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帶動圖書熱,科幻文學是否真的迎來黃金時代?

2021-01-11 北京日報客戶端

科幻,在2019年開年迎來好時光。截至2月13日,《流浪地球》票房已超25億元,成為現象級科幻電影。受《流浪地球》帶動,劉慈欣科幻小說在暢銷榜上高歌猛進,阿西莫夫《銀河帝國:基地》銷量突破百萬冊。科幻文學迎來黃金時代,但就在大眾高調熱議的同時,科幻圈內保持了冷靜姿態。

劉慈欣圖書訂單漲幅超過12倍

《流浪地球》改編自劉慈欣等創作的同名小說,劉慈欣也成為最大贏家之一,他的一系列作品都跟著火爆了起來。

根據重慶出版社提供的相關數字,去年一年,大劉的《三體》銷量高達297.56萬冊。近來大劉更是迎來了其作家生涯的收割期,據近七日來噹噹圖書榜單大數據顯示,《三體》和《流浪地球》分別位居噹噹小說榜第三、第四位,而在近七日來噹噹小說榜TOP15中,大劉作品佔據六席之多。噹噹出版物事業部文學小說品類總監蕭恩銘說,「這個春節期間《流浪地球》的熱映帶動超過上百萬人來噹噹搜索『流浪地球』『劉慈欣』等關鍵詞,相關圖書訂單同比漲幅超12倍。」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同為大年初一上映的科幻電影《瘋狂的外星人》,故事靈感源於劉慈欣的科幻小說《鄉村教師》,並邀請劉慈欣參與編劇。但目前噹噹大數據顯示,這部作品對相關品種銷售增長帶動並不明顯。「噹噹會通過個性化推薦的方式,向搜索劉慈欣的讀者推薦《鄉村教師》等更多優秀的科幻作品,推動科幻小說發展。」蕭恩銘表示。

此外,噹噹大數據顯示,除了劉慈欣《三體》、郝景芳《孤獨深處》等國內原創科幻小說之外,國外科幻作品中最暢銷的是阿西莫夫的《銀河帝國:基地》,這本書被列入人教七年級下冊教材閱讀書目。其他暢銷圖書包括阿瑟·克拉克多部作品,及《遺落的南境》《安德的遊戲》《沙丘》系列、《破碎的星球》系列等。

《銀河帝國》銷量過百萬冊

就在劉慈欣圖書熱銷的時候,國外科幻文學也創造了奇蹟。記者昨天(2月13日)從讀客文化獲悉,《銀河帝國:基地》銷量正式突破百萬冊,成為中國首部突破百萬大關的外國科幻小說。讓出版方開心的是,目前多家印廠多臺機器日夜開工,依然跟不上銷售的速度。

2005年,天地出版社首次引進阿西莫夫的《銀河帝國》系列,據開卷數據顯示,這套《銀河帝國》當年最多一本銷量為2053冊。時值2012年,讀客重新引進出版了《銀河帝國:基地》。發售前三個月賣出了5萬冊,但與預期相距甚遠。讀客文化總編輯許姍姍告訴記者,直到2014年,電影《星際穿越》的火爆給科幻市場帶來了轉機。《銀河帝國》以每天2000套的訂單量在瘋漲,每天貨源一補上就被賣空,這個狀態整整持續了50天。2015年,劉慈欣憑藉《三體》獲得了第73屆雨果獎,大眾對科幻小說開始了持續廣泛的關注,也讓《銀河帝國》受寵。許姍姍認為,國產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瘋狂的外星人》接連上映,中國科幻終於走上了西方發展已久的「小說+電影」的立體化道路,也讓阿西莫夫跟著再火一把。

科幻作家阿西莫夫

據悉,讀客文化引進出版了《銀河帝國》《沙丘》在內的一大批頂級科幻作品,將阿西莫夫、海因萊因、阿瑟·克拉克三大科幻巨頭的作品都收入囊中。許姍姍信心十足地表示,「我們堅信中國將迎來科幻作品的黃金時代,中國讀者對科幻作品的需求即將進入井噴時代,《銀河帝國》的爆紅只是開始,科幻小說將成為與其他文學作品相抗衡的文學品類。」

350萬人關注「科幻話題」討論

隨著國產科幻電影及科幻文學的火爆,更深度嚴肅的思考和探討讓科幻作品成為一種談資,在知乎、今日頭條、微博等平臺,科幻都成為熱詞。

在知乎上,《流浪地球》話題討論的總瀏覽量已超過9700萬,相關討論問題總計超過2500個。 特別有趣的是,這些討論還有非常多與科學相關的深度解讀。如果真的制定《流浪地球法》,法律裡會包括哪些內容?如何用通俗的語言解釋《流浪地球》中推動地球的可能性?《流浪地球》裡為什麼大家都吃「蚯蚓幹」?各種話題角度新穎、回答專業。

根據相關統計,目前知乎上討論最熱烈的話題包括《流浪地球》、《三體》、阿西莫夫作品、劉慈欣與阿西莫夫的比較等等。這些話題從作家本身、作品評價、作品細節探討等角度出發,進行發散的多元討論。針對「三體人脫水從生物學上來講真的可行嗎?」這一問題,化學話題優秀回答者白贇昊介紹了地球生物中有哪些生物存在脫水現象。在「劉慈欣是否能與阿西莫夫相比較?」問題下,科幻迷「cOMMANDO」給出了客觀的分析:「阿西莫夫是黃金年代的科幻三巨頭之一,他當時面臨的環境和自身條件都和當下沒有可比性。而劉慈欣當前正值一個作家想像力和精力最飽滿的時刻,《三體》可能不是他一生中最好的作品。」知乎公共事務部楊萍告訴記者,截至目前,知乎關於劉慈欣、阿西莫夫相關話題的關注者已經超過40萬人次,相關討論問題近15000個。

令人欣喜的是,截至目前,知乎科幻話題有近 350 萬人關注,這其中不僅有劉慈欣、郝景芳、星球大戰中文網站長「南方戰士」、北師大科幻文學博士姜振宇、《流浪地球》導演郭帆等行業專業人士活躍在其中,亦有國家天文臺研究員,物理學、宇宙學、航空航天學科的碩士、博士等科學界專業人士參與討論。「從關注者數量和討論熱度來看,知乎已經成為科幻領域第一討論平臺。」楊萍說。

科幻文學還缺乏推薦扶持機制

「《流浪地球》的成功,會起到一定的帶動作用,更多有才華的年輕人將進入到科幻領域。」《科幻世界》雜誌副總編輯姚海軍預言道。

在姚海軍看來,中國科幻文學的發展曾幾度中斷,但目前已迎來黃金期,「1997年以來持續發展,出現了大量年輕作家,更出現了《三體》這樣的世界級作品。」

姚海軍認為,隨著整體教育水平提高、國民素質的提升,科幻作品已越來越成為年輕人喜歡的門類,最明顯的表現是,《科幻世界》來稿質量比以往有很大的提升。但姚海軍表示,即便如此,國內科幻作品基礎還很薄弱,科幻作家隊伍人數還沒有明顯增加,目前大約有幾百位左右,創作人數僅是美國科幻作家的十分之一。不僅如此,很多科幻作家往往發表一兩篇作品後就放棄。對此,科幻作家王晉康坦言,科幻文學創作有一定門檻,不像其他的類型文學容易上手,「可以說,科幻作家受教育水平是最高的。」「不要太迷信獎項和名人效應,在科幻作品方面,我們還有富礦尚待開掘。」姚海軍說,劉慈欣的《三體》在獲得「雨果獎」之前,儘管在國內獲得過十幾次獎,但依然沒有在科幻圈以外產生影響力。「雨果獎」之後,這種狀況才得以改變。「這說明我們還是對自己缺乏信心,其實我們有優秀作品,但缺乏大眾的認可和接受。」

對此,科幻作家韓松直言,優秀的80後、90後科幻作家的作品不比《流浪地球》差,但目前缺乏推薦、扶持機制,發表作品的平臺和渠道也還虧乏。姚海軍也注意到,目前國內只有《科幻世界》,以及剛剛露頭的兩本Mook書《銀河邊緣》《不存在》為科幻作家發表作品,除此之外,一些專業平臺只是偶爾發表。姚海軍為此呼籲,應該有風格迥異的發表平臺出現,「這樣不同的科幻作家都能找到各自的發表園地。」王晉康則不失時機地呼籲,應該對科幻文學加以重視,「科幻文學目前還沒有全國性的組織、獎項,這對科幻文學的發展是個制約。」

韓松還特別提醒,儘管當下科幻觸角的深廣程度遠超之前任何一次科幻熱潮,科幻受到年輕人廣泛歡迎,但越是在熱鬧的時候,越不能偏離初心。「那是科幻作家在最艱難的時刻所擁有的初心,那是對神秘美感的追求,還有冒險精神及自由的精神狀態。」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作者:路豔霞

監製:賈薇

編輯:袁雲兒

流程編輯:丁也

相關焦點

  • 科幻文學迎來黃金時代?
    本報記者 和冠欣攝   科幻,在2019年開年迎來好時光。截至2月13日,《流浪地球》票房已超28億元,成為現象級科幻電影。受《流浪地球》帶動,劉慈欣科幻小說在暢銷榜上高歌猛進,阿西莫夫《銀河帝國:基地》銷量突破百萬冊。科幻文學迎來黃金時代,但就在大眾高調熱議的同時,科幻圈內保持了冷靜姿態。
  • 《流浪地球》熱映帶動科幻文學升溫
    「《流浪地球》第一次把中國人對故土和家的情感在太空尺度上展現出來。」對於這部電影,原著作者劉慈欣給出簡單直接的評價,「非常好看」。在此熱潮中,不僅引爆了觀眾對國產科幻銀幕巨製的信心,也有效撬動了本土原創科幻文學土壤的活躍指數。 近年,越來越多的年輕作家投入到科幻創作中來,題材和手法都在快速更新,想像的邊疆也在不斷拓寬。
  • 《流浪地球》的改編:理性屬於科幻文學,感性屬於科幻電影?
    欣賞完《流浪地球》的觀眾,大多是激動的。「中國人也能把科幻電影拍好」,這是影迷的心聲,也是對《流浪地球》最有力的肯定。談到電影的成功,當然不可能繞開劉慈欣的原作。那麼,我們應該把功勞歸於出色的文本,還是導演的改編?科幻文學的影像化,到底有沒有訣竅?電影《流浪地球》,幾乎顛覆了小說的主題《流浪地球》的原作篇幅很短小,不過20來頁。
  • 《流浪地球》帶起科幻風潮,本土科幻小說的春天來了
    剛剛過去的春節假期,科幻成為出版界C位出道的典範——電影《流浪地球》口碑爆棚、票房大賣,也因此帶動了一股科幻小說熱潮。一批新近亮相的國內中青年作家科幻小說紛紛登上熱銷榜,原本小眾的本土原創科幻文學迎來新春氣象。
  • 《流浪地球》帶動國產科幻小說熱賣《AI迷航》銷量狂翻40倍
    近日,《流浪地球》持續熱映,帶動國產科幻小說暢銷,先是《流浪地球》原著作者劉慈欣作品全線熱銷,多個版本的《流浪地球》登上排行榜。緊接著,整個科幻文學板塊被帶動,由讀客文化出品的國產科幻小說《AI迷航》一夜之間躍入噹噹小說暢銷榜第17名,銷量猛翻40倍,業內人士感慨「2019年科幻元年開啟」。《流浪地球》的火爆熱映,全線帶動劉慈欣作品的熱銷,除了《流浪地球》,劉慈欣其他長篇作品、短篇作品也帶動明顯。
  • 《三體》《流浪地球》帶火科幻文學 創作熱潮來了嗎?
    隨著劉慈欣、郝景芳等作家斬獲雨果獎引來大眾廣泛關注,中國科幻的世界影響力日益增強,國內讀者對科幻文學的關注度也日益提高。尤其是越來越多的科幻文學作品改編成電影搬上銀幕後,帶動了科幻文學作品的閱讀熱潮。以今年春節檔電影《流浪地球》為例,這部改編自劉慈欣小說的科幻電影在中國內地斬獲46.55億元票房,不少人感嘆,科幻文學的春天來了。
  • 上映沒幾天,原著就買斷貨,《流浪地球》帶動科幻小說整體熱銷
    連帶效應《流浪地球》的連帶效應持續不斷,隨著電影的持續熱映,劉慈欣的原著及其他作品,甚至是同類的科幻圖書作品也跟著一併火了起來。記者近日走訪了新華書店等多家書店了解到,春節期間,大連各大書店的《流浪地球》原著已經賣到脫銷。
  • 從雜誌時代到產業時代 科幻作品因何越來越受關注
    的確,如今科幻文學以及科幻影視劇逐漸成為熱門話題,包括其周邊產品在內,圈粉不少……很多人也在思考一個問題:科幻作品如此受關注,未來,中國科幻產業會迎來大爆發嗎?資料圖:11月1日,2020中國科幻大會「科幻之夜」活動在北京首鋼園三高爐舉行,酷炫的燈光秀等內容為市民的周末生活增添樂趣。圖為機器人模仿秀的表演者與市民互動。
  • 「科幻之都」需搶抓「電影時代」機遇
    片方供圖     國內首部科幻大片《流浪地球》熱映,原著小說首發地成都受啟示——  國內首部科幻大片《流浪地球》2月5日上映,兩天票房就突破4億元。
  • 《流浪地球》沒法複製,但科幻電影的未來是星辰大海
    在《流浪地球》之後,《拓星者》《上海堡壘》《明日戰記》等多部科幻電影都在進展當中。相對於之前科幻電影導演們對於市場反應的不確定,《流浪地球》的成功已經為後來者們探索了前路。所以抱著對於科幻電影的極致追求,我也希望能參與到科幻電影中來。在《流浪地球》之前,騰訊影業也涉獵過其他科幻電影項目,包括《毒液》《大黃蜂》《終結者》系列的海外投資等。國內科幻電影我們也有過布局,包括張小北導演的《拓星者》。中國科幻真的是從頭開始,郭帆導演的不容易我感同身受。
  • 劉慈欣短篇小說入圍「星雲獎」 科幻文學因何受關注?
    這段文字,出自科幻短篇小說《黃金原野》,作者便是「雨果獎」得主劉慈欣。就在不久前,「第十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入圍名單正式公布,《黃金原野》在列。故事內容仍是劉慈欣喜歡的「太空題材」,與《流浪地球》相似的是,其中也表達了強烈的「故鄉」情結。劉慈欣。
  • 《流浪地球》:理科生的科幻世界文科生真的不懂!
    對於一個「偽」科幻迷來說,沒有什麼比買上一張電影票更能向對科幻電影致敬以及表達大學時代就深埋心底對大劉的崇敬之情,更何況《流浪地球》是春節檔既賣座又叫好的影片,在朋友圈收穫如潮好評,被譽為開創了中國硬核科幻電影的新紀元。這種極具裡程碑式的評價這些年真是鮮有。
  • 《流浪地球》之後,中國科幻小說不再流浪?
    《流浪地球》劇照。圖/《流浪地球電影製作手記》《流浪地球》之後科幻不再「流浪」本刊記者/毛翊君本文首發於總第891期《中國新聞周刊》在剛剛過去的這個春節裡,親戚朋友忽然意識到飛氘似乎從事了一個能發財的行業。
  • 作家劉慈欣:《流浪地球》75%特效是國內團隊做的
    談電影:《流浪地球》特效75%是國內團隊做的 「顛覆式」改編沒關係,只要電影好看   大劉說他已經看了《流浪地球》,準備去電影院看《瘋狂的外星人》。   兩年前,記者就曾和大劉聊過包括《流浪地球》在內的電影改編。
  • 《流浪地球》帶動「蚯蚓幹」熱銷,榴槤味蚯蚓幹真的「可行」嗎?
    《流浪地球》帶動「蚯蚓幹」熱銷,榴槤味蚯蚓幹真的「可行」嗎?新年電影巨獻《流量地球》這部科幻電影,一度成為網絡熱搜,一時間也引起了網友們的熱議,很多人在第一時間,前去電影院,紛紛打卡這部科幻電影,在整部影片中,由於人類移居地下,居民們也開始食用蚯蚓幹,而在電影中,男主人公的姥爺為了救出外孫,曾試圖用「陳年蚯蚓幹」行賄。
  • 《流浪地球》為什麼引發「中國科幻電影元年」大討論
    《新華社》接連發表《中國科幻電影在農曆新春邁出新一步》《我們為什麼需要科幻》等多篇評論,《參考消息》也轉載了《紐約時報》的評論《<流浪地球>標誌中國電影新時代到來》。本文將回顧並梳理以下問題:中國科幻電影元年概念的提出及其背後的時代脈絡;為什麼大家都在期待中國科幻電影元年;為什麼普遍認為是《流浪地球》而不是《瘋狂的外星人》開啟了新的時代,這種觀點是否具有合理性,並分析當下對《流浪地球》《瘋狂的外星人》評論兩極分化的原因。《流浪地球》劇照。
  • 《流浪地球》:中國電影「科幻元年」是如何開啟的?
    電影改編自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一個太陽即將毀滅之時,人類同心協力拯救地球的故事:地球即將「墜入」木星,宇宙危機四伏,流浪地球時代中的人們只能挺身而出共同戰鬥,既為了拯救地球,也為了人類尋找新的家園。
  • 停止自轉的地球,真的可以去流浪嗎?
    人們把這五步分別稱為剎車時代、逃逸時代、流浪時代Ⅰ(加速)、流浪時代Ⅱ(減速)、新太陽時代。——來自劉慈欣的《流浪地球》小說而中國科幻的《流浪地球》帶來了一股清流不管「三體」還是「IP」為科幻本身帶來的附加值都正在慢慢剝離,中國科幻之路的前方似乎再次被迷霧籠罩,但所幸還有一群人,想要開創中國科幻真正的「黃金年代」。「三體時代」過去了嗎?新生代的科幻作家在關注什麼?2017年,最讓他們震驚的新聞是什麼?未來會是什麼形態的?這些年,中國的科幻環境真的變好了嗎?除了《三體》,我們還能仰望什麼?
  • 深觀察|從《流浪地球》看科幻電影的「硬核」在哪
    《流浪地球》劇照《流浪地球》上映後,好評和差評形成尖銳對立。無論是從科技角度,還是價值觀,抑或是專業編導,以及演員的表演和人設,都陷入了褒貶不一的評論混戰。本文無意介入這些爭議,僅談論科幻作品(小說、電影)的存在意義或者科幻作品刷存在感的理由。
  • 為什麼說《流浪地球》不能標誌著中國科幻元年的到來?
    《流浪地球》海報引爆票房的《流浪地球》被視為「中國科幻元年」的誕生而獲得了大量關注。目前,許多觀眾對影片讚賞有加,觀察他們的評論可以發現,他們大多積極把《流浪地球》和中國科幻產業的發展捆綁在一起:「終於,輪到我們仰望星空」、「中國導演能拍出這樣的硬科幻,想想就激動」「工業化程度在國內前所未有」等形容出現在媒體與網民的評論裡。從這種敘事方式的廣泛流行和對《流浪地球》的跨時代意義的讚美中,我們得以窺見中國科幻是如何在高歌猛進的產業化進程中徘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