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共同體:中國環境倫理的新理念

2020-12-04 新華網客戶端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從生態文明建設的宏闊視野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論斷,強調「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用途管制和生態修復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對山水林田湖進行統一保護、統一修復是十分必要的」。這一重要論述,喚醒了人類尊重自然、關愛生命的意識和情感,喻示了人與自然關係的倫理考量對人類社會發展的深遠影響,開啟了新一輪在環境倫理語境中對自然價值觀、理想人格、美德倫理、公平正義的探討,為推進綠色發展和美麗中國建設提供了行動指南。

  尊重生命的綠色價值觀

  習近平總書記用「命脈」把人與山水林田湖連在一起,生動形象地闡述了人與自然之間唇齒相依的一體性關係,揭示了山水林田湖之間的合理配置和統籌優化對人類健康生存與永續發展的意義。綠色是生命的本色,是山水林田湖充滿生機活力和健康安全的體現,也是人類追求美好生活和提升幸福度的象徵。綠色化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標誌。踐行綠色化,建設美麗中國,首先要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論斷表達了一種尊重生命的綠色價值觀。

  綠色價值觀是從生命維度對人與自然關係的全新認知。依據當代有機科學的發展成果,我們發現了山水林田湖等生態要素之間存在相互依存、能量轉化和物質循環的和諧共生、動態平衡規律,而「生命共同體」的論斷,則從整體與部分、系統與要素的辯證關係角度,展現了人、生命、自然共生共榮的本原性訴求,為建構中國環境倫理提供了一種整體的認知方式。

  綠色價值觀是從當代生態學視域對人與自然價值關係的新闡釋。「生命共同體」的論斷,凸顯了人類生存的根基所在以及人與山水林田湖之間價值關係的協同性和多樣性,昭示人們應該從人類社會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協調發展的視角研究自然的多重價值。自然的價值是在人的認識和實踐活動中生成的,並通過人化自然和自然化人得以體現。作為一個價值體系,自然價值包括經濟價值、文化價值、生態價值等多方面。由於人的生命、健康和幸福有賴於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體的完整、穩定、有序,因此,自然的生態價值更具基礎性。

  自然的生態價值主要體現為:自然承載生命、孕育和滋養人類,直接或間接地向人類提供生態福利、生態服務和生活空間,包括新鮮的空氣、潔淨的水源、適宜的光照、宜人的氣候等;自然自身固有的創生價值、自淨價值和平衡價值,能夠維護作為人類家園的地球的綠色和健康。是否承認自然的生態價值,直接決定著人類在處理其與外部生態環境關係上的倫理判斷、道德追求和行為方式。「生命共同體」論斷,反映了人類對生態健康安全和生態系統綜合服務功能的客觀需要和價值認同,對綠色產品、綠色空間、優美宜居的期待,為建構中國環境倫理提供了價值支點。

  珍愛自然的生態美德觀

  習近平總書記把山水林田湖形象比喻為生命共同體,要求人們「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這些論述,蘊含著人類保護地球家園的道德責任和行為規範,對於培養人們珍愛自然、呵護地球的生態美德,塑造生態文明時代的新型人格具有重要意義。

  「你善待環境,環境是友好的。」潤澤、呵護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體,給予大自然充分的道德關懷,是為了人類能擁有更好的生存與發展的綠色空間,實質上就是善待、關愛人類自身。人類應該樹立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並將這種理念內化為人的德性修養、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外化為護育自然、綠色治理、生態修復等具體的環境道德行為規範和環保實踐,以是否有利於人類健康生存和生態安全作為衡量人類善惡行為的新的道德標準和道德標尺,自覺承擔起營造可持續的生命支撐體系以及優美舒適的人居環境等倫理責任和道德義務,用自己的智慧和勞動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這是人與自然倫理關係的真實意義,也是環境倫理建構的新向度。

  從美德倫理視角看,「生命共同體」理念內含著對人類環境行為的德性要求,主要表現為:「求真」,即了解生態學和生物學的科學方法,掌握自然生態系統的知識,充分認識人與自然關係的全面性、豐富性和內在統一性,進而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自覺維護生態平衡。「擇善」,即對自然充滿珍愛之心,並將道德關懷投向自然界,善待生命,履行環境保護的道德責任和義務,以適度、節制、簡約的態度對待生活,追求人類可棲居的最佳狀態。「臻美」,即對自然懷有讚美之情,欣賞自然,發現自然之美,達致人與自然在生命節律上的和諧共進。

  增進民生福祉的環境正義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人與山水林田湖的關係,折射出生命共同體所承載的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係。在今天,人們所追求的經濟利益,其重要組成部分就是環境利益。環境利益具有社會公共性,代表著人類整體的、長遠的可持續生存利益。從根本上說,經濟利益的實現受制於環境利益,經濟發展最終有賴於自然價值和自然資本的增值。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樹立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協調好不同區域主體之間、當代人與後代人之間在分配和享用環境資源、分擔環境責任、維持自身生存與發展的利益關係,倡導環境代內正義和環境代際正義,保持區域間環境利益的公正性,是我們建設生態文明、促進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環境權與人民的生命健康權密切相關。「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論斷為我們從法理上確認公民在社會生活中的環境權,重塑環境正義,實現綠色富國、綠色惠民和中國美麗提供了理論指引。環境正義的實現,有賴於制度建設和政策設計,需要我們強化和完善正確運用自然規律的社會機制,健全政府環境責任,完善環境法律基本制度,進而保障人民群眾及子孫後代的生態環境權益,使青山常在,清水長流。

  (作者:任 暟 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和合」理念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和合」理念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標識,富有極其深刻的哲學思辨與中國智慧,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價值追求與民族性格,是新時代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思想基礎與價值支撐。  人類命運共同體內部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需要依靠「和而不同」的思想共識  從本質上說,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是一種平等自主、相互尊重的良性關係。
  • 淺談:一種新環境價值理念
    深生態學是要突破淺生態學(Shallow Ecology)的認識局限,對我們所面臨的環境事務提出深層的問題並尋求深層的答案。今天.深生態學不僅是西方眾多環境倫理學思潮中一種最令人矚目的新思想,而且已成為當代西方環境運動中起先導作用的環境價值理念。
  • 【文萃】「生命共同體」: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本體論奠基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張雲飛  「生命共同體」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原創性概念,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基本範疇。他提出,共同體理應包括土壤、水和動植物。在此基礎上,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的《1997年漢城環境倫理宣言》提出了「全生命系統」的概念。「地球的全生命系統指的是作為一個具有凝聚力的實體而相互依賴地共存著的人類與其他生命形式、自然元素和自然力量構成的總體。」這兩個概念是我們領會「生命共同體」理論的重要參照。  (二)「生命共同體論」的科學基礎  生態文明建設必須依靠科技創新。
  • 外交部、生態環境部聯合發布《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中國在行動》
    文件指出,中國將繼續堅持綠色發展理念,不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國將繼續高舉多邊主義旗幟,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積極參與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為共謀全球生態文明之路、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   近年來,【中國將「生態文明」寫入憲法,納入國家發展總體布局,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 如何理解「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
    原標題:如何理解「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 黨的十九大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告訴我們,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最為基礎的條件,是我國持續發展最為重要的基礎。
  • 人文學院與生命科學學院聯合舉辦生命科學與醫學倫理論壇
    面對21世紀生命科學和醫學蓬勃發展的新形勢,值此中國科大60周年校慶及生命科學與醫學部成立之際,1月28日,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和生命科學學院聯合邀請國內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多學科領域的專家來到中國科大,就生命科學與醫學倫理相關問題進行學術交流。
  • 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觀照文學創作
    但同時,世界面臨的不穩定性因素也在增加,涉及政治、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等多個方面,需要世界各國人民共同應對挑戰。著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意味著要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堅持以對話解決爭端、以協商化解分歧,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可以說,「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面高揚的旗幟,引領著新的發展方向。
  • 生態環境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人類可以生存與忍耐的生態環境轉變區間十分狹小,譬如氣候變暖並不會導致地球崩潰,卻可以使脆弱的「鮮活血肉」人體受到毀滅性打擊,甚至令人類社會整體消亡。人類提出保護地球的口號,但是地球完全可以像其他沒有生命的星球一樣對一切「冷眼旁觀」,因此,人類真正需要保護的是我們自己,是我們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真實寫照
    《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應對新冠肺炎特別峰會聲明》的開篇,就以振聾發聵的方式明確指出:「前所未有的新冠肺炎大流行深刻表明全球的緊密聯繫及脆弱性」。  「我們不僅需要拯救生命,也要從整體上改善應對疫情的方式」。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和地區在較短時間內都受到了病毒侵襲,大量生命因病毒而逝去。
  • 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匯聚全球戰疫合力
    「要加強同世界衛生組織溝通交流,同有關國家特別是疫情高發國家在溯源、藥物、疫苗、檢測等方面的科研合作,共享科研數據和信息,共同研究提出應對策略,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智慧和力量。」戰勝新冠肺炎疫情,需要各國攜手,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匯聚全球戰疫合力,深化疫情防控國際合作。1.公共衛生安全事關全人類安危 公共衛生安全是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
  • 「2020年中國環境倫理學環境哲學學術年會」通知
    這一年是我黨和全國人民在習近平總書記的領導下取得抗疫戰略勝利的一年,是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的偉大實踐,推進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並創新「以人為本」的觀念,尊重人的尊嚴,調整「不充分不平衡發展」並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一年;也是尊重人的生命和健康權利,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剎住重大公共健康風險並引導全國人民移風易俗實現偉大開局的一年。
  • 徐孝民: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三大「制高點」
    日前,中國礦業大學(北京)黨委書記徐孝民同志撰寫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三大「制高點」》一文,收錄於中國言實出版社《人民至上——來自兩會的聲音》「專家建議」部分。文章結合全球疫情防控鬥爭的中國實踐,從理論、歷史、時代三個維度,深入闡釋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三大「制高點」。
  • 新冠肺炎疫情的公共倫理啟示
    面對新的倫理訴求和新的倫理問題,需要構建重大公共衛生危機中的公共倫理體系,以維繫和諧健康的公共倫理秩序。 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在疫情防控過程中,如何對待疫區、疫區的人們以及感染者,才既有科學合理性又有道德正當性呢?感染者、疑似感染者或密切接觸者又該受到哪些道德約束?
  • 特稿: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之光照亮世界前行之路——寫在中國人民...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贏共享」,是中國給出的響亮回答。這一順應歷史潮流的中國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為各國人民攜手跨越阻礙、共同開創發展繁榮的新未來照亮了前路。浴血奮戰 開創歷史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籤署投降書,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正式宣告勝利結束。9月3日作為抗戰勝利紀念日,中國人民銘記在心。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片 |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文化根源
    主講人:劉軍 山東大學法學院(威海)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如何在全球治理中貢獻中國智慧,這是個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如今,這種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已經獲得越來越多有識之士的讚賞、越來越多國家的認可,逐漸成為一種國際共識。
  • 馬克思生態倫理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馬克思生態倫理思想的當代價值馬克思生態倫理思想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理論支撐和行動指南,具有鮮明的時代價值。第一,秉承人與自然相互交融的生命共同體理念。面對自然界,我們要肯定自然的價值、重視人的主體性地位。一方面,自然界是與人類血脈相連的有機整體,「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係,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
  • 動機·前景·理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國外認知與評價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構成,也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核心範疇、頂層設計和鮮明旗幟。自習近平在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公開闡述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以來,引起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和研究,也成為國外學術界審視與評價當代中國外交戰略的核心概念。
  • 全球抗疫凸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重要性
    來源:經濟日報原標題:全球抗疫凸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重要性□ 陳培永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應對新冠肺炎特別峰會上,習近平主席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結合中國抗擊疫情實踐經驗,就加強疫情防控國際合作、穩定世界經濟提出了一系列重要主張,發揮了重要引領作用。
  • 關愛自然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從1972年確定這一提升全球環保意識、鼓勵相關環保行動的節日以來,世界環境日得到全球數億人們的響應和支持。今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是「關愛自然,刻不容緩」,倡導人們重點關注生物多樣性,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 【平語新時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照亮人類進步之路
    在國際形勢日趨複雜、風險挑戰和新老矛盾問題交織並存、全球治理體系亟待完善的今天,重溫這篇演講,感悟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意義和獨特價值,在常學常新中加強理論修養,在知行合一中主動擔當作為,創造性開展工作,努力為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書寫時代華章,可謂正當其時,尤為必要。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上作出的重大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