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中國第一批科幻文學方向博士研究生畢業答辯會在北京師範大學(下文簡稱北師大)舉行。答辯委員會由戴錦華任主席,答辯委員包括王逢振、陳暉、張國龍和張莉。2015年級博士姜振宇與2016級博士肖漢通過論文答辯。
5月30日,中國第一批科幻文學方向博士研究生畢業答辯會在北師大舉行。本文圖片 超俠 攝
自2003年起,「科幻文學」作為「全國獨家」的專業方向在北師大文學院開設。文學院下設11個研究所,其中「兒童文學與科幻文學」屬於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科幻文學」是掛靠在「兒童文學」專業下的三級學科。
2015年秋季,北師大的科幻文學研究方向招收首個博士生。因為類型文學以獨立研究方向在中文系教學中出現實屬難得,當年「招科幻博士」的消息一出更引發了不少關注。畢業於中國社科院文學所的姜振宇拿下了2015年科幻文學博士僅有的一個名額,博士生導師正是在國內首創科幻文學課程的科幻作家吳巖。
答辯委員會由戴錦華任主席,答辯委員包括王逢振、陳暉、張國龍和張莉。
「我對科幻一直很有興趣,正好又在北京上學,讀研時一直去蹭吳老師的課。後來聽說吳老師可以招博士了,就考了。」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姜振宇正要坐飛機去杭州參加一個科幻寫作沙龍。他說:「入學之初我只是想做文學理論的東西,因為這一塊在國內很缺乏。來了以後發現科幻研究方向其實哪哪都缺。」
他的畢業論文是研究科幻現實主義。「科幻現實主義在中國歷史上不斷出現,在八九十年代就有這樣的提法,但這種提法在國外很少見,雖然國外會討論科幻和現實之間的關係。」
姜振宇說,他其實是希望找到「究竟有沒有所謂中國科幻的傳統」的答案。通過文本分析,他發現中國科幻作家通過不斷發展、更新對科幻小說與現實之間關係的理解,確實含有一些獨特的文學和思想傳統。在這百餘年的發展歷程當中,中國科幻見證、影響甚至推動了「科學」、「幻想」、「現實」和「現代化」等觀念的演變。
肖漢則是科幻文學方向2016級博士,他8歲在《兒童文學》上看到《地火行星》,9歲在《科幻世界》上看到《地球大炮》,從此「深陷」於科幻文學。
2015年級博士姜振宇(後中)與2016級博士肖漢(後左)通過論文答辯。
「上大學後,我選擇了文學專業。大約是在大二下學期,我知道吳巖老師在北師大開展科幻文學研究課程,就想跟隨吳老師進行科幻文學方面的研究。我先在現當代文學專業讀碩士,做晚清科幻小說研究,直到2016年考上吳老師的科幻文學研究博士生,然後從事科幻文學研究至今。」
肖漢告訴澎湃新聞記者,相較碩士研究,博士研究工作的強度更大,需要關注的研究點更深更專業,需要做的準備工作更多。為了寫博士論文,他至少有兩年時間基本都在國圖與上圖尋找、整理文獻資料。
他的博士論文以新中國成立之初十七年(1949-1966)的科幻小說為研究對象,力求通過多角度、全方位的論述,考察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科幻是如何在紛繁多樣的內外條件下尋求自身獨特的發展路徑,並彰顯出想像未來之方式的中國特色。
肖漢說,對「十七年」時期中國科幻小說進行梳理與討論,有助於拂去塵封,還原新中國成立初期科幻的真實面貌,並在破除諸多陳舊結論與固有觀念後,看到這種運用文學手法表達科技願景的想像方式背後所傳遞出的當時中國人民對發展與自強的雙重期待。「此外,對『十七年』時期中國科幻小說進行探討還有助於讓這一時期的科幻創作實績重歸中國當代文學史,並進一步明確其在中國科幻發展史與世界科幻發展史中的地位與意義。」
他告訴澎湃新聞記者:「我們不是創意寫作專業的學生,所以畢業要求不會有小說創作這一項。實際上,從新中國成立至今,我國的科幻理論建構還是較為零散與分散的,我們常使用的很多概念與方法論依舊是西方的,因此如果能夠推進中國本土科幻理論建設,將會對當代中國科幻創作提供更多相生相長的可能,並且更能凸顯出中國科幻的中國性。」
肖漢和姜振宇一樣,畢業後的去向都更偏向研究工作,希望能留在學校或者科研機構繼續從事相關研究。「當然這是針對博士畢業生來說,碩士與本科生或許有更多同學會選擇與科幻產業和科幻自媒體相關的工作。」
不過,北師大科幻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只收了三屆。到目前為止一共招了四位博士生,明年應全部畢業。吳巖目前已在南方科技大學就職。「(南科大)學校裡有科學與人類想像力研究中心,主要工作是做想像心理學、科技前沿研判和科幻作品研發。」
在吳巖看來,科幻教育還是要做,無論是在基礎教育還是高等教育領域。他告訴澎湃新聞記者:「現在也有很多學校,比如清華大學、西安交大、重慶大學、蘇州大學等有學者開設科幻方向的課程。面對國內當前科幻產業發展的狀況,我們需要培養大量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