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世園會踐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

2020-12-06 光明思想理論網

  作者:中央黨校社會和生態文明部生態文明建設教研室副主任 郭兆暉

  4月28日,習近平主席在北京延慶出席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開幕式,並發表題為《共謀綠色生活,共建美麗家園》的重要講話。這篇講話讓我們更好地理解了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而世界園藝博覽會正是這一理念的極佳實踐。

  人與自然關係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係。這種關係可以從歷史與本質兩個層面來認識:

  從歷史上看,一部人類文明史就是人與自然關係的發展史:在漁獵文明階段,人類與自然鬥爭,只能從生態環境獲得生存的需要,還沒有空閒發現自然的美麗;在農業文明階段,人類開始利用自然,從自然獲取資源支撐自身發展,逐步學會欣賞自然的美麗;在工業文明初期階段,人類自認為凌駕於自然之上,大幅從自然攫取資源,把自然破壞得千瘡百孔,自然的美麗正在褪色,生態環境惡化得不適合人類生存;在發達工業文明階段,人類已經能上天入地下海,表面上徵服了自然,但是自然也猛烈地報復,這時人類開始修復自然,治理汙染,重新發現自然的美麗;在生態文明階段,人與自然的關係才真正實現和諧共生,自然的美麗與人類社會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交相輝映。

  從本質上看,人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歸根結底是自然的一部分。這一點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已經做了反覆論述:馬克思指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恩格斯也曾說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這不是說人就依附於自然,只能任憑自然「擺布」。人與自然更是一種共生關係。人因自然而生,自然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提供資源,而人類利用自然提供的資源所產生的廢物還要由自然來處理或堆積在自然中。自然也需人愛,需要這個地球上最強勢的物種來珍愛與呵護。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指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是人與自然關係的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狀態。人類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而自然也滋養人類、哺育人類、教化人類。中國的古人早就認識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其實就是講要求人類要遵循自然規律。孔子說:「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意思是不用大網打魚,不射夜宿之鳥。荀子說:「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呂氏春秋》中說:「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這些都是講對自然要「取之有度,用之有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係更通俗地講就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要在按照自然規律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又要把大自然的資源合理地轉變成人類社會的財富。

  無序開發、粗暴掠奪,人類定會遭到大自然的無情報復。如上個世紀,發生在西方國家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對生態環境和公眾生活造成巨大影響等等。這一切都在給我們以警示。

  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以「綠色生活,美麗家園」為主題為我們進一步詮釋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真諦:一是中華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看得見星星、聽得見鳥鳴、聞得到花香,人與自然真正實現和諧共生,成為生命共同體。二是老百姓呼吸上新鮮的空氣、喝上乾淨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環境中、切實感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實實在在的環境效益。國家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三是我國還將給全世界提供優質的生態產品,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治理環境的中國方案,共同建設美麗地球家園,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 責編:鄭芳芳 ]

相關焦點

  • 牢固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內容。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今年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使進一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的現實緊迫性更加凸顯。
  • 圓明園「順木天」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
    我們接著聊圓明園,本文說的圓明園中一處最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的景點「順木天」。順木天位於紫碧山房果蔬圃的東南,是一座八方二十四柱高臺大亭,東西南北四面皆設臺階,處圍環以清溪,東西各架一座石平橋,外簷懸乾隆帝御書「順木天」三字匾。
  • 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王鳳才認為,走向生態文明必須進行生態治理,其積極內涵在於倡導綠色生產方式、消費方式、生活方式,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因此,要從觀念、制度、措施等多方面著手,通過多主體參與,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共建綠色發展的美麗世界。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三重意蘊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文明建設高度重視,明確提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並將其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論述,蘊含著極為深刻的思想內涵。
  • 新華社評論員: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美長江
    新華社北京11月16日電 題: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美長江新華社評論員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習近平總書記近日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總書記聚焦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作出一系列新部署,指引沿江各省市譜寫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篇章,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美長江。從上遊重慶到中遊武漢,再到下遊南京,圍繞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先後3次召開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明確提出「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長江經濟帶發展指路定向、擘畫藍圖。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意蘊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方略,正好回應了當今國際社會普遍關切的重大問題,對人類與世界何去何從的問題給出了積極的應對方案。因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具有廣泛的價值意蘊,不僅關乎中國人的命運,同樣也關乎世界的命運。深入研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所蘊含的價值內涵,對於正確處理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係無疑具有現實價值。
  • 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
    作者: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劉建偉、許晴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將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目標化,提出了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具體要求。這集中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對現代化建設規律和生態文明建設規律認識的深化,標誌著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邁入新階段。
  • 學苑論衡:不懈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路徑
    重溫恩格斯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觀點,有助於更好地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推進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   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係。恩格斯認為:「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於自然界和存在於自然界之中的」。也就是說,人與自然具有一體性。
  • 環保志願者周遊列國宣傳世園會綠色和平理念
    自今年1月結緣長安花,7個月來,他不僅到我國甘肅舟曲、雲南盈江等地宣傳世園會,還遠赴泰國、尼泊爾、新加坡等國宣傳世園理念。2011年1月28日,為了表達一個環保志願者對西安世園會綠色理念的響應和支持,葉欖向世園會籌委會宣傳處贈送了一幅書法作品和一條籤名橫幅,沒想到的是,小小的善舉竟讓他和長安花結下了不解之緣,並在此後「春聯祈福舟曲行」活動中,帶著長安花傳遞了西安世園會對舟曲的祝福。
  • 世界地球日|北京市規劃自然資源委線上傳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
    今年主題為「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採用線上宣傳活動,傳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地球日是宣傳我國自然資源國情國策、引導社會公眾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建立正確的自然資源觀和普及地球科學知識的重要平臺。2020年地球日主題宣傳活動周時間為4月20日至26日,主題為「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環保部部長《求是》雜誌發表署名文章: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方略內涵豐富,主要包括: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
  • 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一、 新時代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的價值意蘊自然是生命之母,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問題就是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自身,建設生態文明就是造福人類。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對人類文明發展進步和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具重大現實意義。
  • 深刻理解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內涵
    這四個主題和內容從不同角度彰顯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核心內容,共同構成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整體內涵。我們黨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方略,全面部署和實施生態文明建設國家戰略並將其上升到「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可以說,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就是新時代的基本方略之一,就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要求,建設生態文明也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本質體現。人類高舉生態文明的偉大旗幟,也就是高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偉大旗幟,建設人與自然和諧、人與人和諧的社會圖景。
  • 觀點|深刻認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內涵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構建生態安全型社會的根本遵循。從發展理念來看,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就是要正確處理發展與保護之間的重要關係。不能保護「綠水青山」,不能築牢生態安全屏障、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就會影響生態安全和國家安全。
  • 建構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係
    作者:王雨辰(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哲學院教授)  庚子年發生的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告訴我們:人類要恢復對自然的敬畏,進而真正維繫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係。  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維繫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係的理論基礎  從對自然的「祛魅」到對自然的「返魅」,其目的雖然有要求人類放下自己的傲慢、恢復對自然的敬畏的成分,但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的緊張關係。解決人與自然緊張關係的歷史性任務,最終落在了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上。
  • 科學把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內涵
    充分認識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意義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中的《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原則》指出:「生態環境是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問題,也是關係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有利於生產力的持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
  • 新華社北京世園會大型航拍系列報導--生態中國_新華網
    2019北京世園會期間,新華社重磅推出大型航拍系列報導——「生態中國」。讓我們一起俯瞰大美中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家園更美麗。它因河坦蕩,因山挺拔,因島秀麗,因泉靈動,因海勃興,正以生態優先、和諧共生的丹青妙筆,繪就著一幅齊魯生態之美畫卷。福建位於我國東南沿海,地勢呈「依山傍海」之勢。近年來,福建省全面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加快生態文明建設步伐,持續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福建)建設。
  • 【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2020-12-02 18: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朔州四小: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朔州市第四小學利用這樣一個特殊契機,進一步對學生加強人類生命共同體的教育,讓學生深刻理解人與自然、人與動物的生死與共、和諧相處的生命關係。為了引導廣大師生將關愛家園、保護環境的理念滲透到日常生活中,開展了「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系列線上主題教育活動。主題活動從新冠肺炎肆虐全球入手,深化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認知,同時進行環境和生命教育,形式多樣,內容豐富。
  • 蘇州:踐行綠色發展 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樣板
    近年來,蘇州深入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實現了大氣和水環境質量「十三五」以來最好,為當地高質量發展提供了良好生態環境保障。隨著多年來「生態底蘊」的積蓄,一幅綠水青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江南畫卷正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