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傑:如何理解盧梭思想中的「自相矛盾」

2021-01-11 澎湃新聞

人是生而自由的,卻為何無處不在枷鎖中?法國哲學家盧梭的思想中的矛盾性,猶如一層迷霧籠罩在後世研究者眼前,也為他的思想賦予了持久的魅力。

1712年6月28日,盧梭生於瑞士日內瓦一個貧苦家庭,沒有讀過書的盧梭,憑藉刻苦自學和異稟的天賦,成為法國啟蒙運動的先驅,世界歷史上最重要的哲學家。6月28日是盧梭誕辰 307 周年,華夏出版社推出英國作家尼古拉斯·登特的評傳《盧梭》,並邀請法國哲學專家、中國社科院的研究員尚傑,為讀者分享他研究盧梭思想的所得。

盧梭思想充滿了爆發性的靈感,在世時就在諸多的同代思想家中凸顯其異樣的存在,在時間之河的激蕩中,又對後世產生了異乎尋常的影響:其道德情操論震撼了康德;社會對個人的疏離-異化概念被馬克思採納;《社會契約論》被一度認為是直接導致法國大革命的理論基礎,《人權宣言》、美國的《獨立宣言》的基本原則與民主共和的思想,早在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就有提及;其寫作風格影響到了法國的思想方式與文藝創作理念、使得法國大陸成為獨特的文化高地。

盧梭思想為何能經久不衰?在尚傑看來,不能把盧梭的思想歸結為某種立場、某個清晰明白的觀念,「因為盧梭不是這樣的人」。如果他是這樣的人,那麼他就會成為一個過時的思想家。盧梭思想的過人之處,在於他思想的細節中有許多非常微妙的精神,這些精神是在暗處,「不是他不想說明白,而是他怎麼也說不明白,正因為如此,他才永遠不會過時」。盧梭思想的意義在於,他能洞察到人性的深處,那個變化多端的無底深淵。

尚傑分享如何理解盧梭的「矛盾性」

盧梭思想沒有統一立場

作為一個300多年前的歷史人物,盧梭仍對今天人類精神文明的政治、道德、法律等領域產生持續影響。尚傑認為,書齋裡的學者也能對社會有如此貢獻,盧梭當之無愧可被稱為知識分子第一人。

盧梭一生的著作並不多,但每一本著作都在該領域奠定其不可撼動的地位,但要理解盧梭卻並非易事,其思想中的矛盾之處,如一層迷霧,籠罩在後世人眼前。他似乎與我們如影隨形,我們卻又無法徹底走近他。

尚傑說,兩百多年來,對盧梭的研究文獻汗牛充棟,但是絕大多數的研究者都預設了一個前提:盧梭有一個統一的思想立場,他們一定要把盧梭的思想統一起來。這樣的研究方式存在著誤區,並非研究者們文獻看得不夠,而是因為盧梭本人就反對這樣一種思想:刀槍不入的這樣一種體系。

對盧梭之謎的爭論,直到現在還無休無止。這些爭論的原因,往往在於要使盧梭的思想變得清晰起來,還原出某一種統一的立場,但這就遠離了原汁原味的盧梭。

尚傑認為,要解開盧梭之謎,先重新審視盧梭的「自相矛盾」。

通常,我們所謂的「矛盾」,或者說黑格爾那樣的辯證法,是一種對立統一的立場,它按照概念對立的方式思維,比如肯定與否定、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進步與蒙昧,這些矛盾的雙方有一方是起主導作用的,是進步與文明的,它朝向未來的理想社會。

但這不是盧梭的本意。

盧梭理解的「自相矛盾」,它相當於「圓的正方形」,既是圓形,又是正方形。「比如海德格爾,他是一個納粹分子,這是真的,證據確鑿,但他同時又是一個偉大哲學家。他同時是納粹和天才哲學家,這兩者都是真的,相當於『圓的正方形』,而不要說什麼『以圓形為主』或者『以正方形為主』。」尚傑說。

盧梭的這種「自相矛盾」思想,也貫穿在他的私人生活中。從世俗的觀點看,他的很多行為是不道德的,他從小就偷東西、他撒謊、他在《懺悔錄》中細緻入微地描述了他與華倫夫人的愛情,動人心魄,但是後來他對落魄窮困的華倫夫人很冷淡,尤其是他把自己的5個孩子送到孤兒院。有很多研究者據此認為,盧梭是一個自私虛偽的人,進而貶低盧梭作品的價值。但尚傑認為,這種看法是站不住腳的,忽略了人性的複雜性。

「盧梭之謎,恰恰就在於他是自相矛盾的,他的智慧主要不體現在他的智力,而在於他的心靈高度敏感,他用心靈思考,頭腦的思考服從心靈。」尚傑說,在盧梭那裡,感情的力量高於智力,「首先是愛人類,哲學智慧是愛出來的」。

盧梭曾經說過,「我的感受就是我的判斷,我既是判斷者又是當事人,我怎麼會錯呢?」尚傑反問:「盧梭這段話屬於哲學還是文學?我說它既是哲學又是文學,這又是典型的盧梭式的雄辯,就是說把感情和思想融合在一起說,其中沒有任何刻意和做作,他說的非常樸素。」

尚傑說,盧梭式的雄辯,既讓人信服,又易讓人誤解,他舉例說,當盧梭討論對立的觀點時,對兩者都談得非常雄辯,都令人信服。「比如『人是生而自由的,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來自造物主的東西,本來都是好的,但是一旦到了人的手裡,就全都變壞了。』這是典型的盧梭式的雄辯方式,它既是描述也是分析,具有強烈的思想感情力量、愛的力量、道德的力量,不完全出自智力,這明顯區別於康德和黑格爾這樣的思辨哲學家。」

「異化」給人類以永久幸福

尚傑說,理解盧梭的主要難點,在於他對自相矛盾持一種肯定的態度,他返回心理的事實,而這個事實是由盧梭獨特的思想激情引導的,在弄清楚這些問題之後,就需要更容易理解盧梭哲學的一個最為關鍵的概念:異化(aliénation)。在某種意義上,理解了「異化」概念,就等於擁有了打開盧梭全部思想迷宮的鑰匙。

盧梭曾經這樣說,人們只有從他的作品而不是社交生活中,才能真正了解他,這是因為在人面前,他是靦腆害羞的,任性、說話不得體,從休謨的回憶錄中可以看出盧梭多麼難以相處,他疑心非常重,朋友們要是經常去看望他,他會抱怨打擾了他的正常生活;要是不看望他,他又抱怨朋友們不關心他。

從日常生活中,根本看不出盧梭是一個偉大的人,有人說盧梭很令人討厭,也有人說盧梭很可憐。盧梭的偉業在於他的作品之中,也就是他的寫作生涯。但是,盧梭在自己的著作中貶低文字,他認為與活生生的口語相比,文字遠離了現實生活,文字是一種墮落,文字有利於統治人。盧梭由此引出一個發現:文字的表達是一種異化現象。

盧梭認為,識字之後,人就變得不天真了,他甚至在《愛彌兒》中說,小孩子12歲之前都不要學習認字,因為文字教會人說謊。他意思是,與口語相比,用文字說謊更為方便,因為文字是躲在人背後的,當面說謊容易被發現,但是要檢測文字在撒謊,就困難得多。

但是,另一方面,盧梭是以異化的方式從事寫作,最為典型通俗的例子,在《懺悔錄》裡他生動描寫了人類的一種新感情方式,就是後來被文學史稱為浪漫主義的感情,有人稱它是「愛情原理」,或「思念原理」。

「也就是說,只有所愛的人不在現場的情形下,才會感到多麼愛對方。如果成天守在一起,愛的強烈程度就會淡化。盧梭是這樣描寫的:他親吻華倫夫人走過的地板、碰過的窗簾,這使他成為一個瘋狂的人。至於盧梭是否真的這樣做過,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這裡發明了一種新的感情方式,他說這種方式使他成為一個快樂得要死的人。」尚傑說。

尚傑認為,這裡發生了原始感情的置換,或者說代替。「在某種意義上,它相似於用文字代替現實生活,當代人很少寫情書了,或者說不會寫了,但是在盧梭時代,甚至在40年前,情書是表達愛情的重要方式,它是直接交往不可取代的。」

但是,用情書代替愛情,是非常危險的,我們知道文字會撒謊。但是,盧梭在這裡說的,與其說是道德問題,不如說是一切置換或者替換現象本身的危險性。盧梭在這裡所揭示的現象,具有普遍意義,替換、置換,或者說交換,也是人類經濟生活的基本原則。

尚傑認為,置換是一種瘋狂,也可以叫做「思想的激情」,它既是危險的又是積極的,置換是一種發現與發明的過程。

以愛情為例,什麼是愛情呢?「有人說根本就不存在愛情這種東西,這麼說的人,肯定沒有哲學頭腦。為什麼呢?因為說這種話的人,頭腦裡已經對『愛情』有一個固定說法了。但是,按照盧梭描述的浪漫主義原理,我們可以把愛情描述為一種真實的幻覺。它既是真實的同時又是一種幻覺,就像我以上說的『圓的正方形』——就是說,它形不成一個單純的意思,它有拐彎抹角的、厚重的複雜意思,其中的眾多意思之間是相互衝突的,正是這些衝突才使人感到一種高難度的幸福。」

尚傑認為,我們精神生活所擁抱的,一方面是物質生活,另一方面,也是更為重要的方面,其實是物質因素所產生的精神幻覺,它是以多餘、剩餘的形式體現出來的,也就是盧梭所謂「危險的增補性」。這裡所謂「危險」指的是它是某種置換,以至於真實的對象可以不在現場。它所增補的東西既是虛幻的又是真實的,這種現象,用當今的哲學術語,叫做「後真實」,也就是虛擬、虛幻,它被用來概括當今的網絡時代。盧梭所處的時代當然沒有網際網路,但是他通過自身的感受,描述了類似現象。

尚傑說,我們讀盧梭的書,會發現他很少用「正確」與「錯誤」這樣的字眼描述他的思想。他所謂講真話不是指講正確的話,要把真與真理區別開來。「他所謂真,指的是一種思想的衝勁,仿佛是一口氣從內心裡噴出來的。這種衝勁,甚至也包括他不得已為了掩飾某種東西而說了假話,他虛構了某種思想感情的場景,他不像黑格爾那樣只用概念去思維,他總是描述某種場景,這些場景既是感情的又是思想的。」

最後,尚傑澄清了關鍵事實,即盧梭的本意,並非批判異化現象,返回美好的原始狀態;盧梭的偉大之處,在於他揭示出異化現象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他的快樂來自於他享受這種異化。不僅如此,正是異化現象,給人類以永久的幸福。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群星思想(12)德國現象學是如何被超越的:當代歐洲哲學的法國性
    尚傑由此談到關於思想的原創性本身與思想的激情問題,即關於思想的純粹性與日常生活世界的關係問題,並以此試圖進一步說明當代法國哲學如何區別於德國哲學傳統。尚傑指出,這種將私人性體驗與思想聯繫起來的思考風格不僅為德希達所有,也是當代法國哲學的特色。把人還原為個人,把個人還原為私人,把私人還原為親自性,把親自性還原為切己性和不可置換性,那麼就導致某種神秘性。
  • 盧梭精華思想名句20個,多讀踐行,開啟全新自我
    讓·雅克·盧梭是十八世紀法國偉大的政治家,文學家,哲學家,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的創始人。在《愛彌兒》一書中,他提出了自然主義教育思想,主張教育應該順應人的自然發展,遵從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盧梭的思想究竟如何呢?他的自然主義觀點為何一直受到中國讀者的喜愛呢?哲學詩畫為你精選了20個思想名句,多讀踐行,開啟全新自我!1.人世間最大的幸福莫過於既有愛情又愛的純潔無暇。2.成功的秘密在於永不改變既定之目標。
  • ...領域的文本中介:福柯《<盧梭評斷讓·雅克>導言》中的作者問題
    [1]可是,值得注意之處在於,這些論述並未藉助結構主義思想來表述和思考問題,即便存在著一些類似於結構主義者的論點和表述,其內在的問題意識卻並不來自於結構主義詩學,而是發端於福柯對文學語言的獨特理解。 福柯指出,自19世紀末開始,有兩種思想路徑對人們理解夢境的理論有著重要的幫助。第一種思路來自於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指出,夢境是人們對現實生活中被壓抑的欲望的滿足。夢由一系列形象構成,這些形象就是對人慾望的真實含義的壓抑,弗洛伊德把這種壓抑稱為「凝縮(condensation)」。
  • 歐洲文明史:盧梭與康德
    盧梭雖然是個18世紀法語意義上的哲人,是從人的情感來推斷人類範圍以外的事實這派思想體系的創始者,還是那種與傳統君主專制相反的偽民主獨裁的政治哲學的發明人,卻不是現在所說的「哲學家」那種人。盧梭(1712~1778)生於日內瓦,受的是正統加爾文派信徒的教育。
  • 抒情植物學:從盧梭、歌德到浪漫主義
    然後,康德還指出,自然界中的動物和植物自身有著「美」的形式,所有的人在對它們進行鑑賞判斷時,會跳出前述這種「認知」的態度,不再試圖追問「這是什麼」,而是從中感知自由。總之,在康德那裡,對自然的概念理解和審美理解似乎是有差別的。藥物學家不會像畫家那樣去捕捉花草在不同光線下的明豔色彩,攝影師也不會像哲學家那樣試圖從千差萬別的葉子當中找出「一般規律」來。
  • 「自相矛盾」有兩種,分清楚才能理解辯證法
    在學哲學時,要理解辯證法,也會遇到這個問題。自相矛盾的事物,為什麼能放到一起呢?要理解和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分清楚兩種矛盾概念:一種是形式邏輯的矛盾,一種是辯證邏輯的矛盾。形式邏輯的矛盾關於形式邏輯的矛盾,最耳熟能詳的例子就是韓非子那個「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故事說:一個在大街上賣兵器的楚國人說:「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意思是說,他的盾堅硬無比,什麼利器也刺不破它;接著他又說,他的矛鋒利無比,任何東西都能刺破。
  • 與伏爾泰齊名的法國哲學家,盧梭這十句名言,句句精品,值得收藏
    18世紀,盧梭與伏爾泰齊名,兩個人之間的恩怨也是那個時代的一段佳話。起初盧梭非常仰望伏爾泰,畢竟後者是前輩,思想更加成熟。但由於出身有差異,再加上隨著時間的推移,盧梭的思想愈發成熟,社會矛盾日益激化,盧梭開始反對伏爾泰思想,逐漸二人的矛盾開始激化。從盧梭發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開始,與伏爾泰的矛盾不得不公開化。
  • 教育遵循自然思想總結
    這個思路吸引了誇美紐斯、盧梭、裴斯泰洛齊、福祿培爾、第斯多惠等許多近代自然主義教育家的全部理論興趣,使他們不斷地變換角度,展開無窮無盡的探索。正是這個新問題為西方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確立了基本的觀念和思想方向,構成了近代教育思想的主流。
  • 動漫裡思想深刻的句子,憧憬是距離理解最遙遠的感情——《死神》
    不是動漫和遊戲的思想非常深刻,以至於書裡提及甚少。是你看的名著太少了。而且,你的動漫也看少了。那一天,人類終於回想起,曾一度被巨人支配的恐怖,和被囚禁於鳥籠中的那份屈辱。哲學&政治&社會學&經濟學&心理學《論道德的譜系 善惡之彼岸》 尼採《悲劇的誕生》 尼採《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尼採《論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礎》 盧梭
  • 一本書讀懂50部哲學經典|讓-雅克·盧梭《社會契約論》
    盧梭在我們將要一起閱讀的《社會契約論》中,進一步推進霍布斯的觀點,將其提升為近代社會、近代國家正當性的原理。《社會契約論》作為社會契約說的總論,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越是重要的著作,就越會有各種各樣的解讀和評價。《社會契約論》也是如此。《社會契約論》一方面被認為是影響法國大革命、為人民主權及民族主義奠基的重要作品,另一方又被批判為恐怖政治和法西斯的思想來源。
  • 思想的時代——牛頓、洛克的思想及其生成
    「萬有引力定律」靈感的蘋果樹 在英國思想史上,17世紀後半期是近代思想生成和思想巨人輩出的時代。在這個意義上,牛頓成為歐洲啟蒙思想的啟迪者和啟蒙運動事實上的發起人。愛因斯坦評論牛頓道:「在他以前和以後都沒有人能像他那樣決定著思想、研究和實踐的方向。」 《政府論》和《人類理解論》是洛克的主要作品,前者的開創性貢獻主要集中在政治思想領域,後者的開創性貢獻主要集中在認識論領域。
  • 盧梭的回答很刺耳,警醒世人
    不妨跟著我們一起來讀一下盧梭的語錄,盧梭的回答很刺耳,警醒世人!文字如下:人之所以合群,是由於他的身體柔弱;我們之所以心愛人類,是由於我們有共同的苦難;如果我們不是人,我們對人類便沒有任何責任了。對人的依賴,就是力量不足的表徵:如果每一個人都不需要別人的幫助,我們就根本不想同人聯合了。
  • 羅素|盧梭經典語錄,盧梭名言名句摘抄大全
    —— 盧梭2、信心,毅力,勇氣三者具備,則天下沒有做不成的事。時間是單行道,過去了,回不來。要快樂,要開朗,要堅韌,要溫暖,對人要真誠。3、每顆珍珠原本都是一粒沙子,但並不是每一粒沙子都能成為一顆珍珠。人生是一杯酒,人生是一聲號角,人生是進軍的戰鼓。
  • 講座|如何理解全球政治中「例外狀態」的「常態化」趨勢?
    ,結合當代世界正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深入探討「例外狀態」如何反映在現實的日常生活中。在政治哲學的思辨傳統中,「例外狀態」指涉一種在法秩序的形成或施行過程中所衍生的「慣例」:在此,通過現有法律與規範在某種程度或方面的懸置,「具體的例外」或被認為在法律框架的內部獲得授權,或被認為立足於一種「法律」與「政治現實」之間的真空區域。在當今全球政治的視野下,「例外狀態」或已顯現出某種「常態化」的傾向,應如何去理解這一趨勢?
  • 《哲學思考:思想史上的偉大論辯》:閱讀偉大的書籍
    如果我們想要學會哲學地思考,除了小心翼翼地走過那些偉大思想家們在書中鋪就的思考之路之外,沒有更好的辦法。我當然可以試著給出更多的解釋,但這樣做並不明智。要闡釋得更好,遠勝於此的辦法則是去重走我過去卅載的教學中所走的路:打開一本書,用我自己的方式消化(講授)它;嘗試追溯或者重構作者得出解釋的思維過程,並儘可能地清晰明了;請其他人(學生)來做這件事。這正是本書其他章節要做的。
  • 彭姍姍 (思想史研究室)_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目前任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思想史研究室,助理研究員。 學術研究方向為中國近代思想史、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政治工具主義的內在張力:胡適對杜威政治哲學的理解與闡釋》,《廣東社會科學》2015年第2期 (15千字);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
  • 人權和公民權二分法的思想源流與規範演變
    (26)因此,1789年宣言中的人權表述代表了普遍化的古典自由主義及其對法國國情的切實回應。  就共和主義的基本脈絡來看,法國近代啟蒙思想家如孟德斯鳩、盧梭等顯然是最主要的代表。尤其是盧梭,通過公民、人民、主權等一系列理想概念,將人民共和國的政治理念推演到了極致。而1789年宣言將「公民的」與「人的」並列,並且在條文中大量表述公民的權利乃至公民的義務,無疑都是法國式共和主義的體現。
  • 法國最美小鎮,藏著全歐洲最純淨的湖泊,盧梭在這裡度過12年
    今天跟大家分享法國最美小鎮,這裡還藏著全歐洲最純淨的湖泊,盧梭在這裡度過了12年的美好時光,它就是法國的安納西小鎮。安納西是法國東南部小城,位於羅納-阿爾卑斯大區的上薩瓦省,日內瓦以南35千米。它依山傍水,背靠阿爾卑斯山,南面安納西湖。 阿爾卑斯山融雪形成的湖泊、穿城而過的運河、青黛色的遠山,以及近處的綠樹繁花,構成了一幅世外桃源般的美景。
  • 物理學中的十大著名思想實驗
    在物理學中,有一類特殊的實驗:它們不需要購置昂貴的儀器,不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需要的只是有邏輯的大腦;而這種實驗卻可以挑戰前人的結論,建立新的理論,甚至引發人們對世界認識的重新思考。這種實驗就是傳說中的思想實驗。
  • 文化在思想中的位置
    很多書用高深的理論進行了比較客觀全面的描述,結合各方文化儘量用簡略的語言來談下如何理解的文化在思想中的位置,存在於當今市場經濟和高速經濟發展的社會,文化與生存共處的思維邏輯。悟「道」,每個人理解不同,中國文字是意向文字,文化也有每個人各自的理解,每個人結合自己對其理解的思想角度、深度、廣度都不一樣,這是與國外文化最大的不同,宏觀的道懂了,微觀的道只有自己悟才理解的透徹,體會的深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