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植物學:從盧梭、歌德到浪漫主義

2020-11-28 澎湃新聞

微信ID:sanlianshutong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盧梭會認為,個體的內在靈魂深度決定著他對自然界的把握,但他要獲得這種深度,首先要能夠去面對自然界。但是,對於歌德之後的浪漫主義者來說,「認識世界」或者說認識自然失去了其昔日的意義,相應地,「認識你自己」則成為了唯一的方向。在德意志浪漫派的代表諾瓦利斯和施勒格爾看來,自然科學只是為了給他們心中營造的詩性宇宙神話提供一份面向世俗的永久證明而已。這也是他們專研生物學、物理學、礦物學的根本動機。

*文章節選自《古典與青年:理論時代的經典閱讀》(馮慶 著 三聯書店2019-9)。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在文末留言

[法]亨利·盧梭 《夢》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藏

抒情植物學

從盧梭、歌德到浪漫主義

文 | 馮慶

1790年,康德晚年代表作《判斷力批判》橫空出世,引起了學問界極大反響。在其中,康德提出了如下的判斷:

花朵是自由的自然美。一朵花應當是一種什麼東西,除了植物學家之外任何其他人是很難知道的;就連這位認識到花是植物的受精器官的植物學家,當他通過鑑賞來對此作判斷時,他也決不會考慮到這一自然目的。……許多鳥類(鸚鵡、蜂鳥、天堂鳥),不少的海洋貝類自身是美的,這些美不應歸於任何按照概念在其目的上被規定了的對象,而是自由地自身使人喜歡的。所以希臘式的線描,用於鑲嵌或糊牆紙的卷葉飾等等,自身並沒有什麼含義:它們不表現什麼,不表示任何在某個確定概念之下的客體,並且是自由的美。

這段話當中講述了兩個道理。首先,康德認為,人對自然的把握可以通過兩種方式,一是追問「這是什麼」,然後將具體的自然事物賦予概念,使之成為一種確切的知識;植物學家對植物進行科學研究時,就採用這種態度。然後,康德還指出,自然界中的動物和植物自身有著「美」的形式,所有的人在對它們進行鑑賞判斷時,會跳出前述這種「認知」的態度,不再試圖追問「這是什麼」,而是從中感知自由。總之,在康德那裡,對自然的概念理解和審美理解似乎是有差別的。藥物學家不會像畫家那樣去捕捉花草在不同光線下的明豔色彩,攝影師也不會像哲學家那樣試圖從千差萬別的葉子當中找出「一般規律」來。

植物學家林奈的標誌植物「林奈花」,原名「雙生花」

康德這裡所指的對植物的「鑑賞」是審美的、無目的的。在這種「鑑賞」中,人會把握到自己的「自由」。這種見解或許和他曾經廢寢忘食閱讀的盧梭的思想有關。在《愛彌兒》裡,盧梭呼籲一種親近鄉野自然的青少年教育:「城市是坑陷人類的深淵……能夠更新人類的,往往是鄉村。」在他後期生涯的代表作《孤獨漫步者的遐想》裡,盧梭講述了他在經歷了文明社會中種種爾虞我詐之後逐漸走向孤獨避世的心路歷程。遭受了宗教與政治上的迫害,盧梭開始對人的集體生活產生懷疑: 「我離群索居比和他們在一起生活要幸福百倍。」他開始將更多的注意力投向自己內心的深度,「我將把我的餘生用來研究我自己……」同時,他的步伐則不斷邁向毫無掩飾地向他敞開的大自然,在看到田野間作物凋零的悽涼景象時,他開始傷悼自己年華早逝:「精神仍然飾有幾朵小花,不過已因憂傷而凋謝、因煩惱而枯萎了。」顯然,盧梭在自身的命運與自然的興衰之間找到了必然的關聯。在自然界中詩意徜徉,孤獨沉思,這種生活的目的是「認識自己」;正是在認識自我的心路歷程中,盧梭不斷撥開文明的塵埃,讓真誠的靈魂直接面向真實的自然,從中找到了一種全新的內在自由。康德正是有感於盧梭的經歷,渴望將這種「遐想」理論化為「審美」,普及給每一個人。

在《孤獨漫步者的遐想》第七章裡,盧梭用興奮的筆墨講述了他沉迷於植物學的經歷:儘管他年事已高、記憶力衰退,但還是具有「認識世上所有的植物」的狂熱情感。他把這當作一種自娛自樂的消遣,在其中獲得神秘且純真的美好體驗:「沉思者的心靈越敏感,就越能投入因自然的和諧而產生的心醉神迷的境界。……一切個別的事物他都視而不見;任何事物,他只能從整體上去看、去感受。」在山林之間徘徊遊蕩,把感官投向繽紛多彩的植物,是一種「眼睛的休憩」,因為「大自然從來不騙人……」,相反,「人是騙子」,除了從藥物學的自私功利的角度打量植物之外,沒有別的本事,也沒有品位。植物引起人的好奇心,卻又不讓人肆意去為它們建構體系,它們總是用新的種類打破體系,就像大地總是用它們的自然湧現來打掃人類那滿是塵埃的心靈。在自然面前,人類探挖礦物、解剖動物、修築工廠的功利機心顯得十分做作可笑。

「植物學」是啟蒙時代的顯學,盧梭表面上表達對「植物學」的熱衷,又在字裡行間攻擊這種學問只知道對植物進行僵化的分類,以便讓上天播下的種子為人類自己的肉體和利益服務。顯然,盧梭所說的植物學,與作為一門科學的植物學完全不同,其目的不是為了讓自然為人類服務,而是讓人的靈魂在與植物的親近中自我淨化:

爛漫的鮮花、繽紛的草地、清新的綠陰、小溪流水、灌木樹叢、青翠的草木,你們來幫我洗淨已被這些醜陋的東西玷汙的想像力吧!我那顆對一切劇烈波動已經冷漠的心,今後只有敏感的事物才能觸動它;我只剩下一點感覺了,塵世的痛苦或歡樂,只有通過這點感覺才能傳遞給我。我被身邊這些令人愉快的事物吸引了,我對它們仔細觀察、慢慢思考、一一比較,終於學會了把它們分類。就這樣,我自然也成了植物學家,成了研究大自然的植物學家,其目的只是為了不斷找出熱愛大自然的新的理由。

盧梭的靈魂淨化學只為他自己準備,就像他的孤獨只有他自己能懂得一樣。康德將這種面向自然時的自我沉醉視為一種形式上的「審美」,試圖讓這種鑑賞的判斷力變成人們普遍的能力,看來似乎走得太遠。

波斯古籍中的植物,大英博物館藏

受到盧梭的啟迪,熱衷於沉浸在「植物學」當中的敏感心靈越來越多。在《判斷力批判》出版的同時,正當壯年、業已揚名於世的大詩人歌德寫作了《植物的變形》一文,在其中大談植物的發育和變異,並著重強調植物的所有變化都是「同一種器官在各種不同條件下、各種變化的形態下完全按照自然的規定而發生的」。葉子伸展,又收縮為花萼,最後變為果實,就是一個證據。顯然,歌德的「植物學」可以稱得上是一種科學,有著強烈的觀察目的、進程推理和概念歸納。但這種學說又和當時的主流植物學、博物學有著顯著的差異。

啟蒙時期的博物學大多繼承了古代的種屬分類學說,試圖對動植物進行類型化的命名,由此來顯示其生成的基本規律。在許多博物學家看來,這種規律是在某種神聖力量的幹預下形成的,而非基於自然的演變。一個世紀之前的約翰·雷就曾提出與歌德的形態學不同的觀點:「這裡似乎必然存在著某種有智慧的『塑造力』……植物種子的子葉結構也極為奇特,誰也不會相信物質的運動能產生這種效果……」言下之意,植物的形態並非自然變化形成的,而是上帝在世間的神聖「經綸」造就的。在這種帶有神學色彩的立論基礎上,物種之間在「存在之鏈」上的等級秩序也就隨之得到確定。博物學的集大成者布封就曾認為:

我們可以合理合法地把自己排在大自然中的第一位。我們應該將動物排在第二位,把植物排在第三位,把礦物排在最後一位……人有思想,因此他便成了根本沒有思想的所有生物的主宰。……是無生命物質的主宰……是植物的主宰……是動物的主宰……人通過社會來完善自己的理性,鍛鍊自己的思維,聚集自己的力量。

相較之下,歌德的植物變形學較多地跳出這種層級劃分,更加重視每一種單獨植物在演化過程中的變動過程。這與以布封、林奈為代表的啟蒙主義主流學說截然有別,卻事實上影響了許多後繼者,尤其是浪漫主義者們開闢「自然哲學」:他們竭力超出啟蒙主義植物學的人為分類標準,試圖通過訴諸長期帶有「同情」的觀察和置身自然界中的生活體驗,來體驗植物的真正「自然類別」;為了抓住植物和植物之間的親緣關係,探索其背後的演變規律,這就需要一種歷史的乃至哲學目的論的視野。有學者則注意到,這種浪漫主義的植物學更容易獲得女性的青睞。

[英]託馬斯·庚斯博羅 《安德魯斯夫婦像》

歌德一度迫切渴望自己的理論得到科學界的認同,卻總是獲得曖昧的回應。到了晚年,歌德開始懷疑自己早年提出的植物變形學是否具有科學性。1817年,他發牢騷說:「半個多世紀以來人們都當我是個詩人……但其實我兢兢業業、默默無聞地投身其中的乃是自然……人們大都不知道我一直充滿熱情地從事著嚴肅規範的研究……」由此可以看出,歌德對自己的植物科學家身份其實並不自信。其實,歌德的植物學觀察本質上提供的,乃是一種現代人朝向內部的靈魂修習方式。只要理解了他的抒情詩人和思想家身份,我們就能給予他的「植物學」以公允的評價。

歌德一生的思想較多受到他的老師赫爾德影響,而赫爾德的思想則受惠於盧梭。這三人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格外重視憑藉理性之外的能力,比如感性和激情,對世界進行把握。盧梭相信,自然的人性能夠在豐富的觀看過程中展開最自由的遐想,從中明確自己在世界當中的確切位置。赫爾德認為,人具有一種天然的「通感」,能夠通過積極的感官活動將自然萬物的活力納入自身,促進語言和理性的發展。歌德在盧梭的孤獨遐想中發現了強烈的抒情因素:人能夠在內心通過直面生活而認識自我;「存在」的體驗就是「自然」的體會和對「自由」的渴求彼此作用、分享力量的過程,是人生至樂的源泉。此外,歌德也繼承了赫爾德的「狂飆突進」理想,認為敏感的詩人「天才」應當積極調動情感,參與到對自我和外間世界的實踐把握和創造當中;唯有通過「創造」,生活的進步才能獲得驗證。

狩野光信 《開花的樹 木四季》 溫祚寺藏

通過對盧梭和赫爾德思想的綜合,歌德最終發展出了一種「泛神論」,將宇宙解釋為不斷生成湧現的力量浪潮,將人視為對這種浪潮中蘊藏的種種信息的感性接受者和翻譯者。人認識自然的過程也就是認識自己、進而重新創造自己的過程。在這種「泛神論」基礎上,相比以往概念化、形式化的植物學研究,歌德式的「植物學」更為重視「時間」與「過程」,並且強調觀察者在「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可以說,歌德在他親身參與科學觀察的行動當中不斷實踐著他自己倡導的嶄新的現代詩性生活方式。我們可以在《發現》一詩中看到歌德的這種自然泛神論:

我在樹林裡/茫然漫遊,/我的思想裡/無所尋求。

我看到蔭處/小花一棵,/好像是明星,/又像明眸。

我想採下它,/它婉言道:/難道採下,/讓我枯掉?

我於是把它/連根拔起,/帶回家中去,/放在園裡。

揀了個幽處,/把它種下;/它長出新枝,/繼續開花。

樹林中的「漫遊者」意象顯然與盧梭有關係。「無所尋求」

則顯得像是康德所說的「無目的」,又像是盧梭的「植物學」態度。在對待「小花」時,漫遊者將其視為星辰與眼眸,顯然是賦予了植物一種與其他自然存在彼此相通的靈性意蘊。通過與「小花」對話,漫遊者把握了它的心情,卻又將它納入到自己的生活當中,使之與自己朝夕相處,共同生長。「小花」隱喻的正是自然中的神秘力量,「漫遊者」隱喻的則是通過與植物打交道而實現自我認識、自我成長的現代泛神論詩人。這個泛神論詩人身上既有盧梭式的內省精神,也有啟蒙博物學和康德、赫爾德所倡導的人類中心主義情結,最終,這兩種傾向在歌德那裡匯聚成了浮士德精神,併集中表現在《新哥白尼》一詩當中:

……樹林怎麼在動,/遙遠的田野/逐漸移近我的胸。

山脈長滿樹林/也舞蹈著過去了;/只差激動的地精/在歡暢地呼叫。

但它們都緘默無語/從我面前跑掉,/大部分筆直,/有時也扭曲,/這樣我覺得更妙。

如果我好好觀察/並且看得很認真,/也許這一切都已停下/是我在迅速移動自身。

顯然,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所說的認識論的哥白尼轉向是歌德這首詩的哲學基礎:自然已經不再是可以在概念上確定把握的客觀存在了,而是與觀察者「我」的心態、情緒、觀察角度密切相關的「現象」。自然的運動,最終是「我」的感官狀態的運動;「我」的內在空間,也就是「我」的世界的空間;「我」的自由是「自然」得以呈現的尺度。這就是以賽亞·伯林所說的浪漫主義在思想上的根源之一。

狩野元信 《四季花鳥》 白鶴美術館藏

盧梭會認為,個體的內在靈魂深度決定著他對自然界的把握,但他要獲得這種深度,首先要能夠去面對自然界。但是,對於歌德之後的浪漫主義者來說,「認識世界」或者說認識自然失去了其昔日的意義,相應地,「認識你自己」則成為了唯一的方向。在德意志浪漫派的代表諾瓦利斯和施勒格爾看來,自然科學只是為了給他們心中營造的詩性宇宙神話提供一份面向世俗的永久證明而已。這也是他們專研生物學、物理學、礦物學的根本動機。

就像諾瓦利斯《草地又染出一片新綠……》中所表達的,這種新的宇宙神話與啟蒙時期的「存在之鏈」的層級劃分截然對立:

新的王國也許正開啟——/鬆散的塵土化為植被/

樹木具有動物的身姿/野獸居然衍變成人類。

我不知道我怎會這樣,/又怎樣形成眼前的景象。

這種「衍變」的動態過程,顯然來自歌德的啟發。同時,對「怎樣形成眼前的景象」的自我追問,則展現了詩人對內在自我認識過程的注意。外在的過程和內在的過程結合在一起,就成了浪漫主義「有機生命論」的詩學。通過對外間世界的豐富感官把握,我們激發出自我發現、抒情表意的行動,詩人由此認識自己,從而在內心構建新的宇宙。這種抒情活動在諾瓦利斯筆下被稱作「播撒花粉」,在無情的生活面前,我們必須以最憂鬱也最幽默的心態來從事這種文學的抒情和再造:「這是一片貧瘠的土地,我們必須廣撒種子,卻只有平常的收穫。」

伊藤若衝浮世繪作品(局部)

浪漫派這種源自「植物學」,並以植物的譬喻作為核心意象的詩學在後世影響深遠,無論是美國精神的奠基人之一惠特曼,還是日本近代抒情人格的代表宮澤賢治,甚至是中國呼喊「全宇宙Energy的總量」的郭沫若,都或多或少受到這種自然氣息濃厚的泛神論詩學的影響。對於後世的海德格爾來說,這種「詩」的生活方式又與「思」密切相關。在詮釋裡爾克筆下的詩句「不過我們,更甚於植物或動物/隨這種冒險而行,意願冒險……」時,海德格爾說,冒險的詩人通過這種詩句反而讓我們在自然存在者之前的無保護性轉變為在「敞開者之中」,進而「在不妙中吟唱著美妙」,將「神」引近……可見,浪漫派的詩人形象與海德格爾筆下的「貧困時代的詩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些詩人們與技術主義的「世界時代」進行面對面的遭遇,並在不斷的敞開當中召喚那一望無際、草木深翠的「大地」。

古典與青年:理論時代的經典閱讀

馮慶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9-9

ISBN: 9787108066039 定價:42.00元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英倫文學:浪漫主義時期的英國文學
    五、浪漫主義時期文學(1798—1832)  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詩風大變。蘇格蘭農民詩人羅伯特•彭斯(Robert Burns, 1759-1796)給英國詩壇帶來一股新鮮的氣息。他的抒情詩自然生動、感情真摯,諷刺詩尖銳鋒利、妙趣橫生。
  • 尚傑:如何理解盧梭思想中的「自相矛盾」
    盧梭思想充滿了爆發性的靈感,在世時就在諸多的同代思想家中凸顯其異樣的存在,在時間之河的激蕩中,又對後世產生了異乎尋常的影響:其道德情操論震撼了康德;社會對個人的疏離-異化概念被馬克思採納;《社會契約論》被一度認為是直接導致法國大革命的理論基礎,《人權宣言》、美國的《獨立宣言》的基本原則與民主共和的思想,早在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就有提及;其寫作風格影響到了法國的思想方式與文藝創作理念
  • 與伏爾泰齊名的法國哲學家,盧梭這十句名言,句句精品,值得收藏
    今天我們一起聊的這位主人公地位更是不可動搖,在我國、在歐洲、乃至全世界,盧梭的思想及影響力,都是獨樹一幟的。盧梭出生於18世紀,那個時候歐洲處於劇烈變革之中。特殊時期造就日後被人頂禮膜拜級別的大人物,其中盧梭就是一位代表人物。生前他不被認可,更嚴重的說法是遭人唾棄,一生顛沛流離,備受艱辛,死後卻被人頂禮膜拜。
  • 李斯特首創「交響詩」體裁,被認為改變歐洲浪漫主義管弦樂的方向
    那天,像無數遊客一樣,李斯特坐著遊船在威尼斯河道上遊弋,船工隨口唱起義大利著名詩人塔索的《解放了的耶路撒冷》中的一節歌,這立即讓李斯特想起了這位命運多舛的詩人形象,想起了歌德的戲劇《託爾誇託·塔索》和拜倫的詩《塔索的哀歌》。他請船工又唱了幾首塔索的詩,悲傷的曲調給李斯特留下深刻印象。多年後他回憶說:「這首歌一下子給我以深刻的印象。動機本身是一個緩慢、單調的悲哀曲調。
  • 德國浪漫主義的興起和發展,還特別強調「個性」
    德國通史:德國浪漫主義的出現,與法國大革命以及拿破崙統治的衝擊有著密切的關係歡迎來到百家號湘雅論歷史,今天湘雅和大家談論一下浪漫主義的興起和發展,在1800年前後的德國思想文化界,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是對立的兩極。所不同的是,古典主義走向衰落時,浪漫主義正開始興起並走向極盛。
  • 從未知國到異託邦:17-20世紀西方在中國的植物獵取②
    盧梭與林奈因為遭受法國和瑞士政府與社會的迫害,特別是在他的著作《新愛彌兒》出版之後,盧梭52歲時厭世,想成為一個植物學家。1762年他在聖皮埃爾島(A Flora of L'Ile Saint-Pierre)呆了幾個月,那裡的自然和植物變成他的避難所,他夢想編纂該島的植物全圖譜。《懺悔錄》和《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想》都記錄了他的植物學夢想。
  • 纏論與歌德不完備定理
    今天跟人聊天時恰好聊到了歌德不完備定理。
  • 歐洲文明史:盧梭與康德
    盧梭雖然是個18世紀法語意義上的哲人,是從人的情感來推斷人類範圍以外的事實這派思想體系的創始者,還是那種與傳統君主專制相反的偽民主獨裁的政治哲學的發明人,卻不是現在所說的「哲學家」那種人。盧梭(1712~1778)生於日內瓦,受的是正統加爾文派信徒的教育。
  • 平頭塞的通透好聲,德國歌德MB500有線耳機開箱評測
    德國歌德的耳機主要是定位在監聽和HIFI消費者聽音需求的耳機。而這款MB500不光是一款有線耳機,而且是一款現在比較少見的"平頭塞"耳機。 德國歌德MB 500包裝非常的簡約,整體是一個黑色的配色,搭配上金色的品牌logo,低調但是又有內斂的氣息。內部則是灰色布藝的拉鏈式的織物收納包 。
  • 《馮至譯文全集》面世,所譯歌德、裡爾克等大師作品受到眾學者稱讚
    卷一收錄馮至先生翻譯的歌德、荷爾德林、海涅、尼採、格奧爾格、裡爾克、布萊希特等詩人之作及民歌,包括歌德最著名詩作《普羅米修斯》《浮士德》選段等,以及馮至代表性研究作品《淺釋歌德詩十三首》,有《海涅詩選》《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等,還有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德語詩人、影響中國幾代詩人的裡爾克的作品。卷二收錄《給一個青年詩人的十封信》《審美教育書簡》。
  • 先鋒與古典之間:《月落荒寺》的抒情傳統
    先鋒與古典之間:《月落荒寺》的抒情傳統 2021-01-14 18: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美學]康德的哲學——從啟蒙時代到浪漫主義的轉向
    即是如此,其矛盾之處卻更顯得迷人,他雖然嘗試將所有概念統一在理性之下,但在思辨的結果,卻承認天才、自由、主觀創造、人性尊嚴等非理性概念,終於推進了歷史,間接促成浪漫主義運動。判斷力批判——前半部相當於美學,後半部是目的論,專門研究情感的功能,探討人在什麼條件下才感覺到美與完善。《判斷力批判》是《純粹理性批判》與《實踐理性批判》之間的橋梁,因為它介於知性和理性之間,卻兼有知性與理性的性質。
  • 羅素|盧梭經典語錄,盧梭名言名句摘抄大全
    —— 盧梭2、信心,毅力,勇氣三者具備,則天下沒有做不成的事。時間是單行道,過去了,回不來。要快樂,要開朗,要堅韌,要溫暖,對人要真誠。3、每顆珍珠原本都是一粒沙子,但並不是每一粒沙子都能成為一顆珍珠。人生是一杯酒,人生是一聲號角,人生是進軍的戰鼓。
  • ...領域的文本中介:福柯《<盧梭評斷讓·雅克>導言》中的作者問題
    (儘管這一動機並非來自理性或洞察(nicht-einsichtiges))為人所體驗(Erlebt)到。」因此,我們可以發現,福柯並外遺忘自己早年的論點,而是進一步將這樣一種問題意識置入到新的語境之中,從詩學話語和醫學話語的交匯之處,繼續發現人自身的超越可能。而與此同時,福柯對語言問題的反思也從未止歇,就在同一年,福柯為《盧梭評斷讓-雅克》(Rousseau jugé Jean-Jacques)撰寫了導言。 《盧梭評斷讓-雅克》是法國思想家盧梭晚年撰寫的一部對話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