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意蘊

2020-12-04 新民晚報

作者:曹孟勤(南京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

當今世界無論是在政治、經濟方面,還是在社會發展、環境保護方面,都正面臨著何去何從的歷史選擇,迫切需要一種合理發展理念提供給世人,以便能夠指導人類社會走出發展困境。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方略,正好回應了當今國際社會普遍關切的重大問題,對人類與世界何去何從的問題給出了積極的應對方案。因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具有廣泛的價值意蘊,不僅關乎中國人的命運,同樣也關乎世界的命運。深入研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所蘊含的價值內涵,對於正確處理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係無疑具有現實價值。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世界觀價值

從根本上說,西方現代性社會危機首先是世界觀危機,西方社會對世界觀的碎片化理解使他們對整個世界缺乏一種完整的根本看法,不知道如何正確地對待自然世界,也缺乏正確行動的信念。因此,破解人類面臨的生存困境,首先在於解決碎片化的哲學傾向,建構一種完整的新型世界觀,以指導人們對人與世界的關係形成正確的看法。人在世界中的位置不同,對待自然的基本態度、所承擔的道德責任,以及改造自然界的方式也不盡相同。從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向度來看,對人在世界中位置的設定有兩種基本形態:一是將人擺置在自然之下,形成自然神聖的宇宙本體論;另一是將人擺置在自然之上,形成了人本主義世界觀。然而,無論是宇宙本體論,還是人本主義世界觀,均屬於人與自然關係的「主奴式」建構。當今生態哲學中的人類中心主義和非人類中心主義仍然沒有走出這一窠臼。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提出,代表了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為了克服生態危機而作出的理性而明智的選擇,表達了對人與自然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根本看法。也就是說,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具有世界觀的意義,這種新型世界觀超越了人與自然「主奴關係」結構,建構起人與自然的平等正義秩序。因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表明人不在自然之下,也不在自然之上,而是在自然之中。人與自然融為一體,就徹底消解了人與自然的「主人」與「奴隸」,「中心」與「邊緣」結構,從而建構起人與自然在價值地位上平等正義的關係秩序。若且唯若人與自然平等時,才有真正意義上的人與自然和諧;若且唯若人與自然平等和諧,才能帶來人與自然的共生共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落實到人的行動上,轉化成為人們行動的信念,必然會形成「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道德態度,生成既對自己負責、亦對自然負責、「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的道德責任,產生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生態產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又要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的行動方式。由此,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生態文明的世界觀,具有普遍性意義,理應成為人類行動的綱領。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道路

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揭開了西方近現代社會發展的序幕,使得西方社會發生轉型而走向了工業化發展道路。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反對中世紀廣泛流行的禁欲主義,積極倡導物慾滿足和感官快樂。在物質豐饒中縱慾無度,便成為西方現代性社會的濫觴。就此而言,西方的工業化道路本質是只讓人活而不讓自然活的現代人存在方式,屬於現代性社會的精神氣質之一。然而,西方生態危機發生之後,反對現代性,實現經濟零增長,實現地方自治,回歸到傳統鄉村社會,走小國寡民之生活的道路,又成為後現代主義濫觴。

工業社會奢侈的生活方式造成了嚴重的生態危機,必然遭到社會正義的廣泛批評。但是,退回到傳統鄉村社會,過一種刀耕火種的物質貧乏生活,為了讓自然美麗而剝奪人的正常需求,又違背了人對幸福生活追求的意願和權利。人類何去何從,成為當代世界不得不嚴肅回答的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之路,就為人類社會發展謀劃了一條合理而可行的道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表明,人類需要繼續行進在現代化的道路上,去實現人類的普遍幸福和人類的普遍解放。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追求幸福是人類的普遍權利,而且就全世界來說還有很大一部分人沒有擺脫貧困,中國也還有一部分人仍然處於貧困之中,人類的普遍幸福並沒有實現,人類還需要進行現代化建設。「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但是,走現代化道路必須克服西方工業社會造成的只讓人享樂而讓自然死亡的弊端,「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這條道路完全不同於傳統社會自然環境美好而人的生活貧乏的道路,也不同於現代社會奢侈浪費而自然環境遭殃的道路,它吸收了它們各自的優點,保證人類生活幸福,又讓自然環境美麗和諧,因而具有傳統社會和西方現代性社會不可比擬的優越性。由此可以確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然成為人類社會發展所必須遵循的道路。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綠色發展

按照馬克思的理解,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是生產力,資本主義之所以能夠戰勝封建主義,就在於它擁有比封建主義更為先進的生產力。資本主義生產力追求經濟效益優先,結果造成了人與自然環境不可克服的矛盾,需要社會主義更為先進的生產力對其進行超越。長期以來人們存在一個認識誤區,認為先進生產力就是更為發達的生產力,殊不知,這是對先進生產力一種純粹的「量」的理解,完全忽視了先進生產力「質」的規定性。社會主義生產力先進於資本主義,首先在於「質」的規定性方面。當代世界必須以綠色生產力推動社會進步,才能保證人類永續發展。

綠色生產力作為先進生產力的基本內涵是,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推動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其經典表述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誠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確立了經濟增長的新模式,即以生態、綠色作為經濟發展的抓手,從生態效益中取得經濟效益,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既滿足了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需求,又滿足了自然環境欣欣向榮的存在,既克服了資本主義生產力只滿足人的物質需求,而不顧及自然界死活的缺陷;又克服了傳統社會對自然不敢有所作為而導致人的物質需求不足的局限性。過去的固有思維總是將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對立起來,要麼追求經濟增長而放棄環境保護,要麼追求環境保護而放棄經濟增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經濟增長理念將打破這種魔咒,人與自然雙贏的經濟增長模式必然成為社會發展的強大推動力,成為人類社會普遍選擇的生產力。

共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成果

任何人與自然的關係都內在蘊含著某種社會訴求,都是在某種社會關係內實現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也不例外,其也要求某種社會關係與其相適應,以便通過社會制度的合理建構,保證其自身的實現。一種良好正義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秩序,需要一種良善的社會正義秩序來保障,即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總是同人與人之間平等共享統一的。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要求人人平等共享綠色發展的成果。從人類歷史發展來看,人與自然的不平等必然導致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必然造成人與自然關係的不平等。如加拿大西方生態馬克思主義學者威廉·萊斯論證了控制自然是為了控制人,美國綠色理論家默裡·布克欽指證了人與自然關係不平等根源於人與人關係的不平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本身內在蘊含著人與自然關係的平等性質,因而其必然要求建構一種人人平等的社會正義機制,以保證人人共享生態文明成果。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人人參與的行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成果是人們共同創造的,因此,人人理應平等共享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共享發展理念就深刻表達了這一思想。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要求在國際層面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以確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全球生態治理體系中的完成和國際正義的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個世界,各國相互聯繫、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裡,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裡,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生態危機不是某局部領域的自然環境破壞,而是生態環境面臨的全球性的問題;對生態危機的消除也不是某一個國家的事情,而必須是全球應對。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之中,面對生態危機,任何國家都無法置身事外。正是生態危機的全球性,以及生態危機治理的世界性,決定了生態危機治理是全人類的共同責任,是世界性的共同行動,只有各國聯合起來結成命運共同體進行共同治理,建構一種國際公平正義秩序,才有可能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才能共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成果。

《光明日報》( 2019年02月25日15版)

相關焦點

  • 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一、 新時代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的價值意蘊自然是生命之母,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問題就是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自身,建設生態文明就是造福人類。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對人類文明發展進步和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具重大現實意義。
  • 建構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係
    作者:王雨辰(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哲學院教授)  庚子年發生的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告訴我們:人類要恢復對自然的敬畏,進而真正維繫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係。  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維繫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係的理論基礎  從對自然的「祛魅」到對自然的「返魅」,其目的雖然有要求人類放下自己的傲慢、恢復對自然的敬畏的成分,但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的緊張關係。解決人與自然緊張關係的歷史性任務,最終落在了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上。
  • 學苑論衡:不懈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路徑
    重溫恩格斯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觀點,有助於更好地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推進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   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係。恩格斯認為:「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於自然界和存在於自然界之中的」。也就是說,人與自然具有一體性。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三重意蘊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文明建設高度重視,明確提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並將其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論述,蘊含著極為深刻的思想內涵。
  • 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
    作者: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劉建偉、許晴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將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目標化,提出了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具體要求。這集中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對現代化建設規律和生態文明建設規律認識的深化,標誌著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邁入新階段。
  • 觀點|深刻認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內涵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更加強調自然生態安全的重要地位,著重提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要求。從黨執政的歷史進程來看,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已成為實現黨的奮鬥目標的永恆價值追求。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人的發展與物質發展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與生態文明協調發展的現代化。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 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推進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有長期戰略引領、以人民為中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影響深遠、意義重大。  加快現代化建設需發揮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十四五」規劃目標的引領作用。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王鳳才認為,走向生態文明必須進行生態治理,其積極內涵在於倡導綠色生產方式、消費方式、生活方式,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因此,要從觀念、制度、措施等多方面著手,通過多主體參與,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共建綠色發展的美麗世界。
  • 科學把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內涵
    充分認識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意義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中的《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原則》指出:「生態環境是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問題,也是關係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有利於生產力的持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
  • 深刻理解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內涵
    這四個主題和內容從不同角度彰顯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核心內容,共同構成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整體內涵。我們黨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方略,全面部署和實施生態文明建設國家戰略並將其上升到「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可以說,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就是新時代的基本方略之一,就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要求,建設生態文明也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本質體現。人類高舉生態文明的偉大旗幟,也就是高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偉大旗幟,建設人與自然和諧、人與人和諧的社會圖景。
  • 牢固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內容。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今年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使進一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的現實緊迫性更加凸顯。
  • 北京世園會踐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
    這篇講話讓我們更好地理解了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而世界園藝博覽會正是這一理念的極佳實踐。  人與自然關係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係。;在發達工業文明階段,人類已經能上天入地下海,表面上徵服了自然,但是自然也猛烈地報復,這時人類開始修復自然,治理汙染,重新發現自然的美麗;在生態文明階段,人與自然的關係才真正實現和諧共生,自然的美麗與人類社會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交相輝映。
  • 堅持綠色發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建設一個現代化中國,是黨帶領全國人民一直努力奮鬥的目標,但是,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在建設現代化過程中,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就是讓我們的國家富強又美麗,讓我們的生活富足又愜意。
  • 完善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打造生態環境保護的制度屏障,將為實現「美麗中國」的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重大意義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本質要求。
  • 環保部部長《求是》雜誌發表署名文章: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方略,對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尤其是生態文明建設重要戰略思想的鮮明體現。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建設。
  • 圓明園「順木天」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
    我們接著聊圓明園,本文說的圓明園中一處最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的景點「順木天」。順木天位於紫碧山房果蔬圃的東南,是一座八方二十四柱高臺大亭,東西南北四面皆設臺階,處圍環以清溪,東西各架一座石平橋,外簷懸乾隆帝御書「順木天」三字匾。
  • 【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2020-12-02 18: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朔州四小: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朔州市第四小學利用這樣一個特殊契機,進一步對學生加強人類生命共同體的教育,讓學生深刻理解人與自然、人與動物的生死與共、和諧相處的生命關係。為了引導廣大師生將關愛家園、保護環境的理念滲透到日常生活中,開展了「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系列線上主題教育活動。主題活動從新冠肺炎肆虐全球入手,深化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認知,同時進行環境和生命教育,形式多樣,內容豐富。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世間萬物皆有因果)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敬畏自然,人類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歸根結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須呵護自然,不能凌駕於自然之上,這不是一句口號,更應該轉化成實實在在的實際行動。十四個堅持中提到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表現在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表現在綠色生產發展,表現在包括野生動物在內的自然萬物和諧共處。
  • 新華社評論員: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美長江
    新華社北京11月16日電 題: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美長江新華社評論員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習近平總書記近日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總書記聚焦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作出一系列新部署,指引沿江各省市譜寫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篇章,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美長江。從上遊重慶到中遊武漢,再到下遊南京,圍繞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先後3次召開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明確提出「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長江經濟帶發展指路定向、擘畫藍圖。
  • 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訪談新華社發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十四五」規劃建議從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四個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