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鹽 | 文
科幻,離我們很遠,也很近。
分解開來,科幻有兩個部分,科學+幻想,一邊貼近現實,另一邊遠離現實。
創作者們寫科幻寫小說,拍科幻電影,其實思路和做遊戲有點像:
都是編織一個波詭綺麗的「夢」,讓讀者觀眾置身其中,感受著不那麼現實的美,卻又在處處能感受到真實世界的氣息。
人們會沉浸進去,產生聯想,發現未知,又不至於完全脫離現實而出現過強的違和感。
很真實的一點是,提到科幻,大部分人率先想到的肯定是歐美。中國科幻由於歷史原因,並沒有得到一帆風順的發展。
直到前幾年的《三體》,大家漸漸看到了中國科幻崛起的曙光。然而僅限於文字小說還不行,科幻體系的完善,需要視覺和故事一起上。
今年大年初一上映的電影《流浪地球》,便憑藉好劇本、經得起推敲的設定、還有給力的特效,成功為觀眾們塑造了一個未來末日環境下的地球。
票房口碑的雙豐收,使這部電影成為見證了中國科幻新篇章的裡程碑。
有人說,《流浪地球》完美展現了中國人對科幻的獨特理解,只有我們會這麼拍:
歐美大片裡,每逢緊要關頭,通常人類總想著「拋下」地球,獨自駕駛飛船逃走。
只有我們會選擇帶著「家」一起離開。
為了展現英雄主義,歐美大片裡拯救世界會是少數人,甚至一兩個人,而我們會號召全人類一起加入拯救家園的陣營。
《流浪地球》的成功中我們能夠看到,視覺特效是表象,達到標準水平基本就夠用。獨有的中國風內核,才是引發觀眾共鳴的重要原因。
人們都認為,中國科幻從此站起來了。
然而,大家先坐下別急著高興,昨天又上映了一部國產科幻電影——《上海堡壘》
從之前高密度的宣發、比較出名的原作來看,它怎麼說也算個旗艦級別的科幻作品,和《流浪地球》一個級別的那種。然而現在再看它上映後的口碑,人們覺得,《上海堡壘》遭重了。
誇張點說,中國科幻遭重了。
看到我們所在的上海變成這樣,也挺糟心的
截止今天下午三點,《上海堡壘》在電影App貓眼上的實時票房是8800萬,有23萬名觀眾打分,總分6.5。豆瓣那邊有接近8萬人打分,總分3.4。
這數據大概是什麼水平呢?
我翻了翻App裡近幾個月上映的電影列表,沒找到比6.5分更低的,基本都在7到8分以上。要知道,貓眼這種買票App的用戶已經足夠寬容,質量只要過得去,大家都會給8分左右。
而豆瓣算是老影迷聚集地了,大家觀影經驗豐富,都會仔細看電影,給出的評論也會相對嚴格。
8萬個評論中有將近六成的給了1星,想必,一個「爛片」標籤打上就足以說明一切。
《上海堡壘》咋就成這樣了。
首先,主角很大程度上讓吃瓜群眾第一眼就槍斃《上海堡壘》。
鹿晗應該不用多介紹,當之無愧的主角。這裡,我們不討論他的演技。
讓大眾眼中的「小鮮肉」來當主角,看似能吸引一波流量,但科幻本身對「直男」有著額外的吸引力,兩者的碰撞,很難不產生惡意的火花。
鹿晗在電影裡一如既往的小鮮肉扮相,讓外星人大戰人類這種緊張的故事背景瞬間失色。
既有印象雖說不客觀,但確確實實的影響了不少觀眾的觀感。那感覺就像戰場上炮火連天,有幾名士兵卻在悠閒地喝著下午茶一般彆扭。
相比之下,《流浪地球》的選角就聰明得多。
主角都是不太出名的青年演員,再讓諸如吳孟達這樣的老戲骨配角領著,新生代們都能貢獻出青澀自然的表演,不至於在科幻的大背景下喧賓奪主。
有趣的是,你透過選角再看《上海堡壘》的原作故事,會讓人覺得,選鹿晗好像也沒啥毛病。
同樣在豆瓣,讀書分區下,知名作家江南的小說《上海堡壘》獲得了書迷們8.4分的評價,不可謂不高。
相比他的人氣幻想小說《龍族》,還有《九州·縹緲錄》,這個《上海堡壘》是他唯一一部涉足科幻領域的小說,也獲得了不錯的成績。
小說主線和電影一樣,講人類大戰外星人,說來挺「平常」的。
然而在讀了之後我才發現,這部作品裡的科幻二字基本只體現在背景的外星人和人類衝突上,故事裡不乏大量的愛情橋段以及類似青年文學的纖細描寫,與江南其他作品的寫作風格差不多。
《上海堡壘》的簡介,不知道還以為是某部愛情小說
說實話,我覺得這和想像中的科幻不太搭邊。
不過,小說把故事講完整了,該感人時感人,該燃時燃,讀者們也能獲得一段有趣的閱讀經歷。
作為一本小說,這足夠了。但改成電影可是另一回事。
可能鹿晗扮演的男主角恰好比較還原「青春劇」的調性,但這與科幻受眾的口味背道而馳。因為大家就想要《流浪地球》那樣的,氣氛嚴肅一點,設定考究一點。
總不能看完之後,大家都在討論裡面男女主的愛情吧。
給好評的觀眾裡就有人提到了感情戲不錯
可以說,有《流浪地球》的珠玉在前,現在的電影觀眾,尤其是科幻電影觀眾的審美,都提高了。
如今再看《流浪地球》的科學設定,依舊讓人驚嘆:太陽毀滅、引力彈弓、剛體極限、逃逸速度等等等等,運用的都是相當硬核的科學原理。
甚至於,這部電影只誕生於原著中極小的那一部分故事,創作者們則用上了滿滿的細節將其填充:
比如造型複雜的防護服、精密度高的外骨骼、運輸車裡的球型控制器。無不體現了創作者們並未脫離現實的奇思妙想。
儘管存在一些邏輯硬傷,但這正是科幻作品需要找好的平衡點。真實的科學配以合理的幻想,再去為劇情服務,才成為科幻。
《上海堡壘》一方面因為定位不明,愛情片、科幻片、動作片雜糅在一起,各部分配比失調,讓人看起來有些魔幻。
另一方面,重要的細節設定沒有做好,讓大家吐槽不已:比如鹿晗的偶像髮型沒有軍人的樣子;故事裡世界末日來臨,男主還有功夫休假,甚至找自己上司表白。
網友們無語:「簡直讓人驚了,麻煩有點末日的緊張感好嗎?」
連電影本身的製作技法也遭到了觀眾們炮轟。比如光影質感像是偶像劇,劇情剪輯混亂,臺詞配音處理粗糙,服裝有奧特曼裡的人類戰隊的既視感。
至於演員演技是否在線,大家各說各的,不過目前也傾向於演技僵硬。
還有不少憤怒的網友稱:
「《流浪地球》改變了中國科幻,卻又被《上海堡壘》改了回去」。
「《上海堡壘》不配稱作科幻片」。
也有看一半跑路的
或許,《上海堡壘》無法成為一部成功的科幻片,它不應該放在科幻電影的分類裡,而是單純作為一部商業片,這麼看2天將近1億的票房也算過得去。
正因為《流浪地球》的開天闢地,讓各方看到了中國科幻電影的潛力,人們都開始對這片市場投來了關注的目光。
影迷們樂於再為一部優秀的國產科幻電影買單,更多電影人會加入到創作科幻電影的行列中來。蛋糕變大,每人也能分到更多。
給好評的觀眾表示不懂科幻
這部《上海堡壘》,從目前的口碑上看起來給人一種「期望越大,失望越大」的感覺。它可能證明了,現在的中國科幻電影市場並沒有迎來野蠻生長的時代。
這也讓我想起之前《王者榮耀》得到最佳科幻遊戲獎的事,感覺起來,國內有些人對科幻的理解,還有誤區。
《上海堡壘》有輕度的科幻元素,硬要說也算科幻電影。不過46億票房奇蹟告訴我們,人們真正喜歡的,是類似《流浪地球》那樣的嚴肅硬核、鼓勵人們了解真實世界、具有中國特色的科幻。
《上海堡壘》說自己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然而它沒有看到更遠。
娛樂至死,流量至上,而科幻,不需要這些東西。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