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辯證法》中論述了許多自然科學理論,卻未出現「技術」一詞。許多人據此認為,恩格斯不關心技術問題,其思想中也不包含技術哲學的因素。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恩格斯確有豐富的技術哲學思想,其思想的前瞻性尤其體現在他對技術異化的討論上。
「異化」一詞源於拉丁文alienatio,後轉譯成英文alienation,有疏遠、轉讓、分離、差異等義。在哲學層面,「異化」指在一定條件下,原本屬於事物自身的力量轉化為同自身相對立的、異己的力量。因此,基於「異化」範疇可將技術異化定義為:人們通過技術實踐創造出來的對象物,最終成為與人自身相對立的、異己的力量。在資本主義社會,技術已滲透到自然、社會及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恩格斯認為,對於生產行為後果的預見,在自然方面要比社會方面更為容易。因而,與馬克思不同的是,恩格斯更側重從自然層面剖析技術異化。
恩格斯肯定了技術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我們在最先進的工業國家中已經降服了自然力,迫使它為人們服務;這樣我們就無限地增加了生產,現在一個小孩所生產的東西,比以前的一百個成年人所生產的還要多。」但與此同時,他並沒有對技術異化帶來的負面效應視而不見。在《自然辯證法》中,恩格斯深入研究了技術與人、技術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指出人與自然本應處於動態平衡之中,然而技術的介入打破了這一平衡。尤其是在資本主義時代,人類出於眼前利益進行著無限度的技術實踐活動。恩格斯指出,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資本主義農業取得了巨大進步,農業上的不合理經營被科學技術的採用所取代,促進了農業的發展。但是,這種進步「不僅是掠奪勞動者的技巧的進步,而且是掠奪土地的技巧的進步,在一定時期內快速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進步,同時也是破壞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進步」。資本主義將科技成果運用於農業發展時所存在的問題顯而易見,資本家唯利是圖,不遵循土地肥力發展的客觀規律,長期使用化肥的結果是破壞了土壤本身,導致土壤板結,很難再生長植物。另外,農藥的大量使用,在使農作物免受病蟲害侵害的同時,也對人和生物產生了持久的毒化作用。一旦人類無限度的索取突破了自然界所能承受的底線,人類就會由生產實踐的主體變成被自然瘋狂報復的客體。當19世紀的絕大多數人還沉醉於技術帶來的豐厚回報時,恩格斯卻清醒地看到了來自自然界的報復。他在《自然辯證法》中寫道:「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了報復。」
恩格斯並未僅僅停留於對技術異化現象的揭示,而是由現象到本質,深入挖掘技術異化產生的根源。其中,人類自身認識水平的限制構成了技術異化的主觀原因,而技術的自然屬性及資本主義制度則構成了技術異化的客觀原因。儘管人類自始至終都是有目的、有計劃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但是由於認識水平的限制,人類根本無法完全掌握客觀自然規律以及準確預知一些技術應用的後果,因而就造成了技術異化。正如恩格斯描述的那樣,「當阿拉伯人學蒸餾酒精的時候,他們做夢也不會想到,他們由此而製造出來的東西成了使當時還沒有被發現的美洲的土著居民滅絕的主要工具之一」。恩格斯認為,特定時代諸多條件的限制以及自然自身的複雜性,決定了人們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只能停留於表層,而不能及時發現與準確預知技術應用產生的深遠影響。一方面,人類對自然規律的認識要受特定時代各種條件的限制(如當時科技發展水平等),所以不可能準確預知未來。恩格斯說:「我們只能在我們時代的條件下去認識,而且這些條件達到什麼程度,我們才能認識到什麼程度。」另一方面,自然本身的複雜性也給人類深入探究自然規律增加了難度。恩格斯指出,「因為在自然界中沒有孤立發生的東西。事物是互相作用的,並且在大多數情形下,正是忘記了這種多方面的運動和相互作用阻礙我們的自然科學家去看清最簡單的事物」。應當指出的是,恩格斯雖然對技術的不確定性表示擔憂,但是依然對技術進步持樂觀態度,提出了技術被調節的可能性,「就是在這領域中,我們也經過長期的、往往是痛苦的經驗,經過對歷史材料的比較和研究,漸漸學會了認清我們的生產活動在社會方面的間接的、較遠的影響,從而有可能控制和調節這些影響」。
技術雖然是人的產物,具有屬人性,但是任何技術的創造、發明及其應用所產生的後果都無法擺脫客觀自然規律的限制,因而具有自然屬性。恩格斯以物理學為例,指出正如功能在轉化過程中的消耗是必不可少的一樣,技術的自然屬性決定了技術使用的消極後果無法避免。即便是在未來的自由王國中,生產者能合理調節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能量轉化,也要付出的能量損耗。此外,在恩格斯看來,資本主義制度自身固有矛盾亦必然導致技術異化。確切地說,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滲入商品生產者的社會,商品生產規律就愈加成為競爭的強制規律,並對各個生產者發生作用。為了生產更多的交換產品,每一個單個生產企業都把改進機器、提高機器的生產能力作為自身的強制命令。技術進步推動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的程度不斷提高,而資本增殖對商品交換的強制要求導致不斷出現生產過剩、無序競爭、無產階級貧困、勞動人口相對過剩等問題。
恩格斯的技術思想從唯物史觀視域闡述了技術的定位,系統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形態下技術發展的悖論。當前,技術創新已成為驅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應按照恩格斯所指引的方向,找準技術在生產領域的定位,系統掌握技術進步與社會進步的關係,如此才能為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產實踐提供更好的支持作用。
(本文系泰山學者工程專項經費資助項目(TS201712038)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曲阜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王光明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