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生態倫理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2021-01-09 光明日報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無論從自然界的存續還是人類社會的發展來說,促進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發展是人類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在馬克思的著作中蘊含著深刻的生態倫理思想,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世界觀與方法論的指引,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

馬克思生態倫理思想的理論內涵

馬克思的生態倫理思想肯定了人與自然界之間的內在關聯,將倫理關懷的對象延伸到自然界,使人在尊重自然界價值的基礎上達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道德責任目標。

人與自然界具有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人和自然界是兩種不同的存在物,但二者之間並非絕對的對立。人的存在依賴自然界的存在,自然界是人的無機身體,人類生存和生活的首要前提是物質資料的獲取,而供人類使用的物質資料的直接來源是自然界。正如馬克思指出的:「人的普遍性正是表現為這樣的普遍性,它把整個自然界——首先作為人的直接的生活資料,其次作為人的生命活動的對象(材料)和工具——變成人的無機的身體。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身體。」通過理性和能動性的發揮,人能夠讓自然界成為「人化自然」,但自然界也具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基本發展規律。人類的理性能力在付諸實踐的過程中要不斷關注人類行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變化關係,才能取得符合人類需求的結果。

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是現代社會發展的重要特徵。自然界是人類存在的前提,但人的本質是社會關係的總和,人總是要在社會生活中實現自身的價值,社會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是自然界的真正的復活,是人的實現了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界的實現了的人道主義」。在馬克思的哲學視域中,人的本真狀態不是原始的無為狀態,也不是遮蔽了人的本質的異化的社會形態,而是實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自由人聯合體。

勞動是人與自然界統一的實現形式。通過勞動,人與自然界相互滲透、相互交融、實現人與自然界之間的共生關係。物質生產活動是勞動最主要的表現形式,馬克思始終從物質生產活動出發來探索人及其與外部世界的關係,並指出,「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中介、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物質變換是基於人與自然界和諧統一的基礎上的,只有雙方關係穩定,物質變換才能順利進行,反之,人與自然之間物質變換的順利進行也確證了人與自然關係的統一。

馬克思生態倫理思想的當代價值

馬克思生態倫理思想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理論支撐和行動指南,具有鮮明的時代價值。

第一,秉承人與自然相互交融的生命共同體理念。面對自然界,我們要肯定自然的價值、重視人的主體性地位。一方面,自然界是與人類血脈相連的有機整體,「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係,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因此,保護自然界就是保護人類自身,我們要「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另一方面,人類具有認識自然界的探索能力、承認自然界內在價值的認知能力和實踐能力。人與自然界是一種對象性的存在關係,我們要承認人和自然界各自的價值及二者之間的聯繫,並且在這種聯繫的基礎上構建一個人與自然界和諧共生的共同體,實現人與自然界的有機統一、和諧共生。這就要求我們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正如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的:「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

第二,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發展理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與此同時,滿足人民心理需求,提升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也促使我國走綠色發展之路。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要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新的增長點,讓老百姓呼吸上新鮮的空氣、喝上乾淨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環境中,並且真實感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實實在在的環境改善。因此,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這種現代化要求我們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我國社會發展規劃的重要內容,通過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優化產業結構、構建低碳能源體系、發展綠色建築和低碳交通,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第三,堅持全球共建生態文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當前,生產力的飛速發展與自然資源有限的承受力之間出現了嚴重的衝突,生態危機成為每個國家和地區無法逃避的現實問題。地球是人類共同的家園,我們應該攜手構建合作共贏的國際合作體系,同心同力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從生態維度說,這要求國際社會攜手同行、合作共贏,指向並致力於促進一種全球系統性和整體性的發展,以聚同化異為原則,構建崇尚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護生態環境,應對氣候變化,維護能源資源安全,是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中國將繼續承擔應盡的國際義務,同世界各國深入開展生態文明領域的交流合作,推動成果分享,攜手共建生態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園。」進一步說,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要求世界各國能夠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視野下,正確處理人類與自然資源的關係問題、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關係問題、生態安全與國家安全的關係問題,最終要解決好工業文明帶來的各種挑戰,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目標,實現世界的可持續發展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作者:王萌,系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南京財經大學基地研究員)

相關焦點

  • 馬克思恩格斯人與自然關係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內容提要】馬克思恩格斯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思想,內涵極其豐富,是一個由人與自然關係思想形成的認識論前提、人與自然關係的辯證統一性、人與自然關係的對立衝突及其和解路徑等多方面內容構成的有機整體。全面深入地把握和認識馬克思恩格斯人與自然關係思想的豐富內涵及其當代價值,對於我們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方略,積極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具有重要而又深遠的意義。
  • 馬克思倫理思想的三個維度
    原標題:馬克思倫理思想的三個維度   實現社會的共同富裕、促進社會的權利平等、保護人們的精神自由,是馬克思倫理思想的三個重要維度。從這三個維度把握馬克思倫理思想的精髓、要義及其當代價值,對於構建中國倫理思想體系,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 晚年馬克思交往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晚年馬克思在其早期交往理論的基礎上,在「人類學筆記」(即《古代社會史筆記》)《歷史學筆記》等文獻中,發展了其交往理論,拓寬了其研究範圍,深化了唯物史觀理論。本文立足於晚年馬克思的筆記群,嘗試梳理和概括出交往的類型、交往的形式等問題,並就其當代意義進行初步探討。
  • 論馬克思與弗洛姆異化思想的價值
    【內容摘要】馬克思的異化思想對於資本主義社會的局限性及其克服給予了深刻的唯物主義的理解。弗洛姆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思想家,他對現代資本主義社會進行了深刻的研究,批判並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性異化等問題,並基於此提出拯救人類社會的途徑。本文主要分析了弗洛姆和馬克思異化思想的主要內容及其價值。
  • 傳統生態思想文化的局限及其當代轉型
    學術界關於儒道佛生態哲學、生態倫理,以及各民族傳統生態文化的內涵論述頗多,但關於如何克服傳統生態思想文化的局限,發揮其在當前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現實作用的研究成果很少。在為數不多的相關研究成果中,馮雷《現代生態運動中東方傳統思想的價值與局限——龜山純生輪日本佛教生態思想的現代意義》介紹了日本學者龜山純生關於如何看待東方傳統生態思想文化在現代生態運動中的作用與價值的思想;賴章盛《論「小傳統」——民間生態文化的傳承、改造與提升》將民間生態文化在當代的傳承、改造與提升作為論文主題。
  • 朱耀洪:我國傳統生態倫理觀及其當代價值
    在研究和處理天人關係的過程中,我國古人提出了內涵豐富的生態倫理思想,形成了獨特的生態倫理觀,為我們今天進行生態倫理研究、搞好生態環境保護、實現人類永續發展提供了寶貴思想資源。 我國傳統生態倫理觀的核心內容 以「參贊化育」為主旨的儒家生態倫理觀。「參贊」,是指人對天地宇宙運行的參與、調節;「化育」,是指宇宙萬物的演化與發育。
  • 經典西方馬克思主義在當代西方的理論效應及其當代價值
    阿爾都塞則始終反對對馬克思哲學的目的論和知識論的解釋,他在《保衛馬克思》一書中,在批評青年馬克思思想爭論中流行的「未來完成式」的哲學史研究方法論時就暗含目的論的解釋,不能真正把握青年馬克思思想的性質,必須代之以「理論總問題」研究方法。
  • 南哲思享|張亮:馬克思的理論創新道路及其當代效應
    在當代西方,法蘭克福學派、「英國馬克思主義」以及20世紀後期的西方主流社會理論家,以各自不同的方式繼承或者借鑑馬克思的理論創新道路,將之與資本主義發展新階段的實際、具體民族國家的思想文化傳統有效結合,使之獲得生機勃勃的當代轉化,產生出豐碩而影響深遠的創新成果。對馬克思的理論創新道路及其當代西方效應進行深入分析,有助於我們探索建立符合果。
  • 儒家生態倫理思想的現實意義
    當前,建設生態文明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解決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帶來的突出問題,全面提高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水平,是實現中華民族可持續發展的治本之策。對此,儒家生態倫理思想可提供有益借鑑。   在儒家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裡,蘊涵著豐富的生態倫理思想。
  • 馬克思哲學革命的邏輯進程及其思想內涵
    摘 要: 馬克思哲學革命的中心要務是克服舊哲學「解釋世界」的局限, 馬克思由此終結「解釋世界」的舊哲學建立起一門「改變世界」的新哲學。新哲學從三個方面超越了舊哲學:克服了其觀念本體論, 打通了哲學通往現實的道路;祛除了其唯心史觀迷誤, 唯物主義地解答了「歷史之謎」;揚棄了其先驗的價值觀立場, 將哲學改造成為人類社會解放的思想武器。  作者簡介:呂世榮, 河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河南大學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員。
  • 卡爾·馬克思:正義、倫理與當代世界
    在訪談中,伍德教授重申了關於理解和闡釋馬克思正義概念的合理方式,批評了人們通常看待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及其研究方法的思路和觀點,澄清了學界關於他本人的理論立場和思想觀念的諸多誤解,並對馬克思在當代世界中的地位與前景做出了自己的判斷。一、馬克思與正義概念李義天:伍德教授,您好!
  • 主客體關係的嬗變與生態倫理思想的發展
    呂逸新、陳紅兵在《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期撰文認為,主客體關係與生態倫理思想直接相關,主客體關係的嬗變必然會帶動生態倫理思想的發展。古代文化中,主體與客體主要是一種一體關係,人對自然採取敬畏的態度,人與自然和諧共存,人類生態倫理思想是潛在的、自發的。
  • [馬克思]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的歷史生成和當代延展
    [馬克思]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的歷史生成和當代延展 2016年01月23日 09:33 來源:《理論與改革》2015年第6期 作者:劉勇 字號 內容摘要: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辯證汲取了先前思想家有機體學說的思想養分
  • 論馬克思的現代性批判思想
    如何對馬克思的哲學革命實現一種總體性的解讀,是馬克思哲學當代詮釋的重要任務。受制於當代學術分工體制,當代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往往受到所謂學科門類的局限,這種人為性的劃分無疑是外在的。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思想退出、學術登場,當代馬克思哲學研究已經突破了傳統的解釋體系和學科建制的藩籬,建立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諸領域基礎之上的總體性的哲學思考成為一種趨勢。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時代精神的精華,哲學家的工作往往包含著對時代問題的「診斷」。對於資本主義時代,馬克思的「時代診斷」是其內在問題意識獲得的基礎。
  • 展現馬克思思想中的理論邏輯
    原標題:展現馬克思思想中的理論邏輯 150年來,如何理解《資本論》的哲學思想一直是馬克思哲學研究中的重大課題。除此之外,有些學者從創作史的角度對《資本論》的形成過程及其文獻出版情況進行過較為細緻的梳理,使學界對《資本論》這一文本有著更為全面的理解。這些不同的探討表明:《資本論》仍是一座豐富的思想寶庫,不同的學科、不同的學者,都能從中獲得深刻的思想和理論構架,任何對馬克思哲學思想的深入討論,也都離不開對《資本論》的深入研究。
  • 黑格爾與馬克思哲學的當代意義
    回望黑格爾之時,擺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嚴肅的學術問題:馬克思哲學的當代意義,以及與此密不可分的黑格爾哲學之於馬克思哲學當代意義的相關性。 問題之緣起與意義我們今天仍然有必要回到「馬克思與黑格爾」的哲學關係問題,並且不僅僅是把它當作一個已然過去了的單純學術史問題來對待,而是看作今天仍然需要我們嚴肅對待的思想命題,因為它事關對馬克思哲學當代性的準確把握和對當代中國發展道路之世界歷史意義的深入理解。
  • 仁愛思想的現代價值
    來自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50餘名與會學者,就儒家仁愛思想的義理闡釋、歷史實踐、宗教向度和當代價值等問題展開了深入討論。一、儒家仁愛思想的義理闡釋。與會學者一致認為,「仁愛」是孔子思想的核心,體現了儒家思想最基本的價值。後世儒家學者對仁愛的具體義理不斷做出了新的詮釋,構成了儒家仁愛思想解釋史。
  • 馬克思視野中的共產主義是什麼樣的共同體?
    內容提要:馬克思視野中的共產主義不是以正義、平等和自由等政治理念為基本價值訴求的共同體,也不是以某種至善的倫理價值為基礎的共同體,更不是以某種準宗教的信仰為基礎的共同體,而是源於市民社會又超越市民社會,並以自由自覺的勞動為聯結的共同體。
  • 馬克思恩格斯經典著作中的倫理學論域
    對馬克思恩格斯經典著作中的倫理思想進行梳理和分析,是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研究中的重大問題。因為無論是對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史的整體性研究,還是對某個倫理學命題的研究,或者是對某個概念、範疇的研究,等等,都需要以解讀、研究經典著作為基礎和前提,即首先必須弄清楚馬克思恩格斯的經典著作究竟敞開了怎樣的倫理學論域。概而言之,這一論域應當包括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價值主題,二是方法要旨,三是思想特質。
  • 馬克思歷史決定論及其歷史命運
    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商逾同志承擔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馬克思的歷史決定論及其在當代西方哲學中的歷史命運》,於1999年立項,2003年10結項。其最終成果為專著《馬克思歷史決定論及其歷史命運》,2003年8月山東大學出版社出版。課題組成員有:汪健、陳錫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