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倫文學:浪漫主義時期的英國文學

2020-11-30 搜狐網

  五、浪漫主義時期文學(1798—1832)

  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詩風大變。蘇格蘭農民詩人羅伯特•彭斯(Robert Burns, 1759-1796)給英國詩壇帶來一股新鮮的氣息。

他的抒情詩自然生動、感情真摯,諷刺詩尖銳鋒利、妙趣橫生。威廉•布萊克(William Blake, 1757-1827)是版畫家兼詩人,想像奇特,極富個性。他的短詩意象鮮明,語言清新,後期的長詩內容比較晦澀。他在詩歌中建立起自己一套獨特的神話體系,具有神秘主義色彩。布萊克的革命性、獨創性和複雜性使他成為浪漫主義詩歌的先驅。

  1798年,威廉•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 1770-1850)與塞繆爾•泰勒•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 1772-1834)合作出版了一本小詩集《抒情歌謠集》(Lyrical Ballads),其中大部分詩歌出自華茲華斯之手,用簡樸的語言描寫簡樸的生活。《抒情歌謠集》的問世標誌著英國浪漫主義文學的真正崛起。華茲華斯在1802年詩集再版時寫的序中對詩歌作出了著名定義:「好詩是強烈感情的自然流溢」。浪漫主義是對新古典主義的反撥:詩歌內容不再是對現實的反映或道德說教,而是詩人內心湧出的真實感情;詩歌語言不是模仿經典作家去追求高雅精緻,而是要貼近普通人的日常用語。浪漫主義詩人崇尚自然,主張返樸歸真。浪漫主義是一個比較籠統的概念,每個詩人各有其特徵。同樣是「湖畔派」詩人,華茲華斯將大自然視為靈感的源泉,自然美景能給人力量和愉悅,具有療效作用,使人的心靈淨化和升華,柯勒律治則賦予自然神奇色彩,擅長描繪瑰麗的超自然幻景。

  喬治•戈登•拜倫(George Gordon Byron, 1788-1824)和波西•比希•雪萊(Percy Bysshe Shelley, 1792-1822)屬於革命詩人,但拜倫自我表現意識強烈,而雪萊深受柏拉圖哲學影響,憧憬美麗的理想和理念。約翰•濟慈(John Keats, 1795-1821)一生追求美,是創造藝術美的天才詩人。19世紀20年代初,濟慈、雪萊和拜倫相繼英年早逝,英國浪漫主義詩歌由強轉弱,風勢漸衰。

(責任編輯:韓哲)

相關焦點

  • 中古時期英國的文學和史學
    英國文學的源頭是盎格魯一撒克遜文學。當時詩歌和散文使用的語言多是典型的古英語。古英語流行於5—12世紀,分為諾森伯利亞方言、麥西亞方言、西撒克遜方言和肯特方言四種,各種方言均有許多外來詞彙,閱讀起來讓人頗為費解,且因種類不同,輾轉流傳,難免會遺漏散失。
  • 專訪北大英語系蘇薇星:中國現代化的問題,英國文學都曾反思
    接下來的交流中,我想,我還是會用「英國文學」這個概念,它沒有什麼大問題,眼下也沒有其他更合適的選項。但我希望澄清的是,英國文學主要不是政治意義上的,而是文化意義上的,更多的指向一個文化共同體。浪漫主義大詩人都在他們大部分詩作中以不同方式做著政治思考《諾頓英國文學選集》。
  • 古英語與中古英語文學通論
    該成果是一部系統論述英國早期文學的著作。它的研究意義在於為後來者更深入、更精到的研究提供一份有用的資料,同時也為這一時段的外國文學史教學提供一份有益的參考。每卷前面均有一篇《概述》,用來宏觀把握這一時期英國人的生存狀態,文學的基本特徵,當時的語言(包括語音、文法)、詩律與現代英語的差異,等等。《概述》以後以文學品種為敘述單元分章論述。對於每一種文學形式,作者都先從文學史的著述入手,儘可能為讀者描述一個概觀。對於重要的作家作品,都有較詳盡的介紹和評論。  古英語文學的基本主題是宣揚勇武精神,傳播基督思想和感嘆人生之短暫。
  • 文藝復興時期以「人」為中心的人文主義文學
    人文主義:1文藝復興時期新興資產階級反封建反教會鬥爭中形成的思想體系、世界觀或思想武器,也是這一時期資產階級進步文學的中心思想。2主張一切以人為本、反對神的權威。主要內容:(1)用人權反對神權。(2)用個性解放反對禁欲主義。(3)用理性反對蒙昧主義。(4)擁護中央集權、反對封建割據。
  • 這部BBC紀錄片,直接全覽一百年的英國文學
    文學,從來都是英國人浪漫生活的重要部分,英國文學歷經盎格魯-薩克遜、文藝復興、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現代主義等不同歷史階段,直至戰後文學從寫實到實驗和多元,每一時代的英國文學作品都印刻出那一代人的文化。
  • 《古英語與中古英語文學通論》項目最終成果簡介
    《古英語與中古英語文學通論》是一部系統論述英國早期文學的著作。它的研究意義在於為後來者更深入、更精到的研究提供一份有用的資料,同時也為這一時段的外國文學史教學提供一份有益的參考。這個時期的文學頗具陽剛之氣,但缺乏陰柔之風,基本上屬於一種男性的文學。中古英語時期由於時局相當穩定,長予利箭不再是話語的中心,表現在文學上,便是男女愛情描寫的比重加大,文學角色性別失衡的現象得到局部的糾正。綜觀中古英語文學的歷史面貌,大致走過一條從殖民文學到民族文學、從民間文學到文人文學的發展軌跡。  古英語和中古英語時期的文學,尤其是詩歌,大多屬於民間文學。
  • 《英國文學1》傑弗裡·喬叟、莎士比亞、約翰·彌爾頓
    英國文學英國文學或不列顛文學(British literature)是指英國的文學作品。歷史上,英國在不同時期包括了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北愛爾蘭、曼島和海峽群島等地,所以英國文學除英語作品之外,也涵蓋了多種語言的文學。
  • 文學是可以促進法律的,廣義的文學強化了法律在其中的渲染和表達...
    潘劍鋒以朱蘇力教授為例指出,通過作者的文學修養及法律與文學的融合可以吸納更為廣泛的讀者,使其法律思想得到更好的傳播。他認為,法律與文學的對話關注文學中的法律意義,既嚴肅,又活潑,可以從中感受到法律與文學相結合而產生的魅力。   金娟萍表示,法律圖書宣講會是北京大學出版社與北京大學法學院學術合作的保留項目,已經成為法律出版業界的標誌性年會。
  • 特殊時期的文學滋養|QED英文文學與創意寫作線上課程啟動
    在學生掌握了基本的英語語言知識點後,英國文學經典的精讀是最好的、使英語學習更上一層樓的方法。英語文學超越了語言,不僅承載了大英帝國的歷史,還傳遞了人類共通的主題,比如愛、戰爭、欲望、正義等等。 QED英文文學課程將以經典英文名著為綱,包括GCSE、A-level甚至是大學教學內容中通常出現的《偉大的蓋茨比》、《簡·愛》、莎士比亞作品、《蠅王》等名著。通過研讀名著,拓展學生思維,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開闊視野,並嘗試探討人類共通的主題。同時,學生還會了解更多小說創作的背景,分析歷史時期和歷史原因對於其寫作風格的影響。
  • 殖民地文學如何引領民族獨立:葉芝和他的愛爾蘭文學復興
    這也讓英國統治者對愛爾蘭的苦難抱著一種漠不關心的態度。這種冷漠,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1845-1852年愛爾蘭大饑荒時期,英國的救災不力。飽受英國統治之苦的愛爾蘭人未曾有一日停止鬥爭。由於本身實力遠弱於英國,愛爾蘭人民的武裝反抗背後大多有著與英國對抗的歐陸強權的影子。
  • 2018公務員聯考行測應該知道的國內外文學常識
    國外文學常識威廉·莎士比亞,文藝復興時期英國傑出的思想家、作家、戲劇家,詩人。他創作的大部分是詩劇,主要作品有《李爾王》、《哈姆雷特》、《奧賽羅》、《羅密歐與朱麗葉》、《威尼斯商人》等。他的作品是人文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有極重要的地位。
  • 高中歷史教案:專題八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學藝術教學案
    1、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學   了解19世紀以來浪漫主義文學、現實主義文學取得的主要成就並理解其出現的背景   浪漫主義文學:   ①成就:法國雨果的《巴黎聖母院》;英國雪萊的《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德意志海涅的《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
  • 《英國文學通史》出版 展英文學全貌
    6月15日,由南開大學外國語學院常耀信教授主編,南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英國文學通史》正式面市。該書編寫耗時5年,共分3卷,260餘萬字,以英國歷史為主線,從亞瑟王到哈利波特,全面梳理和介紹了英國文學發展歷程及代表作品,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和趣味性。
  • 法律與文學:經典文學中的法律隱喻
    潘劍鋒以朱蘇力教授為例指出,通過作者的文學修養及法律與文學的融合可以吸納更為廣泛的讀者,使其法律思想得到更好的傳播。他認為,法律與文學的對話關注文學中的法律意義,既嚴肅,又活潑,可以從中感受到法律與文學相結合而產生的魅力。金娟萍表示,法律圖書宣講會是北京大學出版社與北京大學法學院學術合作的保留項目,已經成為法律出版業界的標誌性年會。
  • 現代文學名詞解釋匯總
    初期主張「為藝術而藝術」,強調文學必須忠實地表現作者「內心的要求」;講求文學的全與美,推崇文學創造的直覺與靈感,比較重視文學的美感作用。其作品大都側重自我表現,帶有濃厚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對病態心理的描寫往往成為他們表達內心矛盾和對現實反抗情緒的主要形式,顯示出浪漫主義特徵。
  • 外國文學作品選複習匯總
    第六章:浪漫主義時期第十一篇:華茲華斯《致杜鵑》(一)選擇題1、浪漫主義文學具有鮮明特徵;①具有強烈的主觀抒情性和理想性2、法國大革命之後爆發的第一個資產階級文學運動是浪漫主義文學運動。3、湖畔派詩人是指 19 世紀英國浪漫主義運動中較早產生的一個流派。主要代表: 華茲華斯、柯爾律治和騷塞。
  • 京東文學盛典阿來直播 盛讚年輕一代科幻文學寫作
    2020京東文學盛典中最為腦洞大開的科幻文學品鑑直播在10月19日如期舉行。經過前兩個階段的廣泛徵集和全民薦書,科幻文學組最終有13本優秀作品脫穎而出。這場名為「科幻之美」的直播活動中,專家對科幻文學作品的深入解讀讓人印象深刻,對於年輕一代的科幻文學寫作,作家阿來充滿信心。
  • 英國文學:狄更斯生平及作品簡介
    一、作者簡介查爾斯·狄更斯(1812-1870),英國作家。生於樸茨茅斯(英格蘭東南漢普郡的港口城市)一個海軍小職員家庭,是家中八個孩子中的第二個,男孩兒中的第一個。因家中貧困,只斷斷續續地上過幾年學。12歲時,因為欠債,全家除狄更斯外都搬入債務人監獄居住。
  • 中國文學巨人:郭沫若和胡適,你認為誰的文學成就更高?
    郭沫若或胡適有更高的文學成就嗎?很難判斷。因為他們的學習成績不同,很難區分高低。胡適在哲學上的文學成就較高,而郭沫若對甲骨文的研究比較深入。如果要比較他們,我們只能比較他們在各自的學術界有多大影響力。有人說「如果錯過了胡適,中國就錯過了」可以看出胡適在中國文學哲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作為新文化運動的重要成員,他的《爐煤》和鳳凰涅槃等詩歌也在新文化運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郭沫若的代表作。在出版的第一部詩集《女神》中,他充分發展了浪漫主義和新文化主義,成為當時中國新文化運動的一部重要作品,使郭沫若在當時聲名鵲起,在新詩中確立了自己的地位。
  • 從原始蒙昧的自然崇拜開始,人類是怎麼用文學表現自然的?
    在反映人類童年時期的神話傳說以及口傳文學中,可以看到這種圖騰崇拜和自然崇拜現象,如黃帝族以熊、羆等動物為圖騰,商族以玄鳥為圖騰,夏族以熊、魚為圖騰。《淮南子》中記載了「石破生夏啟」的傳說。大禹治水時化身黃熊在山下奔忙,他的妻子給他送飯時撞見,受驚變成石頭,當時她已經懷有身孕,大禹急忙對石頭高喊「還我兒子」,於是「石破北方而啟生」。啟母石至今仍矗立在嵩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