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2月13日,《流浪地球》累積票房已經突破26億元,《瘋狂的外星人》以16億元的票房佔據第二位。兩個今年春節檔的頭部影片,按理來說由於類型的完全不同,無法進行直接比較,但由於共同的「劉慈欣+科幻」標籤,很難避免被影迷和業內人士進行討論。然而,很多劉慈欣書迷在看完《瘋狂的外星人》之後,就有了上當受騙的感覺。
當然,電影不是拍給一小部分書迷看的,是給電影市場的所有觀眾看的。就本人看完後的感受而言,沈騰和黃渤兩個喜劇大咖的表演還是非常棒的,無論是故事、人物、情節還是臺詞都很老道,寧浩的荒誕功力發揮得很到位,笑料也並不庸俗。
但是,《瘋狂的外星人》顯然不是硬科幻電影,儘管影片的背景音樂多處致敬了經典硬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遊》。
作為書迷+硬科幻影迷,非常期待有朝一日,《鄉村教師》可以被改編為硬科幻電影。事實上,在我來看,《鄉村教師》無論是在世界觀的設定上,還是劇情的延展性上,一點也不輸於《流浪地球》,實為拍攝硬科幻電影的佳作。
《流浪地球》大獲成功的啟示
《流浪地球》的大獲成功,核心在於郭帆團隊對於劉慈欣原作的成功改編。他們並沒有照搬原作中政府軍和叛軍對立的故事,而是截取了地球在向木星流浪過程中的一小段,用木星危機構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世界觀。核心故事運用了好萊塢式的手法,在原著大災變的背景下,以一個家庭的視角,創造了一個全新的故事。人物的設定,也脫離了原作,構建出了新的角色,製造了富有張力的戲劇衝突。作為科幻片最重要的特效製作,《流浪地球》電影完成的極為出色,行星發動機、冰凍的地球等場景,高保真還原了原著的描寫。
另外,郭帆導演隨口吐出的各種數據,也體現了這部號稱開創中國科幻元年的作品走過的艱難歷程。
為電影製作了100年的編年史;
畫出了3000張概念設計圖,8000張分鏡頭,2000多個特效鏡頭;
製作了10000多個道具,搭建了10萬平方米的實景;
完成了100萬字的劇本,經歷了100多次的改動。
為了讓電影中的科幻設定更為硬核,劇組特意請教了4位中科院科學家、一些物理學家以及大學教授,探討天體物理、力學甚至洛希極限這樣的天文學專業知識。
略為可惜的是,對《流浪地球》批評最集中的,也恰恰在科學設定上。例如,木星危機在科學上不成立;零下80多度的低溫下,重卡十幾小時無法跑完4000多公裡。當然,文學創作本就是想像力主導的工作,不能當科教片看,具有無法較真的特權,這些缺陷實屬瑕不掩瑜。
拍攝硬科幻電影有多難?
在談論中國科幻電影的任何問題時,都不能繞過一部電影,那就是處於不斷跳票之中的《三體》。劉慈欣1999年初次發表科幻作品,就在當年獲得中國科幻銀河獎,此後至2006年,連續八年都是銀河獎得主。在科幻圈,劉慈欣早已經是神一樣的人物。但是在圈子之外,劉慈欣一直籍籍無名。
商業嗅覺敏銳的導演張番番就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下,以很低的價格拿到了三體的版權,後來三體電影的版權又轉到了遊族影業手中。
2015年,劉慈欣的《三體》系列第一部獲得世界科幻最高獎雨果獎,普通公眾這才驚覺中國原來有這麼高水平的科幻作品存在,此後拍三體電影的故事幾乎是科幻迷人盡皆知。「求放過」「求不上映」「早就知道了」等等粉絲言論不斷閃現。
《流浪地球》電影出來後,一張遊族影業前CEO、《三體》電影總製片人孔二狗的微信朋友圈截圖也在微信群刷屏。
據說,郭帆團隊曾向三體電影團隊取經,對方將拍攝三體電影的經驗毫無保留地給了郭帆團隊。
取經的故事不僅展現了拍攝科幻電影之難,也體現了中國電影界在製作科幻電影上的某種「同仇敵愾」。更具體的例證是,國內有6個導演在《流浪地球》中客串,他們是《瘋狂的外星人》導演寧浩、《戰狼》導演吳京、《繡春刀》導演路陽、《拓星者》導演張小北、《無名之輩》導演饒曉志、《我叫黃國盛》導演張子賢。
《鄉村教師》該如何改編為一部硬科幻電影?
寧浩說自己看過劉慈欣的所有作品,應該是一個妥妥的大劉粉。不知道寧導在拿到《鄉村教師》後為何沒有按照科幻的路子往下走,而是把中國原創硬科幻電影第一人的稱號讓給了80後導演郭帆。
大劉的小說向來是以硬核聞名,其中龐大的設定、恢弘的世界觀以及大量晦澀難懂的理論設定,增加了改編劇本的難度,拍成電影被大眾接受更是難上加難!
以《鄉村教師》為例,世界觀展現的是宇宙中的文明交流,全文雖然僅僅兩萬餘字,但時間跨度以數萬年計,空間距離以數萬光年計,各種星際通信技術、星際戰爭武器、星際戰爭戰略、星際文明進化等各種科學與科幻設定,非常燒腦。
從改編難度上來講,《鄉村教師》講述的是一個知識改變命運的哲學命題,故事情節相對簡單,人物角色並不多,戲劇衝突並不那麼強烈。
但是,大劉在宏大敘事的背後,隱藏了太多沒有寫出來的細節,這些細化節的展開,為小說的影視化提供了非常廣闊的開發空間。實際上,《鄉村教師》的描寫,還是提供了非常豐富的可視化場景,甚至對於外星生物的形象,都有比較具體的描述,這為《鄉村教師》的影視化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基礎。
《鄉村教師》繪本呈現出來的外星生物及外星人形象
正在製作中的《鄉村教師》繪本,以視覺化的形式,呈現了原作中的外星人形象,大劉特意發微博表達了對於繪本的肯定:「這是我的科幻小說作品改編的第一個繪本,畫面精緻,意境唯美,把現實的大地和幻想的太空都充滿詩意地表現出來,強烈推薦」。
有網友評論說,繪本出來了,影視化就不遠了。
硬核版《鄉村教師》科幻電影需要解決的問題主要有幾點:
1、如何建立一個具有大劉特點的普適性世界觀?
2、哲學命題如何轉化成為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
3、人物如何更加豐富,形成足夠強烈的戲劇衝突?
4、如何準確地技術性展現小說所描繪的各種靜態和動態場景?
《鄉村教師》的原作關於鄉村教育和外星文明的描述,基本上是割裂的,兩大文明的交匯,也只是單方面的高等文明對地球文明的俯視,兩種文明沒有發生相互交流。對於地球文明而言,外星文明的存在本身,就意味著存在災變的可能,這個內核與流浪地球其實是一致的。
在《鄉村教師》影視化過程中,可以充分展開的部分,無疑是外星文明。他們長什麼樣?他們的衣食住行?他們如何交流(智能場)?他們擁有什麼樣的道德與價值觀?通過原作給出的線索,我們可以完成整個故事世界觀的設定。
在故事的處理上,也完全可以創造新的人物。例如,劉寶柱、郭翠花、趙拉寶、李權貴等當年的小學生都長大了,他們各自已經擁有了自己的家庭,他們有的上了大學,有的進城打工,有的成了老闆……在碳基聯邦,除了最高執政官、參議員、統帥,還有各種等級的軍官及戰士,他們或許也有家庭,也有生存競爭,也有愛恨情仇……
至於科幻場景,僅原作現有的描述,已經具備影視化的基礎。恢弘的星際戰艦陣列、綠洋星之戰、第二旋臂戰役、反物質雲之戰等等,如果均以科幻特效的手法表現出來,足夠支撐一部硬核科幻大片了。
《鄉村教師》繪本中的星際戰爭
或許,我們這個硬科幻劇本的開始部分是這樣的:
一個男人(劉寶柱,35 歲,穿夾克衫,戴著眼鏡。)操作天文望遠鏡,一個小女孩(劉洋,5歲,劉寶柱之女。)正在父親的引導下觀看。
劉寶柱:快快快……看,是木星……太陽系最大的行星……
木星逐漸清晰,呈現出正在旋轉的大紅斑。
劉洋:爸爸,木星上有隻眼睛。
劉寶柱:那不是眼睛,是木星表面的一個大風暴。
突然,劉寶柱盯著木星一動不動,他在木星附近發現了一個飛船時空躍遷的航跡,那是一道纖細的刷子(參照《三體》,三體艦隊進入光速會在附近太空留下可在遠處觀察到的航跡)。
……
沒錯,這個開頭很《流浪地球》,但也非常適合《鄉村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