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帶起科幻風潮,本土科幻小說的春天來了

2020-12-05 新民晚報

剛剛過去的春節假期,科幻成為出版界C位出道的典範——電影《流浪地球》口碑爆棚、票房大賣,也因此帶動了一股科幻小說熱潮。一批新近亮相的國內中青年作家科幻小說紛紛登上熱銷榜,原本小眾的本土原創科幻文學迎來新春氣象。

不再是小圈子內的孤芳自賞,伴隨著對影片原著、各大科幻IP的熱議,人們開始思考,怎樣的科幻佳作才是屬於中國的「藏有未來答案」的科幻佳作。

圖說:《流浪地球》帶起科幻風潮 VCG圖

熱潮襲來

《流浪地球》的原著小說現在有多火?看看榜單就能明白。

春節期間,劉慈欣的兩部小說都登上了百度搜索風雲榜,《流浪地球》更是居於榜首連續多日。在微信讀書發布的數據統計中,七天假期,《流浪地球》成為春節最受歡迎書目,與其同登榜單前列的還有劉慈欣的代表作《三體》。而在當當網的圖書暢銷榜上,近7日圖書銷量的前五名中,有三名都是劉慈欣的著作,兩個不同版本的《流浪地球》小說分列第二和第四位……電影的大火,直接推動了中國科幻小說的傳播,仿若一夜春雨,中國科幻文學的土壤爆發新綠點點。

事實上,在以往的小說界,科幻小說一直是冷門的存在。此前,科幻作品在國內一直處於偏安一隅的處境:愛好者十分狂熱,不了解的人則不屑一顧。而在近幾年,隨著幾樁「大事件」的發生,原本小眾的科幻文學正逐漸走進大眾的視野,受到國內讀者與媒體的強力支持。

圖說:噹噹近7日圖書銷量的前五名中,有三名都是劉慈欣的著作

2015年,劉慈欣憑藉《三體》先後獲得堪稱是科幻藝術界諾貝爾獎的星雲獎和雨果獎,成為首個斬獲雙獎的亞洲作家。在這個玄幻修真和言情小說橫行的時代,劉慈欣可以說是中國科幻小說界的扛旗人,為科幻小說發展撐起一片天。 彼時由該獎引發的熱議,帶來了空前的科幻狂潮。科幻文學在國內開始得到了廣泛的曝光和關注。加上科幻大片《降臨》的原著作者美籍華裔作家姜峰楠、《三體》譯者劉宇昆等人的爆紅,都助推了這次浪潮。

相比十餘年前《銀河帝國》單本只有2000冊的銷量,近年來科幻領域不時出現十萬級以上的超級暢銷書。許多最新的科幻作品也已經能夠做到及時引進,與國外幾乎同步出版。目前國內的科幻圖書出版,面臨的正是國內原創作品、國外同步引進作品、國外經典巨著三足鼎立的局面。科幻市場呈現出欣欣向榮的良好態勢,讀科幻小說成為一種潮流。

圖說:劉慈欣《三體》 網絡圖

本土氣質

或許有人會說,電影《流浪地球》的走紅,其更大的意義在於成為中國電影工業化進程中的標誌性力作。那麼,由其帶出的關於中國科幻小說現狀的話題,則對於本土科幻小說的未來發展更具意義。人們開始思考,怎樣的科幻佳作才是屬於中國的「藏有未來答案」的科幻佳作。在劉慈欣口中,中國本就是科幻作品最好的背景,他曾說過:「當今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正快速推進,已成為全世界最具『未來感』的國家,這是中國科幻文學成長的肥沃土壤。」

科技高速發展的現代,對於科幻文學作家而言,創作始終是在「與時間奔跑」,最緊迫的一個任務就是「在事情變得平淡之前儘快把它們寫出來」。慈欣有一句非常「扎心」的比喻——周圍的世界變得越來越像科幻小說了,未來像盛夏的大雨,在我們還來不及撐開傘時就撲面而來。

圖說:劉慈欣 VCG圖

過去一般讀者對科幻小說有兩種印象,一種誤解了科幻的「科」,認為它是一種小眾的「精英文學」,是高深莫測的;另一種則對「幻」嗤之以鼻,認為這是消遣讀物,沒有文學價值。但近年來,科技飛速發展,對人們生活的介入也越來越深入,這也是科幻文學火爆的一個重要原因。

隨著中國國力增強和發展壯大,在對遼闊時空的想像中,本土作家代入了中國經驗。以新銳科幻作家劉洋的長篇處女作《火星孤兒》為例,小說從校園生活切入,作家將自身經歷和見解傾注作品中,中國科幻文學也因此擁有了更開放思想和廣闊眼光。

圖說:《火星孤兒》

縱觀科技文明的歷史,科幻一直是創新的重要源泉。無人駕駛、虛擬實境、人工智慧等科幻作品中描述的「未來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打造本土氣質、傳播中國故事,中國科幻小說的未來已不僅僅只是「星辰大海」,伴隨技術革命持續推進,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中國正迎來屬於自己的科幻產業「黃金時代」。(新民晚報記者 厲苒苒)

記者手記:19年前的驚豔

伴隨著《流浪地球》票房火爆的同時,一本雜誌的名字也再次出現在大家面前——被稱為中國科幻小說殿堂的《科幻世界》。

劉慈欣、韓松等響噹噹的科幻文學界人物,都曾是這本雜誌的普通作者。《三體》《鄉村教師》等如今大放異彩的作品,都曾最初被登載在這本雜誌上。不少資深科幻迷認為,創刊於1979年的《科幻世界》雜誌,才是曾經孕育中國科幻元年開啟者的舞臺。

圖說:《科幻世界》 網絡圖

網上,有人貼出刊登《流浪地球》的2000年第7期《科幻世界》的封面,紅衣少女牽著白馬遙望遠方,恰似這白馬過隙的似水流年。

依稀記得,自己開始看《科幻世界》的時間也正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每個月刊發日,書報亭的門口早早就會夾上最新一期的雜誌。回望當時那個不通網絡、手機稀罕、電視頻道也有限的年代,即便是在信息傳播那般不發達的年代,我們依然沒有錯過當時最好的作品,成長為最好的我們。

對於如我一樣的大多數中國科幻愛好者而言,《科幻世界》伴隨的是自己的成長歲月。當《流浪地球》通過大屏幕時隔19年重回眼前,那種曾打動過自己的感覺,裹挾著歲月沉澱的厚重,帶來更深的感懷。

一代又一代,中國的科幻魅力始終通過《科幻世界》這樣的文學雜誌傳承繼續。於我而言,我可能記不清彼時故事中某些細枝末節的描寫,但卻依然記得當年甫讀到它時內心驚豔的感覺——這,正是鉛字帶來的力量。(厲苒苒)

■ 科幻小說(英語簡稱:Sci-Fi)全稱科學幻想小說(英語全稱:Science Fiction),是一種起源於近代西方的文學體裁。其中一些傑出的科幻小說,往往能在科學技術發展的方向上,提供若干有參考價值的預見。

■ 一般認為,瑪麗·雪萊是最早將科學幻想元素引進小說創作中來的作家。她在1818年發表的《弗蘭肯斯坦》被許多評論家和愛好者「追認」為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說。但也有人認為這部小說還不具備科幻小說基本的科學精神,只是把科學當成了另一種魔法。

■ 法國人儒勒·凡爾納和英國人赫伯特·喬治·威爾斯被認為是今天科幻小說類型的奠基人。一般科幻小說史認為,科幻小說作為一種嚴肅的文學體裁廣為人知、得到確立,要歸功於這兩位。凡爾納更被稱為「科幻小說之父」。

相關焦點

  • 《流浪地球》之後,中國科幻小說不再流浪?
    《流浪地球》劇照。圖/《流浪地球電影製作手記》《流浪地球》之後科幻不再「流浪」本刊記者/毛翊君本文首發於總第891期《中國新聞周刊》在剛剛過去的這個春節裡,親戚朋友忽然意識到飛氘似乎從事了一個能發財的行業。
  • 本土科幻小說《AI迷航》銷量翻40倍
    南報網訊(記者 解悅)《流浪地球》持續熱映,強勢帶動本土科幻小說暢銷。《流浪地球》原著作者劉慈欣作品全線熱銷,多個版本的《流浪地球》登上排行榜,整個科幻文學板塊也被帶動,由讀客文化出品的本土科幻小說《AI迷航》躍入噹噹小說暢銷榜第17名,銷量猛翻40倍。
  • 《流浪地球》帶動國產科幻小說熱賣《AI迷航》銷量狂翻40倍
    近日,《流浪地球》持續熱映,帶動國產科幻小說暢銷,先是《流浪地球》原著作者劉慈欣作品全線熱銷,多個版本的《流浪地球》登上排行榜。緊接著,整個科幻文學板塊被帶動,由讀客文化出品的國產科幻小說《AI迷航》一夜之間躍入噹噹小說暢銷榜第17名,銷量猛翻40倍,業內人士感慨「2019年科幻元年開啟」。《流浪地球》的火爆熱映,全線帶動劉慈欣作品的熱銷,除了《流浪地球》,劉慈欣其他長篇作品、短篇作品也帶動明顯。
  • 《流浪地球》的改編:理性屬於科幻文學,感性屬於科幻電影?
    欣賞完《流浪地球》的觀眾,大多是激動的。「中國人也能把科幻電影拍好」,這是影迷的心聲,也是對《流浪地球》最有力的肯定。談到電影的成功,當然不可能繞開劉慈欣的原作。那麼,我們應該把功勞歸於出色的文本,還是導演的改編?科幻文學的影像化,到底有沒有訣竅?電影《流浪地球》,幾乎顛覆了小說的主題《流浪地球》的原作篇幅很短小,不過20來頁。
  • 《流浪地球》熱映帶動科幻文學升溫
    「《流浪地球》第一次把中國人對故土和家的情感在太空尺度上展現出來。」對於這部電影,原著作者劉慈欣給出簡單直接的評價,「非常好看」。在此熱潮中,不僅引爆了觀眾對國產科幻銀幕巨製的信心,也有效撬動了本土原創科幻文學土壤的活躍指數。 近年,越來越多的年輕作家投入到科幻創作中來,題材和手法都在快速更新,想像的邊疆也在不斷拓寬。
  • 《三體》《流浪地球》帶火科幻文學 創作熱潮來了嗎?
    不少人關注科幻文學是從劉慈欣開始的,《三體》在國內外的成功被視為中國科幻崛起的標誌之一,劉慈欣也因此被稱為「中國科幻第一人」。鮮為人知的是,科幻文學在中國已經走過了一百多年歷史。1902年,梁啓超在自己主辦的《新小說》雜誌上開設「哲理科學小說」專欄,科幻小說是晚清小說重要門類之一。百餘年文學史上,科幻作品代不乏人。
  • 盤點《流浪地球》大火前後的那些科幻奇幻電影小說
    吳京主演的《流浪地球》票房大火,也創造了國產科幻的高峰。在《流浪地球》前後,還有哪些具有科幻奇幻色彩的電影小說呢?一起來看看。《流浪地球》《流浪地球》《流浪地球》的熱映被認為寓意著中國科幻元年的到來《不能說的秘密》《不能說的秘密》周杰倫和桂綸鎂主演的奇幻電影,不像《流浪地球
  • 同樣是「硬」科幻,《流浪地球》比《星際穿越》差多少?
    說到「硬」科幻電影,在2019年《流浪地球》上映後,中國影迷終於可以挺起腰杆了,而這部影片也憑藉46.68億元人民幣的票房,成為了國內電影史上的票房季軍。這部承載在中國幾代電影人的大片,是一部貨真價實的科幻電影。影片根據劉慈欣的同名科幻小說改編,由郭帆執導。
  • 流浪地球出漫畫了!劉慈欣科幻小說改編漫畫,三體動畫還有多遠?
    《流浪地球》電影相信大家都看過,但是漫畫版的《流浪地球》已經來了,科幻巨匠劉慈欣的四部作品已經改編成了漫畫,你有沒有看呢?《流浪地球》電影在佔據了2019年那個春節檔,大家都在討論著《流浪地球》這部電影,也帶火了網上的一批又一批段子,特別是那句臺詞「行車不規範,親人兩行淚」,都已經快成了交通標語了。這部電影是改編於劉慈欣的同名小說《流浪地球》,那麼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位科幻巨匠。
  • 《流浪地球》後又一新片正式立項 改編自劉慈欣科幻小說
    此前傳聞成真,繼《流浪地球》之後,劉慈欣又一科幻小說被搬上大大熒慕。日前,據媒體報導,國家電影局2020年5月立項公示顯示,根據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全頻帶阻塞幹擾》正式立項。影片的備案單位是北京聚合影聯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易常春擔任編劇。
  • 《流浪地球》IMDb評分狂跌,科幻出海還未成熟
    Netflix在全球有超過1.39億訂閱用戶,而又正好沒有進入大陸市場,《流浪地球》Netflix上線後IMDb評分斷崖下跌,可見在許多外國觀眾眼中《流浪地球》並不存在光環,也離他們心目中的科幻神作相差甚遠。但這種反饋其實早就在《流浪地球》導演郭帆的預料之中。
  • 要拍出下一部《流浪地球》,除了暢銷科幻小說還缺什麼?
    「科幻」無疑是本屆書展的熱詞之一,打開書展「排片表」,就有「中國科幻文學的星辰大海」「星辰與良夜——技術加速時代的科幻與文學」「科學家帶你讀科幻」等多場科幻主題相關活動。陳楸帆、韓松、江曉原等科幻名家做客書展,推薦科幻新作,與讀者分享科幻的魅力。
  • 《流浪地球》中國人骨子裡的科幻
    熟悉漫威和DC的朋友們就可以知道美國人的科幻世界,美國未來的科幻世界是以英雄主義色彩很明顯這就像是世界歐美大部分國家信仰耶穌一樣,他們的世界觀裡會有一個神來拯救世界,這也就是他們的未來設想。中國人的信仰怎麼去說尼,用「以人為本」來形容或許是可以的,又或是唯我主義或是說小我主義這樣的思想。其實這些如果有看過如今受眾頗廣的網絡小說就更加明顯了,不求做大英雄,但只求自己身邊的親人,無人侵犯這是如今網絡小說界大部分主人公的性格。
  • 《流浪地球》:中國電影「科幻元年」是如何開啟的?
    電影改編自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一個太陽即將毀滅之時,人類同心協力拯救地球的故事:地球即將「墜入」木星,宇宙危機四伏,流浪地球時代中的人們只能挺身而出共同戰鬥,既為了拯救地球,也為了人類尋找新的家園。
  • 《流浪地球》加時重映、第二部定檔,主旋律科幻電影能否突圍?
    27日,《流浪地球2》趁熱官宣定檔2023年大年初一,依舊由郭帆執導、劉慈欣監製,製作歷時近5年的流浪巨製將再次起航。從《流浪地球》《瘋狂的外星人》《上海堡壘》,到待映的「外太空三部曲」、《時間之外》《拓星者》《明日戰記》《摺疊城市》《深海》《全頻帶阻塞幹擾》。近年來國產科幻片備受市場關注,傳遞中國精神的主旋律題材更是成為「香餑餑」。
  • 上映沒幾天,原著就買斷貨,《流浪地球》帶動科幻小說整體熱銷
    連帶效應《流浪地球》的連帶效應持續不斷,隨著電影的持續熱映,劉慈欣的原著及其他作品,甚至是同類的科幻圖書作品也跟著一併火了起來。記者近日走訪了新華書店等多家書店了解到,春節期間,大連各大書店的《流浪地球》原著已經賣到脫銷。
  • 《流浪地球》:讓中國科幻電影不再「流浪」
    2019年春節檔第三日,科幻電影《流浪地球》便逆勢而上,截至2月9日發稿前,累計票房已達14億元,排片佔比和上座率在各大數據平臺均排列第一。票房證明觀眾的選擇核心依然是電影品質,因為《流浪地球》的電影觀感超出了大家的心理預期,情節、畫面、音效都足以用震撼來形容。
  • 票房奔40億,《流浪地球》讓中國科幻進入主流視野
    陳楸帆認為,這場論辯中的一些觀念被過度闡釋了:「科幻小說中,作者常會藉助一些極端化的情境去推測人性或者社會的變化,比如在末日情境下,吃掉一個人讓文明延續是科幻作品中比較常見的思維模式。在《流浪地球》中,劉慈欣寫道,極端情境已不需要人文與藝術,在另一部小說《詩云》裡,又將人類文明的最後生機寄託於文學。
  • 《流浪地球》帶紅了一票科幻元素!科幻遊戲:為什麼我們不行?
    《流浪地球》帶紅了一票科幻元素!科幻遊戲:為什麼我們不行?短短6天時間,電影《流浪地球》綜合票房已經超過20億人民幣。在中國電影史上,還沒有一部科幻電影有過如此的待遇。與此同時,《流浪地球》也成功帶火了一大票科幻元素,包括人類科技水平的提高,對外太空的探索等等。
  • 四年打磨,《流浪地球》正式開啟中國科幻新紀元
    作者 / 魏建梅「中國科幻(電影)在今天終於啟航了」——在1月20號《流浪地球》舉辦的「和大劉一起看《流浪地球》」的超前觀影現場,大劉含淚說道。一直以來,科幻電影都是國產電影的一大軟肋。自三年前《三體》被宣布啟動以來,人們似乎看到了科幻電影的曙光,「中國電影科幻元年」的時代起點也一直被大家呼喊著,盼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