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節夔門風光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到2035年,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的遠景目標,提出了「十四五」時期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的階段性目標,並對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進行了具體部署。
這些目標任務和重要舉措,既與黨的十九大提出的「美麗中國」目標以及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方略一脈相承,又順應新的發展形勢,並具有明細化、體系化特點。這對於新時代全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切實滿足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提供了方向指引和實踐動力。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構建生態安全型社會的根本遵循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了構建生態安全型社會的重大任務,即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民群眾生態權益得到充分保障的生態安全型社會。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了「生態安全屏障」、「自然生態安全邊界」等內容,極大豐富了構建生態安全型社會的內涵。
生態環境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影響著國土安全、資源能源安全以及經濟、政治、意識形態和國際安全,這既是重大經濟問題,也是重大社會和政治問題。從經濟視角來看,保護生態環境、改善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從社會視角來看,集中力量解決國內面臨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就是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構建生態安全型社會,要著力處理好生態安全與國家安全、科學治理與協同保護、生態監管與履職盡責、國內生態安全與全球生態安全的重要關係。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構建生態安全型社會的根本遵循。
從發展理念來看,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就是要正確處理發展與保護之間的重要關係。不能保護「綠水青山」,不能築牢生態安全屏障、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就會影響生態安全和國家安全。
從根本宗旨來看,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就是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不能在生態空間安全邊界、生態系統功能、生態安全保障能力方面解決損害群眾現實利益的突出問題,就不能真正增進民生福祉,影響社會和諧穩定。
從治理方法來看,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就是用辯證唯物主義方法論,從系統、全局視角解決人與自然的生命共同體問題。不能掌握這個方法,就難以深入實施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生態保護和修復,生態功能安全邊界就會受到影響。
從制度保障來看,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就是把基本方略轉化為實踐舉措。不能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監管,就不能守住生態保護職責的安全邊界。從國際視野來看,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清潔美麗世界的方向指引,任何國家和地區都無法置身事外、獨善其身。不能積極參與全球生態治理,應對氣候變化和阻止全球性生態危機,就難以真正構建合作共贏的生態安全型社會。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實現美麗中國目標的價值追求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再次重申「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重要原則,而良好的生態環境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加快提高生態環境質量、建設「美麗中國」是人民對優美生態環境的迫切需要,是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重要奮鬥目標,符合社會主要矛盾發展變化。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準確把握好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共生共榮的重要關係,是我們黨從生態文明建設的角度生動詮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彰顯了我們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從提出「綠化祖國」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從「協調發展」到「可持續發展」,從「科學發展觀」到「新發展理念」,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主題貫穿於中國共產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奮鬥目標當中。
「十三五」時期,我國汙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對於老百姓關注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七大標誌性重大戰役有效推進,打贏藍天保衛戰,打好柴油貨車汙染治理、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渤海綜合治理、長江保護修復、水源地保護、農業農村汙染治理攻堅戰,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實際成效正在回饋於民。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更加強調自然生態安全的重要地位,著重提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要求。從黨執政的歷史進程來看,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已成為實現黨的奮鬥目標的永恆價值追求。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人的發展與物質發展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與生態文明協調發展的現代化。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要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明確了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進一步豐富發展了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科學內涵,更加突出統籌協調機制,由完善制度體系拓展到整個體系的構建,更加強調綠色轉型的全面性。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要重視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要樹立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觀念,遵循「兩山」、「兩化」發展理念。生命共同體理論決定了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違背自然規律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只有正確處理好發展與保護協同共生的關係,促進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生態與產業相互轉化,才能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二是要明確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首要原則,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的統籌協調機制。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首要原則,並在各項原則中起統領作用,集中體現理念與實踐、發展與保護、生態與民生、系統與全局、制度與法治、國內與全球等重要關係,需要各地區、各部門、各領域樹立「一盤棋」的大局觀,堅持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公眾參與。落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以嚴格的制度、嚴密的法治、健全的機制來保障生態文明領域的統籌協調,確保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和諧共生,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綠色生活方式,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三是要把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系統化特點,加快構建生態文明體系。要加快構建生態文明體系,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態價值觀念為準則的生態文化體系,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的目標責任體系,以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保障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以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和環境風險有效防控為重點的生態安全體系。這五大體系相輔相成、協同發力,是一個密切聯繫的有機整體,共同推動著生態環境質量的根本好轉,關係著「十四五」時期生態文明建設新進步的目標、2035年「美麗中國」目標的基本實現,對於完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提升環境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水平具有重大意義。
(作者系中共重慶市委黨校講師、博士)
【來源:七一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