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係

2020-12-06 光明網新聞中心

  作者:王雨辰(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哲學院教授)

  庚子年發生的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告訴我們:人類要恢復對自然的敬畏,進而真正維繫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係。

  祛魅:從敬畏自然到支配自然

  人類對自然的態度經歷了從依附自然、敬畏自然到支配和控制自然的轉變。這一態度的轉變除了人類社會生產力的提高這一現實基礎外,與西方啟蒙理性所宣揚的現代性價值體系密切相關。西方啟蒙運動所宣揚的啟蒙理性建立在主、客二分的機械論哲學世界觀的基礎上,其根本目的是使人們通過運用人類的理性和知識,從對神和自然的恐懼中擺脫出來,進而真正實現自立。但問題在於啟蒙理性所宣揚的理性和知識只是能夠指導人們操作性活動的技術,卻要求把揭示世界因果關係和發展本質的知識當作無用的形上學予以拋棄,「有用性」成為判斷知識的唯一標準,這就意味著啟蒙理性所說的理性和知識的本質實際上是一種排斥價值理性的技術理性。啟蒙理性不僅把知識理解為以技術理性為基礎的科學技術,而且把自然理解為遵循機械規律運動和滿足人類需要的被動客體,進而把人類與自然的關係歸結為控制和被控制、利用和被利用的工具性關係,而科學技術被看作是人類控制和支配自然的中介和工具。啟蒙理性進一步與資本相結合,形成了以科學技術進步和追求無限經濟增長為基礎的現代性價值體系。

  在現代性價值體系看來,人類之外的自然界只具有滿足人類需要和實現人類幸福的工具價值,人類只要憑藉科學技術進步,就能實現無限經濟增長,最終達到自由、平等和民主的資產階級的理想王國。但是,一方面,由於現代性價值體系所說的「人類利益」,本質上只不過是資本的利益;另一方面,現代性價值體系把發展等於經濟增長,簡單化了人類幸福的豐富內容,同時它所追求的無限經濟增長是以不考慮自然資源的限制為前提的。上述缺陷使得以現代性價值體系為指導的資本主義現代化實踐沒有給人帶來所期待的自由和幸福,相反,它不僅造成了個人主義、利己主義、享樂主義的價值觀和唯科學主義盛行,而且造成了人與人、人與自然關係的異化和日益嚴重的生態危機,啟蒙理性的「祛魅」走向了它的反面,即從擺脫對自然和宗教的束縛,走向了商品拜物教崇拜,西方現代化實踐的結果是工具理性的現代化和效率的提高,但也是物的價值的上升和人的價值的下降。如何正確建構人類與自然的和諧關係,恢復科學和價值的關聯,保障科學技術運用的正確方向,成為人們反覆探討的問題。對這一問題的探討,又是一個對自然「返魅」的過程。

  返魅:恢復對自然的敬畏

  伴隨著對西方現代性價值體系實踐後果的反思以及生態科學、系統論和協同學等自然科學的興起,人們逐漸認識到人類和自然界是一個相互制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的有機整體,現代性價值體系的機械論、還原論思維由此受到批判,並使有機論、整體論思維得以興起,這一思維方式的轉換實際上意味著對自然的「返魅」。

  1866年德國生物科學家海克爾提出了「生態」概念,揭示了地球有機體是一個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有機整體,這一觀點經過100多年的發展,最終形成了生態哲學的範式。這一範式的基本特點是反對現代性價值體系所秉承的主、客二分的哲學世界觀和機械論的自然觀,反對把自然僅僅看作是滿足人類需要的被動客體,主張世界萬物處於普遍聯繫和相互作用之中的有機論的哲學世界觀和自然觀,主張立足於「人—自然—社會」彼此聯繫的整體看待世界,認為自然是不斷生成和發展的有機整體,也具有其內在價值。以生態科學等自然科學和倫理學為基礎,西方興起了以生態中心論為理論基礎的「深綠」生態思潮和懷特海的過程哲學等,雖然其具體理論觀點存在差異,但其共同點都是反對近代主、客二分的機械論哲學世界觀和自然觀,要求考慮自然的價值和權利,恢復對自然的敬畏。

  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維繫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係的理論基礎

  從對自然的「祛魅」到對自然的「返魅」,其目的雖然有要求人類放下自己的傲慢、恢復對自然的敬畏的成分,但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的緊張關係。解決人與自然緊張關係的歷史性任務,最終落在了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上。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認為,人類與自然是相互制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的關係,並在人類實踐的基礎上實現具體的、歷史的統一。人類利用和改造自然,必須尊重自然規律,否則就會受到自然規律的懲罰。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這一基本原理,為我們維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係提供了哲學基礎和科學的方法論。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為基礎,對中國傳統生態智慧進行了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出了「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這一重要理念,並強調「生態是統一的自然系統,是相互依存、緊密聯繫的有機鏈條」「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只有保持對自然的敬畏之心,在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中改造和利用自然,才能真正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共生關係。

  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係,除了要求哲學世界觀和自然觀的變革之外,還必須實現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的綠色化,並確立新的技術倫理和生物多樣性倫理的生態價值觀。

  生產方式的綠色化要求我們摒棄傳統的以要素投入為主的不可持續、不協調的粗放型發展道路,走以科技創新為主導的可持續和協調發展的生態文明發展道路;生活方式的綠色化就是要自覺抵制工業文明所秉承的消費主義價值觀和物質主義幸福觀,追求珍愛自然、勤儉節約、低碳文明的健康生活方式。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的綠色化本質上是確立保護自然的生態價值觀,這又客觀上要求確立新的技術倫理和生物多樣性倫理。所謂新的技術倫理,就是要把現代性價值體系所宣揚的用科學技術支配和控制自然滿足人的需要的觀念,轉換成控制人類的非理性慾望,避免由於這些非理性的欲望造成對自然資源的浪費,使科學技術進步和運用真正服務於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所謂生物多樣性倫理,就是我們要放棄狹隘的人類中心主義濫用自然的做法,在認識到自然界需要的基礎上,尊重自然的本性,考慮自然的權利,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專項課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係的生態哲學闡釋與中國生態文明發展道路研究」〔18VSJ013〕階段性成果)

  《光明日報》( 2020年03月02日 15版)

[ 責編:孫宗鶴 ]

相關焦點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意蘊
    然而,無論是宇宙本體論,還是人本主義世界觀,均屬於人與自然關係的「主奴式」建構。當今生態哲學中的人類中心主義和非人類中心主義仍然沒有走出這一窠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提出,代表了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為了克服生態危機而作出的理性而明智的選擇,表達了對人與自然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根本看法。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三重意蘊
    原標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三重意蘊   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係,人類也總是在同自然的互動中生產、生活、發展。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生態環境變化直接影響文明興衰演替。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環境是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係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廣大人民群眾熱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態環境質量。
  • 北京世園會踐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
    這篇講話讓我們更好地理解了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而世界園藝博覽會正是這一理念的極佳實踐。  人與自然關係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係。;在發達工業文明階段,人類已經能上天入地下海,表面上徵服了自然,但是自然也猛烈地報復,這時人類開始修復自然,治理汙染,重新發現自然的美麗;在生態文明階段,人與自然的關係才真正實現和諧共生,自然的美麗與人類社會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交相輝映。
  • 深刻理解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內涵
    這四個主題和內容從不同角度彰顯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核心內容,共同構成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整體內涵。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必須遵循的根本原則,也是文明未來發展的現實指向。古代社會人順從臣服於自然,現代社會人徵服控制自然,都不是人與自然關係應有的狀態。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在新時代我們全面布局生態文明建設,展現美麗中國、美麗現代化強國的美好前景。
  • 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
    作者: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劉建偉、許晴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將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目標化,提出了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具體要求。這集中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對現代化建設規律和生態文明建設規律認識的深化,標誌著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邁入新階段。
  • 觀點|深刻認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內涵
    構建生態安全型社會,要著力處理好生態安全與國家安全、科學治理與協同保護、生態監管與履職盡責、國內生態安全與全球生態安全的重要關係。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構建生態安全型社會的根本遵循。從發展理念來看,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就是要正確處理發展與保護之間的重要關係。
  • 科學把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內涵
    充分認識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意義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中的《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原則》指出:「生態環境是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問題,也是關係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有利於生產力的持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
  • 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王鳳才認為,走向生態文明必須進行生態治理,其積極內涵在於倡導綠色生產方式、消費方式、生活方式,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因此,要從觀念、制度、措施等多方面著手,通過多主體參與,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共建綠色發展的美麗世界。
  • 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一、 新時代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的價值意蘊自然是生命之母,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問題就是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自身,建設生態文明就是造福人類。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對人類文明發展進步和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具重大現實意義。
  • 牢固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內容。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今年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使進一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的現實緊迫性更加凸顯。
  • 堅持綠色發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建設一個現代化中國,是黨帶領全國人民一直努力奮鬥的目標,但是,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在建設現代化過程中,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就是讓我們的國家富強又美麗,讓我們的生活富足又愜意。
  • 學苑論衡:不懈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路徑
    重溫恩格斯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觀點,有助於更好地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推進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   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係。恩格斯認為:「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於自然界和存在於自然界之中的」。也就是說,人與自然具有一體性。
  • 【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2020-12-02 18: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新華社評論員: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美長江
    新華社北京11月16日電 題: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美長江新華社評論員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習近平總書記近日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總書記聚焦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作出一系列新部署,指引沿江各省市譜寫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篇章,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美長江。從上遊重慶到中遊武漢,再到下遊南京,圍繞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先後3次召開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明確提出「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長江經濟帶發展指路定向、擘畫藍圖。
  • 朔州四小: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朔州市第四小學利用這樣一個特殊契機,進一步對學生加強人類生命共同體的教育,讓學生深刻理解人與自然、人與動物的生死與共、和諧相處的生命關係。為了引導廣大師生將關愛家園、保護環境的理念滲透到日常生活中,開展了「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系列線上主題教育活動。主題活動從新冠肺炎肆虐全球入手,深化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認知,同時進行環境和生命教育,形式多樣,內容豐富。
  • 完善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打造生態環境保護的制度屏障,將為實現「美麗中國」的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重大意義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本質要求。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世間萬物皆有因果)
    任何事物的發生都是存在著相應的因果關係,是有規律可循的,就像這次的新冠疫情。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敬畏自然,人類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歸根結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須呵護自然,不能凌駕於自然之上,這不是一句口號,更應該轉化成實實在在的實際行動。
  • 為美好而來,營造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為美好而來,營造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2020-11-26 09:57:46|來源:北京樓訊
  • 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訪談新華社發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十四五」規劃建議從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四個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
  • 環保部部長《求是》雜誌發表署名文章: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方略,對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尤其是生態文明建設重要戰略思想的鮮明體現。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