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是人人皆知的革命導師。特別是在20世紀給世界1/3的人提供了官方學術觀點。他的觀點在世界上影響了好幾代人。
卡爾-亨利希-馬克思1818年出生在德國的特裡爾。他在1841年23歲的時候獲得耶拿大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題目《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之區別》。
馬克思的思想受到了黑格爾、費爾巴哈、李嘉圖、聖西門、洛克的影響,並在龐大的理論體系當中,提煉出一個統一的思想框架,構造出社會分析和社會革命的思想體系。
費爾巴哈在他的《基督教本質》一書中認為,人類而非上帝才是基本存在的。一切有關上帝的所謂知識只不過是人的知識,因此上帝是人性,我們各種對上帝的觀念,只不過是反映了人類存在的不同類型,費爾巴哈顛覆了黑格爾的唯心論,得出的唯物主義論,這對馬克思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費爾巴哈說:是人在努力的實現他們自己,是人而不是上帝,以一些方式異化於自己,歷史與我們努力克服自我異化有關,從而啟發了馬克思。
馬克思說:「哲學家們只是以各種方式來解釋世界,但問題在於改變世界。」因而馬克思把他的思想置於兩種觀點之上,黑格爾的辯證的歷史觀和費爾巴哈對物質秩序第一性的強教。
25歲的馬克思離開了柏林來到巴黎,在巴黎出版期刊《德法年鑑》在這個過程當中認識了他一生的好朋友弗裡德裡希-恩格斯,在做期刊的過程當中,他深入了解社會,馬克思開始思考法國大革命為什麼會失敗?有沒有可發現的歷史規律,讓以後的革命避免錯誤。在這個主題上,他廣泛的閱讀發現了聖西蒙的階級鬥爭論。
1847年組建成立了國際共產主義聯盟恩格斯任第一書記馬克思起草了《共產黨宣言》,直到1849年馬克思來到倫敦,在那個簡陋的環境裡,馬克思每天奔走在大英博物館閱覽室與,倫敦梭霍區兩居室之間,在非常艱苦又難以置信的條件下,他寫了很多的著作《政治經濟學批判》《資本論》《德意志意識形態》等等。
1932年出版了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學和哲學手稿》,在這個手稿裡提出了一個非常關鍵的詞語異化,這是一個貫穿於馬克思思想主要體系的主題。
馬克思描述了異化的4個方面。
1.我們從自然中異化。因此馬克思說:「工人把他的生命注入對象,然後他的生命就不再屬於他自己,而屬於對象」。這一對象被他人所竊取佔有。這就將人與自然的最初關係打破了。
2.從我們自己異化。通過參加資本主義勞動,讓我們從我們自己異化了。馬克思認為工作不是自願的,而是強加於我們的,這不是與實現我們自己而是否定我們自己。我們只有在空閒的時候才覺得我們像個人,這是我們從我們自己當中異化了。
3.從我們的類存在異化。人類的特徵是自由有意識的活動。與之鮮明的區別是動物不能區別自己,和自己的活動。事實上,動物只在特定的生理衝動下才生產。而我們人類在不受生理需求時生產是我們獨特的特徵。動物只生產他們自己,而我們能生產整個世界、藝術世界、科學和文化世界。當我們被勞動異化的時候,人類的這一獨特特徵就消失了。
4.從他人異化。我的意識偏離了創造性,而轉變成了我個人存在的一種工具。在一個異化的勞動關係當中,我把其他的工人當做對象,他們的勞動被買賣,而不把他們當做完整的人類去看待,這就是我的類本質發生了化,我與他人關係疏遠了。
馬克思追問道:「如果勞動產品對我來說是異己的,那他屬於誰呢?」異化了的產品只屬於某些人類,他不屬於工人,那麼必定會屬於某些不是工人的人,作為異化勞動的結果,工人在他自己和其他人之間製造了一個新的關係,而這個其他人就是資本家。
這就是馬克思的異化概念。
一切節省,歸根到底都歸結為時間的節省。馬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