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四小: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2020-12-03 晉善晉美晉飛揚

4月22日,是第51個世界地球日。朔州市第四小學利用這樣一個特殊契機,進一步對學生加強人類生命共同體的教育,讓學生深刻理解人與自然、人與動物的生死與共、和諧相處的生命關係。為了引導廣大師生將關愛家園、保護環境的理念滲透到日常生活中,開展了「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系列線上主題教育活動。

主題活動從新冠肺炎肆虐全球入手,深化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認知,同時進行環境和生命教育,形式多樣,內容豐富。

活動中,各班以「釘釘班級群」為平臺,開展了以環保為主題的線上隊會活動。各輔導員老師都提前做了充分的準備。活動在各班中隊長的主持發言中正式拉開序幕。面向鮮紅的隊旗,少先隊員們莊嚴地敬隊禮、宣誓。在隊會中,老師們講解了珍愛生命、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朗誦、手抄報展示等形式多樣的師生互動豐富了這次活動的內容。活動隨著唱隊歌、呼號和退旗的流程圓滿結束,孩子們受益匪淺。在隊會課上,同學們學習熱情高漲,認識到了珍愛地球、保護環境的重要性,紛紛表示會積極行動起來,為地球添彩。

課下,同學們積極製作「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主題手抄報,了解學習了具體的環保知識,倡導大家行動起來,保護地球。大家還以視頻、圖片、在線直播等形式,記錄自己整理家務、幫家長打掃衛生、裝點綠色生活等相關內容。

不少同學還收集廢棄材料,如:廢報紙、廢紙盒、廢布料、廢玻璃瓶等,再幻化成一件件實用且精美的工藝品。他們用自己的智慧和巧手讓這些被遺棄的廢舊物品,煥發出全新的光彩,傳遞出綠色環保的理念。

同時,學校倡導孩子們「善待地球」,鼓勵大家從生活中的點滴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節約資源做起,節約一張紙、一滴水、一粒米、一度電,減少使用一次性木質筷子、塑膠袋等,努力爭做環保小衛士,愛護地球,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

朔州市第四小學的廣大師生積極響應活動。一些四小的教師帶著孩子來到學校,揮起鐵鍬,提著水桶為校園裡的樹鬆土、澆水。親子合作種樹,大手拉小手陪伴孩子走進春天,共種一棵樹,也在孩子們心中種下環保的種子,種下美好與希望!播撒一片綠色讓世界更美,愛惜萬千樹木讓你我同行!

朔州市第四小學舉辦一系列豐富多彩的「環保」活動,旨在進一步喚起師生的環保意識,引導師生尊重自然、敬畏生命,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激發少年兒童形成親近自然、了解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意識。同學們受益匪淺,不僅從中學習到更多有關環保的知識,提升了環保的意識,而且也從緊張的學習中得到放鬆,豐富了課餘生活。在四小,這樣意義深遠的「環保課」,將會持續開展下去。

文:徐春豔

圖:唐翠蘭、杜榮

相關焦點

  • 世界地球日 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我們今年世界地球日宣傳主題確定為「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世界地球日顧名思義,地球是我們的母親,我們與地球應該是相互關愛,和諧共生,可是太多人忘本而去傷害地球,到最後發現最終受傷的還是我們自己。地球上不是只有我們一個國度,也不是只有人類一種生物,人人和平共處,人與自然與其他動物生物和平共處,需要我們都在一個精神層次裡面。很顯然現在我們每個人精神層面的思想是有階級的,所以我們要學習古代文人的思想精神。總有一些人在為大家能有更好的生活環境而奮鬥,他們的心中有大愛。
  • 鹿邑真源四小65班開展「珍愛地球,和諧共生」主題隊會活動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今年是第51個世界地球日。今年的主題是「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鹿邑真源四小65班召開了主題隊會活動!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除了疫情之外,地球上還發生了許多重大自然災害,地球媽媽「生病」了。
  • 北京世園會踐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
    這篇講話讓我們更好地理解了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而世界園藝博覽會正是這一理念的極佳實踐。  人與自然關係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係。;在發達工業文明階段,人類已經能上天入地下海,表面上徵服了自然,但是自然也猛烈地報復,這時人類開始修復自然,治理汙染,重新發現自然的美麗;在生態文明階段,人與自然的關係才真正實現和諧共生,自然的美麗與人類社會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交相輝映。
  • 世界地球日|北京市規劃自然資源委線上傳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
    4月22日是第51個世界地球日。今年主題為「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採用線上宣傳活動,傳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地球日是宣傳我國自然資源國情國策、引導社會公眾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建立正確的自然資源觀和普及地球科學知識的重要平臺。2020年地球日主題宣傳活動周時間為4月20日至26日,主題為「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建構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係
    作者:王雨辰(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哲學院教授)  庚子年發生的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告訴我們:人類要恢復對自然的敬畏,進而真正維繫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係。  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維繫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係的理論基礎  從對自然的「祛魅」到對自然的「返魅」,其目的雖然有要求人類放下自己的傲慢、恢復對自然的敬畏的成分,但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的緊張關係。解決人與自然緊張關係的歷史性任務,最終落在了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上。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意蘊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方略,正好回應了當今國際社會普遍關切的重大問題,對人類與世界何去何從的問題給出了積極的應對方案。因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具有廣泛的價值意蘊,不僅關乎中國人的命運,同樣也關乎世界的命運。深入研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所蘊含的價值內涵,對於正確處理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係無疑具有現實價值。
  • 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
    作者: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劉建偉、許晴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將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目標化,提出了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具體要求。這集中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對現代化建設規律和生態文明建設規律認識的深化,標誌著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邁入新階段。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三重意蘊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文明建設高度重視,明確提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並將其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論述,蘊含著極為深刻的思想內涵。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世間萬物皆有因果)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敬畏自然,人類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歸根結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須呵護自然,不能凌駕於自然之上,這不是一句口號,更應該轉化成實實在在的實際行動。十四個堅持中提到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表現在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表現在綠色生產發展,表現在包括野生動物在內的自然萬物和諧共處。
  • 深刻理解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內涵
    作者: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部教授 趙建軍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第13個專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下設四個主題和內容: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原則;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共謀綠色生活,共建美麗家園;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主要目標任務
  • 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推進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有長期戰略引領、以人民為中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影響深遠、意義重大。  加快現代化建設需發揮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十四五」規劃目標的引領作用。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王鳳才認為,走向生態文明必須進行生態治理,其積極內涵在於倡導綠色生產方式、消費方式、生活方式,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因此,要從觀念、制度、措施等多方面著手,通過多主體參與,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共建綠色發展的美麗世界。
  • 牢固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內容。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今年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使進一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的現實緊迫性更加凸顯。
  • 觀點|深刻認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內涵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更加強調自然生態安全的重要地位,著重提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要求。從黨執政的歷史進程來看,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已成為實現黨的奮鬥目標的永恆價值追求。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人的發展與物質發展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與生態文明協調發展的現代化。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 世界地球日:珍愛地球,因為我們只有一個地球
    「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2020年,仿佛在新年伊始就被按下了暫停鍵。新冠疫情席捲全球,各地自然災害頻頻發生,牽動著世界人民的心,仿佛是地球母親不堪重負,向我們昭示她的傷痕和不滿。而今天是世界地球日(World Earth Day),地球孕育生靈萬物,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地球也需要大家保護,生態文明的建設也需要每個人都參與進來。世界地球日為每年的4月22日,是一個專為世界環境保護而設立的節日,旨在提高民眾對於現有環境問題的意識,並動員民眾參與到環保運動中,通過綠色低碳生活,改善地球的整體環境。
  • 堅持綠色發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建設一個現代化中國,是黨帶領全國人民一直努力奮鬥的目標,但是,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在建設現代化過程中,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就是讓我們的國家富強又美麗,讓我們的生活富足又愜意。
  • 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一、 新時代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的價值意蘊自然是生命之母,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問題就是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自身,建設生態文明就是造福人類。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對人類文明發展進步和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具重大現實意義。
  • 科學把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內涵
    充分認識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意義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中的《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原則》指出:「生態環境是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問題,也是關係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有利於生產力的持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
  • 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訪談新華社發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十四五」規劃建議從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四個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
  • 環保部部長《求是》雜誌發表署名文章: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方略內涵豐富,主要包括: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
  • 學苑論衡:不懈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路徑
    重溫恩格斯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觀點,有助於更好地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推進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   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係。恩格斯認為:「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於自然界和存在於自然界之中的」。也就是說,人與自然具有一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