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帶紅了一票科幻元素!科幻遊戲:為什麼我們不行?

2021-01-13 裝上八倍玩遊戲

《流浪地球》帶紅了一票科幻元素!科幻遊戲:為什麼我們不行?

短短6天時間,電影《流浪地球》綜合票房已經超過20億人民幣。在中國電影史上,還沒有一部科幻電影有過如此的待遇。與此同時,《流浪地球》也成功帶火了一大票科幻元素,包括人類科技水平的提高,對外太空的探索等等。還有大劉(劉慈欣)的作品,很多人在問「三體」什麼時候能拍成電影。

每次有這種重磅電影的推出,在取得大量票房的同時總是能夠帶動一整個分支區域的火熱。《流浪地球》中的行星發動機引起了人們的廣泛討論。給地球裝發動機到底可不可行?人類究竟造不造的出來?在中國農曆新年期間引發了人們的大思考,登上瀏覽器滿眼都是打著《流浪地球》名義的文章,其火熱程度,甚至蓋過了本來就頗多非議之聲的春晚。

在這之前,其實有不少科幻類遊戲也起到了類似的效果,只不過影響力遠不如電影來的那般直接,所以只能在有限的圈子裡起到效果。2015年的銀河文明3用策略戰棋的方式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機會,打造自己的太空帝國。

小編在體驗這款遊戲的過程中發現了一個問題,就是它沒能繞開遊戲思維的怪圈。只是把人類在陸地上的戰爭思維搬到了太空,增加了星際戰爭需要的武器,但是遊戲的戰爭內核沒有怎麼變化。如果是太空文明之間的決戰,思維應該不會是人類設想的那樣簡單。這一點,《三體》中的水滴就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

說到科幻類即時戰略遊戲,家園系列也是這個領域的先驅。水雷公司於1999年就推出了這款劃時代的巨製。在當時,這款遊戲還是在國外引起了不曉得轟動。架空的劇情把玩家帶到了一個新的時空。玩家需要率領一直被流放的種族,建立自己的基地的艦隊,擊敗侵佔自己家園的種族。大量星際艦隊的出現,以及太空間的戰鬥場景讓人記憶深刻。同時期的星際爭霸雖然也是星際間即時戰略遊戲的代表,但在「硬核方面」,似乎較家園差了一些。星際爭霸更像是星球上的戰爭,而家園的場面更加宏大,武器也像是可以摧毀一個星球一般。喜歡的朋友可以前往下載家園的重製版,非常值得收藏。

如果要拿遊戲和電影的影響力作比較,本身就是一件十分不公平的事。遊戲產業能夠被國家層面認可,也不過是近幾年的事,而電影則不同。《流浪地球》在上映之前就被中影集團點名,獲得了國家層面的支持,而遊戲則不可能有這個待遇,起碼現在來看,為時尚早。在科幻迷心目中,很難說二者具備的意義孰輕孰重。遊戲提供的架空環境和可操作性能夠讓玩家輕鬆打造自己的世界,而電影更多的是提供一種大眾皆可接受的方式,提高科幻元素的影響力,並給專業的人員一種思路。

今天我們的推薦就到這裡,如果您還滿意,請點擊上方的關注按鈕,我們會經常推送有趣的遊戲諮詢和文章!

相關焦點

  • 瘋狂的外星人遭「流浪地球」,盤點街機遊戲中的科幻元素!
    今年可以說得上是我國科幻電影的元年,僅僅在春節檔就同時上映了兩部跟劉慈欣有關的電影:《瘋狂的外星人》和《流浪地球》。前者讓劉慈欣擔任編劇,同時擁有黃渤、沈騰、徐崢三位黃金卡斯,上演了一出極為荒誕的科幻喜劇;而後者則是改編自劉慈欣的同名小說《流浪地球》在春節檔殺出重圍,成為最大的一匹黑馬。看完科幻電影之後我們再回顧一下街機遊戲,這其中也同樣有不少的科幻元素,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 《流浪地球》帶起科幻風潮,本土科幻小說的春天來了
    剛剛過去的春節假期,科幻成為出版界C位出道的典範——電影《流浪地球》口碑爆棚、票房大賣,也因此帶動了一股科幻小說熱潮。一批新近亮相的國內中青年作家科幻小說紛紛登上熱銷榜,原本小眾的本土原創科幻文學迎來新春氣象。
  • 為什麼說《流浪地球》不能標誌著中國科幻元年的到來?
    無論我們多麼熱淚盈眶地感受到自己將要邁入中國科幻新世紀,國產科幻作品創作的困頓都是事實。這種事實掩蓋在《流浪地球》中投向木星耀眼的火光之中,讓人難以看清未來的方向:我們到底想要書寫的是向好萊塢大片進發的技術史詩,抑或是回歸科幻本源的社會探索?前者和後者到底是互相成就還是互相衝突?
  • 流浪地球中的科幻元素羅列
    都有哪些科幻元素,存在於《流浪地球》中呢?很多人表示沒有燒腦的科幻,勝在敘事,你們說的都對,但我還是看到了一個嶄新的世界,一起來看看。地球發動機能控制地球的轉動,推進地球行動,這個設想很大膽。地球變成飛船其實飛到合適的地方我們不一定非要賴在地球上,改造星球應該也能成為可能,帶著地球走就是帶足了地球這個資源,也盡最大努力保存了人類何能存活的物種。不過這個故事裡連老鼠我都沒看到,植物也沒發現,但我覺得會打開新世界,會看到一些能適應的物種。
  • 《三體》該拍科幻電影了,沒有這個元素,很難超過《流浪地球》
    他看起來像是好消息,自從流浪地球問世以來,中國科幻小說迎來了硬核時代三體性是劉慈欣的傑作,據說該片還贏得了前美國總裁歐巴馬的青睞,甚至還請秘書長打電話到海外催促劉慈欣續集。與流浪地球的內容相比,要想清楚地了解具體情節似乎並不容易,要知道科幻電影需要具體化,也就是說,道具要有特定的造型,而小說只需要寫,連導演都不太清楚這是什麼樣子。
  • 《流浪地球》加時重映、第二部定檔,主旋律科幻電影能否突圍?
    再如韓子昂去世後,劉啟、韓朵朵與王磊分道揚鑣,找到李一一的車後的情節,解釋了二人為什麼沒回家而繼續執行救援蘇拉威西的任務。《流浪地球:飛躍2020特別版》上映後依然延續原版的高口碑,淘票票9.2分,貓眼電影9.0分。
  • 《流浪地球》:讓中國科幻電影不再「流浪」
    2019年春節檔第三日,科幻電影《流浪地球》便逆勢而上,截至2月9日發稿前,累計票房已達14億元,排片佔比和上座率在各大數據平臺均排列第一。票房證明觀眾的選擇核心依然是電影品質,因為《流浪地球》的電影觀感超出了大家的心理預期,情節、畫面、音效都足以用震撼來形容。
  • 《流浪地球》為什麼引發「中國科幻電影元年」大討論
    《新華社》接連發表《中國科幻電影在農曆新春邁出新一步》《我們為什麼需要科幻》等多篇評論,《參考消息》也轉載了《紐約時報》的評論《<流浪地球>標誌中國電影新時代到來》。本文將回顧並梳理以下問題:中國科幻電影元年概念的提出及其背後的時代脈絡;為什麼大家都在期待中國科幻電影元年;為什麼普遍認為是《流浪地球》而不是《瘋狂的外星人》開啟了新的時代,這種觀點是否具有合理性,並分析當下對《流浪地球》《瘋狂的外星人》評論兩極分化的原因。《流浪地球》劇照。
  • 《流浪地球》改變中國科幻,卻被另一部電影改回去了?
    很真實的一點是,提到科幻,大部分人率先想到的肯定是歐美。中國科幻由於歷史原因,並沒有得到一帆風順的發展。直到前幾年的《三體》,大家漸漸看到了中國科幻崛起的曙光。然而僅限於文字小說還不行,科幻體系的完善,需要視覺和故事一起上。
  • 媒體:《流浪地球》開啟中國科幻電影元年
    主創合影 片方供圖   《流浪地球》開啟中國科幻電影元年  ■ 社論  《流浪地球》的精神內核頗為符合近年來科幻電影的發展趨勢,即不再著迷於地球毀滅,而更多探討人性與情感的複雜。  2月7日,春節檔票房大戰的第三天,作品中口碑最好的《流浪地球》直接實現票房逆襲,登頂春節檔單日票房榜首。
  • 《流浪地球》大劉的科幻世界
    地球被出賣了!人類被出賣了!文明被出賣了!我們都是一個超級騙局的犧牲品!這個騙局之巨大之可怕,上帝都會為之休克!太陽還是原來的太陽,它不會爆發,過去現在將來都不會,它是永恆的象徵!】【太陽氦閃爆發了。五十億年的壯麗生涯已成為飄逝的夢幻,太陽死了。】
  • 《流浪地球1》加時重映、第二部定檔,主旋律科幻電影能否突圍?
    》《摺疊城市》《深海》《全頻帶阻塞幹擾》。再如韓子昂去世後,劉啟、韓朵朵與王磊分道揚鑣,找到李一一的車後的情節,解釋了二人為什麼沒回家而繼續執行救援蘇拉威西的任務。 佔據2019年科幻電影票房半壁江山的《流浪地球》《瘋狂外星人》均改編自劉慈欣小說,待映的《摺疊城市》《時間之外》《超新星紀元》《全頻帶阻塞幹擾》等影片也都改編自經典小說。甚至可以說是劉慈欣憑「一己之力」撐起主旋律科幻片的大部分內容。 天時地利人和,主旋律能否帶領國產科幻片突圍?
  • 《流浪地球》中國人骨子裡的科幻
    作為地球人的我們該怎麼辦?這個問題著名的物理學家霍金有一份這樣的世界毀滅的時間表:2050年,人類移民火星,2100人類進入外太空,新人種出現,2215年地球面臨毀滅,2600年地球變成熾熱的火球。這是霍金在一次接受網站採訪時候所表達的,人類如果在未來的200年中能成功的向外太空擴張,那麼我們就能避免災難。
  • 《流浪地球》火了,但中國科幻並未崛起:《三體》電影甚至不敢上映!
    最近幾天,《流浪地球》把嗶嗶君的朋友圈刷屏了。大家的評價就是兩個字:吹爆!↑↑《流浪地球》的豆瓣得分遙遙領先在嗶嗶君眼裡,《流浪地球》值得被吹,因為它讓人看到了國產科幻的希望與機遇。很多人說《三體》帶火了國產科幻,我認同。可一旦拋開《三體》,情況又是怎樣?——《三體》在豆瓣上有22萬個評價。
  • 深度| 流浪地球來自「科幻世界」中國科幻四天王都從這裡起步
    曾經驚豔了整個科幻文學界,卻神秘消失的科幻作者王亞南告訴紅星新聞:「《流浪地球》電影的爆紅,可以看作是中國科幻電影的一個裡程碑,但它成功後,未來中國科幻文化的後勁目前還看不到,未來還有一些障礙,國內科幻產業還需要更多專業支撐。」
  • 從星際穿越到流浪地球,一部成功的科幻電影需要哪些元素?
    電影的故事,最早起源於編劇的一個設想:拍攝一部影片包含蟲洞、黑洞、引力波等這些元素,影片中的所有一切呈現都根植於實實在在的科學與合理推論,可以令人信服地將科學融入到電影素材裡。影片中絕大部分內容沒有與當時已有的科學結論相矛盾。地球是否有一天會變得不適宜居住?
  • 深觀察|從《流浪地球》看科幻電影的「硬核」在哪
    《流浪地球》劇照《流浪地球》上映後,好評和差評形成尖銳對立。無論是從科技角度,還是價值觀,抑或是專業編導,以及演員的表演和人設,都陷入了褒貶不一的評論混戰。本文無意介入這些爭議,僅談論科幻作品(小說、電影)的存在意義或者科幻作品刷存在感的理由。
  • 《流浪地球》的改編:理性屬於科幻文學,感性屬於科幻電影?
    欣賞完《流浪地球》的觀眾,大多是激動的。「中國人也能把科幻電影拍好」,這是影迷的心聲,也是對《流浪地球》最有力的肯定。談到電影的成功,當然不可能繞開劉慈欣的原作。那麼,我們應該把功勞歸於出色的文本,還是導演的改編?科幻文學的影像化,到底有沒有訣竅?電影《流浪地球》,幾乎顛覆了小說的主題《流浪地球》的原作篇幅很短小,不過20來頁。
  • 流浪地球 | 科幻黑科技
    想讓地球開始流浪,我們第一個任務,就是解決動力問題。   重元素的聚變是核聚變反應更高級的形式,產生的能量巨大。發動上萬個行星聚變發動機需要的燃料是龐大的,《流浪地球》中用石頭當燃料作為重元素聚變的燃料,是一種非常高效的利用方式。
  • 《流浪地球》票房破31億 電影局:科幻電影裡程碑
    陸亮對《流浪地球》的成績給予充分肯定,並代表國家電影局向影片的主創團隊和出品方表示祝賀,他稱讚《流浪地球》的出現具有「科幻電影裡程碑」的意義。他在發言中表示,「每攻克一個電影類型,中國電影產業和中國電影藝術就會更多一份信心。《流浪地球》帶領我們攻克了科幻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