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長期以來,國內理論界流行的觀點認為,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異化觀的第三個規定――「人的類本質與人相異化」,是應用費爾巴哈的「類本質異化」思想來考察私有制條件下人的生存狀況的產物,是《手稿》中的「不成熟思想」;他創立唯物史觀後,就根本拋棄了這一舊哲學思想,代之以唯物史觀的科學觀點。實際上,這種看法是值得商榷的,「類本質異化」思想其實是馬克思自青年時代以來一以貫之的基本思想,將其認定為他早期著作中的「不成熟思想」是不符合事實的。在《手稿》之後的馬克思科學著作中,這一思想並未被拋棄、否定,而是得到了繼承和深化,成為唯物史觀的重要理論。
長期以來,國內理論界佔統治地位的流行觀點認為,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異化觀的第三個規定――「人的類本質與人相異化」(以下簡稱「類本質異化」),是應用費爾巴哈的「類本質異化」思想來考察私有制條件下人的生存狀況的產物,是《手稿》中的「不成熟思想」。它表明,馬克思當時還不能與舊哲學,特別是費爾巴哈人本主義哲學根本劃清界限。他創立唯物史觀之後,就不再用費爾巴哈式的「類本質異化」思想來說明人的生存狀況和社會歷史問題了。「類本質異化」這一馬克思早期帶有舊哲學色彩的不成熟思想,被他後來的唯物史觀科學觀點所替代。
筆者認為,這種流行的觀點貌似合理,實際卻是對馬克思思想的誤讀,因而是值得商榷的。首先需要澄清的是,馬克思的「人的類本質」思想,雖然受到費爾巴哈「人的類本質」思想的一定啟發,但卻與後者有著原則區別,不能將二者混為一談。他的「人的類本質」思想,不但充分肯定了人的社會性、群體性,肯定了社會性、群體性是人的本質,還立足於唯物史觀和經濟學分析,從生產勞動出發來理解人的社會性、群體性,深刻地指出,從事生產勞動,是人類群體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是人類社會生活的本質內容,人的社會性,正是建立在勞動的社會性的現實基礎之上,從而克服了費爾巴哈「人的類本質」思想的抽象性和唯心史觀色彩。與馬克思不同,費爾巴哈雖然一定程度上也看到了人的社會性、群體性,但他脫離生產勞動抽象地講人的社會性、群體性,不懂得勞動是人類區別於動物的根本標誌,是社會性的人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脫離勞動,就無法正確理解人的社會性和人類社會生活的本質。因此,他所說的人的群體性、社會性,實際上與動物物種的群體性沒有實質性的區別。
同樣地,馬克思的「類本質異化」思想,雖然受到費爾巴哈「類本質異化」思想的某些啟發,但它和後者存在著原則區別。馬克思的這一思想,是根據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生活條件、勞動狀況以及整個人類歷史的科學考察,從唯物史觀的哲學高度,正確揭示個人與人類群體、社會的相互關係的理論產物。而費爾巴哈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也意識到個人與人類群體、社會之間發生對抗、分裂的可能性,但他根本脫離人類歷史,脫離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生活條件、勞動狀況,抽象地談論個人與群體、社會之間的對抗、分裂問題,因此既不能科學說明二者之間發生對抗、分裂的真正社會根源,也無法正確預見二者關係的未來發展趨勢,從而陷入了徹底的歷史唯心主義。可見,所謂「馬克思的『類本質異化』思想系沿用、套用費爾巴哈同一思想」的說法,恰恰忽視了二者思想的根本差異,因而是缺乏說服力的。
實際上,就馬克思本人而言,「類本質異化」思想,是他自青年時代以來一以貫之的基本思想,將其認定為他早期著作中的「不成熟思想」是不符合事實的。在《手稿》之後的馬克思科學著作中,這一思想並未被拋棄、否定,而是得到了繼承和深化,成為唯物史觀的重要理論。
為了說明這一點,我們先解釋一下《手稿》「類本質異化」思想的基本內涵,再對照馬克思後來科學著作中的相關思想,來說明後者對前者的這種繼承深化關係。
在《手稿》中,「人的類本質」概念的內涵是:人就其本質而言,是社會性的人,群體性的人。以社會性、群體性為本質,意味著個人在本來意義上是和自己的群體、社會和諧地結合在一起的,而不是與群體、社會相敵對的、自我孤立的個人。所謂「類本質異化」說的就是,個人在私有制條件下失去了和自己的群體、社會之間的和諧關係,變成了彼此對立的、孤立的個人。
那麼在私有制條件下,群體、社會為什麼會與個人構成敵對關係呢?《手稿》是這樣解釋的:生產勞動原本是人類群體的自主性活動,但在私有制條件下,生產勞動異化了,也就是說,勞動變成了一部分人用來剝削另一部分人的手段,非勞動者(剝削階級)統治了勞動者,主導了勞動過程,並佔有了勞動成果,結果使勞動者的勞動變成了僅僅維持他的基本生存需要的簡單手段,這種勞動對於他來說是被動的、被強制的、使他感到不幸的;正是由於私有制和勞動的異化,人類發生了真正的社會分裂,個人迷失了他作為群體性的人、社會性的人的本性,變成了在利益上根本對立、彼此對抗、自我孤立的個人,個人和群體、個人和社會、人和人之間,徹底失去了和諧關係,變成了敵對關係。在《手稿》看來,個人和群體、社會之間的這種敵對性關係,僅僅是特定歷史條件(即私有制條件)下的社會現象,必然隨著私有制、異化勞動的滅亡而歷史地消亡。當然,這種消亡不是自發實現的,只有通過革命,推翻資產階級統治才有可能。只有在消滅了私有制的未來社會,個人才能真正消除他與自己的群體、社會之間的對抗狀態,恢復二者的和諧關係。
那麼,馬克思後來的科學著作,是如何看待個人與群體、社會之間的對抗、分裂問題的呢?我們試以他後來再次集中闡述異化問題的科學著作――《資本論》及其手稿――為根據,來說明他對《手稿》這一思想的繼承和深化:
首先,《資本論》及其手稿進一步揭露了私有制條件下勞動異化的經濟事實,在此基礎上全面說明了資本主義社會中個人與群體、社會之間發生敵對性關係的客觀必然性。在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工人喪失了對生產資料的所有權,被迫向資本家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勞動產品、社會財富完全屬於資本家,工人的勞動成了僅僅維持他最低生活需要的簡單謀生手段,這種勞動對他而言,是一種自我摧殘的、異己的、被強制的生命活動。資本主義私有制和異化勞動所導致的直接社會後果,就是人類社會內部的嚴重分裂,一方面是人與人社會關係的疏遠和他們之間的利益對立,另一方面,工人和資本家之間不可調和的階級對抗,構成了人與人之間社會關係的主導形式。在這樣的社會條件下,個人和群體、社會之間,決不是和諧關係,而是敵對性關係;個人變成了完全孤立化的、利益上根本對立的個人。
其次,《資本論》及其手稿結合對前資本主義社會、未來社會人的生存狀況的研究,進一步說明了個人與群體、社會之間的敵對、分裂現象的歷史性。馬克思指出,在人類歷史上,個人最初是與自己的社會群體和諧結合在一起的;個人與社會群體的分裂、對抗,是人類社會發展到特定階段的產物,決不是從來就有的;正是隨著私有制的確立,個體與類、個人與社會群體之間逐漸失去了和諧關係,變成了相互間的對抗、分裂關係。資本主義條件下由於私有制對人的統治而形成的自我孤立的個人,即迷失自己類本質、社會特性的孤立的個人,乃是歷史的產物,既非本來如此,也非永恆如此,必將被未來社會全面社會化的、聯合起來的個人所代替。只有到了未來社會,個人才能真正恢復自己與群體、社會之間的和諧關係,成為自由全面發展的、彼此和諧相處的個人。而這也只有通過社會革命消滅私有制才有可能。
其實,消除人與人的對抗、分裂,重建個人與群體、社會之間的和諧關係,既是馬克思青年時代的社會理想,也是他後來所從事的所有革命、理論活動的崇高目標,甚至是他畢生的最高理想。他通過自己的哲學、經濟學、歷史學研究,科學地說明了:在人類早期的原始社會中,個人是與自己的群體、社會和諧結合在一起的;後來隨著私有制的出現和社會勞動的異化,個人與群體、社會之間變成了敵對關係,個體與類、人與人之間是相互對立的,這種對立在資本主義社會中達到了頂點;隨著私有制、異化勞動的消滅,共產主義社會的到來,人類將重新實現個體與類、個人與群體、社會之間的和諧共存關係,個人將作為自由全面發展的、聯合起來的個人而存在。
我國當前已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個體與類、個人與社會之間,基本實現了和諧共存的關係,人民內部、個人與集體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也要看到,由於我國目前的生產力水平還不夠發達,遠未達到足以徹底消滅私有制、實行完全的公有制的程度,還必須在堅持公有制為主體的基本經濟制度的前提下,允許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以利於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大局。在這樣的社會條件下,個人與集體、社會之間還存在著某些利益不一致之處,人與人之間也難免存在利益矛盾、利益衝突。這就要求我們,要認真按照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構想,在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的同時,積極推動和諧社會建設,協調好不同利益群體的關係,努力維護社會公平與正義,建設一個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為共產主義社會徹底實現個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係,奠定堅實可靠的社會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