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2020-11-23 ChinaNews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打造生態環境保護的制度屏障,將為實現「美麗中國」的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重大意義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本質要求。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社會生產力明顯提高,人民群眾在滿足物質生活需要基礎上對生態環境提出新需求。黨中央提出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適應社會主要矛盾變化要求,回應了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新期盼。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制度是保障。讓人民喝上乾淨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氣,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努力建設「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中國,需要建立產權清晰、多元參與、激勵約束並重、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將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納入制度軌道,充分彰顯制度權威。

  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然選擇。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是「五位一體」建設的重要目標之一。生態環境是經濟持續發展最為重要的基礎。自然界是勞動對象的重要內容,沒有良好的生態環境,經濟建設就難以持續發展。良好生態環境也為社會建設奠定堅實基礎,人民健康水平、公共衛生、安居樂業等社會建設內容無不與生態環境密切相關。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表徵之一就是實現包括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在內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須有定型、成熟、有效的生態文明制度,保障生態環境治理工作的科學、持續運轉,提升國家生態環境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完善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有助於推進生態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貢獻全球生態環境治理中國智慧的現實需要。人類共有一個家園,保護生態環境是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和共同責任,建設綠色家園是全世界民眾的共同夙願。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顯著成就。聯合國副秘書長索爾海姆說,全球生態文明建設需要中國智慧,中國的經驗可以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跳出先汙染再治理的怪圈,在實現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保障強勁、可持續的增長。總結提煉中國生態治理的成功經驗並上升為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可以為世界其他國家解決環境問題貢獻中國智慧,使發展中國家搭乘上中國的「綠色快車」,為推動世界綠色發展、維護全球生態安全作出積極貢獻。

  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價值取向

  秉持「生態興則文明興」的價值理念。人類社會發展史歸根結底是一部人類與自然、生態與文明的關係史。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人類文明就能興盛;反之,人類將遭受到自然的懲罰,文明就要衰落。歷史上,作為西亞最早文明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居民為了耕地而毀滅了森林,漸為沙塵所掩埋而成為不毛之地,教訓十分深刻。當今世界,環境汙染、生態破壞、資源短缺問題十分普遍,系統性、全球性生態危機十分突出。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生態」與「文明」的戰略視角,深化了生態與文明關係的認識,把生態文明建設確立為「千年大計」。因此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要站在文明延續、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秉持「生態興則文明興」的價值理念,實現制度體系的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立場。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黨始終將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過程中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立場。堅持這一立場,首先要深入調查研究。要問計於民,善於發現人民群眾最關心的環境問題,通過科學制度解決好這些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痛點」「堵點」。其次要堅持群眾路線。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要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在充分聽取人民群眾意見基礎上制定生態文明制度,各項制度在群眾實踐中不斷得到檢驗和完善,確保人民群眾擁有生態文明制度制定的參與權、評判權、話語權,以人民群眾的需求判斷決策、矯正偏差,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

  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目標。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人類歷史亙古不變的話題。中華民族在長期生產實踐中孕育了豐富的生態智慧。「天地人和」「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哲學思想體現了人與自然友好平等的觀念。隨著近代工業文明的興起,人與自然的關係呈現「主客二分」的特點。人們為了追求生產力的發展,不惜過度開發自然資源,嚴重破壞生態平衡,最終造成大自然對人類的報復,引發生態危機。馬克思科學地闡明了人與自然的關係:「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中國共產黨人在繼承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弘揚中華優秀生態文化基礎上,深化人與自然關係的認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係。」自然是生命之母,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相互聯繫。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也是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價值目標。

  在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中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為解決企業生產造成的生態破壞、環境汙染以及個人不良生活方式造成的資源浪費的問題,一要健全源頭預防、過程控制、損害賠償、責任追究的生態環境保護體系。加強對生態環境的全程保護,建立生產、生活、生態三方綜合立體的源頭防控,構建事前預防、過程監督和事後追責的生態保護機制。二要完善汙染防治區域聯動機制和陸海統籌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在尊重行政管理區域獨立性與自然生態環境整體性的基礎上,科學把握山水林田湖草的共生性、各種汙染物的交互作用以及水氣土跨界交互汙染等客觀規律,發揮陸海間、區域間、部門間聯動作用,解決生態環境治理過程中不統一、不協調、不一致的問題。三要完善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統籌推進綠色生產和消費領域法律法規工作。全面廢除現行法律法規中與綠色發展不相適應的內容,及時調整不符合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條款,完善地方性生態環境保護法律規章制度。完善綠色產業發展支持政策,引導社會資本投入到綠色產業發展。

  全面建立資源高效利用制度。首先要健全自然資源產權制度。健全自然資源產權體系,推動自然資源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加快構建科學的自然資源產權體系,明確自然資源使用者的具體責任和權利,劃清各類自然資源使用權、所有權的邊界,形成歸屬清晰、權責明確、監督有效的基礎性生態文明制度。其次要健全資源節約集約循環利用政策體系。實行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在資源利用過程中,樹立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的資源觀,提升人民群眾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落實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採用強制性手段確保自然資源使用者在使用過程中支付相應費用,以確保合理配置自然資源,防止資源浪費現象。

  健全生態保護和修複製度。生態文明建設必須考察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這就要求協同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促進綠色可持續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一是強化自然資源整體保護。運用系統思維方法,統籌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加強長江、黃河等大江大河生態保護和系統治理,維護自然生態系統的良好運轉。二是健全國家公園保護制度。科學設置各類自然保護地,確保重要自然生態系統、自然景觀和生物多樣性得到系統性保護。建立統一規範高效的管理體制,制定自然保護地相關政策和制度,實行全過程統一管理。加強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監督考核,強化自然保護地監測、評估、考核、監督,逐步形成一整套體系完備、監管有力的監督管理制度。三是築牢生態安全屏障。嚴懲毀林開荒、圍湖造田等生態破壞行為,堅持誰破壞、誰賠償的原則,形成嚴密高效的制度安排。

  嚴明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嚴格落實生態環境保護考責、履責和追責的環環相扣的制度鏈條是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的關鍵環節。嚴明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一是建立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制度。領導幹部要樹立科學的政績觀。將環境破壞成本、生態資源消耗等一系列反映生態效益的指標納入到考核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根據生態環境責任的履行情況對相應主體進行責任追究,加強監管力度。二是落實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設立專職督察機構,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和政府以及有關中央企業開展例行督察,並根據需要對督察整改情況實施「回頭看」。三是落實生態補償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建立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逐步增加對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完善生態保護成效與資金分配掛鈎的激勵約束機制。制定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辦法,以地方補償為主,中央財政給予支持。嚴格實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健全環境損害賠償方面的法律制度、評估方法和實施機制,強化生產者環境保護法律責任,大幅度提高違法成本。

  (作者:江蘇省人民政府參事,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南通大學基地主任)

 

相關焦點

  • 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首次提出「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強調「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對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等作出重要部署,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共築美麗中國指明了方向,也表明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達到新高度。
  • 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新華社發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十四五」規劃建議從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四個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
  • 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
    作者: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劉建偉、許晴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將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目標化,提出了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具體要求。這集中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對現代化建設規律和生態文明建設規律認識的深化,標誌著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邁入新階段。
  • 觀點|深刻認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內涵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人的發展與物質發展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與生態文明協調發展的現代化。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 深刻理解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內涵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原則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中《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原則》強調:「生態文明建設關乎人類未來,建設綠色家園是人類的共同夢想,保護生態環境、應對氣候變化需要世界各國同舟共濟、共同努力,任何一國都無法置身事外、獨善其身。」
  • 青島生態環境保護領域人士談「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來謀劃經濟社會發展。
  • 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未來形態。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王鳳才認為,走向生態文明必須進行生態治理,其積極內涵在於倡導綠色生產方式、消費方式、生活方式,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因此,要從觀念、制度、措施等多方面著手,通過多主體參與,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共建綠色發展的美麗世界。
  • 堅持綠色發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首先要樹立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觀念。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命共同體決定了和諧共生則存,衝突對立則亡。對大自然肆意妄為最終也會傷及人類自身,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也是經濟財富。
  • 【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2020-12-02 18: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申維娜 王從 劉麗紅: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申維娜 王從 劉麗紅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堅持新發展理念、著眼推動高質量發展,強調「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對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等作出重要部署,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共築美麗中國注入強大動力。 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 建立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制度 促進深圳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 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
    新華社發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十四五」規劃建議從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四個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
  • ...雜誌發表署名文章《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奮力譜寫新時代生態...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奮力譜寫新時代生態環境保護事業新篇章生態環境部黨組書記 孫金龍近期出版的《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是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最權威、最系統、最鮮活的原著原典,是一部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真理光芒的綱領性文獻集
  • 科學把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內涵
    充分認識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意義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中的《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原則》指出:「生態環境是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問題,也是關係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有利於生產力的持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
  • 環保部部長《求是》雜誌發表署名文章: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華民族實現永續發展和偉大復興的必然選擇。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最為基礎的條件,是持續發展最為重要的基石。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一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人與自然的關係史。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從根本上扭轉我國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就是在不斷夯實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偉大復興的生態環境基石。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三重意蘊
    原標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三重意蘊   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係,人類也總是在同自然的互動中生產、生活、發展。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生態環境變化直接影響文明興衰演替。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環境是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係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廣大人民群眾熱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態環境質量。
  • 張忠民:發揮法律對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作用
    原標題:發揮法律對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作用 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乎人民福祉、民族未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涉及方方面面,需要政府、社會和個人共同努力。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第十三專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今天,與您一起學習該書第十三專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第十三專題收錄了習近平總書記黨的十九大以來關於「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4篇重要文章:這「六項原則」是科學自然觀、綠色發展觀、基本民生觀、整體系統觀、嚴密法治觀、全球共贏觀的集大成,深刻體現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要義,是認識和把握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科學嚴密理論體系的基本原則。關于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召開: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兩山」理念的生態價值...
    中國經濟導報訊 記者白雪報導 近日,第13屆中國能源環境高峰論壇(以下簡稱「峰會」)暨《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研究》重大項目開題論證會召開。在本屆峰會上,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能源環境研究中心主任、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林智欽申報的項目《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研究——基於「兩山」理念、生態優先、價值轉化的視角》開題論證,該項目被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確定為2020年重大項目,項目周期3年。林智欽介紹了項目情況、回答了諮詢專家的有關問題。
  • 探索中國特色生態補償制度體系
    2019年10月3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四中全會《決定》),提出「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要求「嚴明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落實生態補償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實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