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檔,由郭帆執導、吳京主演的「硬核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取得票房口碑雙豐收,開闢了中國科幻大片的元年。不過,一花獨放不是春,中國科幻大片需要「百花齊放」。
這個暑期檔,投資3億元(與《流浪地球》相當)的科幻電影《上海堡壘》將上映,郭帆導演兩次在微博上發聲懇請網友支持該電影,「中國科幻電影應探索更多的內容和模式」。
和《流浪地球》一樣,《上海堡壘》也是在中國科幻電影最為艱難的時候立的項,相對於《流浪地球》的激進,《上海堡壘》則選擇了一條相對保守的路線——「流量明星+大特效」。
為什麼這樣做?《流浪地球》有劉慈欣原作這樣一個超級IP加持,而《上海堡壘》作者江南在科幻圈的影響力不高。為了吸引投資者「掏錢」,《上海堡壘》團隊不得不另闢蹊徑。
相對於《流浪地球》的自然災害和重工業風特效,「軟科幻」電影《上海堡壘》在探索與外星人戰鬥的大場面上堪稱中國科幻電影的先行者,第一次將科幻戰爭決戰主戰場設在中國。
科幻電影一直是國產電影的短板,《流浪地球》、《上海堡壘》是從不同的方向進行探索,在《流浪地球》大獲成功之後,《上海堡壘》能否成功,影響未來科幻電影的投資和創作。
對於這部披著科幻外衣的愛情電影,網友觀點不一,爭論的焦點主要集中在三個問題上:
一、鹿晗能否實現演技突破?
《上海堡壘》爆出由鹿晗擔綱男主後,一些人就把這部電影歸入「爛片」行列,吐槽「就不能找個演技在線的演員來演?彭于晏、張涵予、張譯,實在不行,王大陸、井柏然也行」。
這位已經29歲、以歌舞出名的流量明星,出道以來在影視表演方面乏善可陳,凡是他參演的影視作品在豆瓣上評分多半都是不及格(偏偏產量又不少),演技確實是提都提不起來。
儘管最近兩年有慢慢洗掉「流量明星」標籤的傾向(畢竟快30歲了),但演技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從《上海堡壘》點映場來看,他的演技有一些進步,但遠稱不上「突破」。
二、特效能否給人帶來驚喜?
《上海堡壘》儘管保留了原作的軟科幻、硬言情風格,但在特效也是費盡心思,耗費了一年半時間去做特效,還邀請《鋼鐵俠》的特效團隊參與,不是一些網友吐槽的那種5毛特效。
爆炸場面、戰鬥場面還挺逼真,景觀特效與上海實景的融合度比較高,代入感也比較強,上海大炮、外星母艦等都非常震撼,在IMAX上看有一種《變形金剛》和《獨立日》的感覺。
整部電影用了1600個特效鏡頭,佔據全片總鏡頭數的90%,至於能否在特效上超過《流浪地球》,還真的不好說,因為兩部電影不是同一題材。是驚喜還是驚嚇,觀眾看了就明白。
三、能否複製票房「奇蹟」?
吳京主演的《流浪地球》取得46.55億元的票房,在中國電影票房排行榜上僅次於《戰狼2》的546.8億元,創造了國產科幻電影的奇蹟。投資3億元的《上海堡壘》,自然所圖甚大。
作為對標《流浪地球》的一部國產科幻巨製,不像《流浪地球》那樣「硬核」,而是一部放在科幻背景下的愛情片(一些人吐槽的「偽科幻」),能否成功激起觀眾的興趣還很難說。
這部電影的質量不及《流浪地球》,想複製票房「奇蹟」基本沒有可能,但是,靠流量來拉動票房,憑藉原著的粉絲加上鹿晗、舒淇的粉絲,票房上10億元問題不太大,片方有得賺。
兩千多人歷時六年創作,《上海堡壘》不缺乏誠意,但是,沒有成功先例的「軟科幻」題材,再加上演技從來得到證明的流量明星鹿晗擔綱男主,卻在無形中又增加了很大的不確定性。
《流浪地球》翻開了中國科幻片新的一頁,而《上海堡壘》是把這頁再翻回去還是再翻開新的一頁,8月9日見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