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無疑是本屆書展的熱詞之一,打開書展「排片表」,就有「中國科幻文學的星辰大海」「星辰與良夜——技術加速時代的科幻與文學」「科學家帶你讀科幻」等多場科幻主題相關活動。陳楸帆、韓松、江曉原等科幻名家做客書展,推薦科幻新作,與讀者分享科幻的魅力。近日,國家電影局、中國科協也印發《關於促進科幻電影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將科幻電影打造成為電影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和新動能,把創作優秀電影作為中心環節,被稱作「科幻十條」。有了優質科幻文學資源,就可以拍出下一部《流浪地球》嗎?「科幻」熱下,科幻電影的春天來了嗎?
中國科幻要彰顯中國價值
近日,《流浪地球》將復映加長版的消息引發關注,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總經理傅若清透露,復映版《流浪地球》將增加10-15分鐘的內容,成為一部新的《流浪地球:飛躍2020》。《流浪地球》被譽為開啟了中國科幻電影元年,在日前舉行的上海書展「恐懼與憂慮:科幻國際潮流與四大母題」活動上,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江曉原也再度評價了《流浪地球》,「如果科幻電影滿分一百分,我給《流浪地球》打八十分。」他認為,《流浪地球》的成功並不完全在於票房,更在於第一次向世界科幻電影市場輸出了一個獨屬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觀,那就是中國人的「故土情結」。
在「科幻十條」中,同樣提出要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培根鑄魂、彰顯中國價值、傳承中華美學,植根當代中國創新創造,打造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中國科幻電影。上海社科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劉春認為,明確科幻電影的創作導向、價值引導,不同於好萊塢科幻電影對市場競爭力和商業價值的極致追求,是「科幻十條」的一大亮點。「優秀的科幻片固然會提供令人耳目一新、身心震撼的特技特效,但影片世界觀的優劣才是科幻電影能否成功的關鍵。在這個意義上,制約國產科幻電影最大的軟肋,不僅在於表現形式上特效特技的發展緩慢,更在於影片內容上忽視本民族文化精髓且對傳統文化缺乏反思,對幻想世界缺乏想像力,很少提出嶄新的世界架構,也缺乏對科幻世界的細節表現。」
在另一方面,西方尤其是好萊塢科幻電影,常常以反思各類科學發明帶給人類的負面影響作為主題,而中國科幻電影對科技的表現更傾向於積極正面,在劉春看來,這使得中西方科幻很難形成真正對話,但二者差異性也為國產科幻留出另闢蹊徑的增長空間。比如《流浪地球》就做出了頗具新意的嘗試,在科學幻想的框架裡嵌入中國文化中的家國情懷。也因此,她同樣認同《流浪地球》開啟中國科幻電影元年的說法,「這部影片哪怕按照好萊塢的類型標準看,也是合格的科幻電影。它格局宏大製作精良,故事本身又體現出中國文化獨有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文情懷,這些在中國科幻電影史上都具有開創意義。但值得注意的是,它是一部依靠土辦法、笨辦法克服困難完成的『中國製造』。」
長期以來,中國缺乏優秀科幻電影,科幻片成了「爛片」高發地,文化土壤薄弱、資金不足、技術不夠、人才缺乏等導致低水平、低成本、同質化影片惡性競爭等是其重要原因。此次「科幻十條」對科幻電影發展的各環節都予以支持,可謂應需而生。劉春認為,大力發展科幻電影,既能更好滿足觀眾的文化消費需求,也符合我國建立創新型國家和科技強國的發展戰略,有益於引導主流文化對科技文化的關注及反思,對於培養青少年觀眾的科技興趣、科技想像力也會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科幻電影因『面向科技』的類型特徵,在跨文化交流中有先天優勢,同時講述又離不開本民族文化心理、價值取向和思維特徵,能夠體現出國家的綜合國力和當代文化心理,不失為中國電影『走出去』的重要載體。」
中國「現實」也是科幻電影資源
《流浪地球》火了之後,多家影視企業都有正在拍攝和籌備的科幻電影項目,僅2019年立項的科幻類型院線電影和網絡電影就有200多部。根據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劇版《三體》近日官宣主演陣容,令人期待電影版《三體》的到來。日前導演郭帆也透露,《流浪地球》第二部可能需要兩到三年後和大家見面,影片同樣會和劉慈欣合作。
不過,打造科幻電影IP,不能只靠一個「大劉」。「科幻十條」提出促進科幻文學、動漫、遊戲等資源轉化,豐富科幻電影內容創新源頭,推動建立多層次多樣化可持續的科幻電影劇本供給體系。劉春認為,中國科幻文學經過多年積累,已經培養出一批較有知名度的科幻作家,在劉慈欣之外,如韓松、王晉康、寶樹、何夕、夏笳、鄭文光、陳楸帆、童恩正、肖建亨、張冉、劉興師等人的作品都有較大的改編價值。此外,成名更早的倪匡的「衛斯理」系列,葉永烈的《飛向冥王星的人》等都是科幻文學的經典之作,也值得影視轉化。
在本屆書展上,多部科幻文學作品發布,為科幻電影創作提供了源泉。韓松將其長篇小說代表作《地鐵》、《高鐵》、《軌道》修訂再版為「軌道三部曲」,以寓言式的文本預警宇宙文明,蘊含對科技、發展與人性的中國式反思。中科院高級研究員張文武教授帶來科幻小說《未來星球2049》,以中國航天人和科技人為主體,講述了2049年前後人類進行火星探索及捍衛人類文明的故事。張文武還透露,《未來星球2049》同名電影正在籌拍中,影片將給出人類文明升華之路的中國回答。
目前,世界上已知的2000多部科幻電影絕大多數是由西方國家尤其是好萊塢出品的,其中「星戰」、「漫威」、「X戰警」、「生化危機」、「變形金剛」等超級IP,在世界各地培養了數代觀眾。在劉春看來,這些科幻電影界的超級IP一方面培養了中國觀眾的觀賞趣味,另一方面也限制了中國觀眾的想像力。想要對此突破並打開中國科幻電影市場,只能從自身出發,除了科幻文學外,當下充滿歷史能量的中國現實也是發展科幻電影的一大資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中國在航天航空、深海探測等領域技術的飛速發展,這些帶有「科幻感」的時代發展速度貼入中國觀眾的情感體驗,都可以轉化為科幻片的內容要素。
此外,遊戲同樣是一個值得關注的IP轉化領域。劉春認為,伴隨70後、80後成長的《魂鬥羅》《銀河戰士》《紅警》《星際》《輻射》《EVE》《守望先鋒》等國外遊戲,都不妨尋找合作機遇,加入中國元素轉化為科幻電影;國內一些小而精緻的科幻遊戲如《艾希》《光明記憶》等也有轉換可能。「科幻電影並非只有商業大片一種方式。許多中小成本電影如《彗星來的那一夜》《這個男人來自地球》等,都以獨特的藝術想像、深刻世界觀和巧妙的敘述方式出奇制勝,對於尚在起步的中國科幻電影而言,這種方式值得借鑑。」
中國科幻電影在滬萌芽
發展科幻電影,上海有何優勢?
中國科幻電影的萌芽就在上海。20世紀30年代末導演楊小仲創作的電影《六十年後上海灘》中,主人公因夢穿越,講述了當時人想像中的六十年以後的世界,對未來科技成果的展示帶有科幻片元素。此後,楊小仲又推出電影《化身人猿》,講述因科學實驗引發的人為災難。「這些早期嘗試作品受同時期好萊塢電影影響較多,注重娛樂效果,雖然不能被稱為科幻電影,但已具備基本要素。」劉春說。
1963年上海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的彩色短片《小太陽》,被不少人稱為「中國第一部科幻電影」。學界普遍認為,1980年改編自童恩正同名科幻小說、上海電影製片廠出品的電影《珊瑚島上的死光》,是中國內地第一部科幻電影。該片編導首次明確以科幻作為影片的類型定位,故事內容和對先進科技的展現都具有明確的類型意識。
數個「第一」也見證著上海與科幻電影的深厚淵源,以及在中國科幻電影的探索之路上的特殊貢獻。劉春認為,以「科幻十條」的框架來看,上海在發展科幻片上有諸多優勢。上海電影產業深植且自融於「網際網路+」語境,正在自覺構建以最優配置為目標的複合型產業。不妨圍繞科幻「IP開發」實現媒介融合,讓科幻搭上影視、小說、遊戲、動漫、新媒體等不同媒介組成的「文化航母」。此外,上海的影視教育資源豐厚,上海戲劇學院、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等院校正源源不斷培養出專業電影人才。這座城市本身的歷史文化內涵和國際影響力,也為生產鮮明地方性和未來感、科技感的都市影像提供取景和想像的來源。
來源:上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