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蘇州深入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實現了大氣和水環境質量「十三五」以來最好,為當地高質量發展提供了良好生態環境保障。隨著多年來「生態底蘊」的積蓄,一幅綠水青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江南畫卷正熠熠生輝。
自然溼地保護率全省第一 太湖變身「天鵝湖」
蘇州市生態環境局供圖
近日,在蘇州吳中區的東、西大圩大閘蟹養殖區,冬日映照的水面上蘆葦飄蕩,十多隻小天鵝正悠閒地遊弋其中,時而探入水中覓食,時而振翅飛起,好不愜意。據專家介紹,天鵝喜歡群棲在湖泊和沼澤地帶,對水質環境的要求非常高。2019年底太湖圍網拆除,太湖的養殖戶們從太湖引水經過生態溝渠過濾後再進入池塘,優良的水質和環境,最終讓天鵝把這裡作為了棲息地。
事實上,近年來小天鵝已成為太湖常客。在太湖治理上,蘇州構建了多位一體的綜合長效管理體系,精細化打造環太湖生態圈。為保持湖泊生態系統平衡,對200多公裡湖岸線水生植物進行長效管護,組織實施太湖蘆葦等溼地植物的收割清理工作,平均每年收割近7000噸,並保留20%溼地保證水鳥及野生動物的越冬棲息。制定太湖水草管護調控年度實施方案,對管護期間太湖水質、水生植被種群、水生態系統變化進行跟蹤研究和環境效果評估。同時成立水體保潔隊伍,建立鎮村保潔員、督查考評員循環網絡體制。2020年3月至10月,太湖6個飲用水源地藻密度均值較2019年同期下降45.0%。太湖湖體藻類密度均值較2019年同期下降24.4%;太湖湖心區及東部湖區水質分別符合Ⅳ類、Ⅲ類,達到國家、省「水十條」考核目標。太湖連續十三年實現「兩個確保」。
除了太湖治理,近年來蘇州還大力推進長江環境大整治、環保大提升,著力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提升環保質量。在12公裡長的張家港灣,昔日密布的建材碼頭、堆場,已被鬱鬱蔥蔥的防護林、草坪、棧橋取代,四分之三的生產岸線全面調整為生態岸線,打造140萬平方米具有大江風貌的濱江親水景觀帶。在太倉,佔地面積1500畝的七丫口郊野溼地在保護現有生態資源的前提下,提升綠地、水系與農田。這裡的「水上森林」、「生態廊道」、「溼生花海」等區域,已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點。
據統計, 經過多年修復、保護、發展,目前蘇州森林資源總量達 220 萬畝,陸地森林覆蓋率達 29.99%,自然溼地保護率達到 59%,名列全省第一。
堅持「底線思維」 打造新時代「魚米之鄉」
蘇州市農業農村局供圖
前段時間,在吳江同裡國家級現代農業園區水稻種植區,一臺臺收割機往來穿梭,隆隆轟鳴聲中一堆堆金色稻米傾瀉而出。一旁,近400畝的高標準蔬菜生產示範基地裡,配備了連棟大棚、單體大棚等設施,應用物聯網、水肥一體化和質量安全追溯等新技術手段,構建了「公司+示範基地+訂單基地」的新模式,年配送蔬菜6萬噸。這是蘇州實施「四個百萬畝」(優質水稻、高效園藝、特色水產、生態林地各100萬畝)工程,大力推進「三高一美」(高標準農田、高標準蔬菜基地、高標準池塘和美麗生態牧場)建設的一個縮影。
2012年底,蘇州出臺《關於進一步保護和發展農業「四個百萬畝」的實施意見》,把發展「水稻、水產、園藝、林地」四大項任務作為硬性指標分配落實,為「魚米之鄉」生態安全築起屏障。2013年3月,蘇州又對生態補償政策進行首次調整和完善,特別對列為「四個百萬畝」的水稻田進行全覆蓋生態補償。2014年5月,蘇州市人大制定頒布《蘇州市生態補償條例》,成為全國首部關於生態補償的地方性法規。
如今在蘇州農村,「高」和「美」已成為最熱詞彙。去年以來,蘇州啟動「三高一美」建設,著力提高現代農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2019年,全市新增高標準農田9萬畝、現代農業園區4.2萬畝、高標準池塘改造2.37萬畝、蔬菜基地1164畝。推進建設「三高一美」示範基地62個。
這些不僅帶來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還激發了富民功能。在吳江區震澤鎮眾安橋謝家路自然村,依託千畝蠶桑種植基地,該村大力發展鄉村休閒旅遊業。由村民經營的蠶絲手工坊、農家菜館、鄉村民宿等門庭若市。據統計,當地兩年來接待遊客總人數已突破30萬人次。2017至2019年,該村村級可支配收入分別為376萬、464萬和480萬,連續三年遞增。蘇州通過「三高一美」建設,農業增效、農村增美、農民增收,可見可觸。
匯聚「綠色動能」 生態好發展才會更好
張家港灣,蘇州市生態環境局供圖
近日,在張家港沙鋼集團的沙鋼超薄帶車間,這條世界領先的超薄帶鑄軋生產線能在短短30秒內把鋼水直接變成鋼卷。超短的流程工藝使生產總能耗降低80%,僅為傳統熱連軋工藝的五分之一,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四分之三。「沙鋼要千方百計做強做優,以高質量發展應對風險挑戰,不多用一滴長江水、不向長江排一滴汙水! 」據沙鋼集團董事局主席沈文榮介紹,沙鋼先後花費85億元整治江岸,在長江碼頭區域實施「見縫插綠」工程,及時補種綠色植物,打造沿江綠廊風景線,同時又花300億元構建環保倒逼轉型增長機制。在鋼渣處理上,沙鋼新建國內產能最大、工藝最先進的鋼渣處理線項目,鋼渣「搖身一變」成為建築材料,其綜合利用率達到100%,實現固廢「零」排放,徹底杜絕了鋼渣影響長江環境的可能。同時,利用回收煤氣每年發電50億千瓦時,利用高爐煤氣餘壓每年發電7億千瓦時,每年回收煤焦油、粗苯等焦化副產品30萬噸,銷售20億元…… 如今,沙鋼集團每年循環經濟產生的效益,佔企業總效益20%以上。
事實上,綠色高質量發展早已成為沙鋼在內的廣大蘇州企業的共識。在張家港,新能源、數字經濟、生物醫藥及高端醫療器械等產業鏈正加速布局;在太倉,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生物醫藥正成為當地三大新興產業。綠色智能的高技術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正在蘇州沿江加速成長。
據統計,2020年蘇州實現長江幹流達到Ⅱ類、京杭運河4個國省考斷面水質Ⅲ類目標。年內實施「水十條」81個重點項目,總投資58.1億元。針對企業治汙主體責任落地難等問題,創新建設企業「環保自查自糾」管理平臺,深化「網際網路+監管」執法模式,全程監控企業汙染治理設施關鍵參數,開展非現場執法8000餘次。目前,蘇州大氣和水環境質量為「十三五」以來最好。根據全市生態文明建設群眾滿意度調查,總體滿意率為 90.1%。
蘇州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良好的生態本身就蘊含著無窮的價值,能夠源源不斷創造綜合效益,關鍵在於找準平衡點和著力點。「蘇州已經進入了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經濟社會高水平發展的新階段,必須繼續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加強生態環境治理,才能切實提高發展質量,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博葉軒)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