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是中國科幻的裡程碑,從此中國科幻崛起,中國科幻元年啟程...」 等等的華麗詞彙,在此大聰就不多複述了。
毫無疑問,今年開年春節檔熱度持續升溫的《流浪地球》,包裹著國人太多的期望。
聊《流浪地球》到底值不值得一看已經沒有意義了,如此一部現象級的國產電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角度點評,同時也會分解成各個層面參考級分析。
但無論如何解構,大聰依然認為《流浪地球》是今年,乃至中國電影發展以來,國產電影工業水準的又一個新臺階,即使這部電影能看出偶爾的彎路和試錯,但我依然希望影片大賣,這樣可以讓中國科幻有一個良性循環的開始。
因為多一份支持,我們才能看到更多像《流浪地球》一樣的國產科幻電影,才能看到更類型化的國產電影工業水準的影片(在這不是道德綁架,而是自己的觀點而已)。
中國電影從來不缺乏好的故事,也有揚名內外的好片子,這些片子早在《霸王別姬》,《紅高粱》,《臥虎藏龍》等中散播出去,並得到國際肯定了。
所以我們縮小格局,就從商業大片的角度去盤點《流浪地球》,這樣點評會更精準一些。
2015年的時候,郭帆寧浩等導演,就參與了電影局發起的「留學計劃」,跑到好萊塢去學習,回國後他們決定開啟國產電影工業新徵程。可以說,這是國家項目,有著國家對國產電影工業的大力支持。
對於一部電影來說,最能提現電影工業等級的,就是科幻類型的片子,所以在那時《流浪地球》這樣硬科幻的項目,就開始提上了執行進程。
1.《流浪地球》的野心和理念。
要拍《流浪地球》這樣的電影,如果要拍好,拍出和目前觀眾心理預期畫面效果一致,不是有錢就能解決的,因為《流浪地球》要做的事情,並不是特效到達好萊塢級別這麼簡單,而是要做一部有著中國人思維理念的科幻電影。
這樣的核心思維要求,就必須從0開始,因為這些好萊塢沒有,好萊塢電影工業不會告訴我們,如何去做一部中國人樣子的科幻電影。
郭帆導演在訪談中有說到,好萊塢的商業電影核心,都是一個英雄拯救世界,如果照搬過來,就會讓《流浪地球》覺得奇怪。
作為《流浪地球》這樣龐大事件背景,如果用一位中國人(一位英雄)拯救了全世界,我們會覺得奇怪,這並不是民族自卑,而是長期觀影習慣代入感先來後到所造成的,就像如果你在影片中看到是一位日本人拯救地球,一位印度人拯救地球,一位韓國人拯救地球,你都會覺得奇怪。
所以我覺得《流浪地球》對於誰拯救地球這一議題,處理得非常有意思。
《流浪地球》不造個人英雄,而是把拯救地球放在人類大背景前提下,只是說敘述故事的格局,放在了中國人的視角上,再加上現實的中國航天事業,確實在世界上是數一數二的佼佼者,現實的國情,也多少給影片代入感加分不少。
影片在表層上做了很多文化情懷的處理,比如地下城的中國的文化習俗,吃串打麻將舞獅等,還有吳京父子間家庭觀念的塑造。當然親情其實也是好萊塢用慣的手段,《星際穿越》的父女情,比《流浪地球》處理得要高級得多。
但讓我覺得《流浪地球》一開始就贏在起跑線上的,是故事本身,當年我看小說《流浪地球》這個概念時,就覺得真的只有中國人能想出這樣的創意了,帶著地球一起跑路的設定,作為殖民文化觀念根深蒂固的西方人,是很難想到這樣的點子的。
因為中國人講究的落葉歸根,對家的眷戀和思念,要比任何一個民族都要濃墨,所以帶著家一起跑路,是《流浪地球》最核心的國人價值觀,有這樣的根基在,作為國產科幻的頭銜已經贏在起跑線上了。
2.說完理念,我們來聊聊科幻片最看重的特效。
這裡所說的特效,分前期和後期,對於國產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前期有著更艱難的開始,因為從概念設計到服道化,從導演執行到製片管理,對於國內團隊來說,都還沒達到成熟的工業化水準。
就拿航空站的多個操作屏幕來說,在好萊塢都有專門的UI設計團隊做一整套設計的,就弄得真有這麼一套航空作業系統界面一樣,《流浪地球》這次也打算這麼做,但卻需要把其他部門的員工,東拼西湊成立一個UI設計團隊,而且這樣的UI團隊在國產電影還是首次。
不過好在「土法特效」在影片中呈現的提升是很大的,用心做的東西觀眾總能看到,我們此前很多國產科幻作品,在屏幕上的UI操作界面,做過影視後期的人都知道,那些都是某寶下載的動態素材,奇醜無比。
除了UI這一塊的問題,還有屏幕顯示問題,劇組在拍攝過程中,航空站的每個顯示器,背後到要請一個人去單獨操作開關機,或播放素材內容,在好萊塢這些其實都有專門的部門去操作,而且相當專業和輕鬆。
但是到了國內就是0,但也必須解決,所以我們有了自己的一套方法論,而這些方法論如果執行得高效,這或許真的就成為了國內電影工業操作的參考,從這層面去理解,《流浪地球》也算得上國產科幻的一個裡程碑了。
後期特效方面,劇組找過包括工業光魔(星球大戰),維塔公司(指環王),當然還有國內的特效團隊,目前我不知道到底每個公司對特效的佔比有多大,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對於國內主創團隊來說,無疑是一個很好的歷練和經驗。
在看電影時,能感覺到一些畫面其實可以做得更好,或者在前一個鏡頭的鋪墊下,其實我想看到更多的特效細節,但卻遺憾沒放入,我相信導演一定也想多放些更具質感的畫面,但預算和團隊可能還沒有達到那個程度的質變。
3.聊完特效,我們最後說說影片的劇情。
《流浪地球》在改編上是優秀的,原著大劉的《流浪地球》更像是自述散文版的編年史,時間跨度很長,而且主角對於影視化不夠突出,最後的衝突放在了人性的陰暗的鬥爭上。
電影版是把人物和衝突加強,更具畫面感,起承轉合更明顯,而大的衝突事件放在了土星對地球的威脅上,尤其是第三幕的敘事節奏和反轉,可以說做得極具緊張感。
當然,在這裡並不是說導演的個人風格有多麼了不起,國內第一次製作這樣量級的《流浪地球》,更多的是體現電影工業的成熟水平,導演更多的是把控每筆資金是否用在刀刃上,比如前期劇本的審核和編寫,前後期製作的把關,特效畫面是否服務於故事等等。
郭帆自己在訪談中也承認,為了對得起7000多人的製作團隊,對得起資金預算和觀眾,他更多考慮的是如何儘量做到影片製作時不出錯,而藝術深度上的加分(帶給觀眾的思考),可能就是下一個中國科幻電影要更加考慮的議題。
此外強烈建議影片最好出一個導演剪輯版,如此龐大史詩級的故事架構,沒有3小時怎麼會能表現影片的重量感呢。
我能理解《流浪地球》為了春節檔的排片,不得不最終做成2小時,在這之前,《流浪地球》不管是故事板剪輯,還是粗剪,都超過了3小時,所以如果之後能看到一部3小時的導演剪輯版,勢必會為《流浪地球》加分不少,也更尊定了《流浪地球》對於國產科幻的裡程碑意義。
誠然《流浪地球》還可以做得更好,但作為具有大熱點大前提下的國產電影事件,《流浪地球》確實對國產科幻,甚至是國產大製作類型片開了一個好頭,這是一個電影之外的意義,讓我更加想要多支持《流浪地球》,而不想過於苛刻。
過年了,2018狗年就要過去了,在2019豬年,大聰祝大家新年快樂!諸事大順!願世界和平!祝地球好運!祝中國科幻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