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踐行綠色發展 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樣板

2020-11-29 騰訊網

近年來,蘇州深入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實現了大氣和水環境質量「十三五」以來最好,為當地高質量發展提供了良好生態環境保障。隨著多年來「生態底蘊」的積蓄,一幅綠水青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江南畫卷正熠熠生輝。

自然溼地保護率全省第一 太湖變身「天鵝湖」

蘇州市生態環境局供圖

近日,在蘇州吳中區的東、西大圩大閘蟹養殖區,冬日映照的水面上蘆葦飄蕩,十多隻小天鵝正悠閒地遊弋其中,時而探入水中覓食,時而振翅飛起,好不愜意。據專家介紹,天鵝喜歡群棲在湖泊和沼澤地帶,對水質環境的要求非常高。2019年底太湖圍網拆除,太湖的養殖戶們從太湖引水經過生態溝渠過濾後再進入池塘,優良的水質和環境,最終讓天鵝把這裡作為了棲息地。

事實上,近年來小天鵝已成為太湖常客。在太湖治理上,蘇州構建了多位一體的綜合長效管理體系,精細化打造環太湖生態圈。為保持湖泊生態系統平衡,對200多公裡湖岸線水生植物進行長效管護,組織實施太湖蘆葦等溼地植物的收割清理工作,平均每年收割近7000噸,並保留20%溼地保證水鳥及野生動物的越冬棲息。制定太湖水草管護調控年度實施方案,對管護期間太湖水質、水生植被種群、水生態系統變化進行跟蹤研究和環境效果評估。同時成立水體保潔隊伍,建立鎮村保潔員、督查考評員循環網絡體制。2020年3月至10月,太湖6個飲用水源地藻密度均值較2019年同期下降45.0%。太湖湖體藻類密度均值較2019年同期下降24.4%;太湖湖心區及東部湖區水質分別符合Ⅳ類、Ⅲ類,達到國家、省「水十條」考核目標。太湖連續十三年實現「兩個確保」。

除了太湖治理,近年來蘇州還大力推進長江環境大整治、環保大提升,著力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提升環保質量。在12公裡長的張家港灣,昔日密布的建材碼頭、堆場,已被鬱鬱蔥蔥的防護林、草坪、棧橋取代,四分之三的生產岸線全面調整為生態岸線,打造140萬平方米具有大江風貌的濱江親水景觀帶。在太倉,佔地面積1500畝的七丫口郊野溼地在保護現有生態資源的前提下,提升綠地、水系與農田。這裡的「水上森林」、「生態廊道」、「溼生花海」等區域,已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點。

據統計, 經過多年修復、保護、發展,目前蘇州森林資源總量達 220 萬畝,陸地森林覆蓋率達 29.99%,自然溼地保護率達到 59%,名列全省第一。

堅持「底線思維」 打造新時代「魚米之鄉」

蘇州市農業農村局供圖

前段時間,在吳江同裡國家級現代農業園區水稻種植區,一臺臺收割機往來穿梭,隆隆轟鳴聲中一堆堆金色稻米傾瀉而出。一旁,近400畝的高標準蔬菜生產示範基地裡,配備了連棟大棚、單體大棚等設施,應用物聯網、水肥一體化和質量安全追溯等新技術手段,構建了「公司+示範基地+訂單基地」的新模式,年配送蔬菜6萬噸。這是蘇州實施「四個百萬畝」(優質水稻、高效園藝、特色水產、生態林地各100萬畝)工程,大力推進「三高一美」(高標準農田、高標準蔬菜基地、高標準池塘和美麗生態牧場)建設的一個縮影。

2012年底,蘇州出臺《關於進一步保護和發展農業「四個百萬畝」的實施意見》,把發展「水稻、水產、園藝、林地」四大項任務作為硬性指標分配落實,為「魚米之鄉」生態安全築起屏障。2013年3月,蘇州又對生態補償政策進行首次調整和完善,特別對列為「四個百萬畝」的水稻田進行全覆蓋生態補償。2014年5月,蘇州市人大制定頒布《蘇州市生態補償條例》,成為全國首部關於生態補償的地方性法規。

如今在蘇州農村,「高」和「美」已成為最熱詞彙。去年以來,蘇州啟動「三高一美」建設,著力提高現代農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2019年,全市新增高標準農田9萬畝、現代農業園區4.2萬畝、高標準池塘改造2.37萬畝、蔬菜基地1164畝。推進建設「三高一美」示範基地62個。

這些不僅帶來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還激發了富民功能。在吳江區震澤鎮眾安橋謝家路自然村,依託千畝蠶桑種植基地,該村大力發展鄉村休閒旅遊業。由村民經營的蠶絲手工坊、農家菜館、鄉村民宿等門庭若市。據統計,當地兩年來接待遊客總人數已突破30萬人次。2017至2019年,該村村級可支配收入分別為376萬、464萬和480萬,連續三年遞增。蘇州通過「三高一美」建設,農業增效、農村增美、農民增收,可見可觸。

匯聚「綠色動能」 生態好發展才會更好

張家港灣,蘇州市生態環境局供圖

近日,在張家港沙鋼集團的沙鋼超薄帶車間,這條世界領先的超薄帶鑄軋生產線能在短短30秒內把鋼水直接變成鋼卷。超短的流程工藝使生產總能耗降低80%,僅為傳統熱連軋工藝的五分之一,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四分之三。「沙鋼要千方百計做強做優,以高質量發展應對風險挑戰,不多用一滴長江水、不向長江排一滴汙水! 」據沙鋼集團董事局主席沈文榮介紹,沙鋼先後花費85億元整治江岸,在長江碼頭區域實施「見縫插綠」工程,及時補種綠色植物,打造沿江綠廊風景線,同時又花300億元構建環保倒逼轉型增長機制。在鋼渣處理上,沙鋼新建國內產能最大、工藝最先進的鋼渣處理線項目,鋼渣「搖身一變」成為建築材料,其綜合利用率達到100%,實現固廢「零」排放,徹底杜絕了鋼渣影響長江環境的可能。同時,利用回收煤氣每年發電50億千瓦時,利用高爐煤氣餘壓每年發電7億千瓦時,每年回收煤焦油、粗苯等焦化副產品30萬噸,銷售20億元…… 如今,沙鋼集團每年循環經濟產生的效益,佔企業總效益20%以上。

事實上,綠色高質量發展早已成為沙鋼在內的廣大蘇州企業的共識。在張家港,新能源、數字經濟、生物醫藥及高端醫療器械等產業鏈正加速布局;在太倉,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生物醫藥正成為當地三大新興產業。綠色智能的高技術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正在蘇州沿江加速成長。

據統計,2020年蘇州實現長江幹流達到Ⅱ類、京杭運河4個國省考斷面水質Ⅲ類目標。年內實施「水十條」81個重點項目,總投資58.1億元。針對企業治汙主體責任落地難等問題,創新建設企業「環保自查自糾」管理平臺,深化「網際網路+監管」執法模式,全程監控企業汙染治理設施關鍵參數,開展非現場執法8000餘次。目前,蘇州大氣和水環境質量為「十三五」以來最好。根據全市生態文明建設群眾滿意度調查,總體滿意率為 90.1%。

蘇州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良好的生態本身就蘊含著無窮的價值,能夠源源不斷創造綜合效益,關鍵在於找準平衡點和著力點。「蘇州已經進入了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經濟社會高水平發展的新階段,必須繼續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加強生態環境治理,才能切實提高發展質量,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博葉軒)

來源:新華網

相關焦點

  • 堅持綠色發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首先要樹立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觀念。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命共同體決定了和諧共生則存,衝突對立則亡。對大自然肆意妄為最終也會傷及人類自身,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也是經濟財富。
  • 環保先行 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現代城市工廠
    近兩年來,方大集團萍安鋼鐵公司堅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按下環保提標升級改造「快進鍵」,加快綠色環保建設步伐,投入10多億元對環境持續進行改進,對廢水、廢氣、揚塵、噪聲進行深度治理,全力以赴打造一個在環保上過得硬的鋼鐵企業,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現代城市工廠,為美麗中國添彩。
  • 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訪談新華社發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十四五」規劃建議從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四個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
  • 北京世園會踐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
    這篇講話讓我們更好地理解了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而世界園藝博覽會正是這一理念的極佳實踐。  人與自然關係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係。;在發達工業文明階段,人類已經能上天入地下海,表面上徵服了自然,但是自然也猛烈地報復,這時人類開始修復自然,治理汙染,重新發現自然的美麗;在生態文明階段,人與自然的關係才真正實現和諧共生,自然的美麗與人類社會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交相輝映。
  • 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王鳳才認為,走向生態文明必須進行生態治理,其積極內涵在於倡導綠色生產方式、消費方式、生活方式,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因此,要從觀念、制度、措施等多方面著手,通過多主體參與,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共建綠色發展的美麗世界。
  • 牢固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內容。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今年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使進一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的現實緊迫性更加凸顯。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三重意蘊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文明建設高度重視,明確提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並將其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論述,蘊含著極為深刻的思想內涵。
  • 申維娜 王從 劉麗紅: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申維娜 王從 劉麗紅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堅持新發展理念、著眼推動高質量發展,強調「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對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等作出重要部署,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共築美麗中國注入強大動力。 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 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
    作者: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劉建偉、許晴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將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目標化,提出了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具體要求。這集中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對現代化建設規律和生態文明建設規律認識的深化,標誌著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邁入新階段。
  • 深刻理解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內涵
    這四個主題和內容從不同角度彰顯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核心內容,共同構成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整體內涵。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必須遵循的根本原則,也是文明未來發展的現實指向。古代社會人順從臣服於自然,現代社會人徵服控制自然,都不是人與自然關係應有的狀態。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在新時代我們全面布局生態文明建設,展現美麗中國、美麗現代化強國的美好前景。
  • 新華社評論員: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美長江
    新華社北京11月16日電 題: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美長江新華社評論員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習近平總書記近日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這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之後,總書記主持召開的第一個事關全局的區域發展戰略部署會。習近平總書記聚焦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作出一系列新部署,指引沿江各省市譜寫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篇章,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美長江。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意蘊
    由此可以確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然成為人類社會發展所必須遵循的道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綠色發展按照馬克思的理解,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是生產力,資本主義之所以能夠戰勝封建主義,就在於它擁有比封建主義更為先進的生產力。
  • 環保部部長《求是》雜誌發表署名文章: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方略內涵豐富,主要包括: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
  • 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首次提出「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強調「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對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等作出重要部署,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共築美麗中國指明了方向,也表明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達到新高度。
  • 青島生態環境保護領域人士談「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來謀劃經濟社會發展。
  • 觀點|深刻認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內涵
    奉節夔門風光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到2035年,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的遠景目標,提出了「十四五」時期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的階段性目標,並對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進行了具體部署。
  • 科學把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內涵
    充分認識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意義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中的《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原則》指出:「生態環境是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問題,也是關係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有利於生產力的持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
  • 學苑論衡:不懈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路徑
    重溫恩格斯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觀點,有助於更好地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推進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   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係。恩格斯認為:「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於自然界和存在於自然界之中的」。也就是說,人與自然具有一體性。
  • 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
    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訪談新華社發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十四五」規劃建議從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四個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
  • 建構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係
    作者:王雨辰(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哲學院教授)  庚子年發生的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告訴我們:人類要恢復對自然的敬畏,進而真正維繫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係。  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維繫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係的理論基礎  從對自然的「祛魅」到對自然的「返魅」,其目的雖然有要求人類放下自己的傲慢、恢復對自然的敬畏的成分,但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的緊張關係。解決人與自然緊張關係的歷史性任務,最終落在了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