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後,國產科幻終於又出黑馬!我要第一個安利

2020-12-04 毒舌電影

《流浪地球》重映,Sir前兩天說過。

評論裡還是能看到影迷們對國產科幻的期望。

這事有好有壞。

我們火了劉慈欣,火了《流浪地球》,證明目前在文學和電影兩個領域都有拿得出手的作品。

但。

只有劉慈欣,只有《流浪地球》呢?

扎心吧。

別急。

我們還有一群人,在沒那麼多關注的地方,埋著頭,咬著牙,為國產科幻尋找更多可能性。

它叫「國產動畫」。

下一個劉慈欣,下一個《流浪地球》?

不一定。

但Sir希望,他們至少應該被更多人看到。

《吞噬星空》

說實話,Sir一開始並不看好。

國漫+網文+科幻。

這幾個標籤放一起,幾乎很難找到出圈先例。

直到,編輯部裡有幾個十幾年的網文老書蟲,有天激動地給Sir安利了一個預告視頻。

不看不知道。

一看臥c。

幾個畫面,挑剔如Sir,胃口也瞬間被吊起來了。

這末日,這特效,真是國產?

再查幕後資料,事情似乎變得更靠譜起來……

同名原著網絡小說,曾在十年前火爆網文界,當時頂流之一。而作者「我吃西紅柿(也叫做番茄)」,更是網絡小說界的大神。

Sir最看中一點:

《吞噬星空》乃當時大熱網文中,少有同時帶有末世、未來、科幻元素的硬核作品。

內核硬了,科幻才能落地。

Sir連擼兩集,體量不算大(一集20分鐘左右)。

坦白說不完美。

但這種「不完美」,卻成為最讓Sir動容的優點。

它是一種溫度。

一種不惜為自己的莽撞買單的熱血。

原著出彩在設定。

末世降臨,人類因一種從天而降的「RR病毒」幾近毀滅。

死亡數字20億,人類文明也全然崩潰。

被病毒感染的生物發生變異,成為怪獸,能力也大大超出人類科技對抗的上限。

全人類孤注一擲,投放上千枚核彈。

結果?

我們大大高估了這最後一手底牌的威力。

怪獸好好的,核彈先把我們自己的文明毀滅。

人類被迫進入地下基地躲避。

可問題是,躲得過去嗎?

怪獸不斷侵襲人類領地的同時,還在不斷「進化」。

第一集,人類跟其中一隻怪獸打了個照面。

你能體會到什麼叫絕望——「黑冠金雕」,羽毛比金剛石還要堅硬,一個擺尾就能滅掉一個人類戰機編隊,妥妥「超綱」生物。

但人也是動物。

RR病毒能催化出各種超綱的怪獸,而被感染的人類,只要不死也能獲得進化,獲得力量,速度等各方面的提升。

進化的最頂端,是「武者」。

他們能與怪獸抗衡,穿上機甲飛行縱橫於新舊世界,幹掉一個個巨獸。

保護人類社會,成為救世主。

就像第一集裡出現的那樣:

這就是《吞噬星空》動畫的背景:一個超級英雄大戰變異怪獸的世界。

而主角,從高中生開始,一步步走向頂尖武者,成為擔負起保衛人類責任的硬漢。

最後愛情事業雙豐收。

等等。

說到底,就是一個換了模式的爽文?

說好的國產科幻未來呢,平平無奇啊?

No,No,No。

Sir再請你看一遍預告。

世界觀的宏大和酷炫的打鬥之外。

Sir看到的,首先是每一幀畫面中媲美影院大片的密度。

預告中的一個仰視鏡頭,展現的是動畫中城市的模樣。

兩秒,全是細節。

美術設計。

擁擠的廣告牌,狹窄的城市街道,逼仄的天際線。

頗有上世紀香港九龍城寨的風格。(九龍城寨也是《攻殼》《銀翼殺手》等賽博朋克的創意來源之一)

△ 攻殼機動隊

更讓Sir驚喜的,是畫面中閃爍的LED燈。

它們不是什麼發光的背景板。

仔細看,它們每一塊都在以隨機的節奏閃爍著。

不論是靜態發光的「華夏記憶」的廣告牌,還是一閃而過的列車,至少出現八處閃爍的霓虹燈。

靜態圖片可能還不太明顯。

來看動圖,3D動畫,能看出城市裡每一條燈管、每一塊屏幕,都有著各自的燈光模式與色彩特效。

一個全景,畫面裡的細節Sir數都數不過來。

這便是與故事密度對應的,「鏡頭密度」。

只要用心就能做出來嗎?

不。

要非常,非常,非常用心。

就說動畫裡貧民窟的場景。

簡簡單單600*200米的佔地面積,動畫師們製作時,要塞進去1.7萬個模型組件,而畫面的整體面數也達到2000萬左右。

看這張製作過程的動圖:

高聳入雲的堆砌房屋,霓虹燈,穿梭其間的列車,以及外部顯露的通風設施……

一個頹廢骯髒危險的貧民窟,背後有多少心血?

這還只是城市一隅。

當視角擴大到主角們生活的整個世界。

就不說什麼飛機大炮了。

僅一花一草,一個黃昏落日……

數字將變得更加恐怖。

核心區10*15公裡,整體布置區60*80公裡,有1.8萬個模型組件,總面數超過1.2億。

說人話就是,《吞噬星空》動畫在片中的場景構造中花了極大的工夫。

小到一株野草,大到高聳入雲的寫字樓。

目之所及,儘是雕琢。

可別小看這個。

要知道,對細節的打磨是打造沉浸感的絕佳手段。

大片如《流浪地球》,一個蚯蚓幹的設計,就能引起觀眾的好奇。

而北京國貿、上海陸家嘴的廢墟化,更是給末日增添了極強的代入感。

場景設計,只是《吞噬星空》中無數特效製作的一環。

最明顯的提升,在質感。

機甲。

製作團隊不僅給每個派系設計了機甲。

還通過光影,極大增強了機甲材質的質感。

注意預告片裡的這個鏡頭:

當閃電發生的時候,場景短暫變成黑白。

並不只是為了耍帥。

而是製作團隊在設計時,有意把機甲的材質設計成對環境光敏感的類型。

還為此搭建了專業的虛擬片場,以檢測機甲材質在不同光線下的效果。

最終呈現的效果?

放一張圖就明白:

△ 注意手臂的光影和質感

雨,光影,痕跡,動作的連貫性……

這些平常不太會被觀眾注意到的細節,卻是任何一部科幻作品構建沉浸感的必備元素。

觀眾對細節的感知力,終究會累積成為口碑。

不論是場景上的雕琢,還是質感上的打磨。

相信每一個喜愛科幻的觀眾都能為《吞噬星空》動畫的這些進步興奮起來。

可不僅僅是為了這部動畫。

為啥?

為了如果有一天,我們對國產科幻的憧憬終於獲得飛翔的機會。

那他們所積攢下來的技術力與經驗,可能就是那副翅膀。

《吞噬星空》的製作方是網文IP影視化的老廠牌,參與的公司,還有《愛死機》的製作經歷。

強強合作,給了國產動畫敢於涉獵科幻題材的信心。

就目前播出的兩集看。

故事還是小白爽文的範疇,人物建模和面部表情還略帶網路遊戲般的僵硬感。

不得不說,這是面對市場的必然取捨。

不僅對於《吞噬星空》,更是對於命途多舛的國產科幻來說。

大劉曾被稱為是國產科幻的救世主。

前有《三體》,後有《流浪地球》,「劉慈欣作品」幾乎扛起國產科幻所有高光。

困難同樣顯而易見:

《三體》電影至今未放,劇版賣到了好萊塢,只剩下MC的動畫版,還能堅守旗幟。

《流浪地球》的大火,一度開創了所謂國產科幻元年,可觀眾的期待,緊接著就被《上海堡壘》打入谷底,以至於到今天,還要靠重映和續作的「期貨」來吸引觀眾關注國產科幻。

而更多的科幻作品,受限於成本,想法,技術……各種問題。

發現沒,國產科幻缺的不是資金,想法,創意,乃至IP。

缺什麼?

在Sir看,最缺的——基本功。

什麼是基本功?

《吞噬星空》動畫花絮裡有些話可以解釋:

注意這些關鍵詞:改變、建立、開發、優化……

基本功是手藝。

更是對成熟手藝的大膽否定和磨鍊。

就這一點,Sir也願意為《吞噬星空》動畫鼓掌,不論成果如何。

因為,只有當一群人甘願勤勤懇懇地打好地基。

我們才敢對國產科幻的高峰提出「幻想」:

是不是,當我們有機會(哪怕只有1%)拍出《銀翼殺手》級別的作品時,技術將不再是障礙?

是不是,在工業化保證紮實基礎後,科幻,乃至更多的優秀題材可以量產?

最後誕出屬於我們自己的神作?

正如Sir開頭提到,我們很容易在國產科幻「階段性勝利」時產生幻覺。

仰望星空當然是人類本能。

可它同樣能讓我們迷失。

長出一雙足夠強壯,翱翔於星空的翅膀,要一遍遍起飛,摔落,折翅,再起飛,摔落……

而不是在某次安全降落後。

把自己關進籠子裡,一遍遍刷著自己的羽毛。

如果《吞噬星空》是國產科幻一次不完美的實驗。

Sir希望有更多人能被它的熱血喚醒。

國產科幻,請腳踏實地。

也請保持對天空的饑渴。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吉爾莫的陀螺

相關焦點

  • 《流浪地球》國產科幻電影走向新紀元
    這幾天終於去看了網絡輿論兩極分化的科幻巨作《流浪地球》,在二刷之後暫且中立的對這部電影發表一些感受電影講述了在2075年,太陽發生了不可控制的反應,地球面臨被摧毀的局面。為了人類生存,集結全球各國之力在地球表面建造了上萬座行星發動機,推動地球離開太陽系尋找新家園。
  • 《流浪地球》黑馬逆襲 朋友圈掀起「影評大賽」
    朋友圈掀起「影評大賽」  《流浪地球》黑馬逆襲但沈騰才是最大贏家  今年春節電影市場火爆十足,「曬票根」「曬影評」刷爆朋友圈,市場再度創出票房奇蹟。大年初一,8部賀歲片同時上映,合計共創造了14.55億元的票房,刷新全球單一市場單日票房最高紀錄。
  • 同樣是「硬」科幻,《流浪地球》比《星際穿越》差多少?
    說到「硬」科幻電影,在2019年《流浪地球》上映後,中國影迷終於可以挺起腰杆了,而這部影片也憑藉46.68億元人民幣的票房,成為了國內電影史上的票房季軍。這部承載在中國幾代電影人的大片,是一部貨真價實的科幻電影。影片根據劉慈欣的同名科幻小說改編,由郭帆執導。
  • 《流浪地球》開啟中國科幻元年,祝地球好運,祝中國科幻好運
    要拍《流浪地球》這樣的電影,如果要拍好,拍出和目前觀眾心理預期畫面效果一致,不是有錢就能解決的,因為《流浪地球》要做的事情,並不是特效到達好萊塢級別這麼簡單,而是要做一部有著中國人思維理念的科幻電影。但讓我覺得《流浪地球》一開始就贏在起跑線上的,是故事本身,當年我看小說《流浪地球》這個概念時,就覺得真的只有中國人能想出這樣的創意了,帶著地球一起跑路的設定,作為殖民文化觀念根深蒂固的西方人,是很難想到這樣的點子的。
  • 國產科幻電影的巔峰?還是國產電影的起步?深度解析《流浪地球》
    今天給大家解析一部新近國產最佳科幻電影。不得不說《上海堡壘》是一部很優秀的反面教材,而今天給大家解析的是國產最佳科幻片《流浪地球》!影片解析:在2019年的賀歲檔中,電影《流浪地球》取得了引人為傲的成績。鏡頭通過外化把一個小家文化逐漸蔓延引申到地球大家的思想內核,從而使得影片的主題晉升到國家層次的人文主義關懷,對於當今社會來說就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 《流浪地球2》定檔!國產科幻崛起還有多久?
    昨日,《流浪地球:飛躍2020特別版》上映。郭帆導演在該片於金雞獎展映後,宣布《流浪地球2》定檔2023年大年初一。 近年來最火熱的科幻電影,非《流浪地球》莫屬,它以一己之力燃起了不少人對於國產科幻片的希望。
  • 從流浪地球說起:國產科幻電影成功與否有多重要?
    文/王新喜《流浪地球》這部電影講述了在太陽即將毀滅的未來,人類帶著地球一起逃亡的故事——通過「流浪地球」計劃,用1萬架發動機將地球推離太陽系。該片歷經四年的打磨,被譽為「首部國產重工業科幻影片」,它呈現了中國電影截至目前為止最高的特效水準——2000多個特效鏡頭,1萬個道具、最初誕生於3000張概念圖,10萬延展平米的實景搭建,相當於15個足球場。
  • 《哪吒》榮登第二,《流浪地球》導演手繪祝賀,創意十足
    《哪吒之魔童降世》已經上映一個多月了,實時票房依然排名前三,總票房也剛剛超過《流浪地球》,榮登華語電影第二名,算是這個暑期檔最強的黑馬,在對比一下同期上映的影片,幾乎全線崩盤,沒有一個可以和他抗衡的,這個結局真的太讓人意外了。
  • 《流浪地球》太空艙拍攝花絮被曬出,原來「失重感」是這樣拍出來
    自從《流浪地球》熱播以來,最近大家一直在討論這部電影的話題。不得不說在上映前誰也不敢相信它會獲得這次賀歲檔的冠軍,而且還是和那麼多的熱門電影進行競爭。其實在首映當天,《流浪地球》的票房並不是很高。再者國產科幻作品一直以來都不被大家看好,畢竟國內的特效製作和國外有著很大的差距,而且現在大家已經習慣了國外的科幻特效,所以國產科幻並沒有什麼市場。然而萬萬沒想到在首映當天《流浪地球》成為了一匹「黑馬」獲得了很高的口碑,大家的目光漸漸被它給吸引住了。就這樣《流浪地球》憑藉著口碑的熱度,讓它的票房直線上升。在短短的四天之內成功超越其他熱門電影,成為了今年賀歲檔的票房冠軍。
  • 流浪地球 | 科幻黑科技
    想讓地球開始流浪,我們第一個任務,就是解決動力問題。發動上萬個行星聚變發動機需要的燃料是龐大的,《流浪地球》中用石頭當燃料作為重元素聚變的燃料,是一種非常高效的利用方式。到木星的路途中,其耗費的石頭燃料相當於把地球的地殼挖低了40米!現實中,科學家也不會去研究這種重元素核聚變技術,這對於人類來說太遙遠了,我們主攻的方向還是氫核聚變,但人類在未來有望實現更高級的核聚變。
  • 要拍出下一部《流浪地球》,除了暢銷科幻小說還缺什麼?
    近日,國家電影局、中國科協也印發《關於促進科幻電影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將科幻電影打造成為電影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和新動能,把創作優秀電影作為中心環節,被稱作「科幻十條」。有了優質科幻文學資源,就可以拍出下一部《流浪地球》嗎?「科幻」熱下,科幻電影的春天來了嗎?
  • 《流浪地球》據說是放著抖音的中國風電影?
    《流浪地球》、《瘋狂的外星人》、《飛馳人生》,大年初一8部大片一起上映,單日票房就衝上了14.3億,比去年同期整整高出了1.6億,還創下了全球單日歷史記錄。備受矚目的國產科幻大片《流浪地球》,首映就拿到了8.3分的豆瓣評分,在同期電影中,絕對是匹黑馬,最有可能成為2019年春節檔票房冠軍。敢定調"國產科幻大片",那這部片子絕對不簡單。
  • 我的2020|《流浪地球》憑什麼成為中國第一部爆燃的科幻影片?
    去年春節期間,因疫情而在家隔離,百無聊賴中看了電影《流浪地球》。2019年這部科幻片上映,當時很多人都說它很棒,而我不以為然,看過之後我要說的是:真的很棒!我之前並沒看過小說,不知道「流浪地球」是啥意思,看過電影明白了,是在未來時代地球為了免於被衰變的太陽吞沒而在人為的幫助下開始尋找新的宇宙家園的流浪之旅,期間被木星引力捕獲有撞擊毀滅的危險,由此而引發的拯救地球行動。
  • 《流浪地球》IMDb評分狂跌,科幻出海還未成熟
    但與許多人期望的不一樣,《流浪地球》的IMDb評分自從Netflix上線後開始了直線下降——在內地公映時IMDb《流浪地球》最高超過8分,而截至目前,評分已經下降到了6.2分。雖然IMDb評分並非一直穩定,但從8分以上到6.2分的跨度太巨大了,顯然事出有因。
  • 四年打磨,《流浪地球》正式開啟中國科幻新紀元
    作者 / 魏建梅「中國科幻(電影)在今天終於啟航了」——在1月20號《流浪地球》舉辦的「和大劉一起看《流浪地球》」的超前觀影現場,大劉含淚說道。一直以來,科幻電影都是國產電影的一大軟肋。自三年前《三體》被宣布啟動以來,人們似乎看到了科幻電影的曙光,「中國電影科幻元年」的時代起點也一直被大家呼喊著,盼望著。
  • 《哪吒》總票房超《流浪地球》,郭帆提前半個月畫好祝賀海報
    繼《哪吒》打敗《復仇者聯盟4》之後,在8月31日這個夏日的下午又打敗小破球,票房成功趕超《流浪地球》。雖然很多網友抱著超越又不想讓超越的心態,但終究還是超越了。其實,不管是《哪吒》還是《流浪地球》,都顛覆了觀眾對國產電影的認知,一部是國漫動畫電影、一部是國內科幻電影,對國內電影行業有著深遠的影響。
  • 《流浪地球》沒法複製,但科幻電影的未來是星辰大海
    一夜之間,影視行業「冒出」了許多要製作科幻大片或者科幻劇集的聲音。但沙龍的嘉賓們幾乎一致認為,《流浪地球》幾乎無法複製。知名影評人張小北表示,做這樣的一部電影是對中國電影工業的全面考驗和一次很難複製的冒險。「客觀來說,很難複製《流浪地球》。但如果能從情感,到奇觀再到社會心理價值這幾個層面上創作電影,還是會有更好的作品出現。」
  • 除了流浪地球,還有這些優秀科幻災難片!片荒必備!
    截至目前,《流浪地球》票房已經突破40億,暫列中國影史第二,一舉超越了去年的春節檔黑馬《紅海行動》。目前,除中國內地以外的流媒體播放權,Netflix網飛買下了流浪地球的版權,並計劃將影片翻譯成28種語言,面向全球範圍播出,具體時間待定!
  • 《流浪地球》後,中國科幻電影再出發,首次正面對抗外星文明
    雖然在情感詮釋上兩者有相似之處,但題材上新片《上海堡壘》卻不同於《流浪地球》。在《流浪地球》裡,因為不可抗力的影響,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不得不被迫逃亡。而《上海堡壘》中,在地球上的人類遭到了來自外星人的攻擊,不得已只能和外星人展開交戰,可以說影片的題材是獨特的科幻戰爭類型。
  • 春節檔收官 《流浪地球》《瘋狂的外星人》喜提票房榜前兩位
    春節檔收官,《流浪地球》和《瘋狂的外星人》喜提票房榜前兩位   中國科幻電影終於不再「流浪」  昨晚,從年三十一直持續到大年初六為期7天的春節檔正式收官。  《流浪地球》獲大劉認可  連卡梅隆都來祝賀  今年春節檔有八部片子競爭,《流浪地球》一開始在宣傳、預售等方面,均落後於《瘋狂的外星人》、《飛馳人生》和《新喜劇之王》。  但《流浪地球》1月28日北京首映後,口碑迅速發酵,非常難得地獲得了科幻作家和科幻片導演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