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央黨校社會和生態文明部生態文明建設教研室副主任 郭兆暉
4月28日,習近平主席在北京延慶出席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開幕式,並發表題為《共謀綠色生活,共建美麗家園》的重要講話。這篇講話讓我們更好地理解了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而世界園藝博覽會正是這一理念的極佳實踐。
人與自然關係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係。這種關係可以從歷史與本質兩個層面來認識:
從歷史上看,一部人類文明史就是人與自然關係的發展史:在漁獵文明階段,人類與自然鬥爭,只能從生態環境獲得生存的需要,還沒有空閒發現自然的美麗;在農業文明階段,人類開始利用自然,從自然獲取資源支撐自身發展,逐步學會欣賞自然的美麗;在工業文明初期階段,人類自認為凌駕於自然之上,大幅從自然攫取資源,把自然破壞得千瘡百孔,自然的美麗正在褪色,生態環境惡化得不適合人類生存;在發達工業文明階段,人類已經能上天入地下海,表面上徵服了自然,但是自然也猛烈地報復,這時人類開始修復自然,治理汙染,重新發現自然的美麗;在生態文明階段,人與自然的關係才真正實現和諧共生,自然的美麗與人類社會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交相輝映。
從本質上看,人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歸根結底是自然的一部分。這一點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已經做了反覆論述:馬克思指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恩格斯也曾說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這不是說人就依附於自然,只能任憑自然「擺布」。人與自然更是一種共生關係。人因自然而生,自然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提供資源,而人類利用自然提供的資源所產生的廢物還要由自然來處理或堆積在自然中。自然也需人愛,需要這個地球上最強勢的物種來珍愛與呵護。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指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是人與自然關係的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狀態。人類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而自然也滋養人類、哺育人類、教化人類。中國的古人早就認識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其實就是講要求人類要遵循自然規律。孔子說:「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意思是不用大網打魚,不射夜宿之鳥。荀子說:「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呂氏春秋》中說:「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這些都是講對自然要「取之有度,用之有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係更通俗地講就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要在按照自然規律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又要把大自然的資源合理地轉變成人類社會的財富。
無序開發、粗暴掠奪,人類定會遭到大自然的無情報復。如上個世紀,發生在西方國家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對生態環境和公眾生活造成巨大影響等等。這一切都在給我們以警示。
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以「綠色生活,美麗家園」為主題為我們進一步詮釋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真諦:一是中華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看得見星星、聽得見鳥鳴、聞得到花香,人與自然真正實現和諧共生,成為生命共同體。二是老百姓呼吸上新鮮的空氣、喝上乾淨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環境中、切實感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實實在在的環境效益。國家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三是我國還將給全世界提供優質的生態產品,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治理環境的中國方案,共同建設美麗地球家園,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 責編:鄭芳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