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拍出下一部《流浪地球》,除了暢銷科幻小說還缺什麼?

2020-12-04 中國青年報

「科幻」無疑是本屆書展的熱詞之一,打開書展「排片表」,就有「中國科幻文學的星辰大海」「星辰與良夜——技術加速時代的科幻與文學」「科學家帶你讀科幻」等多場科幻主題相關活動。陳楸帆、韓松、江曉原等科幻名家做客書展,推薦科幻新作,與讀者分享科幻的魅力。近日,國家電影局、中國科協也印發《關於促進科幻電影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將科幻電影打造成為電影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和新動能,把創作優秀電影作為中心環節,被稱作「科幻十條」。有了優質科幻文學資源,就可以拍出下一部《流浪地球》嗎?「科幻」熱下,科幻電影的春天來了嗎?

中國科幻要彰顯中國價值

近日,《流浪地球》將復映加長版的消息引發關注,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總經理傅若清透露,復映版《流浪地球》將增加10-15分鐘的內容,成為一部新的《流浪地球:飛躍2020》。《流浪地球》被譽為開啟了中國科幻電影元年,在日前舉行的上海書展「恐懼與憂慮:科幻國際潮流與四大母題」活動上,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江曉原也再度評價了《流浪地球》,「如果科幻電影滿分一百分,我給《流浪地球》打八十分。」他認為,《流浪地球》的成功並不完全在於票房,更在於第一次向世界科幻電影市場輸出了一個獨屬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觀,那就是中國人的「故土情結」。

在「科幻十條」中,同樣提出要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培根鑄魂、彰顯中國價值、傳承中華美學,植根當代中國創新創造,打造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中國科幻電影。上海社科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劉春認為,明確科幻電影的創作導向、價值引導,不同於好萊塢科幻電影對市場競爭力和商業價值的極致追求,是「科幻十條」的一大亮點。「優秀的科幻片固然會提供令人耳目一新、身心震撼的特技特效,但影片世界觀的優劣才是科幻電影能否成功的關鍵。在這個意義上,制約國產科幻電影最大的軟肋,不僅在於表現形式上特效特技的發展緩慢,更在於影片內容上忽視本民族文化精髓且對傳統文化缺乏反思,對幻想世界缺乏想像力,很少提出嶄新的世界架構,也缺乏對科幻世界的細節表現。」

在另一方面,西方尤其是好萊塢科幻電影,常常以反思各類科學發明帶給人類的負面影響作為主題,而中國科幻電影對科技的表現更傾向於積極正面,在劉春看來,這使得中西方科幻很難形成真正對話,但二者差異性也為國產科幻留出另闢蹊徑的增長空間。比如《流浪地球》就做出了頗具新意的嘗試,在科學幻想的框架裡嵌入中國文化中的家國情懷。也因此,她同樣認同《流浪地球》開啟中國科幻電影元年的說法,「這部影片哪怕按照好萊塢的類型標準看,也是合格的科幻電影。它格局宏大製作精良,故事本身又體現出中國文化獨有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文情懷,這些在中國科幻電影史上都具有開創意義。但值得注意的是,它是一部依靠土辦法、笨辦法克服困難完成的『中國製造』。」

長期以來,中國缺乏優秀科幻電影,科幻片成了「爛片」高發地,文化土壤薄弱、資金不足、技術不夠、人才缺乏等導致低水平、低成本、同質化影片惡性競爭等是其重要原因。此次「科幻十條」對科幻電影發展的各環節都予以支持,可謂應需而生。劉春認為,大力發展科幻電影,既能更好滿足觀眾的文化消費需求,也符合我國建立創新型國家和科技強國的發展戰略,有益於引導主流文化對科技文化的關注及反思,對於培養青少年觀眾的科技興趣、科技想像力也會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科幻電影因『面向科技』的類型特徵,在跨文化交流中有先天優勢,同時講述又離不開本民族文化心理、價值取向和思維特徵,能夠體現出國家的綜合國力和當代文化心理,不失為中國電影『走出去』的重要載體。」

中國「現實」也是科幻電影資源

《流浪地球》火了之後,多家影視企業都有正在拍攝和籌備的科幻電影項目,僅2019年立項的科幻類型院線電影和網絡電影就有200多部。根據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劇版《三體》近日官宣主演陣容,令人期待電影版《三體》的到來。日前導演郭帆也透露,《流浪地球》第二部可能需要兩到三年後和大家見面,影片同樣會和劉慈欣合作。

不過,打造科幻電影IP,不能只靠一個「大劉」。「科幻十條」提出促進科幻文學、動漫、遊戲等資源轉化,豐富科幻電影內容創新源頭,推動建立多層次多樣化可持續的科幻電影劇本供給體系。劉春認為,中國科幻文學經過多年積累,已經培養出一批較有知名度的科幻作家,在劉慈欣之外,如韓松、王晉康、寶樹、何夕、夏笳、鄭文光、陳楸帆、童恩正、肖建亨、張冉、劉興師等人的作品都有較大的改編價值。此外,成名更早的倪匡的「衛斯理」系列,葉永烈的《飛向冥王星的人》等都是科幻文學的經典之作,也值得影視轉化。

在本屆書展上,多部科幻文學作品發布,為科幻電影創作提供了源泉。韓松將其長篇小說代表作《地鐵》、《高鐵》、《軌道》修訂再版為「軌道三部曲」,以寓言式的文本預警宇宙文明,蘊含對科技、發展與人性的中國式反思。中科院高級研究員張文武教授帶來科幻小說《未來星球2049》,以中國航天人和科技人為主體,講述了2049年前後人類進行火星探索及捍衛人類文明的故事。張文武還透露,《未來星球2049》同名電影正在籌拍中,影片將給出人類文明升華之路的中國回答。

目前,世界上已知的2000多部科幻電影絕大多數是由西方國家尤其是好萊塢出品的,其中「星戰」、「漫威」、「X戰警」、「生化危機」、「變形金剛」等超級IP,在世界各地培養了數代觀眾。在劉春看來,這些科幻電影界的超級IP一方面培養了中國觀眾的觀賞趣味,另一方面也限制了中國觀眾的想像力。想要對此突破並打開中國科幻電影市場,只能從自身出發,除了科幻文學外,當下充滿歷史能量的中國現實也是發展科幻電影的一大資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中國在航天航空、深海探測等領域技術的飛速發展,這些帶有「科幻感」的時代發展速度貼入中國觀眾的情感體驗,都可以轉化為科幻片的內容要素。

此外,遊戲同樣是一個值得關注的IP轉化領域。劉春認為,伴隨70後、80後成長的《魂鬥羅》《銀河戰士》《紅警》《星際》《輻射》《EVE》《守望先鋒》等國外遊戲,都不妨尋找合作機遇,加入中國元素轉化為科幻電影;國內一些小而精緻的科幻遊戲如《艾希》《光明記憶》等也有轉換可能。「科幻電影並非只有商業大片一種方式。許多中小成本電影如《彗星來的那一夜》《這個男人來自地球》等,都以獨特的藝術想像、深刻世界觀和巧妙的敘述方式出奇制勝,對於尚在起步的中國科幻電影而言,這種方式值得借鑑。」

中國科幻電影在滬萌芽

發展科幻電影,上海有何優勢?

中國科幻電影的萌芽就在上海。20世紀30年代末導演楊小仲創作的電影《六十年後上海灘》中,主人公因夢穿越,講述了當時人想像中的六十年以後的世界,對未來科技成果的展示帶有科幻片元素。此後,楊小仲又推出電影《化身人猿》,講述因科學實驗引發的人為災難。「這些早期嘗試作品受同時期好萊塢電影影響較多,注重娛樂效果,雖然不能被稱為科幻電影,但已具備基本要素。」劉春說。

1963年上海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的彩色短片《小太陽》,被不少人稱為「中國第一部科幻電影」。學界普遍認為,1980年改編自童恩正同名科幻小說、上海電影製片廠出品的電影《珊瑚島上的死光》,是中國內地第一部科幻電影。該片編導首次明確以科幻作為影片的類型定位,故事內容和對先進科技的展現都具有明確的類型意識。

數個「第一」也見證著上海與科幻電影的深厚淵源,以及在中國科幻電影的探索之路上的特殊貢獻。劉春認為,以「科幻十條」的框架來看,上海在發展科幻片上有諸多優勢。上海電影產業深植且自融於「網際網路+」語境,正在自覺構建以最優配置為目標的複合型產業。不妨圍繞科幻「IP開發」實現媒介融合,讓科幻搭上影視、小說、遊戲、動漫、新媒體等不同媒介組成的「文化航母」。此外,上海的影視教育資源豐厚,上海戲劇學院、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等院校正源源不斷培養出專業電影人才。這座城市本身的歷史文化內涵和國際影響力,也為生產鮮明地方性和未來感、科技感的都市影像提供取景和想像的來源。

來源:上觀新聞

相關焦點

  • 《流浪地球》之後,中國科幻小說不再流浪?
    《流浪地球》劇照。圖/《流浪地球電影製作手記》《流浪地球》之後科幻不再「流浪」本刊記者/毛翊君本文首發於總第891期《中國新聞周刊》在剛剛過去的這個春節裡,親戚朋友忽然意識到飛氘似乎從事了一個能發財的行業。
  • 《流浪地球》帶動國產科幻小說熱賣《AI迷航》銷量狂翻40倍
    近日,《流浪地球》持續熱映,帶動國產科幻小說暢銷,先是《流浪地球》原著作者劉慈欣作品全線熱銷,多個版本的《流浪地球》登上排行榜。緊接著,整個科幻文學板塊被帶動,由讀客文化出品的國產科幻小說《AI迷航》一夜之間躍入噹噹小說暢銷榜第17名,銷量猛翻40倍,業內人士感慨「2019年科幻元年開啟」。《流浪地球》的火爆熱映,全線帶動劉慈欣作品的熱銷,除了《流浪地球》,劉慈欣其他長篇作品、短篇作品也帶動明顯。
  • 《流浪地球》IMDb評分狂跌,科幻出海還未成熟
    我是覺得我們還沒有到那個時候,我們還沒有能力去做一個全球視角的電影。什麼時候全球有一半人說中文的時候,自然而然就出去了,這是一個文化的部分,我們的文化還不夠強大。」郭帆導演的這番話至少傳遞出了兩種體會。
  • 《流浪地球》原著小說講了什麼?小說和電影有哪些差異?
    《流浪地球》是劉慈欣1999年發表在《科幻世界》雜誌上的中篇科幻小說,整部作品只有2.3萬字,而且故事流暢,較為通俗,對於閱讀速度較快的讀者而言,讀完這篇小說的時間可能跟看完一部電影的時間差不多。但是如果你看過了電影,再去看原著小說,可以發現兩者之間非常明顯的差異。   原著小說講了個怎樣的故事呢?
  • 周立波點評《流浪地球》,遺憾小說最震撼人文情節沒法拍
    劉慈欣的科幻小說最大的魅力不僅僅是構造了宏大的敘事背景,更重要的是小說中的人文主義。以劉慈欣最著名的小說《三體》為例,當飛船離開了地球展開逃亡的時候,一切現存的社會規則就被完全打破,人重新變成以生存為最高目標的生物,獸性暴露無遺。
  • 《流浪地球》後,國產科幻終於又出黑馬!我要第一個安利
    《流浪地球》重映,Sir前兩天說過。評論裡還是能看到影迷們對國產科幻的期望。這事有好有壞。我們火了劉慈欣,火了《流浪地球》,證明目前在文學和電影兩個領域都有拿得出手的作品。但。下一個劉慈欣,下一個《流浪地球》?不一定。但Sir希望,他們至少應該被更多人看到。《吞噬星空》說實話,Sir一開始並不看好。國漫+網文+科幻。
  • 《流浪地球》沒法複製,但科幻電影的未來是星辰大海
    一夜之間,影視行業「冒出」了許多要製作科幻大片或者科幻劇集的聲音。但沙龍的嘉賓們幾乎一致認為,《流浪地球》幾乎無法複製。知名影評人張小北表示,做這樣的一部電影是對中國電影工業的全面考驗和一次很難複製的冒險。「客觀來說,很難複製《流浪地球》。但如果能從情感,到奇觀再到社會心理價值這幾個層面上創作電影,還是會有更好的作品出現。」
  • 小說《流浪地球》的一些遺憾
    根據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流浪地球》即將上映,大劉專門為此開通了微博來宣傳該電影。作為大劉粉絲,我是很期待這部電影的,期待這部電影成為目前中國最好的科幻電影,也期待電影能超過原著。因為就小說來看,個人感覺是有一些遺憾的。
  • 郭帆拍流浪地球花6年,三體10年拍不出,改編劉慈欣到底有多難?
    即便是拍攝過多部經典科幻電影,在深入了解《三體》後,他也認為這部令全球痴迷的小說拍成電影的難度非常的大,改編主題複雜的《三體》是個不小的挑戰。如果真的要拍,也需要按照6部電影的體量去拍,才足以展現出小說所描述的場景的深度和廣度。
  • 流浪地球出漫畫了!劉慈欣科幻小說改編漫畫,三體動畫還有多遠?
    《流浪地球》電影相信大家都看過,但是漫畫版的《流浪地球》已經來了,科幻巨匠劉慈欣的四部作品已經改編成了漫畫,你有沒有看呢?《流浪地球》電影在佔據了2019年那個春節檔,大家都在討論著《流浪地球》這部電影,也帶火了網上的一批又一批段子,特別是那句臺詞「行車不規範,親人兩行淚」,都已經快成了交通標語了。這部電影是改編於劉慈欣的同名小說《流浪地球》,那麼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位科幻巨匠。
  • 《三體》要拍科幻電影了!如果沒這個元素肯定難超越《流浪地球》
    看起來是個好消息,自從有了流浪地球,中國的科幻片開啟了硬核時代三體是劉慈欣的一部力作,據說這部影片還得到了前美國總統歐巴馬的青睞,甚至讓秘書打來越洋電話,催著劉慈欣續集。與流浪地球的內容鮮明比,三體似乎不太容易搞清楚具體的情節,要知道科幻片是要需要具化的,也就是說道具要有具體的形狀,而小說只需要寫就行,到底是啥樣,甚至導演也不是太清楚。
  • 《流浪地球》帶起科幻風潮,本土科幻小說的春天來了
    剛剛過去的春節假期,科幻成為出版界C位出道的典範——電影《流浪地球》口碑爆棚、票房大賣,也因此帶動了一股科幻小說熱潮。一批新近亮相的國內中青年作家科幻小說紛紛登上熱銷榜,原本小眾的本土原創科幻文學迎來新春氣象。
  • 《鄉村教師》如何改編成為一部《流浪地球》式的硬科幻電影?
    核心故事運用了好萊塢式的手法,在原著大災變的背景下,以一個家庭的視角,創造了一個全新的故事。人物的設定,也脫離了原作,構建出了新的角色,製造了富有張力的戲劇衝突。作為科幻片最重要的特效製作,《流浪地球》電影完成的極為出色,行星發動機、冰凍的地球等場景,高保真還原了原著的描寫。
  • 票房奔40億,《流浪地球》讓中國科幻進入主流視野
    陳楸帆認為,這場論辯中的一些觀念被過度闡釋了:「科幻小說中,作者常會藉助一些極端化的情境去推測人性或者社會的變化,比如在末日情境下,吃掉一個人讓文明延續是科幻作品中比較常見的思維模式。在《流浪地球》中,劉慈欣寫道,極端情境已不需要人文與藝術,在另一部小說《詩云》裡,又將人類文明的最後生機寄託於文學。
  • 《流浪地球》開啟中國科幻元年,祝地球好運,祝中國科幻好運
    要拍《流浪地球》這樣的電影,如果要拍好,拍出和目前觀眾心理預期畫面效果一致,不是有錢就能解決的,因為《流浪地球》要做的事情,並不是特效到達好萊塢級別這麼簡單,而是要做一部有著中國人思維理念的科幻電影。但讓我覺得《流浪地球》一開始就贏在起跑線上的,是故事本身,當年我看小說《流浪地球》這個概念時,就覺得真的只有中國人能想出這樣的創意了,帶著地球一起跑路的設定,作為殖民文化觀念根深蒂固的西方人,是很難想到這樣的點子的。
  • 《流浪地球》票房45億,劉慈欣能拿多少錢?難怪不想拍《三體》
    《流浪地球》根據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的同名小說改編,但很少有人知道,這部小說當時發表的時候,劉慈欣得到的稿費只有2000塊。2019年大年初一,電影《流浪地球》「橫空出世」成為電影春節檔口的黑馬刷爆了社交媒體。
  • 流浪地球小說的結局是什麼 電影流浪地球結局彩蛋是什麼意思
    流浪地球真的是一部很不錯的電影了,製作精良,畫面感很強,完全讓人融入到地球末日那種絕望卻又被人們對地球和家鄉的熱愛帶來的希望中,對於被稱為是中國近代科幻片的代表作當之無愧,當然這是一部小說改編的電影,看完後小編對劉慈欣的崇拜更加提升了,而很多人想知道小說的結局是什麼呢?讓小編來告訴你們吧。
  • 四年打磨,《流浪地球》正式開啟中國科幻新紀元
    在國內進口片票房榜的排名中,排在前列的,幾乎每一部也都有著科幻元素,足以可見科幻電影的龐大市場空間。此外,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國內科幻電影市場的沉寂並不在於受眾,而在於產品本身。在此背景下,口碑初顯的《流浪地球》不僅讓我們看到了一部一點不比好萊塢科幻大片差的好電影,更讓我們看到了科幻電影崛起的希望,這是一部電影行業的冒險之作,同時也是中國科幻跨出的漂亮一步。
  • 盤點《流浪地球》大火前後的那些科幻奇幻電影小說
    吳京主演的《流浪地球》票房大火,也創造了國產科幻的高峰。在《流浪地球》前後,還有哪些具有科幻奇幻色彩的電影小說呢?一起來看看。《流浪地球》《流浪地球》《流浪地球》的熱映被認為寓意著中國科幻元年的到來《無限復活》《無限復活》劉鎮偉還沒有恰爛錢時期的一部冷門佳作,那個時候港片也有很多類似邏輯鏈並不完整的
  • 本土科幻小說《AI迷航》銷量翻40倍
    南報網訊(記者 解悅)《流浪地球》持續熱映,強勢帶動本土科幻小說暢銷。《流浪地球》原著作者劉慈欣作品全線熱銷,多個版本的《流浪地球》登上排行榜,整個科幻文學板塊也被帶動,由讀客文化出品的本土科幻小說《AI迷航》躍入噹噹小說暢銷榜第17名,銷量猛翻4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