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冷股份董事長謝樂敏: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貢獻微薄力量

2020-12-04 每日經濟新聞

深冷股份董事長謝樂敏

習總書記在十九大中報告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論、新目標和新徵程。在仔細聆聽,深刻學習之後,我感到心潮澎湃,備受鼓舞。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經歷了由站起來—富起來—逐步強起來的發展歷程。接下來,中國將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再到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作為一名中國人和共產黨員,我感到無比光榮和自豪。

其中,習總書記對建設美麗中國的闡述,作為一家清潔能源領域的西部企業,我對此感悟尤其深刻。這也正是深冷一直堅持的理念。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深冷將繼續秉承綠色發展、低碳環保的理念,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服務人民,造福大眾!

相關焦點

  • 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
    作者: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劉建偉、許晴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將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目標化,提出了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具體要求。這集中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對現代化建設規律和生態文明建設規律認識的深化,標誌著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邁入新階段。
  • 堅持綠色發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建設一個現代化中國,是黨帶領全國人民一直努力奮鬥的目標,但是,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在建設現代化過程中,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就是讓我們的國家富強又美麗,讓我們的生活富足又愜意。
  • 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推進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有長期戰略引領、以人民為中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影響深遠、意義重大。  加快現代化建設需發揮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十四五」規劃目標的引領作用。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王鳳才認為,走向生態文明必須進行生態治理,其積極內涵在於倡導綠色生產方式、消費方式、生活方式,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因此,要從觀念、制度、措施等多方面著手,通過多主體參與,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共建綠色發展的美麗世界。
  •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論學習貫徹省委十三屆九次全會...
    省委十三屆九次全會提出,要把堅持生態保護優先作為第一抉擇,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並對未來五年乃至更長時期的生態文明建設作出戰略謀劃。我們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堅決落實好這一戰略部署,明確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關係,自信自覺當好生態文明建設先行者,築牢生態文明之基,走好綠色發展之路,為群眾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應有貢獻。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關鍵是處理好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關係,也就是「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關係。
  •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長三角如何作出表率?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針對如何推動綠色發展進行了重點論述,強調要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 觀點|深刻認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內涵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準確把握好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共生共榮的重要關係,是我們黨從生態文明建設的角度生動詮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彰顯了我們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更加強調自然生態安全的重要地位,著重提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要求。從黨執政的歷史進程來看,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已成為實現黨的奮鬥目標的永恆價值追求。
  • 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首次提出「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強調「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對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等作出重要部署,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共築美麗中國指明了方向,也表明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達到新高度。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三重意蘊
    我們要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文明建設高度重視,明確提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並將其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論述,蘊含著極為深刻的思想內涵。
  • 深刻理解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內涵
    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必須遵循的根本原則,也是文明未來發展的現實指向。古代社會人順從臣服於自然,現代社會人徵服控制自然,都不是人與自然關係應有的狀態。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在新時代我們全面布局生態文明建設,展現美麗中國、美麗現代化強國的美好前景。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意蘊
    若且唯若人與自然平等時,才有真正意義上的人與自然和諧;若且唯若人與自然平等和諧,才能帶來人與自然的共生共榮。但是,退回到傳統鄉村社會,過一種刀耕火種的物質貧乏生活,為了讓自然美麗而剝奪人的正常需求,又違背了人對幸福生活追求的意願和權利。人類何去何從,成為當代世界不得不嚴肅回答的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之路,就為人類社會發展謀劃了一條合理而可行的道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表明,人類需要繼續行進在現代化的道路上,去實現人類的普遍幸福和人類的普遍解放。
  •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準確把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科學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這從理論和實踐層面闡明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系,進一步豐富和拓展了現代化的內涵與外延。
  • 牢固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
    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戰略家的遠見卓識,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全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指明了方向,也為全球生態治理提供了重要的中國智慧。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內容。
  • 完善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打造生態環境保護的制度屏障,將為實現「美麗中國」的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重大意義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本質要求。
  • 環保部部長《求是》雜誌發表署名文章: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我們要深刻認識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基本方略的重要意義、豐富內涵和重點任務,勇當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排頭兵,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貢獻力量。一、深刻認識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意義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
  • 科學把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內涵
    充分認識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意義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中的《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原則》指出:「生態環境是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問題,也是關係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有利於生產力的持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
  • 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 建構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係
    作者:王雨辰(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哲學院教授)  庚子年發生的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告訴我們:人類要恢復對自然的敬畏,進而真正維繫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係。上述缺陷使得以現代性價值體系為指導的資本主義現代化實踐沒有給人帶來所期待的自由和幸福,相反,它不僅造成了個人主義、利己主義、享樂主義的價值觀和唯科學主義盛行,而且造成了人與人、人與自然關係的異化和日益嚴重的生態危機,啟蒙理性的「祛魅」走向了它的反面,即從擺脫對自然和宗教的束縛,走向了商品拜物教崇拜,西方現代化實踐的結果是工具理性的現代化和效率的提高,但也是物的價值的上升和人的價值的下降。
  • 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圖為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大唐青海公司新能源分公司兩名工作人員在光伏電站內進行巡檢。 新華社發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十四五」規劃建議從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四個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
  • 人與自然是共生共榮的生命共同體
    原標題:人與自然是共生共榮的生命共同體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其中闡發的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思想,立意高遠,內涵豐富,思想深刻,對於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具有重要意義。
  • 北京世園會踐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
    這篇講話讓我們更好地理解了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而世界園藝博覽會正是這一理念的極佳實踐。  人與自然關係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係。;在發達工業文明階段,人類已經能上天入地下海,表面上徵服了自然,但是自然也猛烈地報復,這時人類開始修復自然,治理汙染,重新發現自然的美麗;在生態文明階段,人與自然的關係才真正實現和諧共生,自然的美麗與人類社會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交相輝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