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辯證法》中的技術異化思想

2021-01-10 中國社會科學網

《自然辯證法》中論述了許多自然科學理論,卻未出現「技術」一詞。許多人據此認為,恩格斯不關心技術問題,其思想中也不包含技術哲學的因素。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恩格斯確有豐富的技術哲學思想,其思想的前瞻性尤其體現在他對技術異化的討論上。

「異化」一詞源於拉丁文alienatio,後轉譯成英文alienation,有疏遠、轉讓、分離、差異等義。在哲學層面,「異化」指在一定條件下,原本屬於事物自身的力量轉化為同自身相對立的、異己的力量。因此,基於「異化」範疇可將技術異化定義為:人們通過技術實踐創造出來的對象物,最終成為與人自身相對立的、異己的力量。在資本主義社會,技術已滲透到自然、社會及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恩格斯認為,對於生產行為後果的預見,在自然方面要比社會方面更為容易。因而,與馬克思不同的是,恩格斯更側重從自然層面剖析技術異化。

恩格斯肯定了技術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我們在最先進的工業國家中已經降服了自然力,迫使它為人們服務;這樣我們就無限地增加了生產,現在一個小孩所生產的東西,比以前的一百個成年人所生產的還要多。」但與此同時,他並沒有對技術異化帶來的負面效應視而不見。在《自然辯證法》中,恩格斯深入研究了技術與人、技術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指出人與自然本應處於動態平衡之中,然而技術的介入打破了這一平衡。尤其是在資本主義時代,人類出於眼前利益進行著無限度的技術實踐活動。恩格斯指出,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資本主義農業取得了巨大進步,農業上的不合理經營被科學技術的採用所取代,促進了農業的發展。但是,這種進步「不僅是掠奪勞動者的技巧的進步,而且是掠奪土地的技巧的進步,在一定時期內快速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進步,同時也是破壞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進步」。資本主義將科技成果運用於農業發展時所存在的問題顯而易見,資本家唯利是圖,不遵循土地肥力發展的客觀規律,長期使用化肥的結果是破壞了土壤本身,導致土壤板結,很難再生長植物。另外,農藥的大量使用,在使農作物免受病蟲害侵害的同時,也對人和生物產生了持久的毒化作用。一旦人類無限度的索取突破了自然界所能承受的底線,人類就會由生產實踐的主體變成被自然瘋狂報復的客體。當19世紀的絕大多數人還沉醉於技術帶來的豐厚回報時,恩格斯卻清醒地看到了來自自然界的報復。他在《自然辯證法》中寫道:「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了報復。」

恩格斯並未僅僅停留於對技術異化現象的揭示,而是由現象到本質,深入挖掘技術異化產生的根源。其中,人類自身認識水平的限制構成了技術異化的主觀原因,而技術的自然屬性及資本主義制度則構成了技術異化的客觀原因。儘管人類自始至終都是有目的、有計劃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但是由於認識水平的限制,人類根本無法完全掌握客觀自然規律以及準確預知一些技術應用的後果,因而就造成了技術異化。正如恩格斯描述的那樣,「當阿拉伯人學蒸餾酒精的時候,他們做夢也不會想到,他們由此而製造出來的東西成了使當時還沒有被發現的美洲的土著居民滅絕的主要工具之一」。恩格斯認為,特定時代諸多條件的限制以及自然自身的複雜性,決定了人們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只能停留於表層,而不能及時發現與準確預知技術應用產生的深遠影響。一方面,人類對自然規律的認識要受特定時代各種條件的限制(如當時科技發展水平等),所以不可能準確預知未來。恩格斯說:「我們只能在我們時代的條件下去認識,而且這些條件達到什麼程度,我們才能認識到什麼程度。」另一方面,自然本身的複雜性也給人類深入探究自然規律增加了難度。恩格斯指出,「因為在自然界中沒有孤立發生的東西。事物是互相作用的,並且在大多數情形下,正是忘記了這種多方面的運動和相互作用阻礙我們的自然科學家去看清最簡單的事物」。應當指出的是,恩格斯雖然對技術的不確定性表示擔憂,但是依然對技術進步持樂觀態度,提出了技術被調節的可能性,「就是在這領域中,我們也經過長期的、往往是痛苦的經驗,經過對歷史材料的比較和研究,漸漸學會了認清我們的生產活動在社會方面的間接的、較遠的影響,從而有可能控制和調節這些影響」。

技術雖然是人的產物,具有屬人性,但是任何技術的創造、發明及其應用所產生的後果都無法擺脫客觀自然規律的限制,因而具有自然屬性。恩格斯以物理學為例,指出正如功能在轉化過程中的消耗是必不可少的一樣,技術的自然屬性決定了技術使用的消極後果無法避免。即便是在未來的自由王國中,生產者能合理調節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能量轉化,也要付出的能量損耗。此外,在恩格斯看來,資本主義制度自身固有矛盾亦必然導致技術異化。確切地說,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滲入商品生產者的社會,商品生產規律就愈加成為競爭的強制規律,並對各個生產者發生作用。為了生產更多的交換產品,每一個單個生產企業都把改進機器、提高機器的生產能力作為自身的強制命令。技術進步推動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的程度不斷提高,而資本增殖對商品交換的強制要求導致不斷出現生產過剩、無序競爭、無產階級貧困、勞動人口相對過剩等問題。

恩格斯的技術思想從唯物史觀視域闡述了技術的定位,系統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形態下技術發展的悖論。當前,技術創新已成為驅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應按照恩格斯所指引的方向,找準技術在生產領域的定位,系統掌握技術進步與社會進步的關係,如此才能為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產實踐提供更好的支持作用。

(本文系泰山學者工程專項經費資助項目(TS201712038)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曲阜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王光明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自然辯證法》的當代意義
    自20世紀20年代在中國傳播以來,《自然辯證法》已經逐步從一部手稿發展成一門內容豐富的綜合性學科,涉及疆界已從自然觀、科技方法論、科技與社會(STS)擴展到現代西方科學哲學、技術哲學、科技社會學、科技倫理學、工程哲學等廣闊領域。然而,在自然辯證法的版圖愈來愈大之際,以西方範式為圭臬的科技哲學卻令人不安地不斷「蠶食」著經典自然辯證法領地,其研究距離恩格斯的基本精神越來越遠。
  • 論馬克思與弗洛姆異化思想的價值
    【內容摘要】馬克思的異化思想對於資本主義社會的局限性及其克服給予了深刻的唯物主義的理解。弗洛姆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思想家,他對現代資本主義社會進行了深刻的研究,批判並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性異化等問題,並基於此提出拯救人類社會的途徑。本文主要分析了弗洛姆和馬克思異化思想的主要內容及其價值。
  • 重溫經典:肖廣嶺導讀《自然辯證法》
    《資本論》的主要任務是揭示資本主義經濟的運動規律,進而揭示人類社會的辯證法;《自然辯證法》則力圖通過自然科學的發展揭示自然界的辯證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引用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的論斷,告誡人們,人類不要過分陶醉於對自然界的徵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正是對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關係思想,包括恩格斯《自然辯證法》關於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 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自然辯證法》導讀
    《資本論》的主要任務是揭示資本主義經濟的運動規律,進而揭示人類社會的辯證法;《自然辯證法》則力圖通過自然科學的發展揭示自然界的辯證法。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引用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的論斷,告誡人們,人類不要過分陶醉於對自然界的徵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正是對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關係思想,包括恩格斯《自然辯證法》關於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 「類本質異化」是馬克思早期的不成熟思想嗎
    內容提要:長期以來,國內理論界流行的觀點認為,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異化觀的第三個規定――「人的類本質與人相異化」,是應用費爾巴哈的「類本質異化」思想來考察私有制條件下人的生存狀況的產物,是《手稿》中的「不成熟思想」;他創立唯物史觀後,就根本拋棄了這一舊哲學思想,代之以唯物史觀的科學觀點。
  • 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教師閆宏秀「自然辯證法」新成果出版
    值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成立40周年之際,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教師閆宏秀(第二作者)「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研究讀本」叢書之一的《恩格斯<自然辯證法研究>讀本》由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
  • 【深度報導】「紀念恩格斯誕辰200周年:《自然辯證法》與現代科學...
    一、探索建立《自然辯證法》與現代科技的內在關聯 本次論壇的主旨是:探索建立《自然辯證法》與現代科技的內在關聯。 《自然辯證法通訊》胡志強主編認為,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思想中一個重要方面是在歷史和社會的框架下來理解人對自然的認識。這一理論洞見也為以于光遠等為代表的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者所繼承。
  • 馬克思哲學中的異化概念
    馬克思的思想受到了黑格爾、費爾巴哈、李嘉圖、聖西門、洛克的影響,並在龐大的理論體系當中,提煉出一個統一的思想框架,構造出社會分析和社會革命的思想體系。費爾巴哈在他的《基督教本質》一書中認為,人類而非上帝才是基本存在的。
  • 科技異化:人與自然關係異化的直接動因
    而人與自然關係的異化,表明的是人與自然的疏離、對立,甚至處於壓榨與被壓榨、徵服與被徵服的戰爭狀態。人和自然關係的異化就是指人與自然從同一走向對立。換一個角度說,人與自然關係異化的實質,就是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中自然被過度客體化、對象化,這不僅表現為在思維和意識中自然被視為一種被動的、呆滯的客體,也表現為在人的實踐活動中自然已被看作可以任意支配、任人宰割的被動對象。
  • 對於自然辯證法的逐步思考(step by step,基於對生命的新理解)
    對於自然辯證法的逐步思考(step by step,基於對生命的理解)自然辯證法≈物質辯證法+意識辯證法自然辯證法≈物質辯證法+意識辯證法*i自然≈物質+意識*i注意:以上表述,與「人體結構與功能的四元數矢量模型」密切相關(系列相關閱讀資料:飢餓源於菌群、菌心說學說、雙腦論模型、柔性辟穀技術、人和動物的共性和區別、和合思想與和合主義等)。世界是「二分(法)」的嗎?形上學?
  • 切忌權力「異化」
    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的思想理論界,曾經對「異化」問題展開過熱烈討論,當時的一個分歧之點,是社會主義社會究竟有沒有「異化」現象。一種觀點認為,「異化」現象是資本主義社會固有的,社會主義社會不存在「異化」現象;另一種觀點認為,社會主義社會仍然有「異化」現象。比如說,目前的腐敗問題,就是一個表現形式。兩種觀點尖銳對立,爭論實際上一直持續到現在。這個問題的癥結何在呢?
  • 我們如何看待異化?
    在沒有看到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之前,盧卡奇用「物化」的概念闡述了與馬克思異化思想相類似的觀點,即,現在的人們處於一種非我的生活狀態中,人們在生活中被異己的力量所支配,遠離自己的本性。大部分認為盧卡奇的物化與馬克思的異化是相同的,甚至說《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發現,更加證明了盧卡奇物化概念與馬克思異化思想的一致,二者互為證明。但實際上,這裡存在一個巨大的不同,即二者如何看待異化?01 真我生活的兩種思路盧卡奇認為異化了的生活,就不在是人的生活,人們應該堅決徹底的突破異化,改變異化的生活,回歸真我的生活。
  • 學術動態|江蘇省自然辯證法2019年年會暨「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
    2019年11月23日,江蘇省自然辯證法研究會2019年年會暨「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學術研討會在南京大學勝利召開。來自省內外的老中青少四代學人相聚金陵,圍繞會議主題進行研討。本次會議由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江蘇省自然辯證法研究會主辦,南京大學哲學系承辦。
  • 積極的"異化":人工智慧時代的"人的本質力量"
    這些都將對馬克思主義主體性哲學、異化理論和人學思想帶來極大的挑戰。馬克思說:「任何一個對象對我的意義都以我的感覺所及的程度為限。」①對人工智慧的理解和意義的把握隨著「我」的意識而更加自覺。異化概念貫穿馬克思思想進程的始終,被用來批判資本主義人的勞動成果成為統治自己的異己力量以及人成為非人的社會歷史性。而人工智慧時代,人到智能人的實現也是一種人到非人的「異化」過程。
  • 如何化解現代技術對人文的異化?
    現代技術支配著今日人們對「技術」的理解,今天的技術與人文話題,也更多的是從現代技術對人文的背離這個方面切入的。因此,我們需要討論現代技術對人文都有哪些背離?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背離?現代技術以其單一化、片面化和系統化特徵,而成為人文的一種巨大的異化力量。前面我們已經提過,人性的核心是自由,技術從根本上是成就和實現自由,使自由成為一種現實的力量。
  • 困境與出路:傳媒的現代異化及自身超越
    二是媒介的指導思想由維護社會效益轉向追逐商業利益。不僅西歐和美國如此,我國也不例外。三是受眾由公眾成為消費者。受眾的數量和質量成為媒體是否成功的標準。角色的變化相應引發傳媒功能、公信力等部分變異。傳媒異化的生存表現馬克思批判吸收了盧梭、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異化思想中的積極成果,建構了科學的、唯物的異化理論。
  • 尚傑:如何理解盧梭思想中的「自相矛盾」
    人是生而自由的,卻為何無處不在枷鎖中?法國哲學家盧梭的思想中的矛盾性,猶如一層迷霧籠罩在後世研究者眼前,也為他的思想賦予了持久的魅力。1712年6月28日,盧梭生於瑞士日內瓦一個貧苦家庭,沒有讀過書的盧梭,憑藉刻苦自學和異稟的天賦,成為法國啟蒙運動的先驅,世界歷史上最重要的哲學家。
  • 從異化到物化:馬克思的現代性社會關係批判
    馬克思將「絕對精神」置換成「人」具有重要意義,通過這一過程他實現了異化概念的具體化。馬克思把人的類本質設定為勞動,作為人的理想性本質。黑格爾對英國古典經濟學的深入研究構成其哲學體系的理論背景,盧卡奇在《青年黑格爾》中,重點考察了黑格爾耶拿時期的經濟學思想,認為黑格爾「是試圖認真地把握英國工業革命的唯一的德國思想家,也是古典英國經濟學的問題和哲學及辯證法之間建立聯繫的唯一的人」。
  • 什麼叫自然辯證法?其性質和研究對象是什麼?
    1、什麼叫自然辯證法?其性質和研究對象是什麼?答:自然辯證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學技術發展一般規律、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的科學,它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於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與活動進行哲學概括與總結的產物。
  • 《分歧者異類覺醒》,反烏託邦電影的異化
    反烏託邦電影是基於反烏託邦思想的,而反烏託邦的前身則是烏託邦。託馬斯的《烏託邦》和柏拉圖的《理想國》為人們描繪了未來的美好,引領人們為之奮鬥。但到了近代,工業文明進步神速,烏託邦卻依然遙不可及,反而是人類遭遇了更大的災難和危機,人們對烏託邦產生懷疑、乃至否定。馬爾庫塞就曾指出「技術進步=社會財富的增長=奴役的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