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放映
導演|郭帆
主演|吳京 / 屈楚蕭 / 李光潔 / 吳孟達 / 趙今麥
片長| 大約125分鐘
時間:2月20日(周三)晚6:30
地點:講堂觀眾廳
票價:25元(本場電影為校內師生專場,憑北京大學校園卡刷卡購買,每人限購2張)
「流浪地球進擊,中國科幻起航。」這是《人民日報》對該片的評論,對於一部電影而言,已然獲得了主流媒體的最高褒獎。
中國式科幻
河森堡在《進擊的智人》一書中寫到了這樣一段冷知識——
三千年後,當時還是娘子關水電站工程師的劉慈欣,在他的《流浪地球》中寫下了人類希望藉助木星的引力完成對流浪地球的拋射、從而逃逸出太陽系時的畫面——
當電影《流浪地球》把這一段文字用視覺呈現在影院銀幕上的時候,標誌著中國科幻文化史上劃時代的一刻——三千多年前的周人,把木星當空的天象看作是天道對人類戰爭行為正當性的肯定,而在現代中國人的科幻小說中,人類正在挑戰這樣的「天道」。
其實,早在上世紀20年代,中國電影人就開始嘗試製作各類科幻影片。
1928年,第一部中國科幻類電影《莊子夢蝶》誕生。時至1939年,上海新華影業公司組織拍攝了中國真正意義上的首部科幻電影《六十年後上海灘》。
新中國成立後,田漢同名話劇《十三陵水庫暢想曲》也被改編成電影,「可以隨時控制雨量」,成為當時片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科幻想像,也成為新中國第一部科幻片。
1988年,《霹靂貝貝》橫空出世,在當時這部電影被定義為「中國第一部現代兒童片」,但現在看來這其實是中國兒童科幻片的開端。它的出現,可說啟發了一代人的科幻夢想。
1990年兒童電影製片廠又一鼓作氣推出了《大氣層消失》等科幻電影。
在中國科幻電影步履緩慢的同時,以《科幻世界》為代表的科幻讀物在過去三十多年間造就了中國兩代科幻迷,並從中催生了劉慈欣這樣的大師,再加上中國人對於外部文化的吸收能力,中國誕生真正意義上的科幻電影,似乎也是早晚的事情,只是,這其中還要經歷多久的等待?沒有人知道答案。
因此,眾多觀眾看完《流浪地球》後、發出了「2019年應該被稱為中國科幻電影元年」的感慨,這其中的激動是可以理解的——一部西方的科幻電影再好,你也會覺得這是外國人的故事和文化,離我們很遠,即便其中有中國因素,那也不過是好萊塢科幻大片為了中國市場而恩賜式地安排兩個華人面孔。此時,忽然出現一部正面挑戰硬科幻標準的中國科幻電影、並表現出非常高的水準,片中的故事還都是世界甚至宇宙背景下中國人的故事,對於一個科幻迷,驚喜是不用多說的。
精神內核,夠暖
科幻迷們一致認為,中國科幻小說第一人劉慈欣慈欣最好的長篇作品是《三體》,最好的短篇作品是《流浪地球》。電影正是根據這部同名小說改編而來。
它講述的故事並不複雜,但確實科幻:在不遠的將來,太陽急速衰老膨脹,地球面臨被吞沒的滅頂之災。為了自救,人類提出一個名為「流浪地球」的大膽計劃,即傾全球之力在地球表面建造上萬座發動機和轉向發動機,推動地球離開太陽系,用2500年的時間奔向宇宙中另一個理想系。
如果說影片有一個精神內核,這個內核當是回家。
每個人都想回家。空間站的太空人劉培強想回家看兒子;劉培強的兒子劉啟,想帶著妹妹回到地下城的家;地下城的人,想等地球到了安全的半人馬座,子孫能回到地上的家。
有人質疑,為什麼要帶著「地球」跑?
導演郭帆以「房子」作比喻,房子並不只是四壁,它是家;地球也不只是石頭,同樣也是家。
將「家」這個概念拉得更大一點兒,就是地球上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轉移過程,危機不斷。地球被吸入木星的引力場,地面溫度持續下降,地下城坍塌,推動地球前進的上萬座發動機停擺。人類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在這裡,那些好萊塢式的一個人能救整個地球的超級英雄,並沒有出現。
最終化解這場危機,將地球推出木地(木星-地球)危險距離的,是來自世界各國的一個個普通的個體。
在危機來臨的那一瞬間,他們的決定,讓自己成了最普通也最不普通的英雄。
家國情懷、集體主義這些中國精神的內核,巧妙地融在電影中。正式開啟的中國科幻大片,也擁有了特別的烙印。
《流浪地球》的導演郭帆,特別喜歡影片的這個精神內核。在他看來,這「很中國」。
導演郭帆在《流浪地球》的拍攝現場。
家國情懷、集體主義這些中國精神的內核,巧妙地融在電影中。正式開啟的中國科幻大片,也擁有了特別的烙印。
科幻內核,夠硬
中國從未有過屬於自己的硬科幻電影,那種真正的、能與好萊塢站在同一競技臺上的科幻電影。
郭帆是真的想把這個頭開好。
如果從劇本創作算起,這部120分鐘的電影,耗時四年。
他把自己120%傾倒在了這部科幻電影上。
不懂科學,就請來中科院四位科學顧問,一遍遍解決劇情中關於物理和天體的專業問題,減少可能存在的科學硬傷。確保這個故事中的世界,有一套可信、可行的世界觀。
缺乏經驗,就讓概念設計團隊與美術團隊的三百多人,歷時十五個月,完成了三千張概念圖與八千張分鏡圖。在正式開拍前,就已經以分鏡的方式推演全片。
《流浪地球》幾乎從第一個鏡頭開始就是特效鏡頭,而超現實的畫面幾乎貫穿始終。
原著中有這樣一段話,「從我住的地方,可以看到幾百臺發動機噴出的等離子體光柱。你想像一個巨大的宮殿,有雅典衛城上的神殿那麼大,殿中有無數根頂天立地的巨柱,每根柱子像一根巨大的日光燈管那樣發出藍白色的強光。而你,是那巨大宮殿地板上的一個細菌,這樣,你就可以想像到我所在的世界是什麼樣子了。」
「雅典衛城上的神殿」怎麼呈現?
「上帝的噴燈」怎麼拍?
《流浪地球》的拍法是:從男主的視角將鏡頭移過去,上萬座行星發動機組成的鋼鐵巨獸聳立於天地之間,接著在巨大的轟鳴聲中,一道藍光衝破雲霄直擊長空。
地球跑路,怎麼拍?電影光芒劃破寰宇,地球啟航產生的尾跡在星空中留下痕跡,宛如一艘巨型飛船遨遊宇宙之間。
更關鍵的是,電影還成功保留了劉慈欣原著中磅礴宏大的史詩氣質,同時將電影拍出一股子動人心魄的悲壯感。
2018年5月4日,拍完最後一場戲,郭帆在通告單的空白處寫了幾行字,「如果你要擁有你從未有過的東西,那麼你必須去做你從未做過的事情。」
2018年11月28日,國產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在北京舉辦「奔向未來」主題首映禮。劉慈欣對電影的評價簡單直接,「非常牛x,非常好看。」
在那一刻,小說作者和電影人達到了某種共鳴。
為了給師生們爭取開學福利,小堂已經用盡洪荒之力……全北京高校第一場內部放映!(暫時不會加場)
希望這部標誌中國科幻電影「起飛」的作品,也能在新學期帶著師生的夢想起航!
編排:梅笑晗
文字部分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