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周晉峰研究團隊主要通過理論研究與實踐相結合、政策倡導與建議、成果產出三個層面深化對生態文明思想的研究與宣傳,構建全球生態文明交流平臺。現將2020年工作成果公布分享如下。
(一)理論與實踐結合團隊實際工作經驗,周晉峰提出生態修復「四原則」,即節約原則、自然原則、有限原則、宏觀原則。這四項原則要求生態修復工程應加強節約,做到節水、節電、節省人力、節省材料,每一次節省都是對工程之外的生態保護。對廢棄礦山渣堆的處理,應以自然恢復為主,儘量採用「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來開展修復,以降低對自然資源和能源的耗費,並減少二次汙染;強調工程按照自然規律進行修復,尊重環境本身特徵和客觀情況,在尊重自然的同時積極參與自然保護,參考古人經驗,將自然原則置於首位,再進行人為幹預,科學留白,為自然留出喘息空間;系統治理與整體把握緊密結合,生態修復時充分考慮周邊環境實際情況,再確定其治理、修復的強度以及標準。
2. 提出汙染治理「三公理」結合團隊實際工作經驗,周晉峰提出汙染治理「三公理」,即「不擴散」公理、「不為害」公理、「充分公示」公理。「三公理」強調汙染治理中,最重要的是防止擴散,擴散一旦發生,則需擴大治理與監測區域;治理中減少並消除為降低重金屬汙染而使用化學藥劑所造成的影響,避免二次汙染;不以單一的統一監測標準為通用指南,並且充分告知土地曾發生的汙染情況,以及採取何種修復治理手段,保護公眾知情權。
3. 推廣文明驛站,打造生態文明新時尚為更好踐行循環發展、綠色生活、綠色發展的理念,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積極主動推動循環發展、綠色發展、低碳發展,讓全社會關注這些為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默默奉獻的工作者和各行各業,周晉峰研究團隊編寫「『文明驛站』建設綱要」,並於近日向首家「文明驛站」——老劉舊書店授牌,倡導生態文明新風尚。文明驛站的建立不僅包括綠色生活方式、也是社會發展中的人文指標、資源指標、環境指標的綜合體現。通過建立文明驛站,傳播以綠色為基調的生態文明思想,體現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理念和生態發展觀。要求關注從事維修、拾荒、垃圾分類等各類減少資源消耗或資源回收利用工作者及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關注綠色發展、可循環再生、資源節約領域的文化創意行動、研究與探索機構,尊重為推動綠色發展默默奉獻的勞動者,引導全社會轉變資源發展和利用觀念,通過文明驛站講述來自民間的生態文明典型故事。
(二)政策倡導與建議2020年3月16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民政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局發布聯合通知,發布國家森林康養基地(第一批)名單公示。在四部委出臺的森林康養基地建設相關文件中,存在以下問題:該項目與森林保護、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保護密切相關,但從項目審批標準到運行規則等,都未考慮對森林及森林生態系統的保護,未涉及野生動植物資源在內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的推薦與審核主體均為林草部門,缺乏有效監督機制。
森林康養項目與森林保護、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保護密切相關,在項目建設中尤其需要將兩山理論切實落實到位。3月底,周晉峰致函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汪洋,提出森林康養基地建設四建議,並望相關部委能採取有效行動,踐行生態文明,切實做到生態導向,保護優先,確保森林康養基地項目成為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函件得到汪洋主席批示,隨後收到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劉東生的積極回復。
2. 協助蜂農轉場,為困難養蜂人保駕護航,獲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批示為響應總書記「不失時機抓好春季農業生產」指示,疫情期間,周晉峰研究團隊抽調核心力量成立復工組,助力實現疫情和經濟雙拐點。主要包括:一是發出協調信函40多封、電話溝通數百次,協助困在新疆、雲南、四川等多地的1000多戶蜂農順利轉場,相關函件獲李克強總理批示,社會反響良好。二是成立蜂巢基金,精準幫扶困難蜂農。
3. 大氣汙染治理對策報告華北地區今年以來已出現11次大範圍霧霾,這與《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基本消除重汙染天氣」的要求,有不小的差距。從目前看,造成治霾困境的關鍵在於,主管部門(生態環境部)、專家(總理基金支持)沒有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作為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沒有從我國實際國情出發,而是執意沿用工業文明的思維,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甚至排斥不同意見觀點。在霧霾治理八個年頭後,依然不得不靠大範圍停工限產維持大氣環境質量。
為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找出大氣汙染治理實質性的問題與短板,周晉峰研究團隊在以往大氣汙染治理研究的基礎上,連續兩次專門組織 「大氣汙染精準治理專家座談會」,分析我國霧霾久治不愈的原因,探討科學、精準治理的對策,形成建議報告。
(三)成果產出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可持續發展導刊》、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Ecosphere、Conservation Letters等國內外期刊雜誌媒體平臺發表文章近20篇,議題涵蓋生態文明、生物多樣性保護、新冠疫情等。
[1] 周晉峰.遵循生態保護原則修復礦山[N].人民日報海外版,2020年09月29日08版.周晉峰研究團隊發布「周道生態文明」系列,圍繞時代熱點,呼應民生關切,褒貶真偽生態,引領綠色潮流,從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角度,精選優質內容,通過影音、圖文、對話等方式,進行生態文明領域思想分享、政策諫言、事件解析,國際對話,旨在以精銳的視角推動生物多樣性主流化、社會經濟發展可持續化。截至目前,累計發布《周道生態文明》82輯。
4. 生態文明案例選編周晉峰研究團隊編寫並刊發《生態文明思想研究與實踐(選編)》,全書約19萬字,立足於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從理論與實踐、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維度,對生態文明思想進行全面研究與實踐。作為一種世界觀與方法論,生態文明的核心充分體現了對生態資源的珍惜,對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思考,對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踐行生態文明,不僅是人類面對工業文明弊端所做出的清醒認知,也是文明多樣性下「適者生存」的智慧結晶。
5. 生態文明建設標準制定為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對全社會開展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指引,周晉峰研究團隊組織技術力量,編制發布了《生態文明建設指南》(T/CGDF 00009—2020)團體標準,旨在確立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原則、建設目標和基本要求,將生態文明建設分領域具體化,可落實,可考核。本指南規定了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原則、建設目標和基本要求等,主要內容包括法律法規標準、宣傳教育、發展改革、生態環境等十個領域。適用於各地區各行業及社會公眾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可作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等工作參考。
此外,周晉峰研究團隊還編制發布了《生物多樣性調查與監測》(T/CGDF 00001—2020)、《生物多樣性評估標準》(T/CGDF 00002—2020)、《生物多樣性修復標準》(T/CGDF 00003—2020)、《生物多樣性適應規範》(T/CGDF 00004-2020)、《生物多樣性補償標準》(T/CGDF 00005-2020)五份團體標準。
6. 編寫《中國低碳經濟發展報告藍皮書》周晉峰研究團隊聯合對外經貿大學編寫《中國低碳經濟發展報告藍皮書(2019-2020)》,從低碳政策、低碳產業、低碳金融、低碳技術、低碳能源等方面,以年度分析和來年展望為基本特徵,強調邏輯性、高度性、概括性和權威性,結論力求指導性,為推動中國低碳事業發展,早日實現「碳中和」目標提供指導參考性意見。
7. 榮獲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周晉峰一直致力於生態文明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護、可持續發展等領域的科學研究、普及、建言獻策,積極通過國際民間科技組織的合作與交流宣揚生態文明思想,在社會服務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貢獻。經中國科協所屬學會推薦,430餘位評審審定,從參選的1344名候選者中脫穎而出,獲得全國創新爭先獎狀表彰。周晉峰博士的獲獎,不僅是對其個人在工作一線作出貢獻的高度肯定和褒揚,也體現了黨和國家對科技工作者參與國家科技創新爭先、共建科技強國的報國精神的認可和嘉獎。
二、2021年工作要點繼續推動並積極建言生態文明相關重大政策制定,包括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生態文明城市規劃與生態文明建設相關課題研究;落實生態文明相關領域的標準制定,與國際和國內標準化機構與協會加強交流與合作,共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領域標準研製、試點示範與推廣應用。
整理/Cyan 審核/綠宣 編/Ang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