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終於去看了網絡輿論兩極分化的科幻巨作《流浪地球》,在二刷之後暫且中立的對這部電影發表一些感受
電影講述了在2075年,太陽發生了不可控制的反應,地球面臨被摧毀的局面。為了人類生存,集結全球各國之力在地球表面建造了上萬座行星發動機,推動地球離開太陽系尋找新家園。
最後,完成了這項任務。但地球上的人們還是要想辦法逃離太陽系尋找新的家園。在為了實現尋找新家的道路上,無數人盡心盡力,協同共進,留下了聞者落淚的故事。
電影主要把鏡頭聚焦在了北京地下城的一個小隊,主人公劉啟是一個心氣很高的孩子,自己的姥爺是一位地表卡車的駕駛員,兩人與自己的妹妹「朵朵」生活在一起。
因為父親的離開和選擇,劉啟一直認為是父親導致了母親的死,所以十分痛恨自己的父親,甚至在一家三口的照片裡他都把父親的腦袋上套了個窟窿,朵朵是一個不愛上學的問題少女,故事就發生在地球臨近木星的這段時間。
劉啟帶著朵朵在春節這天用「借」來的身份卡和裝備偷偷踏上了地表,在地表上偷偷開走了姥爺的卡車,然後被警察發現,在姥爺前來「撈人」的時候發生了一系列變故,劉啟和中途遇見的救援小隊在一波三折的情節中奔向救援地球之路。
故事的情節很有特色,特效一流,而且場景使人震撼,情節波動十分牽動人心,在觀影過程中有時真的是眼含淚花。
但是人物刻畫並不是非常明顯,每個人的獨特性都不足,除了吳孟達能很好的演繹一個爺爺家的身份,其餘人物都有點浪費。例如救援隊的各個角色,到最後我只記住了拿著加特林「突突突」的隊員,其他人並沒有很好的心理刻畫。
而主人公劉啟在心理活動的轉換上有點讓人摸不著頭腦,一開始對父親的痛恨,就突然轉換到了為了父親落淚,說實話,沒有被感動到!至於妹妹「朵朵」更失望,電影剛剛入戲時刻畫的叛逆少女形象在之後的情節中並沒有起到鋪墊的作用,也沒有起到什麼反轉的伏筆作用。
同時,電影最大的硬傷還是國產電影的通病,臺詞。在觀影過程中能很明顯的感受到,人物的臺詞欠缺一些推敲,有些煽情部分的臺詞容易引起觀眾的尷尬。
可以說《流浪地球》在劇本推敲上還是有些漏洞,不過綜合素質還是蠻高的,並沒讓大家失望,不完美肯定是有的,有瑕疵,才真實,才有進步的空間嘛。
但是的確要誇一誇這部電影的特效,不論是看宣傳片的時候還是到最後現場觀影,宇宙的宏偉和地球表面因為停止自轉導致的狼藉景象都非常震撼,對比國產很多五毛特效的電影真的可以說獨一檔。在這方面來說還是要對導演和整個團隊豎大拇指的!
這部電影不同於以往的災難電影,拯救地球不是劉啟一個人,或者說一個團隊的功勞。從最開始在半路得知因為「飽和式救援」已經被重啟的發動機,和到後來世界各國不同面貌的救援隊,無不體現了集體,團隊的力量。
沒有一個人是被神化的,是有血有肉,令人信服令人震撼的一系列行動。即使是最後點燃木星的計劃,在電影中也提到是以色列團隊率先提出過的。但就是這種刨除了個人英雄主義的劇情和思想,才使得這部電影蒙上了更高層次的意義。
《流浪地球》是國產科幻走向新紀元的一個起點,希望2019年可以是中國科幻電影的元年。希望能有更多的國產優秀科幻電影與我們見面。我更希望早日在大熒幕上看到大劉的《三體》!卡梅隆導演在接受採訪時說到「《三體》必須要拍七部以上才能將故事講得完整。」我希望可以看到《三體》系列電影!希望看到更多的國產科幻影片!
作為春節檔的一部影片在上映之前並未被看好,卻能在最後突破重圍,成為春節檔票房冠軍,《流浪地球》的逆襲不是偶然!無論後期還是情節都可以說是最近幾年國產電影的佼佼者,口碑更是一路飆升。小破球值得這個票房!
有人說「2019年將是中國科幻電影的元年」。其實,我覺得現在來說還為時尚早。在上映之後,國人對這部影片有著很大的關注度,因為我們已經太久沒看到國產科幻片了!改革開放四十年,我們的航天事業、對太空的探索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但我們的科幻電影和科幻文學卻止步不前。
知道劉慈欣的「三體」在國內外掀起了三體熱,才使得一些沒接觸過科幻類藝術作品的群眾埋下好奇的種子,這次的《流浪地球》正好符合了我們的胃口!流浪地球的成功無疑給我們的導演,編劇和觀眾們打了一針強心劑。
事實證明,沒有流量小生,沒有國外公司加持的高成本電影一樣可以在國內找到受眾。只要用心去做,就可以做出好的成績。在這個觀眾品味提升,電影製作制式的年代,應該有一些這樣的「異類」站出來,我們也是擁有好的劇本好的演員和好的製作的。
其實,科幻電影意志是國產電影比較薄弱的方面,但是實際也是比較好發揮的空白,儘管這不並直接帶來物質上的富足,但關於人類文明延續的思考得以在民間引來更大的迴響。所以美國的《星球大戰》等一系列的科幻電影會取得巨大的成功。我覺得外國可以的,我們中國為什麼不可以?我們當然可以!
小破球,要選擇希望,要相信未來!
小破球,要學會抬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