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三重意蘊

2021-01-19 人民網

原標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三重意蘊

  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係,人類也總是在同自然的互動中生產、生活、發展。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生態環境變化直接影響文明興衰演替。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環境是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係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廣大人民群眾熱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態環境質量。我們要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文明建設高度重視,明確提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並將其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論述,蘊含著極為深刻的思想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論述繼承並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的精髓,把馬克思主義對人與自然關係的認識提升到新的高度,為建設美麗中國提供了思想指引和實踐遵循。

  馬克思認為,人與自然之所以能夠相互依存,根本原因在於人們所進行的物質資料生產勞動,他指出:「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引起、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的「共生」一詞表明,正是人類的生產活動不僅使人與自然發生了關係,而且也使人和自然發生了變化。這種關係與變化使人與自然構成了「生命共同體」。在這個「生命共同體」中,人類應該敬畏、尊重、順應、保護自然,按照大自然規律活動,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馬克思認為,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人與人的關係的反映。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論述強調「自然是生命之母,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建設生態文明就是造福人類,體現了對馬克思關於人與自然和人與人關係思想的創新性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論述是對中華文明積澱的生態智慧的繼承與創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蘊含著中國古代思想家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豐富論述。中華文明傳承五千多年,積澱了豐富的生態智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勸君莫打三春鳥,兒在巢中望母歸」的經典詩句,「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的治家格言,這些質樸睿智的自然觀,至今仍給人以深刻警示和啟迪。中國古代思想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道法自然思想、「順時」「以時」「不違時」的尊重、順應和保護自然的思想,為當代中國開啟了尊重自然、面向未來的智慧之門。

  習近平總書記在繼承中國古人生態智慧的基礎上創新性地提出了「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觀點,要求我們「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從而將人與自然的關係提升到生命共同體的高度,讓「天人合一」的中國智慧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古代「魚逐水草而居,鳥擇良木而棲」「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等生態觀念基礎上明確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等一系列精闢論述,將自然生態與經濟發展、社會民生有機融合在一起,從而深刻回答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係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論述強調保護生態環境關係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民族發展的長遠利益,對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積累的大量生態環境問題進行全面反思,體現了發展觀上的深刻革命。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是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發展理念是否對頭,從根本上決定著發展成效乃至成敗。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就。同時,在發展過程中也積累了大量生態環境問題,成為明顯的短板。一些地方過去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進行片面理解,將人與自然的關係對立起來,在處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上,一度出現過「先汙染後治理」、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的發展思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種發展思路既是不可持續的,也是得不償失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堅定不移地走綠色發展之路,建設美麗中國,圍繞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開展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生態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汙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臺頻度之密、監管執法尺度之嚴、環境質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推動生態環境保護髮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保護生態環境,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我們要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方略,切實把工作抓緊抓好抓實,使青山常在、清水長流、空氣常新,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

  (作者:鄧喜道,系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武漢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

相關焦點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意蘊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方略,正好回應了當今國際社會普遍關切的重大問題,對人類與世界何去何從的問題給出了積極的應對方案。因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具有廣泛的價值意蘊,不僅關乎中國人的命運,同樣也關乎世界的命運。深入研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所蘊含的價值內涵,對於正確處理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係無疑具有現實價值。
  • 建構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係
    作者:王雨辰(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哲學院教授)  庚子年發生的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告訴我們:人類要恢復對自然的敬畏,進而真正維繫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係。  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維繫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係的理論基礎  從對自然的「祛魅」到對自然的「返魅」,其目的雖然有要求人類放下自己的傲慢、恢復對自然的敬畏的成分,但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的緊張關係。解決人與自然緊張關係的歷史性任務,最終落在了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上。
  • 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
    作者: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劉建偉、許晴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將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目標化,提出了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具體要求。這集中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對現代化建設規律和生態文明建設規律認識的深化,標誌著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邁入新階段。
  • 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推進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有長期戰略引領、以人民為中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影響深遠、意義重大。  加快現代化建設需發揮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十四五」規劃目標的引領作用。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王鳳才認為,走向生態文明必須進行生態治理,其積極內涵在於倡導綠色生產方式、消費方式、生活方式,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因此,要從觀念、制度、措施等多方面著手,通過多主體參與,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共建綠色發展的美麗世界。
  • 深刻理解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內涵
    這四個主題和內容從不同角度彰顯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核心內容,共同構成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整體內涵。我們黨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方略,全面部署和實施生態文明建設國家戰略並將其上升到「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可以說,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就是新時代的基本方略之一,就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要求,建設生態文明也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本質體現。人類高舉生態文明的偉大旗幟,也就是高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偉大旗幟,建設人與自然和諧、人與人和諧的社會圖景。
  • 北京世園會踐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
    這篇講話讓我們更好地理解了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而世界園藝博覽會正是這一理念的極佳實踐。  人與自然關係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係。;在發達工業文明階段,人類已經能上天入地下海,表面上徵服了自然,但是自然也猛烈地報復,這時人類開始修復自然,治理汙染,重新發現自然的美麗;在生態文明階段,人與自然的關係才真正實現和諧共生,自然的美麗與人類社會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交相輝映。
  • 觀點|深刻認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內涵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更加強調自然生態安全的重要地位,著重提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要求。從黨執政的歷史進程來看,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已成為實現黨的奮鬥目標的永恆價值追求。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人的發展與物質發展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與生態文明協調發展的現代化。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 堅持綠色發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建設一個現代化中國,是黨帶領全國人民一直努力奮鬥的目標,但是,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在建設現代化過程中,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就是讓我們的國家富強又美麗,讓我們的生活富足又愜意。
  • 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一、 新時代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的價值意蘊自然是生命之母,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問題就是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自身,建設生態文明就是造福人類。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對人類文明發展進步和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具重大現實意義。
  • 科學把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內涵
    充分認識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意義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中的《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原則》指出:「生態環境是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問題,也是關係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有利於生產力的持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
  • 牢固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內容。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今年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使進一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的現實緊迫性更加凸顯。
  • 圓明園「順木天」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
    我們接著聊圓明園,本文說的圓明園中一處最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的景點「順木天」。順木天位於紫碧山房果蔬圃的東南,是一座八方二十四柱高臺大亭,東西南北四面皆設臺階,處圍環以清溪,東西各架一座石平橋,外簷懸乾隆帝御書「順木天」三字匾。
  • 【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2020-12-02 18: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朔州四小: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朔州市第四小學利用這樣一個特殊契機,進一步對學生加強人類生命共同體的教育,讓學生深刻理解人與自然、人與動物的生死與共、和諧相處的生命關係。為了引導廣大師生將關愛家園、保護環境的理念滲透到日常生活中,開展了「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系列線上主題教育活動。主題活動從新冠肺炎肆虐全球入手,深化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認知,同時進行環境和生命教育,形式多樣,內容豐富。
  • 學苑論衡:不懈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路徑
    重溫恩格斯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觀點,有助於更好地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推進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   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係。恩格斯認為:「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於自然界和存在於自然界之中的」。也就是說,人與自然具有一體性。
  • 環保部部長《求是》雜誌發表署名文章: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方略,對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尤其是生態文明建設重要戰略思想的鮮明體現。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建設。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世間萬物皆有因果)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敬畏自然,人類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歸根結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須呵護自然,不能凌駕於自然之上,這不是一句口號,更應該轉化成實實在在的實際行動。十四個堅持中提到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表現在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表現在綠色生產發展,表現在包括野生動物在內的自然萬物和諧共處。
  • 新華社評論員: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美長江
    新華社北京11月16日電 題: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美長江新華社評論員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習近平總書記近日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總書記聚焦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作出一系列新部署,指引沿江各省市譜寫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篇章,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美長江。從上遊重慶到中遊武漢,再到下遊南京,圍繞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先後3次召開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明確提出「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長江經濟帶發展指路定向、擘畫藍圖。
  • 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訪談新華社發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十四五」規劃建議從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四個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
  •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準確把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科學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這從理論和實踐層面闡明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系,進一步豐富和拓展了現代化的內涵與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