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哲學中的異化概念

2021-01-10 啟蒙思考

馬克思是人人皆知的革命導師。特別是在20世紀給世界1/3的人提供了官方學術觀點。他的觀點在世界上影響了好幾代人。

卡爾-亨利希-馬克思1818年出生在德國的特裡爾。他在1841年23歲的時候獲得耶拿大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題目《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之區別》。

馬克思的思想受到了黑格爾、費爾巴哈、李嘉圖、聖西門、洛克的影響,並在龐大的理論體系當中,提煉出一個統一的思想框架,構造出社會分析和社會革命的思想體系。

費爾巴哈在他的《基督教本質》一書中認為,人類而非上帝才是基本存在的。一切有關上帝的所謂知識只不過是人的知識,因此上帝是人性,我們各種對上帝的觀念,只不過是反映了人類存在的不同類型,費爾巴哈顛覆了黑格爾的唯心論,得出的唯物主義論,這對馬克思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費爾巴哈說:是人在努力的實現他們自己,是人而不是上帝,以一些方式異化於自己,歷史與我們努力克服自我異化有關,從而啟發了馬克思。

馬克思說:「哲學家們只是以各種方式來解釋世界,但問題在於改變世界。」因而馬克思把他的思想置於兩種觀點之上,黑格爾的辯證的歷史觀和費爾巴哈對物質秩序第一性的強教。

25歲的馬克思離開了柏林來到巴黎,在巴黎出版期刊《德法年鑑》在這個過程當中認識了他一生的好朋友弗裡德裡希-恩格斯,在做期刊的過程當中,他深入了解社會,馬克思開始思考法國大革命為什麼會失敗?有沒有可發現的歷史規律,讓以後的革命避免錯誤。在這個主題上,他廣泛的閱讀發現了聖西蒙的階級鬥爭論。

1847年組建成立了國際共產主義聯盟恩格斯任第一書記馬克思起草了《共產黨宣言》,直到1849年馬克思來到倫敦,在那個簡陋的環境裡,馬克思每天奔走在大英博物館閱覽室與,倫敦梭霍區兩居室之間,在非常艱苦又難以置信的條件下,他寫了很多的著作《政治經濟學批判》《資本論》《德意志意識形態》等等。

1932年出版了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學和哲學手稿》,在這個手稿裡提出了一個非常關鍵的詞語異化,這是一個貫穿於馬克思思想主要體系的主題。

馬克思描述了異化的4個方面。

1.我們從自然中異化。因此馬克思說:「工人把他的生命注入對象,然後他的生命就不再屬於他自己,而屬於對象」。這一對象被他人所竊取佔有。這就將人與自然的最初關係打破了。

2.從我們自己異化。通過參加資本主義勞動,讓我們從我們自己異化了。馬克思認為工作不是自願的,而是強加於我們的,這不是與實現我們自己而是否定我們自己。我們只有在空閒的時候才覺得我們像個人,這是我們從我們自己當中異化了。

3.從我們的類存在異化。人類的特徵是自由有意識的活動。與之鮮明的區別是動物不能區別自己,和自己的活動。事實上,動物只在特定的生理衝動下才生產。而我們人類在不受生理需求時生產是我們獨特的特徵。動物只生產他們自己,而我們能生產整個世界、藝術世界、科學和文化世界。當我們被勞動異化的時候,人類的這一獨特特徵就消失了。

4.從他人異化。我的意識偏離了創造性,而轉變成了我個人存在的一種工具。在一個異化的勞動關係當中,我把其他的工人當做對象,他們的勞動被買賣,而不把他們當做完整的人類去看待,這就是我的類本質發生了化,我與他人關係疏遠了。

馬克思追問道:「如果勞動產品對我來說是異己的,那他屬於誰呢?」異化了的產品只屬於某些人類,他不屬於工人,那麼必定會屬於某些不是工人的人,作為異化勞動的結果,工人在他自己和其他人之間製造了一個新的關係,而這個其他人就是資本家。

這就是馬克思的異化概念。

一切節省,歸根到底都歸結為時間的節省。馬克思

相關焦點

  • 張義修:馬克思對"對象化"與"異化"關係的三次建構
    青年馬克思在費爾巴哈影響下,用應然狀態的「對象化」批判實然狀態的「異化」,是一種價值性的、人本學的批判;《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對象化勞動」和「異化勞動」則是在對經濟學理論加以哲學透視的基礎上,將理論與現實相對照,是一種經驗性的批判;在晚期政治經濟學批判語境中,馬克思通過對「對象化勞動」和「活勞動」的辯證分析,內在地解析了「異化」的生產關係本質與現實歷史基礎,實現了歷史唯物主義的批判。
  • 論馬克思與弗洛姆異化思想的價值
    一、弗洛姆與馬克思的異化思想 馬克思的異化理論是馬克思哲學的重要思想,既是馬克思創立唯物史觀的起點,也是研究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狀態和發展規律的重要途徑。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將異化現象與工人的勞動結合起來,提出異化勞動的思想。馬克思對此從四個方面進行分析:其一,勞動者與勞動產品相異化。
  • 從異化到物化:馬克思的現代性社會關係批判
    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處於形成中的馬克思哲學在黑格爾的基礎上繼承並發展了異化邏輯。馬克思通過將黑格爾的「絕對精神」的立場置換成費爾巴哈式的「人」的立場,實現「黑格爾式的絕對精神的『真實態』的『人』擺在中心的構思」。馬克思將「絕對精神」置換成「人」具有重要意義,通過這一過程他實現了異化概念的具體化。馬克思把人的類本質設定為勞動,作為人的理想性本質。
  • 「類本質異化」是馬克思早期的不成熟思想嗎
    內容提要:長期以來,國內理論界流行的觀點認為,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異化觀的第三個規定――「人的類本質與人相異化」,是應用費爾巴哈的「類本質異化」思想來考察私有制條件下人的生存狀況的產物,是《手稿》中的「不成熟思想」;他創立唯物史觀後,就根本拋棄了這一舊哲學思想,代之以唯物史觀的科學觀點。
  • 馬克思勞動概念的兩重維度及其辯證關係
    原發信息:《馬克思主義與現實》第20192期  內容提要:在馬克思哲學中,勞動概念具有兩重維度:一是作為哲學存在論的隱性維度,指向人的感性的對象性活動;二是政治經濟學批判的顯性維度,即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統治下創造價值的僱傭勞動。
  • 黑格爾與馬克思哲學的當代意義
    以思想把握事情本身黑格爾哲學對於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來說的重要性在於:一方面,馬克思的思想無論就基本概念還是基礎論題而言,大部分都直接脫胎於黑格爾哲學,是以後者為直接的思想資料所取得的超越性進展,並且由於馬克思本人並沒有專門從事哲學體系的建構工作,使得我們今天對馬克思思想本身的把握,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必須依靠與黑格爾哲學進行批判性的對照來展開
  • 異化勞動:一個經典的話題
    原標題:異化勞動:一個經典的話題 03以揚棄異化為核心的共產主義批判   法國著名學者科爾紐在《馬克思恩格斯傳》中認為:《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兩個基本主題——揭示資產階級社會中人的自我異化和這種異化在共產主義制度下的克服
  • 切忌權力「異化」
    除了對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看法不同之外,關鍵是對「異化」概念本質的認識有分歧。   作為一種哲學思想,近代以來的思想家們,對「異化」問題有過比較深刻的研究。比如說,十八世紀的法國啟蒙思想家,像盧梭、愛爾維修等都描述過這樣的社會現象:人的活動成果,倒反而成為統治人的力量,這就是一種「異化」現象。而作為哲學範疇的「異化」,也是由來已久的了。
  • 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如何可能?——論實踐哲學的構成和限度
    無疑,馬克思的「中介性」概念接受了唯心主義最重要的遺產;馬克思的新發現則是,這種人與自然基於中介性原則的同一性在資本主義條件下走向了它的反面,變成了勞動與它的客觀自然條件的分離,自然作為工業、科技和資本的支配對象重新變成抽象的自然,人在其異化存在中喪失其主體性,變成抽象的被統治物。
  • 我們如何看待異化?
    在沒有看到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之前,盧卡奇用「物化」的概念闡述了與馬克思異化思想相類似的觀點,即,現在的人們處於一種非我的生活狀態中,人們在生活中被異己的力量所支配,遠離自己的本性。大部分認為盧卡奇的物化與馬克思的異化是相同的,甚至說《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發現,更加證明了盧卡奇物化概念與馬克思異化思想的一致,二者互為證明。但實際上,這裡存在一個巨大的不同,即二者如何看待異化?01 真我生活的兩種思路盧卡奇認為異化了的生活,就不在是人的生活,人們應該堅決徹底的突破異化,改變異化的生活,回歸真我的生活。
  • 馬克思是如何談論「人的異化」的?看古思今!
    在1844年手稿中,馬克思曾經說過一段飽含宗教意味的話。其中說到:人以一種完整的方式佔據自己完整的本質。這種方式不僅包括視覺、嗅覺、聽覺等各種感官的方式,也包括願望、活動和愛等一切能與客體聯繫和發生作用的方式。
  • 馬克思哲學的性質與德國古典哲學的遺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1843年馬克思在致阿爾諾德·盧格的信中提出:我們不是教條地以新原理面向世界,而是從世界的原理中為世界闡發新原理。這是決定馬克思哲學轉向的根本性命題。哲學原理是來自批判的頭腦,還是來自產生它的世紀?是從純粹概念編織的獨立的哲學體系中演繹出來,還是從每個時代人們所處的物質的生活關係的總和中引申出來?
  • 在西方哲學史上,馬克思哲學排斥形上學,實現哲學主題的轉換
    儘管後現代主義思想家們對馬克思哲學的理解各異,取捨不同,但從總體上看,在後現代語境中,馬克思哲學的拒斥「形上學」性、實踐的存在論意義以及馬克思哲學的當代意義這些被忽略、被抑制乃至被遺忘的部分得以彰顯。馬克思哲學與「形上學」的關係直接關涉到馬克思哲學的主題以及馬克思哲學與柏拉圖以來的西方哲學傳統的關係。
  • 論馬克思的現代性批判思想
    馬克思將人的類本質規定為「自由的自覺的活動」,即「改造對象世界」的生產勞動,用人的類本質的異化和異化的揚棄去說明全部歷史,說明私有財產的形成和消滅,把全部歷史歸結為生產勞動的異化與揚棄異化的辯證運動過程。在《神聖家族》中,馬克思是從利己主義的個人出發的。
  • 馬克思視野中的共產主義是什麼樣的共同體?
    正因為如此,馬克思視野中的共產主義表現出兩個基本特性:肯定財產但又擺脫了私有財產和異化勞動的局限;強調以實現每個人的自由個性為條件的人類普遍利益,反對脫離共同體的狹隘的私人利益。⑤從這些表述中不難看出,馬克思視野中的共產主義不是以追求政治理念和政治解放為基礎的共同體。  對此,我們還可以追溯到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顯露的相關思想。
  • 阿倫特對馬克思政治哲學的四個根本性誤解
    作為20世紀最具原創性的政治哲學家之一,阿倫特既是通過構建和區分概念,又是通過梳理和確立思想史線索來形成其思想敘事的。在阿倫特所梳理和確立的思想史線索中,馬克思是最關鍵的一個人物。阿倫特對馬克思所作出的獨特解讀,通常被人們認定為後者的政治哲學得以開顯的一個重要契機。
  • 馬爾庫什對馬克思意識形態概念的解讀
    馬爾庫什則從馬克思的革命實踐出發,強調意識形態批判離不開現實的社會批判,這就將觀念的批判轉向了現實的批判,將目光從解釋世界轉向了改造世界。當盧卡奇和法蘭克福學派理論家轉向審美救贖論,認為藝術是個體性、幸福和批判意識的根源,人們可以自由地在藝術作品中實現自己時,馬爾庫什清醒地意識到高雅文化的自律性不過是一種幻覺,並指出這恰恰是馬克思批判的—哲學的意識形態概念所要著力批判的對象。
  • 展現馬克思思想中的理論邏輯
    原標題:展現馬克思思想中的理論邏輯 150年來,如何理解《資本論》的哲學思想一直是馬克思哲學研究中的重大課題。在過去的研究中,已經形成了幾種思路:或者將《資本論》看作歷史唯物主義在資本主義社會推廣應用的結果,《資本論》是對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的證明;或者將《資本論》理解為人本主義的哲學表現,強調資本對人的異化統治,以及人獲得解放的可能性;或者將《資本論》看作無主體的、多元決定的歷史理論的頂點。
  • 積極的"異化":人工智慧時代的"人的本質力量"
    自然人+人工智慧人的新型「異化」關係在總體、交互、生存和本體等關係方面發生了根本性轉向,同時,非現實性上人的積極「異化」變得更為豐富。儘管如此,「超人時代」仍然是自然人「固有的本質力量」。破解以積極的「異化」為內核的「人的本質力量」應成為人工智慧時代的哲學使命和哲學現代化的起點。對於人工智慧時代人的本質力量的理解是中國智造取得成功的密碼。
  • 準確把握馬克思與德國哲學傳統關係
    論壇以「馬克思與德國哲學傳統」為主題,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科研機構和高校,以及《哲學研究》《中國高校社會科學》《教學與研究》《江海學刊》等學術期刊約100位專家學者圍繞「馬克思與德國古典哲學」「黑格爾與馬克思哲學」「德國社會政治哲學」「馬克思與現當代德國哲學」等議題展開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