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自然是共生共榮的生命共同體

2020-12-06 人民網

原標題:人與自然是共生共榮的生命共同體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其中闡發的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思想,立意高遠,內涵豐富,思想深刻,對於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具有重要意義。

人與自然是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體

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共同體思想的重要內涵,是其他一切生命共同體思想的理論基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係。生態是統一的自然系統,是各種自然要素相互依存而實現循環的自然鏈條。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與健康的基礎。」「共生」就是共同生活或者共同生存,強調了人與自然之間形成的緊密互利、不可分割的關係。「生命共同體」強調了人與自然彼此之間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相互關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基礎。」人離不開自然,自然界為人類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棲息地,為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提供了基本場所,為人類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同時,自然界離不開人的存在,自然是人的無機身體。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實踐活動使自在自然向自為自然轉變,成為一種帶有人類實踐烙印的「人化自然」,成為一種具有實踐性、歷史性和社會性的自然。自然是人類活動的前提、要素和結果。

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生態文明,首先要從改變自然、徵服自然轉向調整人的行為、糾正人的錯誤行為。要做到人與自然和諧,天人合一,不要試圖徵服老天爺。在對待自然的問題上,恩格斯早就告誡人們: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每一次勝利,起初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往後和再往後卻發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最初的結果又消除了。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質樸睿智的自然觀,至今仍給人們以深刻的警示和啟迪。這些深刻的論述指明了人類對待自然的基本態度。自然規律是自然界及其發展過程中的本質普遍聯繫,我們雖然能夠探索、認識和利用自然規律,改變其發生作用的形式,卻不能違背、消除自然規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要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的基本方針。只有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才能更好地滿足人類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

人類對自然的利用要取之有度、用之有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最為基礎的條件,是我國持續發展最為重要的基礎。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而人之欲無極。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這些論述深切地表達了「以有時有限奉無極之欲,則必物暴殄而財乏用矣」的憂患意識,並以全局的和長遠的視野為我們指明了人類利用和消費自然的基本原則。我國地大物博,物產豐富是不爭的客觀事實,但是自然資源並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自然資源是重要的生態因素,自然資源、自然環境和自然生態的承載能力是有限的,是具有不可抗拒的物理極限的。「地力之生物有大數,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取之無度,用之不節,則常不足。」依靠自然力量的生長之物是有限的,人力創造之物也是有限的。取用它們要有限度、有節制,就經常能充足;反之,就經常不能滿足。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我們要有節制地、合理地利用和消費自然資源,從愛惜每滴水、節約每粒糧食做起,身體力行推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推動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要滿足人類生活與生態環境的雙重需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內涵之一,和諧美麗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奮鬥目標之一。這就為我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指明了現實目標。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與更多優質生態產品的供給不足之間的矛盾已經成為社會主要矛盾新變化的一個重要方面。人民的需求結構從盼溫飽、求生存轉向盼環保、求生態,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必須把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統一起來,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生態文明道路」。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的生態夢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是美麗中國生態夢的題中應有之義。只有正確理解、深入把握、切實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思想,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才能早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實現人民富裕、國家強盛和中國美麗。

相關焦點

  • 如何理解「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
    原標題:如何理解「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 黨的十九大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告訴我們,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最為基礎的條件,是我國持續發展最為重要的基礎。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意蘊
    然而,無論是宇宙本體論,還是人本主義世界觀,均屬於人與自然關係的「主奴式」建構。當今生態哲學中的人類中心主義和非人類中心主義仍然沒有走出這一窠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提出,代表了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為了克服生態危機而作出的理性而明智的選擇,表達了對人與自然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根本看法。
  • 觀點|深刻認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內涵
    從根本宗旨來看,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就是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不能在生態空間安全邊界、生態系統功能、生態安全保障能力方面解決損害群眾現實利益的突出問題,就不能真正增進民生福祉,影響社會和諧穩定。從治理方法來看,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就是用辯證唯物主義方法論,從系統、全局視角解決人與自然的生命共同體問題。
  • 習近平:人與自然是個生命共同體
    原標題:人與自然是個生命共同體 ◎內蒙古自治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我們要認識到,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用途管制和生態修復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如果種樹的只管種樹、治水的只管治水、護田的單純護田,很容易顧此失彼,最終造成生態的系統性破壞。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三重意蘊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文明建設高度重視,明確提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並將其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論述,蘊含著極為深刻的思想內涵。
  • 生態.生存.生命「三生共同體」協調耕育足跡發展
    萬物和諧是人類賴以生存、永續發展的基礎;生存共同體、生態共同體、生命共同體組成的三生共同體,促進了不同國家、民族之間的和諧發展,展現出人類共同體、全球共同體的生態組合和美好前景。生命共同體內是生存共同體的升華,生態共同體是生命共同體、生存共同體的基礎,三者都是社會生態鏈和人類共同體、全球共同體的重要一環,是休戚相依的命運共同體。人類發展史就是人與自然積極互動、共生共榮的演進史。
  • 關愛自然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今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是「關愛自然,刻不容緩」,倡導人們重點關注生物多樣性,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從高山到大海——關愛環境,共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作者:原嘉怡)生物多樣性是地球生命經過幾十億年發展進化的結果,是人類賴以生存和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
  • 生命共同體:中國環境倫理的新理念
    踐行綠色化,建設美麗中國,首先要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論斷表達了一種尊重生命的綠色價值觀。  綠色價值觀是從生命維度對人與自然關係的全新認知。依據當代有機科學的發展成果,我們發現了山水林田湖等生態要素之間存在相互依存、能量轉化和物質循環的和諧共生、動態平衡規律,而「生命共同體」的論斷,則從整體與部分、系統與要素的辯證關係角度,展現了人、生命、自然共生共榮的本原性訴求,為建構中國環境倫理提供了一種整體的認知方式。  綠色價值觀是從當代生態學視域對人與自然價值關係的新闡釋。
  • 北京世園會踐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
    這篇講話讓我們更好地理解了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而世界園藝博覽會正是這一理念的極佳實踐。  人與自然關係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係。;在發達工業文明階段,人類已經能上天入地下海,表面上徵服了自然,但是自然也猛烈地報復,這時人類開始修復自然,治理汙染,重新發現自然的美麗;在生態文明階段,人與自然的關係才真正實現和諧共生,自然的美麗與人類社會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交相輝映。
  • 要深化對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規律性...
    要深化對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規律性認識,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來謀劃經濟社會發展。要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從頂層設計上提高公共衛生體系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的地位。* 指導僅供參考,不作為交易依據
  • 科學把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內涵
    充分認識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意義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中的《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原則》指出:「生態環境是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問題,也是關係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有利於生產力的持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
  • 堅持綠色發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建設一個現代化中國,是黨帶領全國人民一直努力奮鬥的目標,但是,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在建設現代化過程中,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就是讓我們的國家富強又美麗,讓我們的生活富足又愜意。
  • 建構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係
    作者:王雨辰(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哲學院教授)  庚子年發生的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告訴我們:人類要恢復對自然的敬畏,進而真正維繫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係。  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維繫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係的理論基礎  從對自然的「祛魅」到對自然的「返魅」,其目的雖然有要求人類放下自己的傲慢、恢復對自然的敬畏的成分,但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的緊張關係。解決人與自然緊張關係的歷史性任務,最終落在了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上。
  • 【文萃】「生命共同體」: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本體論奠基
    2017年7月19日,習近平又提出,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2017年10月18日,在談到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時,黨的十九大報告開宗明義地提出了「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思想。2018年5月4日,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再次強調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必須搞好生態文明建設。  (二)「生命共同體論」的基本內涵  人與自然的共生關係。
  • 朔州四小: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朔州市第四小學利用這樣一個特殊契機,進一步對學生加強人類生命共同體的教育,讓學生深刻理解人與自然、人與動物的生死與共、和諧相處的生命關係。為了引導廣大師生將關愛家園、保護環境的理念滲透到日常生活中,開展了「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系列線上主題教育活動。主題活動從新冠肺炎肆虐全球入手,深化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認知,同時進行環境和生命教育,形式多樣,內容豐富。
  • 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一、 新時代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的價值意蘊自然是生命之母,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問題就是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自身,建設生態文明就是造福人類。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對人類文明發展進步和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具重大現實意義。
  • 牢固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內容。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今年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使進一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的現實緊迫性更加凸顯。
  • 學苑論衡:不懈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路徑
    重溫恩格斯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觀點,有助於更好地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推進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   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係。恩格斯認為:「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於自然界和存在於自然界之中的」。也就是說,人與自然具有一體性。
  • 環保部部長《求是》雜誌發表署名文章: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方略,對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尤其是生態文明建設重要戰略思想的鮮明體現,是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迫切要求,是中華民族實現永續發展和偉大復興的必然選擇,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清潔美麗世界的方向指引。
  • 深刻理解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內涵
    這四個主題和內容從不同角度彰顯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核心內容,共同構成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整體內涵。我們黨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方略,全面部署和實施生態文明建設國家戰略並將其上升到「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可以說,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就是新時代的基本方略之一,就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要求,建設生態文明也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本質體現。人類高舉生態文明的偉大旗幟,也就是高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偉大旗幟,建設人與自然和諧、人與人和諧的社會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