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電影局點讚《流浪地球》:系科幻電影裡程碑

2020-12-06 上遊新聞

微信公眾號「中國電影報」2月14日報導,2月13日下午,由中國電影家協會、中國電影資料館(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中宣部電影劇本規劃策劃中心、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主辦的《流浪地球》觀摩研討會,在中影股份公司舉行。

國家電影局副巡視員陸亮,中國電影製片人協會理事長明振江出席研討會並致辭。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喇培康,北京京西文化旅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宋歌等出品方代表向到場嘉賓介紹影片情況。研討會由中影股份總經理江平主持,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主任、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等多位電影學界專家和業界代表等共同出席。

陸亮對《流浪地球》的成績給予充分肯定,並代表國家電影局向影片的主創團隊和出品方表示祝賀,他稱讚《流浪地球》的出現具有「科幻電影裡程碑」的意義。

他在發言中表示,「每攻克一個電影類型,中國電影產業和中國電影藝術就會更多一份信心。《流浪地球》帶領我們攻克了科幻電影。從前好像只有好萊塢可以拍科幻片,現在中國人也可以拍了,它為中國科幻電影打下了一個非常好的基礎。《流浪地球》不是中國科幻電影的終點,而是一個新的開端。」

喇培康回顧了中影股份與《流浪地球》的結緣,「中影股份是一家全類型、全產業鏈的電影企業,早在2012年我們就買下了劉慈欣《流浪地球》等三本小說改編權。2014年初中影股份正式啟動《流浪地球》拍攝計劃, 2017年北京文化加盟,2019年春節影片上映。」

喇培康對諸多支持和幫助《流浪地球》的同仁表達感謝,面對當前影片取得的優秀成績,喇培康十分謙虛地表示,「《流浪地球》的勝利,是出品方、主創團隊和宣發方的勝利,更是中國電影體制的勝利,沒有中國十多年來電影體制改革和發展,沒有全體中國電影人的艱苦奮鬥,就沒有《流浪地球》的厚積薄發。我們會靜下心來,總結經驗,不斷提高,保持謙虛謹慎的心態繼續前行。」

宋歌表示,北京文化這幾年從《戰狼2》《我不是藥神》《無名之輩》和《流浪地球》中發現了幾個規律。首先,中國電影的題材和類型仍有很多空白留待創新,我們要在這些方面進行不斷的創新與突破;第二,電影的價值觀一定要是主流價值觀,宣揚讓整個社會和民眾積極向上的價值觀;第三,要用觀眾喜歡的電影語言和最先進的電影技術來拍攝、製作電影。

與會專家從影片的文化內涵、市場表現、影史意義等多個方面對《流浪地球》進行分析與評價。專家認為,《流浪地球》可以被稱之為「中國第一部硬科幻作品」,該片充滿著中國獨有的人文追求,體現了中國人對土地的情義,既有家園的情結,又透視出家國的情懷。影片中表現的父子情、祖孫情、兄妹情、戰友情,不僅推動著劇情的發展,還承載著一種「即便有過隔閡、誤解,但終將團結起來共建家園」的希望,這正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中國式表達。

電影《流浪地球》由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京西文化旅遊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登峰國際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郭帆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4家公司共同出品,另有22家公司參與影片聯合出品。

《流浪地球》由劉慈欣原著,郭帆導演,吳京特別出演,屈楚蕭、李光潔、吳孟達、趙今麥領銜出演,Mike隋、屈菁菁、張亦馳、楊皓宇、李虹辰、楊軼、姜志剛、張歡主演。影片目前正在全國熱映,截止到2月14日,影片上映10天累計票房突破31億元人民幣,不僅取得2019春節檔票房冠軍,業界預測最終票房有望衝擊50億元。

此外《流浪地球》春節期間在北美、澳大利亞、紐西蘭等海外市場上映後,也引來外媒和當地觀眾的廣泛好評。紐約時報、金融時報、News18等媒體都紛紛發文,認為中國電影業終於加入太空競賽,而且在影片中看到了異於西方大片的價值觀!電影在北美、澳新地區的院線發行由CMC華人影業獨家代理,於2月5日同步國內上映,並先行以IMAX3D版本在海外上映,這也是中國電影首次以IMAX版本在海外發行。電影上映當天即開啟了「一票難求」模式,上座率超過90%,多數影廳售罄,觀眾的熱度達到空前狀態。截至2月10日上映首周,北美澳新票房達263萬美元,創近年來華語電影海外開畫最佳成績。

專家和學者發言:

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院長黃會林

植根於土地和家園的創世神神話

《流浪地球》所具有的中國特質和它的人文內涵,讓我覺得特別可貴。這部電影作為中國第一部硬科幻作品,充滿著中國獨有的人文追求,體現了中國人對土地的情義,既有家園的情結,又透視出家國的情懷。從「祖」到「父」到「子」,三代人情感線的貫徹,帶著非常獨特而濃厚的中國人特有的情感的表達,很有情感衝擊力。

很多好萊塢科幻電影更多是末世神話,這種末世神話實際上是一種心態,這種心態簡單來說就是放棄,而我們這部作品是創世神話,是樂觀積極、是懷抱著希望的,《流浪地球》中帶著地球尋找新家園這個命題本身就植根於民族精神信仰的土地和家國。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

水到渠成,渠成水到

《流浪地球》的誕生有三個條件。首先是整個社會要從農耕文明到科技文明和信息文明轉型實現以後,在這個社會基礎上才可能產生的一個作品。80年代我們都探討中國為什麼沒有科幻電影,其實最重要的問題是那個時候我們還停留在農耕文明時代,我們還在埋頭於生計問題,所以我們的想像力無法支撐我們站在人類的角度對人類命運共同體進行想像。

其次,科幻電影的文學基礎也非常重要,中影在2014年就買下劉慈欣三部小說的版權,確實很有前瞻性。

第三,中國電影的工業體系完善、技術特效手段升級、專業環節的有效保障,是這個影片成功的前提。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流浪地球》是在恰當的時間出現的恰當的作品。

我認為《流浪地球》是中國電影升級換代、中國電影從大國走向強國的一個標誌性的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作品,是在正確的時間出現的一個正確的電影。它對於中國電影的意義,對於中國科幻電影的意義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加強烈的顯示出來。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學部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高曉虹

用藝術手段詮釋人類命運共同體

關於《流浪地球》這部電影我今天主要說兩點:第一,這是用藝術的手段來詮釋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樣一個非常重要的宗旨。影片中最終的任務雖然說是由中國人提出並且來實施和完成,但是整個《流浪地球》計劃是全人類群策群力的結果,其實也就是說我們今天看到這個片子的主旨。全球各地、各民族的人們,為了讓地球和人類活下去這一個共同目標,而團結在一起,共同奮戰與抗爭。影片用藝術手段表達出來「和而不同」的理念,有著非常積極正面的主流價值觀的引領。

第二,這個片子告訴我們中華文化為什麼可以綿延五千年。我們抵禦外敵用長城,我們貫通水系用運河,中國人一直靠自己的努力去跟大自然抗爭。當毀滅來臨時,美國人想的是建造諾亞方舟離開,而中國人選擇帶著地球去流浪。地球從開始流浪到安全要多久呢?要2500年。這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的氣魄和膽識,像美國200多年的國家可能不會這樣想事情,而中華民族五千年,我們就會想到用2500年來實現地球從太陽系抵達恆星新家園,2500年的流浪,靠的就是中華文化的底氣,靠自己的雙手付出汗水以及心血來表達這種不服輸和永遠相信希望的精神。

著名劇作家、評論家趙葆華

關鍵節點上的關鍵作品

《流浪地球》是在中國電影業關鍵節點上出現的一個關鍵性的作品。在「影市寒冬論」甚囂塵上的節點上,《流浪地球》的出現給我們帶來了充滿希望的春天的力量,讓電影業的可持續發展依然動力十足。

《流浪地球》是我們由電影大國走向電影強國的一個標誌性的、代表性的作品。無論是影片的書寫方式、製作方式都做了顛覆性、充滿創新性的表達以及製作。用大格局、大思維、大手筆、大主題,完全擺脫了以往電影中「小兒小女,小情小調」的態勢。《流浪地球》以科幻電影的類型進入了人類救亡圖存這樣一個大情景,在這樣一個大危機、大情景下,表達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主題。

影片傳達出的人文精神恰是人類生存之力量、人類希望之所在。片中展現的人文關係、科技關係、精神力量又都是我們的中國精神、中國力量,可以說是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主題與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完美融合。同時,《流浪地球》所呈現的無論電影工業化的成熟度、電影思維想像力的豐富度與類型化表達的成熟度,都在國產電影創作上達到一個新高度,成為一個新標誌。

中國科協黨組成員、中國科技館館長殷皓

《流浪地球》成為中國科技館首部館藏影片

中國科技館在1月27日舉辦了一個電影展映,經過慎重思考,最終決定把《流浪地球》作為中國科技館第一部收藏影片。

中國科技館是國家級科普設施,承擔著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倡導科學方法的職能。我們此前收藏過《神州一號》返回艙、託卡馬克實驗裝置等,都是中國科技歷史上最重要的東西。此次收藏《流浪地球》也是科技館同仁在1月27日經過了超前的考慮和研判後慎重提出的。今天我們可以自豪地說我們這個收藏決定非常正確。

中國科技館主要以展覽展品為核心,通過展覽向公眾普及科技知識。我們當前已經安排科技專家於2月17日的「大講堂」,對《流浪地球》中的科學理論和技術手段進行解釋,帶領觀眾更好地解讀影片中的科學含義和科幻的含義。

此外,我們也希望與諸多出品方聯合舉辦影片特展,在中國科技館將片中道具等進行展覽。當前全國有200多個科技館,每一個科技館至少有一個電影院,大對影片有著很大需求,我們希望未來能夠與電影界加強合作,邀請更多科技類、科幻類影片將首發式放在中國科技館,同時我們也希望將科技類、科幻類影片放映作為科技館的一項日常活動。

中宣部電影頻道節目中心副主任、電影學者陸紅實

鮮明的當代性與中國性

《流浪地球》是一部現象級的影片,它具有非常鮮明的當代性和中國性。

《流浪地球》的當代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它對先進的生活方式和對虛擬世界的認知促進了我們科幻想像力的提升;其次從價值理念上來看,當中國融入全球化並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這個過程中成長起來的新一代導演有了更宏偉的世界觀;第三,影片在探索電影語言現代化方面實現了更高端更現代化的突破。

同時,《流浪地球》也表現出了非常鮮明的中國性。現實題材、歷史題材的創作中體現中國性還是比較容易的,但是在一部科幻電影裡面要體現中國性其實是有難度的,但是這部影片體現的很好。首先,它非常好地處理了人類情懷和人文意識的關係。其次,從大的類型來說我認為《流浪地球》是科幻、災難、家庭倫理三種類型的疊加。而家庭倫理的敘事是中國傳統非常經典的敘事,影片把人物結構和人物關係框定在一個家庭裡面,我們的電影傳統是在家庭的敘事當中來完成史詩敘事,這是中國人的傳統,這個片子非常強烈了體現中國性。最後,影片當中體現的用於犧牲和付出的英雄觀也非常蓬勃。

中國電影製片人協會理事長明振江

中國電影產業轉型升級的標誌之作

《流浪地球》不僅僅是科幻電影題材的創新之作,是中國電影產業轉型升級的標誌之作,也是新時代中國電影首振創新代表之作,還是堅定文化自信,促進中國電影繁榮興盛的必然之作。

《流浪地球》的經驗從製片管理的角度來看至少有三點:首先是具有開創性以及補白性,開闢了中國硬科幻重工業電影跨越式發展的新徵程,影片以中國人特有的家貨情懷為根基,以集體英雄主義的方式來講述帶有厚重的中國歷史文化和浪漫詩意的、帶著地球去流浪的故事。中國太需要這樣仰望星空的電影作品。其次,影片的製作為行業樹立了新標杆。《流浪地球》是中國電影產業轉型升級的鮮明標誌之作,在製作上為中國電影界樹立起了標杆,代表了先進的電影工業製作水平。最後,影片展現了宣發新力量。《流浪地球》選擇春節檔期,我認為恰恰很契合春節檔另類合家歡的主題,影片是一個「流浪」與「回家」的主題,人們為了生存到處流浪、探索、拼搏、奮鬥,為了回家不顧一切的疲於奔波、遷徙、輾轉、勞頓,春節大團圓,春節檔看這樣的電影是天時地利人和,會帶來無盡的遐想與思考。

新時代對於中國電影確實提出了新要求,關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樣一個世界性的話題,生存在同一個星球上的人們將如何面對未來的世界、面對各種挑戰與危機,我覺得《流浪地球》給出了最好的回答。

北京大學教授張頤武

古典式英雄主義與中國精神的結合

《流浪地球》展現了東方的氣概與中國式的想像力,是一部古典式英雄主義與中國精神相結合的力作。中國人傳統中「家」的概念在影片中通過祖孫三代的傳承得到了表現。這種傳承,這種精神,這個犧牲中間包含的倫理價值上的傳承,是中國文化和中國精神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這個電影把科學、把人類共同的關注、人類共同的感受和中國精神、中國人的倫理意識、價值觀結合的非常精彩。我認為這也是未來電影發展的一個非常好的經驗。

在藝術上與電影的工業製作上,《流浪地球》帶動了電影工業向更高層次發展。整體來看這是一個關乎民族精神、關乎中國社會,非常好的一個指標性的作品,也是中國電影的一個新地標。

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文化研究室副主任左衡

《流浪地球》實現國產硬核科幻片從無到有

我從三個方面談一談:首先,科幻片不同於其他的類型,它承載的文化性其實超出了一個電影的範疇,而進入到文化層面。中國硬核的科幻大片剛一出現就不只是圖謀強國,而是在思考拯救整個地球,這是非常滄海桑田的世界維度,從這個維度上觀照《流浪地球》的價值,可能才會更加完整。第二,從藝術媒介角度來看,《流浪地球》現象級的成功使得電影這樣一種文化產業龍頭的身份力量再次得到彰顯。第三,《流浪地球》用一部影片帶起了一個類型,這個難度在於硬核科幻片類型突破對於中國電影來說是從無到有的。恰如影片當中地球仍在抵達新家園的路上一樣,中國的科幻片或者說中國類型化也在邁向新境界的路上。

網絡影視評論專家司馬平邦

《流浪地球》是工業文明堆積的成果

我認為這部電影碾壓了之前所有中國商業電影,我們這個時代,中國特別需要這樣一個產品,在中美貿易戰壓力這麼大的情況下,我們一定要有一個爆款產品,為什麼?今年電影春節檔票房58億,但是大家是否知道,今年整個春節期間全國人民總消費一萬億。按照這個比例,實際上中國電影票房只佔春節消費總量的千分之一。中國有一句老話,「集中力量做大事」,我覺得《流浪地球》達到50億票房是老百姓「灑灑水」的事,曾經許多「爛片」票房爆棚,為什麼我們的好電影不能再創奇蹟?

從內容上看,《流浪地球》實際上是中國製造業以及科技業這麼多年的發展與積累的成果,是靠工業文明堆積起來的。這樣的結果很正常,也很自然。我們這代人是看著張藝謀、陳凱歌電影長大的一代人,我很榮幸我們未來要看著吳京、郭帆他們的電影而死去,這多幸福。

網絡影視評論專家譚飛

硬核科幻《流浪地球》打破次元壁

我先道個歉,我原來一直覺得中國拍不出特別牛的硬科幻,但《流浪地球》做到了,它打破了次元壁。其實整個故事可以演化為三個成語:愚公移山、大禹治水和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這是特別中國的故事,特別精彩。

《流浪地球》最大優點就是準確。故事背景的準確,這個電影具有全人類一個共同體的感覺,這是非常準確的。另外影片劇本、畫面剪輯、配樂等方面都很和諧,沒有什麼多餘鏡頭,從一開始兩三分鐘就把故事背景講清楚。在演員的選擇上和情緒處理上都很準確,尤其是煽情很準確,比較節制。

我原來有一個誤區,我認為中國目前電影水平達不到建立科幻世界觀的程度,因為建立世界觀是一個特別複雜的工程,但是《流浪地球》讓我看到,一個好的原著再加上精緻的製作,真的可以建立這個硬核世界觀價值觀。

網絡影視評論專家、編劇汪海林

為世界科幻電影提供新的精神內容

中國電影的艱難歷程,跟《流浪地球》中史詩性的苦難歷程有某種暗合,所以在看這個影片的過程中,我忽然產生了一種強烈的願望——中國電影要跟好萊塢抗衡,這一個歷史的時刻到來了。

從電影史的角度上來看,《流浪地球》是裡程碑式的影片,它已經進入了電影史。一部電影最值錢的就是它的戲劇情境,這個電影的戲劇情境是帶著地球去流量、帶著地球尋找新家園,這個情境非常偉大。

《流浪地球》讓我們看到了一部電影思想性、文學性的重要價值,同時,它讓我們找到了中國的表達。我們一直說中國氣派、中國風格,其實就是來自於中國立場、中國表達。我們以前有一些作品在國際上也得獎,但是那還不夠,因為它沒有表達中國立場。這部影片呈現出來的愚公移山這些東方式的哲學,不光是對中國電影,對世界的科幻電影也是有貢獻的,它為世界科幻電影提供了新的精神內容。

中宣部電影劇本規劃策劃中心主任、著名編劇蘇小衛

詩意表達人類對地球的深情

我特別喜歡《流浪地球》這個片名,它也是這個小說的名字,剛才有專家提到了「極致浪漫」這個詞,我說「流浪」這兩個字確實有詩意。在一個被動災難面前有了人的主觀的選擇,它是高於生活、是藝術的,也是我們這個電影的一種氣質。《流浪地球》寫出了人對地球的珍愛和不舍,在災難面前,我們不能放棄,不能放棄對地球的情感,我覺得這也是這個電影特別打動我的地方。影片年輕的創作團隊也用這種科幻的類型,特別好地表達了這個主題。

中國電影資料館館長、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主任孫向輝

《流浪地球》成春節檔觀眾滿意度最高影片

我把我們今年做的春節檔中國電影觀眾滿意度調查數據跟大家再分享一下。《流浪地球》以85.6分的成績成為2019年春節檔中觀眾滿意度最高的影片,同時,影片的觀賞性評分也是春節檔影片第一名,是一部觀賞性非常高的影片。

《流浪地球》在整個春節檔中的市場軌跡,讓我們看到「質量為王」的態勢在2019年電影市場上更加明朗和極致。在調研過程中,《流浪地球》受訪觀眾中因周圍人推薦和看網上平分很高,而觀影佔比達到37.2%。

《流浪地球》過硬的品質獲得了不同層次,包括普通觀眾和專業觀眾的一致認可。更值得關注的是,影片的專業觀眾滿意度評分高於普通觀眾。普通觀眾滿意度評分是85.5分,專業觀眾評分是87分,這種情況非常少見,也再次證明了不同層次觀眾對影片的認可。

中國電影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張宏

在浩瀚宇宙中追尋生命的意義

我本科是學航天的,這部電影喚起了我特殊的情感。無論是從科技方面還是從心態方面,可以說代入感特別強。我分享三點體會。

首先,這部影片不光是一個科幻影片,不僅僅是科普教育,更是對人生觀、世界觀的一種碰接。劉慈欣對人生、對人以及宇宙的關係講的非常透徹,非常深刻。如果將一個人的生命周期放在銀河系中進行計算,在銀河中每個人的生命是29秒到49秒的時間,當看到這個數據的時候我們忽然感覺到人的渺小與偉大,如何在浩瀚的宇宙中追尋生命的意義,影片呈現給我們的是冷靜的思考。

第二,《流浪地球》不僅僅是電影藝術的成功,更是中國電影工業體系的的成功,也是中國電影產業的成功。這部影片對中國電影工業體系化、標準化、協同化、規模化、商業化等方面,都起到了標杆的作用。

第三,影片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視角下呈現了中國精神,彰顯了英雄主義的情懷與以改革開放為代表的時代精神、創新精神。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流浪地球》票房破31億 電影局:科幻電影裡程碑
    (原標題:《流浪地球》票房突破31億,國家電影局:系科幻電影裡程碑)
  • 《流浪地球》:只能算作中國科幻電影裡程碑的電影
    國際空間站當然又各個國家組建,主要目的是配合執行流浪地球計劃,作為地球通訊聯絡的收發點,以及保護觀測點。17年後劉培強兒子劉啟長大,想要去500多米的地面上看看去,有一天就搶奪了黑社會老大仿真地面工作服,砸爛學校全息投影,帶妹妹韓朵朵去地面,此時地面已經是零下70多度。開爺爺韓子昂的給地球推進器加石料的車,然後因駕駛不當,被扣押。
  • 《流浪地球》是中國科幻電影的第一座裡程碑
    《流浪地球》是中國科幻電影的第一座裡程碑前一段時間,萬眾期待的《流浪地球》上映了,在上映之前的那一段時間可真是吊足了觀眾的胃口,光是提前放出的宣傳片就已經收穫了不少影迷,也確實如此,上映以後光是票房就賣了四十六億,再加上大名鼎鼎的劉慈欣的指導,票房保障吳京的參演,劇本題材的新穎,
  • 國產科幻電影的巔峰?還是國產電影的起步?深度解析《流浪地球》
    不得不說《上海堡壘》是一部很優秀的反面教材,而今天給大家解析的是國產最佳科幻片《流浪地球》!影片解析:在2019年的賀歲檔中,電影《流浪地球》取得了引人為傲的成績。鏡頭通過外化把一個小家文化逐漸蔓延引申到地球大家的思想內核,從而使得影片的主題晉升到國家層次的人文主義關懷,對於當今社會來說就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 《流浪地球》:讓中國科幻電影不再「流浪」
    2019年春節檔第三日,科幻電影《流浪地球》便逆勢而上,截至2月9日發稿前,累計票房已達14億元,排片佔比和上座率在各大數據平臺均排列第一。票房證明觀眾的選擇核心依然是電影品質,因為《流浪地球》的電影觀感超出了大家的心理預期,情節、畫面、音效都足以用震撼來形容。
  • 媒體:《流浪地球》開啟中國科幻電影元年
    主創合影 片方供圖   《流浪地球》開啟中國科幻電影元年  ■ 社論  《流浪地球》的精神內核頗為符合近年來科幻電影的發展趨勢,即不再著迷於地球毀滅,而更多探討人性與情感的複雜。  2月7日,春節檔票房大戰的第三天,作品中口碑最好的《流浪地球》直接實現票房逆襲,登頂春節檔單日票房榜首。
  • 《流浪地球》沒法複製,但科幻電影的未來是星辰大海
    「大家要以冷靜和理性的態度來看待科幻電影,《流浪地球》是不容易複製的,最重要的還是正心正念地回到創作本身的規律上,不要過分追求盛行的電影類型,如果你能在專注的電影類型中做到極致,是有非常大的市場空間的。」
  • 《流浪地球》上天 中國科幻電影突破卡門線
    長光衛星搭載《流浪地球》發射成功不僅是國產電影首次上太空,同時還代表著電影《流浪地球》突破了地與空的界限,電影《流浪地球》將會和中國航天人一起,在新的領域不斷探索勇敢前進。   《流浪地球》片名上太空 吳京角色引航天員共鳴   《流浪地球》是一部改編自劉慈欣同名小說的科幻電影,影片由郭帆執導,吳京特別出演、屈楚蕭、李光潔、吳孟達、趙今麥等領銜主演,講述太陽膨脹即將吞沒地球,人類為了生存,決定開啟「流浪地球」計劃,帶著地球一起逃離太陽系一事。
  • 《流浪地球》:中國電影「科幻元年」是如何開啟的?
    各種讚譽之中,認為《流浪地球》開創了電影「科幻元年」的呼聲最高,也最抓人。但也是這個噱頭十足的叫法,令不少觀眾對電影心生質疑;話題人物吳京的加入,也讓電影引發了「戰狼3」等諸多爭論。自然,《流浪地球》遠遠算不上一部完美的電影,但「科幻元年」的說法卻也並非毫無憑據。
  • 影評丨《流浪地球》會不會開啟中國科幻電影元年?
    2019-02-07 13:26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評論員 石天星大年初一,科幻電影《流浪地球》上映。觀眾們一再確認,這是一部真正的中國硬核科幻片,甚至預測它在中國科幻電影史上將佔據裡程碑意義——"流浪地球",開啟中國科幻電影元年。什麼是硬核科幻片?
  • 流浪地球電影講述什麼故事?2019春節檔電影流浪地球的簡介
    春節檔電影《流浪地球》從目前傳出的口碑來看,無論是在科幻類型的突破,還是故事、特效、場面,《流浪地球》幾乎獲得了觀眾幾乎一邊倒的讚賞。作為國內少有的科幻題材電影《流浪地球》講述了什麼故事呢?接下來,就介紹說一說2019春節檔電影流浪地球的簡介。
  • 《流浪地球》改變中國科幻,卻被另一部電影改回去了?
    票房口碑的雙豐收,使這部電影成為見證了中國科幻新篇章的裡程碑。但改成電影可是另一回事。可能鹿晗扮演的男主角恰好比較還原「青春劇」的調性,但這與科幻受眾的口味背道而馳。因為大家就想要《流浪地球》那樣的,氣氛嚴肅一點,設定考究一點。
  • 《流浪地球》國產科幻電影走向新紀元
    這幾天終於去看了網絡輿論兩極分化的科幻巨作《流浪地球》,在二刷之後暫且中立的對這部電影發表一些感受電影講述了在2075年,太陽發生了不可控制的反應,地球面臨被摧毀的局面。為了人類生存,集結全球各國之力在地球表面建造了上萬座行星發動機,推動地球離開太陽系尋找新家園。
  • 《流浪地球》:中國科幻電影之東亞啟示錄
    《流浪地球》成為了春節檔的黑馬,已經被成功冠上了首部中國科幻巨製的頭銜,同時影片的完成度和質量也引發大量觀眾的討論和行業內的熱議。值得肯定的是這部影片在視覺化方面營造了中國科幻電影的奇觀化,但是如果從敘事性來說的話支撐性顯然不足,並且由於影片刪減的一些原因導致其中的人物刻畫過於扁平化。
  • 《流浪地球》的改編:理性屬於科幻文學,感性屬於科幻電影?
    欣賞完《流浪地球》的觀眾,大多是激動的。「中國人也能把科幻電影拍好」,這是影迷的心聲,也是對《流浪地球》最有力的肯定。談到電影的成功,當然不可能繞開劉慈欣的原作。那麼,我們應該把功勞歸於出色的文本,還是導演的改編?科幻文學的影像化,到底有沒有訣竅?電影《流浪地球》,幾乎顛覆了小說的主題《流浪地球》的原作篇幅很短小,不過20來頁。
  • 《流浪地球》登頂北美票房中國紀錄,中國科幻電影實現軟輸出了?
    自2月5日於春節檔上映以來,《流浪地球》以開創中國科幻元年之勢一路高歌猛進。17日晚間,《流浪地球》官方微博宣布,截至北京時間2月16日19點,影片在北美上映11天已攬獲382萬美元票房,刷新近五年來中國電影在北美票房的最高紀錄。
  • 口碑炸裂的《流浪星球》,能否成為國內科幻電影的轉折點?
    《流浪星球》這部電影由郭凡執導,吳京、李光潔、吳孟達、屈楚蕭等人主演,原著作者劉慈欣參與編劇。影片講述了太陽即將毀滅,人類在地球表面建造出巨大的推進器,尋找新家園。然而宇宙之路危機四伏,為了拯救地球,為了人類能在漫長的2500年後抵達新的家園,流浪地球時代的年輕人挺身而出,展開爭分奪秒的生死之戰。截止到大年初二晚上七點,豆瓣上已經有11萬餘人進行評分,分數高達8.3分,高於93%的科幻電影,高於94%的災難片。
  • 《流浪地球》《瘋狂的外星人》《上海堡壘》,中國科幻電影得與失
    西夏:從《流浪地球》上映大火以後,有一個現象,因為我供職的成都八光分是一家以傳播科幻文化為主的公司,我們代理國內很多優秀科幻作家和作品,在《流浪地球》火了以後,很多電影公司找我們,問有沒有更多的《流浪地球》那樣的科幻作品,要買改編權。像芒果娛樂什麼的,很多公司問我們要,指定要「宇航題材、青春、愛情、正能量」那種。
  • 《流浪地球》在美上映贏好評 感受中國科幻電影魅力
    原標題:《流浪地球》在美國上映贏好評  中國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在春節期間上映引發國內外關注,成為旅美華人華僑熱議的話題。不少人見面打招呼第一句話就是「最近看《流浪地球》了嗎?」
  • 《流浪地球》開啟中國科幻元年,祝地球好運,祝中國科幻好運
    「《流浪地球》是中國科幻的裡程碑,從此中國科幻崛起,中國科幻元年啟程...」 等等的華麗詞彙,在此大聰就不多複述了。毫無疑問,今年開年春節檔熱度持續升溫的《流浪地球》,包裹著國人太多的期望。2015年的時候,郭帆寧浩等導演,就參與了電影局發起的「留學計劃」,跑到好萊塢去學習,回國後他們決定開啟國產電影工業新徵程。可以說,這是國家項目,有著國家對國產電影工業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