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本質異化」是馬克思早期的不成熟思想嗎

2021-01-10 光明網

內容提要:長期以來,國內理論界流行的觀點認為,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異化觀的第三個規定――「人的類本質與人相異化」,是應用費爾巴哈的「類本質異化」思想來考察私有制條件下人的生存狀況的產物,是《手稿》中的「不成熟思想」;他創立唯物史觀後,就根本拋棄了這一舊哲學思想,代之以唯物史觀的科學觀點。實際上,這種看法是值得商榷的,「類本質異化」思想其實是馬克思自青年時代以來一以貫之的基本思想,將其認定為他早期著作中的「不成熟思想」是不符合事實的。在《手稿》之後的馬克思科學著作中,這一思想並未被拋棄、否定,而是得到了繼承和深化,成為唯物史觀的重要理論。

長期以來,國內理論界佔統治地位的流行觀點認為,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異化觀的第三個規定――「人的類本質與人相異化」(以下簡稱「類本質異化」),是應用費爾巴哈的「類本質異化」思想來考察私有制條件下人的生存狀況的產物,是《手稿》中的「不成熟思想」。它表明,馬克思當時還不能與舊哲學,特別是費爾巴哈人本主義哲學根本劃清界限。他創立唯物史觀之後,就不再用費爾巴哈式的「類本質異化」思想來說明人的生存狀況和社會歷史問題了。「類本質異化」這一馬克思早期帶有舊哲學色彩的不成熟思想,被他後來的唯物史觀科學觀點所替代。

筆者認為,這種流行的觀點貌似合理,實際卻是對馬克思思想的誤讀,因而是值得商榷的。首先需要澄清的是,馬克思的「人的類本質」思想,雖然受到費爾巴哈「人的類本質」思想的一定啟發,但卻與後者有著原則區別,不能將二者混為一談。他的「人的類本質」思想,不但充分肯定了人的社會性、群體性,肯定了社會性、群體性是人的本質,還立足於唯物史觀和經濟學分析,從生產勞動出發來理解人的社會性、群體性,深刻地指出,從事生產勞動,是人類群體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是人類社會生活的本質內容,人的社會性,正是建立在勞動的社會性的現實基礎之上,從而克服了費爾巴哈「人的類本質」思想的抽象性和唯心史觀色彩。與馬克思不同,費爾巴哈雖然一定程度上也看到了人的社會性、群體性,但他脫離生產勞動抽象地講人的社會性、群體性,不懂得勞動是人類區別於動物的根本標誌,是社會性的人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脫離勞動,就無法正確理解人的社會性和人類社會生活的本質。因此,他所說的人的群體性、社會性,實際上與動物物種的群體性沒有實質性的區別。

同樣地,馬克思的「類本質異化」思想,雖然受到費爾巴哈「類本質異化」思想的某些啟發,但它和後者存在著原則區別。馬克思的這一思想,是根據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生活條件、勞動狀況以及整個人類歷史的科學考察,從唯物史觀的哲學高度,正確揭示個人與人類群體、社會的相互關係的理論產物。而費爾巴哈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也意識到個人與人類群體、社會之間發生對抗、分裂的可能性,但他根本脫離人類歷史,脫離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生活條件、勞動狀況,抽象地談論個人與群體、社會之間的對抗、分裂問題,因此既不能科學說明二者之間發生對抗、分裂的真正社會根源,也無法正確預見二者關係的未來發展趨勢,從而陷入了徹底的歷史唯心主義。可見,所謂「馬克思的『類本質異化』思想系沿用、套用費爾巴哈同一思想」的說法,恰恰忽視了二者思想的根本差異,因而是缺乏說服力的。

實際上,就馬克思本人而言,「類本質異化」思想,是他自青年時代以來一以貫之的基本思想,將其認定為他早期著作中的「不成熟思想」是不符合事實的。在《手稿》之後的馬克思科學著作中,這一思想並未被拋棄、否定,而是得到了繼承和深化,成為唯物史觀的重要理論。

為了說明這一點,我們先解釋一下《手稿》「類本質異化」思想的基本內涵,再對照馬克思後來科學著作中的相關思想,來說明後者對前者的這種繼承深化關係。

在《手稿》中,「人的類本質」概念的內涵是:人就其本質而言,是社會性的人,群體性的人。以社會性、群體性為本質,意味著個人在本來意義上是和自己的群體、社會和諧地結合在一起的,而不是與群體、社會相敵對的、自我孤立的個人。所謂「類本質異化」說的就是,個人在私有制條件下失去了和自己的群體、社會之間的和諧關係,變成了彼此對立的、孤立的個人。

那麼在私有制條件下,群體、社會為什麼會與個人構成敵對關係呢?《手稿》是這樣解釋的:生產勞動原本是人類群體的自主性活動,但在私有制條件下,生產勞動異化了,也就是說,勞動變成了一部分人用來剝削另一部分人的手段,非勞動者(剝削階級)統治了勞動者,主導了勞動過程,並佔有了勞動成果,結果使勞動者的勞動變成了僅僅維持他的基本生存需要的簡單手段,這種勞動對於他來說是被動的、被強制的、使他感到不幸的;正是由於私有制和勞動的異化,人類發生了真正的社會分裂,個人迷失了他作為群體性的人、社會性的人的本性,變成了在利益上根本對立、彼此對抗、自我孤立的個人,個人和群體、個人和社會、人和人之間,徹底失去了和諧關係,變成了敵對關係。在《手稿》看來,個人和群體、社會之間的這種敵對性關係,僅僅是特定歷史條件(即私有制條件)下的社會現象,必然隨著私有制、異化勞動的滅亡而歷史地消亡。當然,這種消亡不是自發實現的,只有通過革命,推翻資產階級統治才有可能。只有在消滅了私有制的未來社會,個人才能真正消除他與自己的群體、社會之間的對抗狀態,恢復二者的和諧關係。

那麼,馬克思後來的科學著作,是如何看待個人與群體、社會之間的對抗、分裂問題的呢?我們試以他後來再次集中闡述異化問題的科學著作――《資本論》及其手稿――為根據,來說明他對《手稿》這一思想的繼承和深化:

首先,《資本論》及其手稿進一步揭露了私有制條件下勞動異化的經濟事實,在此基礎上全面說明了資本主義社會中個人與群體、社會之間發生敵對性關係的客觀必然性。在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工人喪失了對生產資料的所有權,被迫向資本家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勞動產品、社會財富完全屬於資本家,工人的勞動成了僅僅維持他最低生活需要的簡單謀生手段,這種勞動對他而言,是一種自我摧殘的、異己的、被強制的生命活動。資本主義私有制和異化勞動所導致的直接社會後果,就是人類社會內部的嚴重分裂,一方面是人與人社會關係的疏遠和他們之間的利益對立,另一方面,工人和資本家之間不可調和的階級對抗,構成了人與人之間社會關係的主導形式。在這樣的社會條件下,個人和群體、社會之間,決不是和諧關係,而是敵對性關係;個人變成了完全孤立化的、利益上根本對立的個人。

其次,《資本論》及其手稿結合對前資本主義社會、未來社會人的生存狀況的研究,進一步說明了個人與群體、社會之間的敵對、分裂現象的歷史性。馬克思指出,在人類歷史上,個人最初是與自己的社會群體和諧結合在一起的;個人與社會群體的分裂、對抗,是人類社會發展到特定階段的產物,決不是從來就有的;正是隨著私有制的確立,個體與類、個人與社會群體之間逐漸失去了和諧關係,變成了相互間的對抗、分裂關係。資本主義條件下由於私有制對人的統治而形成的自我孤立的個人,即迷失自己類本質、社會特性的孤立的個人,乃是歷史的產物,既非本來如此,也非永恆如此,必將被未來社會全面社會化的、聯合起來的個人所代替。只有到了未來社會,個人才能真正恢復自己與群體、社會之間的和諧關係,成為自由全面發展的、彼此和諧相處的個人。而這也只有通過社會革命消滅私有制才有可能。

其實,消除人與人的對抗、分裂,重建個人與群體、社會之間的和諧關係,既是馬克思青年時代的社會理想,也是他後來所從事的所有革命、理論活動的崇高目標,甚至是他畢生的最高理想。他通過自己的哲學、經濟學、歷史學研究,科學地說明了:在人類早期的原始社會中,個人是與自己的群體、社會和諧結合在一起的;後來隨著私有制的出現和社會勞動的異化,個人與群體、社會之間變成了敵對關係,個體與類、人與人之間是相互對立的,這種對立在資本主義社會中達到了頂點;隨著私有制、異化勞動的消滅,共產主義社會的到來,人類將重新實現個體與類、個人與群體、社會之間的和諧共存關係,個人將作為自由全面發展的、聯合起來的個人而存在。

我國當前已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個體與類、個人與社會之間,基本實現了和諧共存的關係,人民內部、個人與集體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也要看到,由於我國目前的生產力水平還不夠發達,遠未達到足以徹底消滅私有制、實行完全的公有制的程度,還必須在堅持公有制為主體的基本經濟制度的前提下,允許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以利於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大局。在這樣的社會條件下,個人與集體、社會之間還存在著某些利益不一致之處,人與人之間也難免存在利益矛盾、利益衝突。這就要求我們,要認真按照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構想,在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的同時,積極推動和諧社會建設,協調好不同利益群體的關係,努力維護社會公平與正義,建設一個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為共產主義社會徹底實現個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係,奠定堅實可靠的社會基礎。

相關焦點

  • 論馬克思與弗洛姆異化思想的價值
    其三,人類的本質與人相異化。人類的本質是人對自然界自由自覺的創造性活動,但是在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勞動卻不是人的類本質。其四,人同人相異化。異化勞動不僅生產出一種異己的物質力量,而且還生產出一個敵對階級,即資產階級。階級的分化即是人與人的異化。這裡馬克思的異化勞動思想超越了費爾巴哈,他認識到物質生產在社會生活中的決定作用,論述了經濟關係決定其他關係,這是接近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
  • 馬克思哲學中的異化概念
    馬克思的思想受到了黑格爾、費爾巴哈、李嘉圖、聖西門、洛克的影響,並在龐大的理論體系當中,提煉出一個統一的思想框架,構造出社會分析和社會革命的思想體系。費爾巴哈在他的《基督教本質》一書中認為,人類而非上帝才是基本存在的。
  • 從異化到物化:馬克思的現代性社會關係批判
    [內容提要]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這一規定,奠定了社會關係在馬克思現代性批判中的本體論地位。正是把現實性的社會關係理解為人的本質規定性,以之取代了抽象的類本質,馬克思才實現了從異化到物化的邏輯轉換。馬克思把現代性理解為一種社會關係,他的物化批判也就主要圍繞現代性社會關係批判展開。
  • 論馬克思的現代性批判思想
    馬克思對現實的個人的發現也經歷了一個過程。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是從人的類本質出發的。馬克思將人的類本質規定為一種「自由的自覺的活動」,即物質生產勞動。在他看來,這樣一種類本質在私有制的前提下異化了。勞動異化導致人的類本質「變成人的異己的本質,變成維持他的個人生存的手段」。最終則造成「人同人異化」,亦即造成工人與資本家的對立,形成私有財產。
  • 積極的"異化":人工智慧時代的"人的本質力量"
    馬克思說:「任何一個對象對我的意義都以我的感覺所及的程度為限。」①對人工智慧的理解和意義的把握隨著「我」的意識而更加自覺。異化概念貫穿馬克思思想進程的始終,被用來批判資本主義人的勞動成果成為統治自己的異己力量以及人成為非人的社會歷史性。而人工智慧時代,人到智能人的實現也是一種人到非人的「異化」過程。
  • 張義修:馬克思對"對象化"與"異化"關係的三次建構
    青年馬克思在費爾巴哈影響下,用應然狀態的「對象化」批判實然狀態的「異化」,是一種價值性的、人本學的批判;《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對象化勞動」和「異化勞動」則是在對經濟學理論加以哲學透視的基礎上,將理論與現實相對照,是一種經驗性的批判;在晚期政治經濟學批判語境中,馬克思通過對「對象化勞動」和「活勞動」的辯證分析,內在地解析了「異化」的生產關係本質與現實歷史基礎,實現了歷史唯物主義的批判。
  • 類哲學的思想史考察——從黑格爾、費爾巴哈到馬克思
    對於馬克思的類哲學的思想來源問題,國內外學界一直存在著不同見解。阿爾都塞認為,馬克思的類哲學完全源於費爾巴哈的類哲學,是馬克思在其思想還未成熟時期對費爾巴哈類哲學的直接繼承。廣松涉認為,馬克思的類哲學是黑格爾的抽象思辨邏輯與青年黑格爾派及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相結合的產物,在本質上仍然是唯心主義的。國內學界關於馬克思的類哲學也開展過討論,同樣出現了不同聲音。
  • 馬克思是如何談論「人的異化」的?看古思今!
    在1844年手稿中,馬克思曾經說過一段飽含宗教意味的話。其中說到:人以一種完整的方式佔據自己完整的本質。這種方式不僅包括視覺、嗅覺、聽覺等各種感官的方式,也包括願望、活動和愛等一切能與客體聯繫和發生作用的方式。
  • 為馬克思早期本體論思想發聲
    為馬克思早期本體論思想發聲 2018年02月06日 08:3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譚苑苑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 馬克思勞動概念的兩重維度及其辯證關係
    另一種是國內學者對馬克思勞動概念的不同解釋和評價,這些方法論包括:勞動思想成熟與否、一般與個別的關係、社會歷史發展和人的發展維度等。①勞動解放是否可能?自由勞動真的只存在於現實的彼岸?馬克思的勞動學說仍然只是烏託邦的幻境?「勞動」作為馬克思全部哲學的核心概念,這些關乎馬克思主義生死存亡的問題說明了對勞動概念本真內涵的揭示十分緊迫和必要。
  • 為馬克思哲學本體論思想發聲
    ,他認為,馬克思倡導的正是對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客觀唯心主義的批判,亦即對本體論的批判,同時本體論問題只屬於舊哲學形態的一個領域,任何將馬克思學說與本體論學說相聯繫的做法均不可取。馬克思哲學本體論思想「否定派」的主要理由包括:馬克思著作中出現本體論的次數較少,而且馬克思本人一貫對西方哲學特別是德國古典哲學中唯心主義本體論思想採取批判態度,反對這種用概念進行邏輯推導的純粹思辨哲學。在《馬克思哲學本體論思路歷程》一文中,俞吾金將馬克思哲學本體論思想發展歷程劃分為自我意識本體論、情慾本體論、實踐本體論、生產勞動本體論和社會存在本體論五個階段。
  • 切忌權力「異化」
    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的思想理論界,曾經對「異化」問題展開過熱烈討論,當時的一個分歧之點,是社會主義社會究竟有沒有「異化」現象。一種觀點認為,「異化」現象是資本主義社會固有的,社會主義社會不存在「異化」現象;另一種觀點認為,社會主義社會仍然有「異化」現象。比如說,目前的腐敗問題,就是一個表現形式。兩種觀點尖銳對立,爭論實際上一直持續到現在。這個問題的癥結何在呢?
  • 我們如何看待異化?
    在沒有看到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之前,盧卡奇用「物化」的概念闡述了與馬克思異化思想相類似的觀點,即,現在的人們處於一種非我的生活狀態中,人們在生活中被異己的力量所支配,遠離自己的本性。大部分認為盧卡奇的物化與馬克思的異化是相同的,甚至說《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發現,更加證明了盧卡奇物化概念與馬克思異化思想的一致,二者互為證明。但實際上,這裡存在一個巨大的不同,即二者如何看待異化?01 真我生活的兩種思路盧卡奇認為異化了的生活,就不在是人的生活,人們應該堅決徹底的突破異化,改變異化的生活,回歸真我的生活。
  • 馬克思恩格斯人與自然關係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近年來,由於人們對現實生活中日益凸顯的人與自然關係異化問題普遍關切,馬克思恩格斯人與自然關係思想重新回歸學者的視野,成為學界關注和聚焦的問題。相對於自然、動物存在方式而言,人的生命活動是有意識的,他可以「使自己的生命活動本身變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識的對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6頁。〗。  因此,馬克思提出人不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類存在物。
  • 《自然辯證法》中的技術異化思想
    許多人據此認為,恩格斯不關心技術問題,其思想中也不包含技術哲學的因素。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恩格斯確有豐富的技術哲學思想,其思想的前瞻性尤其體現在他對技術異化的討論上。「異化」一詞源於拉丁文alienatio,後轉譯成英文alienation,有疏遠、轉讓、分離、差異等義。在哲學層面,「異化」指在一定條件下,原本屬於事物自身的力量轉化為同自身相對立的、異己的力量。
  • 馬克思的意義世界理論探析
    馬克思所說的人的物質生產勞動不是一種自在狀態,而是人自為的類本質的實現,實踐「不是把人當作某種馴服的自然力來驅使,而是當作主體來看待,這種主體不是單純在自然的、自發的形態之下,而是作為支配一切自然之力的活動出現在生產過程裡」{3}。馬克思認為人的活動實質上是一種「為我」的活動,是人本質力量和情感觀念的對象化,客觀現實世界到處被打上了人的意志的烙印。
  • 異化勞動:一個經典的話題
    「既然人的生命的現實的異化仍在發生,而且人們越意識到它是異化,它就越成為更大的異化;所以,它只有通過付諸實行的共產主義才能完成。」   「不難看到,整個革命運動必然在私有財產的運動中,即在經濟的運動中,為自己既找到經驗的基礎,也找到理論的基礎。」
  • 馬克思生態倫理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在馬克思的著作中蘊含著深刻的生態倫理思想,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世界觀與方法論的指引,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馬克思生態倫理思想的理論內涵馬克思的生態倫理思想肯定了人與自然界之間的內在關聯,將倫理關懷的對象延伸到自然界,使人在尊重自然界價值的基礎上達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道德責任目標。人與自然界具有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
  • 馬克思視野中的共產主義是什麼樣的共同體?
    (19)  可見,儘管赫斯曾經是馬克思的同路人,甚至作為其思想的影響者,已經意識到德國當時流行的理論的抽象本質(20),他對貨幣的本質、市民社會中個人交往的異化現狀及其利己性等方面的剖析,已然蘊含著現實主義的分析視角,但是,由於赫斯最終還是把立論基礎瞄定在了實踐的倫理規範的意義上,追求以愛為基礎的所謂的「真正的社會主義」,而沒有將其既已意識到的社會歷史的現實基礎奠定於物質生產實踐上
  • 論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生成邏輯
    一、理論邏輯:馬克思關於人的本質思想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基於人的本質而提出的新的發展觀和21世紀全球治理新方案。馬克思關於人的本質思想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關懷、豐厚內涵及其從理想走向現實指明了方向。  (一)馬克思人的本質的思想  第一,作為類存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