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時期的文學滋養|QED英文文學與創意寫作線上課程啟動

2021-01-17 倫敦媽媽

——來自QED導師的話

English language is renown as the most valuable language to learn, with the universally accepted opinion that it is vital in the growth of children. Once students have mastered the complexities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there is no better way to extend this learning than to divulge in England’s finest literary classics. English literature goes beyond language, it teaches students about British history, universal themes such as love, war, desire, justice amongst many more. It represents the foundation to which learning is based. 


The literature that QED’s students will study on the 15-hour programme will be based around famous, classic English literature texts. The Great Gatsby, Jane Eyre, Shakespeare, Lord of the Flies will be a few of the key focuses, representing literary classics which could be the focus of student’s GCSE, A level or University syllabuses. These works will expand students』 minds, encouraging students to form and build on their own opinions, comment on the texts universal themes, whilst analyzing the use of different language and devices. English literature serves to inform students of the context in which novels were created, such as the deeply enriched historical influence that impacted the way the work was written.


Likewise, the importance of poetry in society encourages students to 『think outside the box』. The 15-hour course prepares students to use literary devices to critique poetry and poets themselves. 


By engaging with these famous works and the complexities of their use of language, students will be best prepared for their future learning in the British education system. Students on QED’s 15-hour programme will engage in more complex language and content. The content of the course will encourage students to build on original ideas, engage more articulately, be analytical and adopt a broader range of vocabulary. Most importantly, students will gain a grea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the greatest works of English literature.


英語被世界公認是最有價值學習的語言,因為它對學生的全方位成長至關重要。

 

在學生掌握了基本的英語語言知識點後,英國文學經典的精讀是最好的、使英語學習更上一層樓的方法。英語文學超越了語言,不僅承載了大英帝國的歷史,還傳遞了人類共通的主題,比如愛、戰爭、欲望、正義等等。

 

QED英文文學課程將以經典英文名著為綱,包括GCSE、A-level甚至是大學教學內容中通常出現的《偉大的蓋茨比》、《簡·愛》、莎士比亞作品、《蠅王》等名著。通過研讀名著,拓展學生思維,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開闊視野,並嘗試探討人類共通的主題。同時,學生還會了解更多小說創作的背景,分析歷史時期和歷史原因對於其寫作風格的影響。

 

作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劇作家,莎士比亞通過戲劇為英語世界的文學做出了重大貢獻。學習莎士比亞作品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因為作品中更多涉及的,是人類共通的、永恆的主題,莎士比亞最擅長用矛盾衝突來探討這些永恆的話題,比如生存還是死亡。莎士比亞的作品《無事生非》,《麥克白》,《羅密歐與朱麗葉》是學生閱讀中最具挑戰性的三本書。莎士比亞語言的特殊性,使得閱讀充滿挑戰性但同時也充滿了成就感。同時,閱讀和分析莎士比亞的作品可以深入了解當時的文化和社會。莎士比亞對文學和英語的影響,被認為是理解現代世界的必要條件。

 

同樣,詩歌在文學寶庫中的作用也不言而喻。學習詩歌重要性在於,它可以鼓勵學生「跳出框框思考」。QED文學精讀課程將帶領學生學習如何使用批判的眼光分析詩人和詩歌。


總而言之,採用經典文學作品作為該課程的教學大綱,將更好的鼓勵學生分析思考,明確參與,有的放矢的分析,並學習更廣泛的詞彙和寫作手法。同時,也會幫助學生對英語和英語文學最偉大的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為未來的繼續深造做好準備。

相關焦點

  • IB中國文學課程學習方法與推薦讀物
    首先,中文A的課程教學重點不是中文語言的本身,而是中文及部分翻譯的經典文學作品的分析與鑑賞。「第1學科組各門課程的設計旨在通過培養學生高度的社會洞察力、審美和文化素養、有效的交流溝通技能,以支持他們未來的學術研究。「語言A:文學」關注的是培養學生對文學批評技巧的理解,並提升他們獨立做出文學判斷的能力。
  • 中國電影文學創作基金在京啟動
    由北京國際和平文化發展基金會、中小企業合作發展促進中心、ZHHZ文創藝術影視機構聯盟、中國電影文學學會等多家單位發起的中國電影文學創作基金,於2020年1月15日在北京和苑博物館正式啟動。獲頒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中共第十二屆、十三屆中央委員,第八、九、十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當代作家、學者,文化部原部長、中國作家協會名譽主席王蒙先生為啟動儀式題詞「好劇本好電影,人民期待著」;第十、十一屆全國人大原常委、法律委員會副主任、民盟中央原副主席李重庵先生,在啟動儀式上致賀詞並為活動題詞「扶持劇本創作新人,推動電影文學發展」。
  • 中小學英語也要重視文學閱讀
    《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把培養「文化意識」作為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之一。新課程也倡導一種具有「文化」視野的英語教育,這對克服過去過於突出英語知識傳授的弊端意義重大。但《課程標準》對文化意識的界定只限於跨文化交際意識以及相關知識和能力的培養,而對文化之精華的文學教育則沒有提及。
  • 發掘「十七年」文學理論的價值
    關鍵詞:文學理論;十七年;文學創作;馬克思主義;文論研究;教材;文藝創作;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實主義 作者簡介:   中國當代文學理論建設需要歷史和現實文化資源的支持,沒有本土文化資源的滋養,也就沒有中國精神、中國話語的內在底蘊。
  • 輪椅上的文學少年
    「幽藍的天空飄著幾朵白白的雲,從遠處望去,薄薄的雲像遠處的紗幕一樣……」蒙古族小夥那日斯格讀著自己的小說作品《薩力恆的悲傷》,享受著文學帶給他的快樂。這部4萬字的小說是他高中二年級在輪椅上完成的,如今,那日斯格帶著這部書來到大學校園,他希望自己能和心愛的文字一起開啟新生活。
  • 英倫文學:浪漫主義時期的英國文學
    五、浪漫主義時期文學(1798—1832)  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詩風大變。蘇格蘭農民詩人羅伯特•彭斯(Robert Burns, 1759-1796)給英國詩壇帶來一股新鮮的氣息。他的抒情詩自然生動、感情真摯,諷刺詩尖銳鋒利、妙趣橫生。
  • 王佐良《今日中國文學之趨向》與抗戰英文宣傳冊(下)
    一     《今日中國文學之趨向》全篇近8000英文字(中譯文13000多字),概述了從新文化運動開始的二十五年裡(大約從1917年至1943年左右)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歷程。
  • 中古時期英國的文學和史學
    現存盎格魯撒克遜前期的詩歌裡,英雄史詩和宗教題材佔有很大部分,長篇史詩《貝奧武甫》反映了盎格魯一撒克遜時期英語文學的最高成就。《貝奧武甫》最早用歐洲地方語言寫成,見於約公元1000年留存下來的孤本手稿,約有3 000行,用頭韻體寫成,不押韻,語句較長,詞彙豐富,多用不同的形容詞描寫同一事物。史詩講述6世紀初發生的事情,將新的基督教信仰和英雄品德糅合在一起,但是,所描述的社會準則屬於較早的異教時代。
  • 文藝復興時期以「人」為中心的人文主義文學
    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狀況(人文主義文學、民間文學和封建文學)人文主義文學佔主導地位。特點:1思想內容方面:以人文主義為武器,對封建制度和道德及宗教禁欲主義進行抨擊。2在現實主義方法的運用上更加自覺。3文學形式豐富多彩。長篇小說成為人文主義作家運用的重要體裁,十四行詩成了歐洲詩歌的重要詩體。
  • 中國第一批科幻文學方向博士研究生畢業
    因為類型文學以獨立研究方向在中文系教學中出現實屬難得,當年「招科幻博士」的消息一出更引發了不少關注。畢業於中國社科院文學所的姜振宇拿下了2015年科幻文學博士僅有的一個名額,博士生導師正是在國內首創科幻文學課程的科幻作家吳巖。答辯委員會由戴錦華任主席,答辯委員包括王逢振、陳暉、張國龍和張莉。「我對科幻一直很有興趣,正好又在北京上學,讀研時一直去蹭吳老師的課。
  • 另類嘗試:創意寫作課顛覆老師學生對文學創作認知
    原標題:創意寫作課,文學還能怎麼寫? 本月底,中國第一位創意寫作博士將在上海大學畢業,從創意寫作2009年進入大學校園以來,這一直是一個另類嘗試。創意寫作顛覆了中文系老師和學生對文學創作的原有認知,而在「顛覆」的背後,還有困惑、困境同在。大學校園裡的創意寫作更像個矛盾體,曲折、生動、熱鬧,這就如同創意寫作本身。
  • 香港中文大學成立佛學研究文學碩士課程
    香港中文大學成立佛學研究文學碩士課程並舉辦簡介會(圖/人間社 黃慧莊)」,此佛碩課程是中大有史以來第一個批准的佛學研究文學碩士課程,面對香港地區以及全世界,深具意義。佛教在線香港訊  3月11日,香港中文大學舉辦佛學研究文學碩士課程簡介會,邀請佛光山寺住持心保和尚、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院長梁元生講座教授、珠海學院校監李焯芬院士、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陳劍鍠教授、文化及宗教研究系主任譚偉倫教授、佛光山叢林學院院長妙凡法師及人間佛教研究院國際中心知悅法師等百位人士出席。
  • 盛大文學宣布更換LOGO 英文名字定為Cloudary
    盛大文學宣布更換LOGO 英文名字定為Cloudary 盛大文學宣布更換LOGO(騰訊科技配圖)
  • 專訪北大英語系蘇薇星:中國現代化的問題,英國文學都曾反思
    英國文學主要不是政治意義上的,而是文化意義上的,更多的指向一個文化共同體澎湃新聞:蘇老師,您長期從事英語文學的教學,您曾經提出,「英國文學」這個概念是值得反思的,能否請您詳細談談?蘇薇星:「英國文學」這個概念大家已經習以為常了,既然您來採訪,不妨藉此機會略作反思。英文中說的English literature,指的是一種以英語為核心語言、以不列顛諸島為核心區域的文學傳統。
  • 聚焦:全國網絡文學的「路橋現象」
    路橋獨特的文化環境,成為滋養網絡文學發展的沃土,該區對網絡文學、網絡影視的重視,吸引了一批網絡作家前來體驗生活和創作。  網絡文學從業者形成四個代層  台州的網絡文學從業者年齡跨度大,老中青少四代具備。
  • 第三屆中國"網絡文學+"大會啟動 業界代表獻策把脈
    ▲主辦方領導啟動「網絡文學+」大會   8月9日上午,第三屆中國「網絡文學+」大會開幕式暨高峰論壇在北京亦創國際會展中心舉行。   單霽翔在發言中表示,要讓文化遺產資產活起來,「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並不見得遠離我們的生活。」單霽翔認為,在「網際網路+」的時代,通過網絡文學等手段的推動,它們仍然能活在當下,繼續閃光。
  • 中國科幻文學:現實比科幻更「科幻」
    儘管科幻小說在晚清曾怒放一時,但它在二十世紀的中國幾乎為人們視而不見——美國衛斯理學院教授、復旦大學中華文明國際研究中心訪問學者宋明煒說,之後僅在冷戰時期的香港、1970到80年代的臺灣,以及改革開放早期的中國大陸,科幻小說才有過短暫的繁榮期。2010年起,中國科幻小說新浪潮開始吸引文學批評界的注意。
  • 海厄特《古典傳統》中譯本面世,闡明古希臘羅馬文化對西方文學的影響
    今年10月,蘇格蘭裔美國古典學家、評論家、文學史家吉爾伯特•海厄特的名著《古典傳統》的中譯本面世,這本書細緻地勾勒出西方文學是如何受到古希臘羅馬文學傳統的滋養而不斷發展的。據介紹,吉爾伯特•海厄特1938年任哥倫比亞大學拉丁語和希臘語系主任, 1950年任拉丁語言與文學安東講座教授。
  • 從《人民文學》看「十七年」文學政治圖譜
    「《人民文學》是中國文學第一刊,在『十七年』時期(1949-1966),它既是文學創作的一個演示臺,也是文學運動的晴雨表。在這個意義上,它幾乎就是整個當代文學的縮影。」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文學評論家白燁說。  2009年底,《人民文學十七年》一書面市,通過梳理《人民文學》在「十七年」時期的發展歷程,探討了當時發生在該刊物上的一系列文學事件對整個文學發展的深遠影響。
  •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品味歷史文學——老舍
    今天我們來到了8月24日,在1966年的這一天,老捨去世,老舍呢算是北京人最熱愛的作家,用北京話寫作的兩位比較大的作家就是老舍和王朔,當然了老舍的文學地位還是比王朔要高的,老舍是完全可以進入文學殿堂的大師級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