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9月24日電(上官雲) 近日,科幻作家劉慈欣獲得雨果獎的消息,讓國內媒體、讀者的目光一度聚焦在科幻文學上。然而,在火熱的《三體》帶來的關注之下,對於中國科幻文學的發展現狀,一些業內人士的態度卻並不太樂觀——當下本土科幻文學仍然存在著「年輕作家隊伍規模有限」、「科幻出版規模小」等問題。甚至劉慈欣本人也表示,獲獎對本土科幻文學的推動力量很有限。中國科幻文學的發展,究竟該何去何從?
劉慈欣獲獎助力中國科幻前行?回應:對本土科幻文學推動力量有限
很長時間內,科幻文學因其瑰麗奇偉的想像、豐富多變的故事情節等多種原因受到讀者歡迎。今年8月份,中國的科幻迷們得知了一個頗為令人振奮的消息:作家劉慈欣獲得第73屆雨果獎。一時間, 「中國科幻文學迎來了春天」、「中國科幻要走出世界了」之類的評論鋪滿屏幕。相對於這種歡欣鼓舞的態度,劉慈欣本人很低調。他說,這次獲獎,對改變國內科幻文學「邊緣化」的現狀,一時起不了多大作用。
劉慈欣並沒有否認得「雨果獎」的益處。他認為,得獎最明顯的效應是會促進中國科幻文學向英語世界輸出,但對於國內本土科幻文學的推動,力量很有限。
劉慈欣對記者分析,至少在一段時間內,這次獲獎能夠讓國內媒體的注意力,同時也可能讓出版部門的注意力集中到科幻文學,但中國科幻文學長期以來很薄弱,「還是要一步步積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此外,劉慈欣還根據自身經歷提到一個問題:「我以前也寫長篇,但發現長篇小說市場發表比較困難,才轉向中短篇。對一般的科幻作者而言,真正的障礙不在於寫作本身,而在於出版」。
業內人談中國科幻文學:年輕作家隊伍規模有限 科幻出版規模小
劉慈欣的話,在一定層面上反映出目前中國科幻文學的某些境遇。《科幻世界》主編姚海軍便曾用「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來形容中國科幻的現實圖景。在《2014中國最佳科幻作品》新書媒體見面會上,他解釋了這麼說的原因:「目前中國科幻新生力量和當下市場需求之間還有很大的不適應。很多優秀的寫作者,發展一段時間就離開了科幻」。
「一直以來,雖然我們做了大量的工作,但還是有些『青黃不接』。」姚海軍說,劉慈欣獲獎,為中國科幻打開了非常好的突破口,但後備力量的儲備不是那麼理想,「比如年輕作家隊伍規模有限,其中能創作長篇的人更是屈指可數,這就是中國科幻的現實。與美國相比,我們在產業化程度上也是存在差異的」。
科幻作家王晉康對姚海軍的話也持贊成態度。在他看來,近期雖然湧現出寶樹、張冉等一批優秀作家,但總體數量還是太少,「全國主流作家有幾萬人,科幻作家不到幾十人。而美國作家的規模很大,數量大概在上千人。」。
而從發表、出版平臺來說,中國科幻文學的境遇也似乎不是特別看好。近年來,一些科幻類雜誌紛紛停刊,包括《新科幻》在內。姚海軍透露,僅就《科幻世界》來講,前幾年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和問題,「整體下滑還是很大的」,「但去年基本上很穩定,這對我們來講是很大的信心」。
「國內科幻出版規模也很小,它的產出很難養活一大批的專業作家。」劉慈欣則頗為感慨的說道。
發展前景展望:中國科幻文學最具有未來性 作家要沉下心創作
不可否認,科幻文學的繁榮需要諸多因素的推動。姚海軍便認為,這需要各方面的關注,比如媒體等等,「如果可以從政府層面推動,比如成立專門的組織、設立專門的獎,這些都有助於類型小說的發展」。
在提到中國科幻文學的發展時,有一部分業內人士認為,目前大熱的影視「IP」可以助一臂之力。但姚海軍還是希望,作家的心裡應該少一些IP,多一些故事,「作家就要寫出好的作品是第一位的,不要想得太多」。
「如果把自己定位在怎麼想著把小說的IP賣出去,可能適得其反,不一定有好的效果。即便是現在有一些好的苗子,但浮躁的氛圍還在瀰漫。怎麼改變這種局面、大家能夠沉下心來進行創作,這是科幻出版人和作者共同面臨的問題。」姚海軍稱。
對此,王晉康表示,科幻文學是最有未來性的,與社會發展密切相關,凡是在現代社會的上升階段,有很多的知識分子和白領,這樣讀者的增加,會在某種程度上促進科幻文學的發展。
「不管什麼類型的文學,只要給中國科幻足夠的時間,產生出一批特別好的作品,一樣可以流傳下去。」科幻作家張冉頗有信心的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