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爾與馬克思哲學的當代意義

2020-12-03 中國社會科學網

今年是黑格爾誕辰250周年,中華民族作為一個歷史感特別強的民族,有著「慎終追遠」的深厚傳統,而黑格爾由於其在西方哲學史上的崇高地位,尤其是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直接淵源關係,自然成為我們以各種形式回望的對象。回望黑格爾之時,擺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嚴肅的學術問題:馬克思哲學的當代意義,以及與此密不可分的黑格爾哲學之於馬克思哲學當代意義的相關性。

 問題之緣起與意義

我們今天仍然有必要回到「馬克思與黑格爾」的哲學關係問題,並且不僅僅是把它當作一個已然過去了的單純學術史問題來對待,而是看作今天仍然需要我們嚴肅對待的思想命題,因為它事關對馬克思哲學當代性的準確把握和對當代中國發展道路之世界歷史意義的深入理解。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百年之前,正值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向壟斷和帝國主義階段的過渡;正值「十月革命」和世界社會主義實踐道路的真正開闢;也正值以盧卡奇、柯爾施和葛蘭西為代表的,我們所謂狹義「西方馬克思主義」的誕生之際。眾所周知,西方馬克思主義最基本的學術貢獻就在於將馬克思直接銜接黑格爾,從而阻止對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解釋向18世紀唯物主義或者說「前康德」哲學退行的可能性,亦即把關於馬克思哲學的理解保持在德國古典哲學的水平線之上。

縱觀一百多年來的世界馬克思主義發展史,我們不難發現一種東西方文明進程的形勢逆轉:隨著西方資產階級社會整體革命前景的暗淡,強調將馬克思直接銜接黑格爾的西方馬克思主義也漸趨沒落;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蓬勃發展,突破以蘇聯教科書為藍本的「近代解讀」範式和革新關於馬克思主義哲學當代性理解的思想要求被表達為越來越鮮明的學術議題。

值得強調的是,今天我們再次面對「馬克思與黑格爾」的哲學關係問題,絕不僅僅是為了把關於馬克思哲學的理解置放在德國古典哲學的水平之上,而是通過更好地理解馬克思,從而對以黑格爾為集大成者的西方哲學乃至西方文明,獲得一種更恰當的批判性把握。

 以思想把握事情本身

黑格爾哲學對於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來說的重要性在於:一方面,馬克思的思想無論就基本概念還是基礎論題而言,大部分都直接脫胎於黑格爾哲學,是以後者為直接的思想資料所取得的超越性進展,並且由於馬克思本人並沒有專門從事哲學體系的建構工作,使得我們今天對馬克思思想本身的把握,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必須依靠與黑格爾哲學進行批判性的對照來展開。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史也一再表明,那些匆匆越過德國古典哲學尤其是黑格爾哲學而對馬克思哲學本身所做的形形色色的「當代性」闡發,往往不免落入「前康德的」或「非批判性」的哲學境地。另一方面,由於當代中國正處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歷史時期,其中內在包含著的社會生活現代化所必須解決的「古今之爭」和「中西之爭」的問題,以及思想文化領域的集大成發展所必須解決的「中西馬融合」問題,都需要我們不僅從馬克思哲學而且從黑格爾哲學中汲取積極的養分。

具體而言,透徹地把握黑格爾哲學,對於闡明馬克思哲學的當代性來說,至少具有以下兩個方面的重要啟示:首先,黑格爾第一次真正建立起了在語言和概念中把握「事情本身」的思辨方式,消解了思維和對象的樸素對立,亦即消解了樸素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簡單對立。如果說揚棄思想和對象的表面對立,是進入黑格爾哲學「概念」思維的基本前提,那麼,揚棄樸素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簡單對立,則同樣是進入馬克思哲學「實踐」一元論的基本前提。無論是在黑格爾哲學從概念到理念的體系化歷程中,還是在馬克思哲學從實踐到人類現實生活的整個過程中,都同樣存在著黑格爾所說的「精神」的自由和「邏輯學」的伸縮性,存在著通過思想和語言來直接把握現實生活的內在訴求和可能性。甚至可以說,如果無法理解和進入作為一種「客觀思想」的黑格爾哲學,人們就很難擺脫主觀和客觀、對象和人、唯物和唯心的表淺糾纏,難以真正進入黑格爾所開闢而為馬克思所繼承的以語言或概念把握「事情本身」的思想道路,並時常墮入表象思維和知性思維的窠臼之中。

其次,由於其形上學的獨特建樹,黑格爾不僅在西方哲學發展史上佔據重要的集大成地位,而且因為其中包含著的融貫西方古今傳統的理論抱負,向下輻射和覆蓋著當今西方社會與現代性問題密切相關的那些最重要的思想論爭。因此,可以說是在深層次上理解和把握西方文明思想精髓及其歷史書寫的最佳橋梁。馬克思曾經說過,一般而言,真正的哲學史是從黑格爾才開始的。我們同樣可以說,一般而言,真正的世界歷史書寫也是從黑格爾才開始的。當然,這裡所謂的「哲學史」和「世界歷史」,就其內容實質而言,主要是西方哲學史和西方文明所主導的「世界歷史」。因此,今天我們討論「馬克思與黑格爾」的哲學關係問題,不能僅僅局限於馬克思在「客觀思想」的道路上和「思辨」思維的方法論上對黑格爾哲學的繼承,還要特別在意黑格爾哲學所表達的那個「事情本身」在今天所具有的實踐意義或真理性力量。這一點恰恰無法通過直接閱讀黑格爾來簡單達成,而必須通過深入了解馬克思對黑格爾哲學的批判性脫離來獲得更好的理解。

 在批判性對照中呈現時代精神

馬克思對黑格爾哲學最著名的批評,莫過於所謂思辨神秘主義和邏輯圖式主義。前者指的是黑格爾主賓顛倒,把「絕對精神」或「絕對理念」變成了主詞,把自然和社會變成了賓詞。因此,黑格爾的思辨哲學仍然是思辨神學,「絕對精神」或「絕對理念」就是其中的「神」或「上帝」。後者指的是黑格爾在具體闡釋自然和社會的客觀內容時,並沒有像他宣稱的那樣真正深入於「事情本身」,而是處處代之以他的邏輯圖式。因此,黑格爾的自然哲學和精神哲學,不過是「應用邏輯學」。

馬克思早年對黑格爾哲學的這些批評,可謂措辭尖銳也廣為流傳,但真正說來並未切中事情的要害。首先,當黑格爾說「絕對精神」或「絕對理念」從自身中派生出「自然」和「精神」時,不過是一個邏輯學的「表象」化提法而已,絕不意味著「絕對精神」或「絕對理念」在時間上和在發生學意義上「先」在於「自然」和「精神」。恰恰相反,在黑格爾看來,宗教、藝術和哲學,作為「絕對精神」在其中得到領會和得以實現的方式,雖然從一開始就伴隨著人類歷史,但只是在他的思辨哲學體系中才真正成為現實。這也正是他的著名比喻,「密涅瓦的貓頭鷹到黃昏時才會起飛」的真實喻義所在。其次,說黑格爾的「自然哲學」和「精神哲學」不過是其「邏輯學」的圖式化運用,固然是不錯的,而且這一點也是黑格爾本人再三確認的,但我們仍然還要追問一句:「邏輯學」的概念圖式又來自何處,並且是否有其內在的理據呢?黑格爾明確說過,「理念」只有兩個「無限的領域」亦即「自然」和「精神」,而思辨哲學和一般經驗科學的差別就在於「範疇的轉化」,亦即在於將一般經驗科學的「知性」範疇轉化為思辨哲學的「概念」體系。因此,所謂「邏輯學」的純粹概念體系並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其真實的根據恰恰在於黑格爾以「思辨神秘主義」的方式放置於派生地位或賓詞位置上的自然科學和世界歷史的經驗性內容。

當然,我們並不是說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相對於黑格爾絕對唯心主義的視域顛倒毫無意義。這一視域的顛倒,在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被提綱挈領地表達為:「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這裡要強調的是,我們並不能由此就將馬克思和黑格爾的差異簡單地看作是「意識」和「存在」(社會存在)的對立,仿佛黑格爾站在「意識」一邊,馬克思站在「存在」(社會存在)一邊。實際上,我們完全可以說,黑格爾是將「存在」涵攝在「意識」之中,而馬克思是將「意識」接納為內在於「存在」過程中的「意識」。因此,歷史唯物主義之於絕對唯心主義視域顛倒的真實意義,並不在於重建「意識」與「存在」、唯物與唯心的斷裂與對立,而在於確認黑格爾哲學所意味著的「事情本身」的歷史性意義與限度,在於確認馬克思哲學在自身所意味著的「事情本身」上與黑格爾哲學的共通及根本差異之處。

簡單來說,馬克思和黑格爾哲學在「事情本身」上的相通之處,比如「世界歷史」的思想視野、對西方「現代性社會」的批判性解剖和「理性國家」的構想等,可以幫助我們較好地領會和理解中華民族的世界歷史地位和使命,並且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範圍完成實踐上的「古今中西之爭」和解決文化上的「中西馬」融合問題。

馬克思和黑格爾哲學在「事情本身」上的根本差異之處,首先是「人與人」「人與自然」這樣雙重關係的根本顛倒:在黑格爾哲學中,「人與人」之間的意志關係是最為根本的關係,是世界歷史的全部內容(所謂自由理念),而「人與自然」之間的認識關係既是意志主體的「思維」功能的自我展開,又是「人與人」之間意志關係的質料基礎;但在馬克思哲學中,「人與自然」之間的感性關聯才是人類文明的真正基石,它的充分展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目標。黑格爾意義上的「人與人」之間的純粹意志關係以及「人與自然」的純粹思維關係,不過是這種感性關聯的西方現代性實現方式;而馬克思意義上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既可以是歷史性的亦即前後相續的社會發展形態意義上的「生產關係」,又可以是和「人與自然」的感性關聯完全同質意義上的「生產力」。因此,馬克思才會說,超越「異化」或「史前時期」的人類社會乃是自然界的真正復活,而作為感性活動對象意義上的「自然界」同時就是另外一個「人」。馬克思哲學和黑格爾哲學在「事情本身」上的根本差異之處,尤其是建立在這一根本差異基礎之上的馬克思關於「異化勞動」「共產主義」和「人類解放」等重要思想,將通過與黑格爾哲學的批判性對照,始終為我們點亮通向真正的「未來社會」或「人類社會」的思想燈塔。

(作者單位: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姜佑福

精彩推薦:

深入學習「四史」 加強思想建黨

社會科學更需注重實踐

錄取方式或變 留學英國影響幾何?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類哲學的思想史考察——從黑格爾、費爾巴哈到馬克思
    對於馬克思的類哲學的思想來源問題,國內外學界一直存在著不同見解。阿爾都塞認為,馬克思的類哲學完全源於費爾巴哈的類哲學,是馬克思在其思想還未成熟時期對費爾巴哈類哲學的直接繼承。廣松涉認為,馬克思的類哲學是黑格爾的抽象思辨邏輯與青年黑格爾派及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相結合的產物,在本質上仍然是唯心主義的。國內學界關於馬克思的類哲學也開展過討論,同樣出現了不同聲音。
  • 社會現實的發現:黑格爾與馬克思
    這種情形,不僅使得黑格爾哲學對馬克思思想的意義經常被表面化或形式化地錯估,而且使得對馬克思哲學的解說本身與社會現實分離開來,從而淪為與現實內容漸行漸遠的空疏辭令和抽象教條,即黑格爾所謂「外部反思」之類的東西。因此,在社會現實這個主題上,恢復並重建黑格爾與馬克思思想之間的內在聯繫,就成為一項緊要的哲學任務。
  • 馬克思哲學的性質與德國古典哲學的遺產
    華東師範大學陳立新教授提出黑格爾辯證法的意義在閱讀和使用中不斷地生產和呈現,只有在存在論中釐清馬克思與黑格爾的區別,馬克思對黑格爾思想資源的利用才能真正毫無遮蔽地顯現。馬克思高度評價並徹底改造了黑格爾的作為推動原則和創造原則的否定性的辯證法,闡述了合理對待黑格爾哲學的科學態度,展現了唯物辯證法的要義。
  • 辯證法的本體論基礎:黑格爾與馬克思
    作者簡介:吳曉明,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暨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這不僅與思想史主題上重建對馬克思學說的基本理解有關,而且尤其與闡說馬克思整個思想方法的時代意義有關。對於馬克思來說,政治經濟學批判或《資本論》的方法也就是辯證法。但是長期以來,辯證法——首先是馬克思的辯證法——卻很少得到真正的理解,它的根本性質、特徵和意義似乎是不由自主地陷入晦暗中去了。
  • 準確把握馬克思與德國哲學傳統關係
    論壇以「馬克思與德國哲學傳統」為主題,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科研機構和高校,以及《哲學研究》《中國高校社會科學》《教學與研究》《江海學刊》等學術期刊約100位專家學者圍繞「馬克思與德國古典哲學」「黑格爾與馬克思哲學」「德國社會政治哲學」「馬克思與現當代德國哲學」等議題展開深入探討。
  • (譯介)如何學習黑格爾哲學?
    黑格爾shouke不幸的是在目下,列寧在八十年前提出的如下警句,比當時更貼近現實和更具有重要意義:「不鑽研和不理解黑格爾的全部邏輯學,就不能完全理解馬克思的《資本論》,特別是它的第一章。譯者注)[6]和在1844年所寫的《對黑格爾的辯證法和整個哲學的批判》[7](摘自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譯者注)當中看出馬克思是通過批判黑格爾來組織他自己的觀點。而馬克思在1859年寫成的作為《資本論》底稿的《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1858年手稿)》表明了他對黑格爾所作的批判,對貫穿自己一生的思考是至關重要的。
  • 在康德與黑格爾間閱讀馬克思
    在康德與黑格爾間閱讀馬克思 ——由柄谷行人和布洛赫說起 2016年11月24日 10:5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甄龍 字號 內容摘要:自盧卡奇以降,馬克思主義哲學中黑格爾式的闡釋模式逐漸佔據主導地位
  • 吳曉明:黑格爾誕辰250周年,他的哲學遺產過時了嗎?
    撰文丨董牧孜2020年,是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誕辰250周年。許多人認為,黑格爾的思想,標誌著19世紀德國唯心主義哲學運動的頂峰,對後世哲學流派,如存在主義和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今天,我們紀念黑格爾的意義何在?黑格爾的思想遺產仍在發揮哪些現實意義?
  • 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如何可能?——論實踐哲學的構成和限度
    (同上,第226、228、276頁)  從當代歷史發展給予我們的視野看,葛蘭西所揭示的馬克思新哲學的第二個使命即爭取文化領導權,無疑是更重要的,即使其第一個使命「用理論教育民眾」隨著晚期資本主義時代無產階級的革命主體性退化而落空,馬克思新哲學的純粹理論價值及其作為世界高級文化的影響力依然存在。
  • 阿倫特對馬克思政治哲學的四個根本性誤解
    關鍵詞:阿倫特 馬克思 政治哲學 誤解  標題注釋: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當代中國政治哲學建構的價值前提、思想資源和實現路徑研究」(17ZDA103),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理論建構研究」(15AZD030)的階段性成果。
  • 《黑格爾》:哲學晦澀難懂?辛格帶你入門,真正了解黑格爾哲學
    黑格爾是19世紀的德國哲學家,也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他在人類思想史上的地位幾乎可以媲美馬克思和我們國家的孔子。他的中心是揭示自由理念的辯證發展過程,這一成就對後世倫理思想形成和發展有著重要影響。還記得當初第一次看黑格爾哲學時還是我上初中的時候,那會壓根就看不懂,感覺特別的深奧,但有些話也覺得講得特別對。
  • 馬克思主義哲學希望意識的當代表達
    馬克思主義哲學希望意識的當代表達 2020年05月28日 08:2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曠三平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姜佑福:為什麼必須認真閱讀黑格爾
    由後面這一點出發,形成了整本書的一個鮮明特點也可以說是它的一個重大優點:拜塞爾始終力圖在黑格爾哲學發生的時代背景中尤其是在與浪漫派和批判哲學的思想對勘中展開他的論述,同時又時刻不忘交代作者自身所處的當代英語學術界的思想語境,比如關於黑格爾哲學的形上學和非形上學性質的爭論,關於黑格爾的社會政治理論是社群主義還是自由主義的爭論,等等,希望籍此突出黑格爾哲學真正意義上的個性特徵及其與當代社會的相關性。
  • 譚立東:從古代哲學源頭分析黑格爾理論的精神核心
    一、黑格爾哲學來源在黑格爾之前,貴族派哲學已經相當沒落,霍布斯的哲學在先進的工商業國家已經很難有立足之地,盧梭經常因為自己的理論被伏爾泰等社會主流嘲弄,貴族派哲學似乎已經窮途末路。不過,康德提出的先天概念與二律背反為新貴族理論提供了依據。
  • 黑格爾《法哲學原理》被忽略的教學背景
    1818年,原本執教於海德堡大學的黑格爾應召轉入柏林大學,接掌費希特去世後空缺的教席,並奉命開設法哲學課程。他為此悉心撰寫的《法哲學原理》(1820年),便是面向柏林大學莘莘學子的教學綱要。開課公告裡的標準課程名稱為「自然法與國家學」,這正是《法哲學原理》初版封面上另一標題(《自然法與國家學綱要》)的來源。
  • 在西方哲學史上,馬克思哲學排斥形上學,實現哲學主題的轉換
    儘管後現代主義思想家們對馬克思哲學的理解各異,取捨不同,但從總體上看,在後現代語境中,馬克思哲學的拒斥「形上學」性、實踐的存在論意義以及馬克思哲學的當代意義這些被忽略、被抑制乃至被遺忘的部分得以彰顯。馬克思哲學與「形上學」的關係直接關涉到馬克思哲學的主題以及馬克思哲學與柏拉圖以來的西方哲學傳統的關係。
  • 《自然辯證法》的當代意義
    在恩格斯誕辰200周年之際,人類正面臨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興科技帶來的顛覆性革命不僅給社會政治經濟帶來了全新的挑戰,而且使哲學迎來了革命和重構的契機,當我們以新時代精神重新解讀恩格斯的理論遺產,欣喜地發現經典自然辯證法依然是解釋複雜多變的自然、把握波瀾壯闊的當代科技革命乃至走出生態困境的思想指南,更是當代科技哲學的「活水源頭」。
  • 張梧:超越「近黑格爾闡釋」的資本邏輯
    破除「資本主體地位絕對化」的迷思從理論上看,資本邏輯的近黑格爾闡釋的問題是將資本的主體地位加以絕對化,這種理解方式將會陷入以下理論困境。正如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批判英國國民經濟學雖然從私有財產的前提出發但未說明私有財產一樣,這種理解方式從資本的統治地位這一前提出發批判現代社會,但沒有對資本的統治地位進行前提性的追問。
  • 論馬克思的現代性批判思想
    如何對馬克思的哲學革命實現一種總體性的解讀,是馬克思哲學當代詮釋的重要任務。受制於當代學術分工體制,當代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往往受到所謂學科門類的局限,這種人為性的劃分無疑是外在的。在某種意義上講,我們依然處在馬克思所指明的歷史時代之中,當代中國學術理論的發展仍然沒有偏離馬克思現代性批判的理論效應史。以現代性批判作為馬克思哲學當代詮釋的基本視角,具有總體性的特質。這一基本理論視角的確立,有助於克服傳統的解釋體系和學科建制的局限,從而深化我們對馬克思哲學內在邏輯和歷史發展的理解。
  • 馬克思哲學中的異化概念
    馬克思是人人皆知的革命導師。特別是在20世紀給世界1/3的人提供了官方學術觀點。他的觀點在世界上影響了好幾代人。卡爾-亨利希-馬克思1818年出生在德國的特裡爾。他在1841年23歲的時候獲得耶拿大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題目《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之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