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戰略家的遠見卓識,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全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指明了方向,也為全球生態治理提供了重要的中國智慧。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內容。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今年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使進一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的現實緊迫性更加凸顯。
從中華文化中汲取生存智慧
中國傳統文化有其獨特的人類生存智慧,不乏對人與自然關係、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關係的論述。以儒釋道為主的中華傳統文化格局,從不同層面探討了天人關係,形成了豐富的生態倫理思想。
尊重自然,要從中華文化中汲取歷史智慧。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領會中華文化精髓,他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指出,中華民族向來尊重自然、熱愛自然,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孕育著豐富的生態文化。
在素有人間天堂美譽的江蘇蘇州,有一處林木森鬱、古樸壯麗的古典園林——滄浪亭。這裡有一副楹聯這樣寫道: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這副楹聯生動道出了人與自然唇齒相依、息息相通的關係。綠色發展在我國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中華文明歷來強調天人合一、尊重自然。
2014年9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發表講話。他說:「當代人類也面臨著許多突出的難題,比如,貧富差距持續擴大,物慾追求奢華無度,個人主義惡性膨脹,社會誠信不斷消減,倫理道德每況愈下,人與自然關係日趨緊張,等等。要解決這些難題,不僅需要運用人類今天發現和發展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運用人類歷史上積累和儲存的智慧和力量。」
我們的先人們早就認識到了生態環境的重要性,認識到了生態資源管理是國家與社會運行的重要保障。孔子說:「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意思是不用大網打魚,不射夜宿之鳥。荀子說:「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黿鼉、魚鱉、鰍鱔孕別之時,罔罟、毒藥不入澤,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呂氏春秋》中說:「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這些關於對自然要取之以時、取之有度的思想,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2019年4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開幕式上強調:「錦繡中華大地,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家園,孕育了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燦爛文明,造就了中華民族天人合一的崇高追求。」他強調:「要倡導尊重自然、愛護自然的綠色價值觀念,讓天藍地綠水清深入人心,形成深刻的人文情懷。」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這是東方文化中和諧平衡思想的必然要求,也是充滿東方智慧的生態保護之路。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綠色發展理念,既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又科學把握了時代發展的新趨勢,體現了歷史智慧與現代文明的交融,對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對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你善待環境,環境是友好的;你汙染環境,環境總有一天會翻臉,會毫不留情地報復你。這是自然界的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強調「要做到人與自然和諧,天人合一,不要試圖徵服老天爺」。
2018年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指出:「學習馬克思,就要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思想。馬克思認為,『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不僅給人類提供了生活資料來源,如肥沃的土地、魚產豐富的江河湖海等,而且給人類提供了生產資料來源。自然物構成人類生存的自然條件,人類在同自然的互動中生產、生活、發展,人類善待自然,自然也會饋贈人類,但『如果說人靠科學和創造性天才徵服了自然力,那麼自然力也對人進行報復』。」
森林、溼地、海洋等自然生態系統,維繫著地球的生態平衡和人類的生存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與基礎。早在1962年,美國海洋生物學家蕾切爾·卡遜就出版了《寂靜的春天》一書,警示人們如果過度使用農藥,人類將面臨一個沒有鳥、蜜蜂和蝴蝶的世界。
「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係,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必須是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必須是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認為,人類追求發展的需求和地球資源的有限供給是一對永恆的矛盾,必須解決好「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而人之欲無極」的矛盾,達到「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鳥山花好兄弟」的意境。
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
如何尊重自然和順應自然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擴大退耕還林、退牧還草,有序實現耕地、河湖休養生息,讓河流恢復生命、流域重現生機。」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又將穩定和擴大退耕還林範圍,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336項重點任務之一大力推進。2014年6月下旬,國務院正式批准了《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總體方案》,提出到2020年將全國具備條件的坡耕地和嚴重沙化耕地約4240萬畝退耕還林還草。
在習近平總書記的高度重視下,黨中央果斷作出事關我國長遠發展的戰略決策。從2015年起,我國分步驟擴大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範圍,最終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同時,把天然林保護工程範圍擴大到全國、爭取把所有天然林都保護起來,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創造良好生態條件。
自然是生命之母,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我們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牢固樹立和切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動員全社會力量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共建美麗中國,讓人民群眾在綠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作者單位: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