約原則、自然原則、有限原則、宏觀原則。這四項原則要求生態修復工程應加強節約,做到節水、節電、節省人力、節省材料,每一次節省都是對工程之外的生態保護。對廢棄礦山渣堆的處理,應以自然恢復為主,儘量採用「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來開展修復,以降低對自然資源和能源的耗費,並減少二次汙染;強調工程按照自然規律進行修復,尊重環境本身特徵和客觀情況,在尊重自然的同時積極參與自然保護,參考古人經驗,將自然原則置於首位,再進行人為幹預,科學留白,為自然留出喘息空間;系統治理與整體把握緊密結合,生態修復時充分考慮周邊環境實際情況,再確定其治理、修復的強度以及標準。

2. 提出汙染治理「三公理」

結合團隊實際工作經驗,周晉峰提出汙染治理「三公理」,即「不擴散」公理、「不為害」公理、「充分公示」公理。「三公理」強調汙染治理中,最重要的是防止擴散,擴散一旦發生,則需擴大治理與監測區域;治理中減少並消除為降低重金屬汙染而使用化學藥劑所造成的影響,避免二次汙染;不以單一的統一監測標準為通用指南,並且充分告知土地曾發生的汙染情況,以及採取何種修復治理手段,保護公眾知情權。

3. 推廣文明驛站,打造生態文明新時尚

為更好踐行循環發展、綠色生活、綠色發展的理念,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積極主動推動循環發展、綠色發展、低碳發展,讓全社會關注這些為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默默奉獻的工作者和各行各業,周晉峰研究團隊編寫「『文明驛站』建設綱要」,並於近日向首家「文明驛站」——老劉舊書店授牌,倡導生態文明新風尚。文明驛站的建立不僅包括綠色生活方式、也是社會發展中的人文指標、資源指標、環境指標的綜合體現。通過建立文明驛站,傳播以綠色為基調的生態文明思想,體現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理念和生態發展觀。要求關注從事維修、拾荒、垃圾分類等各類減少資源消耗或資源回收利用工作者及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關注綠色發展、可循環再生、資源節約領域的文化創意行動、研究與探索機構,尊重為推動綠色發展默默奉獻的勞動者,引導全社會轉變資源發展和利用觀念,通過文明驛站講述來自民間的生態文明典型故事。

(二)政策倡導與建議


1. 建言森林康養基地緩行,堅持「兩山論」,獲全國政協主席汪洋批示

2020年3月16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民政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局發布聯合通知,發布國家森林康養基地(第一批)名單公示。在四部委出臺的森林康養基地建設相關文件中,存在以下問題:該項目與森林保護、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保護密切相關,但從項目審批標準到運行規則等,都未考慮對森林及森林生態系統的保護,未涉及野生動植物資源在內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的推薦與審核主體均為林草部門,缺乏有效監督機制。

森林康養項目與森林保護、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保護密切相關,在項目建設中尤其需要將兩山理論切實落實到位。3月底,周晉峰致函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汪洋,提出森林康養基地建設四建議,並望相關部委能採取有效行動,踐行生態文明,切實做到生態導向,保護優先,確保森林康養基地項目成為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函件得到汪洋主席批示,隨後收到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劉東生的積極回復。

2. 協助蜂農轉場,為困難養蜂人保駕護航,獲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批示

為響應總書記「不失時機抓好春季農業生產」指示,疫情期間,周晉峰研究團隊抽調核心力量成立復工組,助力實現疫情和經濟雙拐點。主要包括:一是發出協調信函40多封、電話溝通數百次,協助困在新疆、雲南、四川等多地的1000多戶蜂農順利轉場,相關函件獲李克強總理批示,社會反響良好。二是成立蜂巢基金,精準幫扶困難蜂農。

3. 大氣汙染治理對策報告

華北地區今年以來已出現11次大範圍霧霾,這與《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基本消除重汙染天氣」的要求,有不小的差距。從目前看,造成治霾困境的關鍵在於,主管部門(生態環境部)、專家(總理基金支持)沒有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作為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沒有從我國實際國情出發,而是執意沿用工業文明的思維,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甚至排斥不同意見觀點。在霧霾治理八個年頭後,依然不得不靠大範圍停工限產維持大氣環境質量。

為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找出大氣汙染治理實質性的問題與短板,周晉峰研究團隊在以往大氣汙染治理研究的基礎上,連續兩次專門組織 「大氣汙染精準治理專家座談會」,分析我國霧霾久治不愈的原因,探討科學、精準治理的對策,形成建議報告。

(三)成果產出


1. 發表文章

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可持續發展導刊》、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Ecosphere、Conservation Letters等國內外期刊雜誌媒體平臺發表文章近20篇,議題涵蓋生態文明、生物多樣性保護、新冠疫情等。

[1] 周晉峰.遵循生態保護原則修復礦山[N].人民日報海外版,2020年09月29日08版.

[2] 周晉峰.解決月餅過度包裝問題,需修訂相關國家標準[N].光明日報,2020-9-24.

[3] 周晉峰,王豁,夏明美.莫以生態之名行毀生態之事,生態修復應遵循節約原則、自然原則、有限原則和宏觀原則[J].環境經濟,2020(13):56-57.

[4] 陸慧,周晉峰.守護瀕危動植物,提倡可持續發展[J].中國社會組織, 2020(7).

[5] 周晉峰,王巖青,唐玲.積極推廣生物防治,助力農業可持續發展[J].可持續發展經濟導刊,2020(06):26-27.

[6] 周晉峰,王靜.遏止野生動物非法貿易,從源頭阻止疫情再爆發[J]. 國家治理, 2020(7):52-55.

[7] 王豁,周晉峰.誰在傷害鳥兒,怎麼阻止傷害?你我身邊值得反思的必答題——基於今春幾起鳥類保護相關案例的分析探討[J].中國生態文明,2020(02):68-70.

[8] 周晉峰,王豁,王靜.「全面禁野」下的野生動物養殖產業如何轉型[J].中國民商,2020年05期.

[9] 周晉峰.遵循與自然相處之道[N].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0-05-12.

[10] 周晉峰,王豁.「生態滅殺」要不得,保護生物多樣性才安全[N].光明日報, 2020年04月11日05版.

[11] 周晉峰.維護「生命共同體」從嚴格保護野生動物開始[J].可持續發展經濟導刊,2020(03):34-37.

[12] 周克己,周晉峰. 網絡有了「野保特工」[N].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0-03-10.

[13] 周晉峰,王豁.生態滅殺,可能帶來的是安全還是災難?[J].中國生態文明,2020(01):58-60.

[14] 周晉峰.「減塑限塑」從我做起[N].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0-01-14.

[15] Platto S, Zhou J, Wang Y, Wang H, Carafoli E. Biodiversity loss and COVID-19 pandemic: The role of bats in the origin and the spreading of the disease.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020 Oct 16:S0006-291X(20)31943-4. doi: 10.1016/j.bbrc.2020.10.028.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3092787; PMCID: PMC7566801.

[16] Platto S, Wang Y, Zhou J, Carafoli E. History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Origin, explosion, worldwide spreading.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020 Nov 6:S0006-291X(20)32016-7. doi: 10.1016/j.bbrc.2020.10.087.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3199023.

[17] Lu, S., Chen, F., Zhou, J., Hughes, A. C., Ma, X., and Gao, W.. 2020. Cascading implications of a single climate change event for fragile ecosystems o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Ecology 11( 9):e03243. 10.1002/ecy.3243

[18] Choo SW, Zhou J, Tian X, et al. Are pangolins scapegoats of the COVID-19 outbreak-CoV transmission and pathology evidence? Conservation Letters. 2020;e12754.

https://doi.org/10.1111/conl.12754 

2. 會議報告

[1]周晉峰.學習生態文明,解放思想,推動對霧霾等重大問題的關注.大氣汙染精準治理座談會, 2020年11月24日.

[2]周晉峰.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生態文明教育研究分會年會「生態文明建設與區域創新發展」, 2020年11月19日.

[3]周晉峰.生態文明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重要貢獻.2020年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公眾科學素質與生態文明建設專題論壇, 2020年11月18日.

[4]周晉峰.生態文明時代的氣候變化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第五屆中國(深圳)國際氣候影視大會, 2020年11月14日.

[5]周晉峰.生態文明是解決生物多樣性衰減與生物安全的必由之路.2020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環境論壇, 2020年11月13日.

[6]周晉峰.堅持生態文明思想指導國土整治與生態修復.中國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2020年學術論壇, 2020年11月12-15日.

[7]周晉峰.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視野下的鹽鹼地.香山科學會議第684次學術討論會, 2020年11月5日.

[8]周晉峰.生態文明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南寧青秀山國家生態環境科普基地專題交流與培訓, 2020年10月17日.

[9]周晉峰.生物多樣性是生態文明的根本.「疫情時代下生態文明建設與大學使命」學術論壇,2020年10月10日.

[10]周晉峰.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貢獻,是新的世界觀新的方法論. 「疫情時代下生態文明建設與大學使命」學術論壇, 2020年10月10日.

[11]周晉峰.以生態文明思想指導生態修復與可持續發展.中國(海南)首屆礦山生態修復可持續發展研討會, 2020年9月5-6日.

[12]周晉峰.生態文明:生物多樣性與植被病蟲害.第一屆植被病蟲害遙感大會, 2020年8月29-30日.

[13]周晉峰.黃河流域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與HbS.黃河三角洲溼地保護及可持續發展研討會, 2020年7月24日.

[14]周晉峰.城市守望者:桃花源在哪裡?第十二屆國際青年能源與氣候變化峰會, 2020年7月22日.

[15]周晉峰.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貢獻,是新的世界觀新的方法論.天津市濱海新區區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專題輔導, 2020年4月.

3. 周道生態文明

周晉峰研究團隊發布「周道生態文明」系列,圍繞時代熱點,呼應民生關切,褒貶真偽生態,引領綠色潮流,從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角度,精選優質內容,通過影音、圖文、對話等方式,進行生態文明領域思想分享、政策諫言、事件解析,國際對話,旨在以精銳的視角推動生物多樣性主流化、社會經濟發展可持續化。截至目前,累計發布《周道生態文明》82輯。

4. 生態文明案例選編

周晉峰研究團隊編寫並刊發《生態文明思想研究與實踐(選編)》,全書約19萬字,立足於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從理論與實踐、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維度,對生態文明思想進行全面研究與實踐。作為一種世界觀與方法論,生態文明的核心充分體現了對生態資源的珍惜,對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思考,對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踐行生態文明,不僅是人類面對工業文明弊端所做出的清醒認知,也是文明多樣性下「適者生存」的智慧結晶。

5. 生態文明建設標準制定

為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對全社會開展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指引,周晉峰研究團隊組織技術力量,編制發布了《生態文明建設指南》(T/CGDF 00009—2020)團體標準,旨在確立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原則、建設目標和基本要求,將生態文明建設分領域具體化,可落實,可考核。本指南規定了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原則、建設目標和基本要求等,主要內容包括法律法規標準、宣傳教育、發展改革、生態環境等十個領域。適用於各地區各行業及社會公眾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可作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等工作參考。

此外,周晉峰研究團隊還編制發布了《生物多樣性調查與監測》(T/CGDF 00001—2020)、《生物多樣性評估標準》(T/CGDF 00002—2020)、《生物多樣性修復標準》(T/CGDF 00003—2020)、《生物多樣性適應規範》(T/CGDF 00004-2020)、《生物多樣性補償標準》(T/CGDF 00005-2020)五份團體標準。

6. 編寫《中國低碳經濟發展報告藍皮書》

周晉峰研究團隊聯合對外經貿大學編寫《中國低碳經濟發展報告藍皮書(2019-2020)》,從低碳政策、低碳產業、低碳金融、低碳技術、低碳能源等方面,以年度分析和來年展望為基本特徵,強調邏輯性、高度性、概括性和權威性,結論力求指導性,為推動中國低碳事業發展,早日實現「碳中和」目標提供指導參考性意見。

7. 榮獲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

周晉峰一直致力於生態文明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護、可持續發展等領域的科學研究、普及、建言獻策,積極通過國際民間科技組織的合作與交流宣揚生態文明思想,在社會服務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貢獻。經中國科協所屬學會推薦,430餘位評審審定,從參選的1344名候選者中脫穎而出,獲得全國創新爭先獎狀表彰。周晉峰博士的獲獎,不僅是對其個人在工作一線作出貢獻的高度肯定和褒揚,也體現了黨和國家對科技工作者參與國家科技創新爭先、共建科技強國的報國精神的認可和嘉獎。

二、2021年工作要點

繼續推動並積極建言生態文明相關重大政策制定,包括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生態文明城市規劃與生態文明建設相關課題研究;落實生態文明相關領域的標準制定,與國際和國內標準化機構與協會加強交流與合作,共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領域標準研製、試點示範與推廣應用。

整理/Cyan 審核/綠宣 編/Angel

相關焦點

  • 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新華社發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十四五」規劃建議從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四個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
  • 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 完善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打造生態環境保護的制度屏障,將為實現「美麗中國」的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重大意義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本質要求。
  • 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自然辯證法》導讀
    作為「重溫馬克思主義經典」系列第四講(總131期),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肖廣嶺,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主題,對《自然辯證法》進行導讀。《資本論》的主要任務是揭示資本主義經濟的運動規律,進而揭示人類社會的辯證法;《自然辯證法》則力圖通過自然科學的發展揭示自然界的辯證法。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引用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的論斷,告誡人們,人類不要過分陶醉於對自然界的徵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正是對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關係思想,包括恩格斯《自然辯證法》關於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 周晉峰:生物多樣性是生態文明的根本
    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周晉峰博士天津2020.10.10#綠會融媒#在天津舉辦的「疫情時代下生態文明建設與大學使命」學術論壇上,中國綠髮會秘書長周晉峰博士應邀做專題報告。在報告中,周晉峰《以生物多樣性是生態文明的根本》為題,結合綠會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實踐案例,進行了生動闡述,先整理分享如下:人類棲息地是什麼?現在面臨什麼情況?為什麼要踐行生態文明?這就是我今天報告要講的重點。我們是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的國家一級學會。生物多樣性是生態文明的根本。生態文明起源於生物多樣性、截止於生物多樣性。
  • 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首次提出「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強調「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對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等作出重要部署,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共築美麗中國指明了方向,也表明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達到新高度。
  • 生態文明時代的氣候變化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周晉峰致辭第五屆中國...
    如何深刻學習生態文明思想?生態文明建設包括什麼?人類應該如何應對氣候變化並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在11月14日召開的2020年第五屆中國(深圳)國際氣候影視大會上,周晉峰應邀在主論壇——「氣候變化與綠色復甦」做主旨演講,演講的題目為「生態文明時代的氣候變化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就上面三方面問題進行細緻講解。
  • 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
    作者: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劉建偉、許晴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將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目標化,提出了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具體要求。這集中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對現代化建設規律和生態文明建設規律認識的深化,標誌著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邁入新階段。
  •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綠色循環低碳發展
    一、深入理解生態文明的內涵及其在當代的意義(一)生態文明概念的起源、內涵和發展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與自然界和諧共處、良性互動、持續發展的一種文明形態,它的核心問題是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要求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和保護自然,與自然界和諧相處。
  • 建立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制度 促進深圳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 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
    新華社發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十四五」規劃建議從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四個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
  • 堅持綠色發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首先要樹立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觀念。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命共同體決定了和諧共生則存,衝突對立則亡。對大自然肆意妄為最終也會傷及人類自身,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也是經濟財富。
  • 青島生態環境保護領域人士談「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來謀劃經濟社會發展。
  • 建設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 實現生態保護與協調發展和諧統一
    建設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   實現生態保護與協調發展和諧統一   文 | 王琳 傅軼 David Weaver   國家公園是指由國家批准設立並主導管理,邊界清晰,以保護具有國家代表性的大面積自然生態系統為主要目的,實現自然資源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的特定陸地或海洋區域。
  • 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推進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有長期戰略引領、以人民為中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影響深遠、意義重大。  加快現代化建設需發揮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十四五」規劃目標的引領作用。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未來形態。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王鳳才認為,走向生態文明必須進行生態治理,其積極內涵在於倡導綠色生產方式、消費方式、生活方式,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因此,要從觀念、制度、措施等多方面著手,通過多主體參與,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共建綠色發展的美麗世界。
  •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歷史自然的形成和發展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由習近平同志主要創立的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部觀點、科學論斷、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集中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為推動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黨的執政理念和執政方式的不斷深化和勇於變革。
  • 申維娜 王從 劉麗紅: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申維娜 王從 劉麗紅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堅持新發展理念、著眼推動高質量發展,強調「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對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等作出重要部署,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共築美麗中國注入強大動力。 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 科學把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內涵
    時隔十五年,2020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考察餘村,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已經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成為新發展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實踐證明,經濟發展不能以破壞生態為代價,生態本身就是經濟,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  研讀《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我們深深感到,這一重要思想始終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既講是什麼、為什麼,又講怎麼看、怎麼辦。
  • ...雜誌發表署名文章《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奮力譜寫新時代生態...
    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有關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論述《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專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專題,記錄了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新要求,豐富和拓展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做好新時代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引和根本遵循。
  • 深刻理解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內涵
    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必須遵循的根本原則,也是文明未來發展的現實指向。古代社會人順從臣服於自然,現代社會人徵服控制自然,都不是人與自然關係應有的狀態。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在新時代我們全面布局生態文明建設,展現美麗中國、美麗現代化強國的美好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