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

2020-11-22 四川新聞網時評頻道

作者: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劉建偉、許晴

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將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目標化,提出了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具體要求。這集中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對現代化建設規律和生態文明建設規律認識的深化,標誌著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邁入新階段。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在現代化參照系下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係,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內在要求下重新理解現代化的內涵。它需要指導思想、發展方式、治理結構、生活方式等的變遷和重構。

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態觀,深刻回答了為什麼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麼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這些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行動指南。

推動經濟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途徑。轉變發展觀念,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友好型經濟,擦亮新時代中國經濟質量提升的底色。

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經濟發展全過程,特別是融入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之中,構建綠色經濟發展體系。

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構建循環經濟體系,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物質閉路循環、能量梯次使用,實現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循環連結,節約集約利用資源能源。

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的革命,優化能源結構,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加快淘汰落後產能。建立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開展能源節約、資源循環利用等領域關鍵技術攻關。推動整個社會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的生產方式和產業結構。

實現生態環境治理方式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需要實現從生態環境管理到生態環境治理的轉型。

首先,要轉變生態環境治理理念,突出人民至上、制度理性、多元共治、平等協商等核心價值,強化系統治理、依法治理、源頭治理、綜合施策。

其次,建立和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這一制度體系從內容上說,包括理念制度、市場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考核制度、技術制度、文化制度等;從層次上來說,包括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具體制度,各階位、同階位制度有效銜接;從特徵上說,應是系統完備、規範運行、行之有效的;從目標上說,應是系統化、規範化和高效化的。

最後,創新體制機制,將「良制」轉化為「良治」。通過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將制度紅利釋放出來,真正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推動生態環境治理的現代化轉型,完善公眾參與制度,確立全民參與的社會行動體系。

倡導綠色健康生活方式。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同每個人息息相關,每個公民都應該貢獻智慧和力量。公民應從自我做起,從生活中的小事做起,養成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共築詩意棲居的美麗家園。積極開展綠色出行、義務植樹等活動,讓簡約舒適、理性消費、綠色環保等成為文明生活的主色調。

開展創建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和綠色社區等活動,發揮黨員幹部、先進典型和志願者示範引領作用,營造綠色文明健康生活氛圍。鞏固「廁所革命」「垃圾革命」「餐桌革命」成果,並以點帶面,推動整個社會觀念的改變。最終,形成整個社會全員發動、全員參與、全程推進的行動體系。

弘揚生態文明主流價值觀。積極培育生態文化、生態道德,使生態文明成為社會主流價值觀,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

貫通學校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創建一批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和示範中心,形成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相融合的聯動機制。把生態文明教育納入公民教育體系和幹部教育培訓體系,增進對生態文明的認知認同。創新教育手段和形式,通過報紙、電視、網絡和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圍繞世界地球日、世界環境日等節點開展主題宣傳活動。通過典型示範、反面事例曝光等形式,引導公民養成關愛自然、愛護環境的意識,形成人人、事事、時時崇尚生態文明的社會氛圍和思想合力。


相關焦點

  • 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推進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有長期戰略引領、以人民為中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影響深遠、意義重大。  加快現代化建設需發揮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十四五」規劃目標的引領作用。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王鳳才認為,走向生態文明必須進行生態治理,其積極內涵在於倡導綠色生產方式、消費方式、生活方式,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因此,要從觀念、制度、措施等多方面著手,通過多主體參與,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共建綠色發展的美麗世界。
  • 堅持綠色發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建設一個現代化中國,是黨帶領全國人民一直努力奮鬥的目標,但是,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在建設現代化過程中,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就是讓我們的國家富強又美麗,讓我們的生活富足又愜意。
  •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長三角如何作出表率?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針對如何推動綠色發展進行了重點論述,強調要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 觀點|深刻認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內涵
    對於老百姓關注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七大標誌性重大戰役有效推進,打贏藍天保衛戰,打好柴油貨車汙染治理、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渤海綜合治理、長江保護修復、水源地保護、農業農村汙染治理攻堅戰,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實際成效正在回饋於民。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更加強調自然生態安全的重要地位,著重提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要求。從黨執政的歷史進程來看,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已成為實現黨的奮鬥目標的永恆價值追求。
  •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論學習貫徹省委十三屆九次全會...
    省委十三屆九次全會提出,要把堅持生態保護優先作為第一抉擇,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並對未來五年乃至更長時期的生態文明建設作出戰略謀劃。我們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堅決落實好這一戰略部署,明確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關係,自信自覺當好生態文明建設先行者,築牢生態文明之基,走好綠色發展之路,為群眾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應有貢獻。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關鍵是處理好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關係,也就是「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關係。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三重意蘊
    我們要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文明建設高度重視,明確提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並將其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論述,蘊含著極為深刻的思想內涵。
  • 深冷股份董事長謝樂敏: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貢獻微薄力量
    接下來,中國將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再到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作為一名中國人和共產黨員,我感到無比光榮和自豪。其中,習總書記對建設美麗中國的闡述,作為一家清潔能源領域的西部企業,我對此感悟尤其深刻。這也正是深冷一直堅持的理念。
  • 科學把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內涵
    充分認識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意義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中的《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原則》指出:「生態環境是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問題,也是關係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有利於生產力的持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
  • 深刻理解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內涵
    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必須遵循的根本原則,也是文明未來發展的現實指向。古代社會人順從臣服於自然,現代社會人徵服控制自然,都不是人與自然關係應有的狀態。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在新時代我們全面布局生態文明建設,展現美麗中國、美麗現代化強國的美好前景。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意蘊
    若且唯若人與自然平等時,才有真正意義上的人與自然和諧;若且唯若人與自然平等和諧,才能帶來人與自然的共生共榮。但是,退回到傳統鄉村社會,過一種刀耕火種的物質貧乏生活,為了讓自然美麗而剝奪人的正常需求,又違背了人對幸福生活追求的意願和權利。人類何去何從,成為當代世界不得不嚴肅回答的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之路,就為人類社會發展謀劃了一條合理而可行的道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表明,人類需要繼續行進在現代化的道路上,去實現人類的普遍幸福和人類的普遍解放。
  •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準確把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科學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這從理論和實踐層面闡明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系,進一步豐富和拓展了現代化的內涵與外延。
  • 牢固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
    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戰略家的遠見卓識,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全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指明了方向,也為全球生態治理提供了重要的中國智慧。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內容。
  • 完善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打造生態環境保護的制度屏障,將為實現「美麗中國」的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重大意義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本質要求。
  • 環保部部長《求是》雜誌發表署名文章: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我們要深刻認識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基本方略的重要意義、豐富內涵和重點任務,勇當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排頭兵,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貢獻力量。一、深刻認識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意義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
  • 新華社評論員: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美長江
    新華社北京11月16日電 題: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美長江新華社評論員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習近平總書記近日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總書記聚焦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作出一系列新部署,指引沿江各省市譜寫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篇章,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美長江。從上遊重慶到中遊武漢,再到下遊南京,圍繞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先後3次召開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明確提出「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長江經濟帶發展指路定向、擘畫藍圖。
  • 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首次提出「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強調「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對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等作出重要部署,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共築美麗中國指明了方向,也表明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達到新高度。
  • 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新華社發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十四五」規劃建議從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四個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
  • 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 建構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係
    作者:王雨辰(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哲學院教授)  庚子年發生的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告訴我們:人類要恢復對自然的敬畏,進而真正維繫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係。上述缺陷使得以現代性價值體系為指導的資本主義現代化實踐沒有給人帶來所期待的自由和幸福,相反,它不僅造成了個人主義、利己主義、享樂主義的價值觀和唯科學主義盛行,而且造成了人與人、人與自然關係的異化和日益嚴重的生態危機,啟蒙理性的「祛魅」走向了它的反面,即從擺脫對自然和宗教的束縛,走向了商品拜物教崇拜,西方現代化實踐的結果是工具理性的現代化和效率的提高,但也是物的價值的上升和人的價值的下降。
  • 【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2020-12-02 18: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