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體》《流浪地球》帶火科幻文學 創作熱潮來了嗎?

2020-12-04 經濟日報

不少人關注科幻文學是從劉慈欣開始的,《三體》在國內外的成功被視為中國科幻崛起的標誌之一,劉慈欣也因此被稱為「中國科幻第一人」。鮮為人知的是,科幻文學在中國已經走過了一百多年歷史。1902年,梁啓超在自己主辦的《新小說》雜誌上開設「哲理科學小說」專欄,科幻小說是晚清小說重要門類之一。百餘年文學史上,科幻作品代不乏人。

隨著劉慈欣、郝景芳等作家斬獲雨果獎引來大眾廣泛關注,中國科幻的世界影響力日益增強,國內讀者對科幻文學的關注度也日益提高。尤其是越來越多的科幻文學作品改編成電影搬上銀幕後,帶動了科幻文學作品的閱讀熱潮。以今年春節檔電影《流浪地球》為例,這部改編自劉慈欣小說的科幻電影在中國內地斬獲46.55億元票房,不少人感嘆,科幻文學的春天來了。

創作熱潮又來襲

在科幻作家吳巖記憶中,2010年《三體》三部曲全部發表以後,科幻開始逐漸進入人們視野。「劉慈欣、郝景芳獲雨果獎、《流浪地球》的熱映等現象說明,在中國,一個新的科幻熱正在形成。」吳巖說。

這不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科幻文學熱。晚清時期,梁啓超的《新中國未來記》、魯迅等人的科幻文學翻譯都寄寓了社會進步的理想。「導中國人以進行,必自科學小說始」魯迅的這句話明白地表露了他的心跡:以一種文化先鋒的態度將科幻與啟蒙結合起來。新中國成立後的上世紀50年代,隨著「向科學進軍」口號的提出,科幻小說迎來了又一次創作熱潮。及至改革開放後,實現四個現代化目標引領下,科幻文學再次受到關注。

「每一次中國科幻文學取得大發展的時候,都是國家和社會處於重要轉型期的時候,今天也一樣。」科幻文學與歷史的這種特殊互動關係在吳巖眼中,緣於其與科技的緊密聯繫。「當科學技術在社會中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科技創新熱潮引領社會時,科幻文學就會迎來高潮。」

作者隊伍不斷擴大,作品質量不斷提升、內容日漸多元是科幻文學「火」了的體現。

科幻作家韓松認為:「現在寫科幻的估計有幾千人。比較有影響的有二三十人。新湧現的作家比較多,比如馮原、滕野、郝赫、劉洋等。」

一些現實主義作家也開始涉足科幻領域,王十月就是其中之一。他在2018年,集中發表了一批科幻小說,還出版了長篇科幻小說《如果末日無期》。在作家劉宇昆看來,科幻作品與純文學並沒有分界,科技不過是放大人性的工具。

儘管寫科幻的人越來越多,但與其他文學門類相比還是太少了。在吳巖看來,「活躍的作家在兩位數左右,這幾年我們做了很多培訓,科幻文學作家隊伍還有待擴大。」

在科幻文學界一直存在著「硬科幻」與「軟科幻」的說法。通常認為,硬科幻以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天文學等自然科學為基礎,以追求科學的細節或準確為特性,著眼於自然科學和技術發展。軟科幻的情節題材則更多地集中於哲學、心理學、政治學、社會學,其中科學技術和物理定律的重要性被弱化。

以往,科幻文學的內容主要是與科技本身緊密聯繫的「硬科幻」,如今,科幻文學題材更加多元化,一批「軟科幻」作家正在崛起並被讀者接受。

各類科幻文學作品數量在2018年迅速增長,科幻作家陳楸帆介紹說:「隨著科幻發表渠道和市場的擴大,去年原創科幻文學長篇接近100種。」

除此之外,科幻文學的認可度也越來越高。2012年第3期《人民文學》近30年來第一次刊發科幻文學作品,刊登了《微紀元》等4篇劉慈欣的短篇小說。今年7月最新一期《人民文學》還首次刊載了長篇科幻小說——王晉康的《宇宙晶卵》。

尋求科幻精神的中國表達

科幻文學在西方已經有200多年歷史。科幻小說以譯介外國作品的方式於晚清進入中國後,中國作家在題材、領域、人物、場景、技術、主題、思想等方面,對外國科幻文學作品都有所借鑑。「畢竟科幻是舶來品,而其他文學樣式在中國都有自己的根。」韓松說。

不過中國文學歷來不缺乏豐富的想像,在今天,這個「舶來品」已經在中國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中國科幻作家在吸收借鑑外國科幻經典的同時,也在追求科幻精神的中國表達。

「中國科幻作家的創作很多是從閱讀凡爾納、威爾斯、阿西莫夫、海因萊茵、克拉克等人的科幻作品開始的,但現在很多作者開始有意識地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科幻風格。思考什麼樣的科幻作品能夠具有中國情感、中國價值觀、中國文化」。陳楸帆說,「中國科幻正經歷一個從模仿到原創的過程。」

無論是《山海經》《淮南子》中的神話傳說,還是《離騷》《穆天子傳》中天馬行空的想像,中國思想文化與文學藝術的豐富遺產成為科幻作家取之不盡的源泉。

韓松介紹說:「很多中國科幻中都有神話傳說的因素。比如《偃師造人》《長平血》都是藉助傳說或歷史的科幻文學作品。寶樹編了一本《科幻中的中國歷史》,收錄的作品都是基於中國文明史而演繹的科幻作品。飛氘寫了一本《中國科幻大片》,把古代神話用科幻重新做了改編。」

在古代神話傳說之外,一些哲學著作也激發了科幻作家的創作靈感。「《列子·湯問》裡面有一個《偃師造人》的故事,就被很多科幻作家寫過,演繹出各種版本,如童恩正的《世界上第一個機器人之死》、潘海天的《偃師傳說》、拉拉的《春日澤》等,每一個作品都不一樣。」吳巖說。

科幻創作與傳統文化的對接有多種不同的方式,在借鑑故事外,可以做的還有很多。「我們有一個說法叫『中國表達,世界故事』。科幻作家正在有意識地追求中國式語言、人物、情感。」陳楸帆說,「一些作品關注人類作為整體如何應對大災難、科技劇變,講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故事,是科幻文學與其他文學門類不一樣的地方。」

在自由想像中走向世界

科幻文學緣何令人著迷?這與它擁有無盡想像的可能與眼花繚亂的新科技密切相關。

在法國學者讓·貝西埃看來,科幻小說是一種真正意義上可以回應「世界的問題性」的未來文學。它通過自由想像建構一個虛擬世界,想像新人和新的人類生活方式,在時間維度上面向未來敞開無限可能,為文學百花園吹進了一股清新之風。

「科幻文學的實質是用文學手法,探討無限可能的未來世界以及在那些新世界中的生命表達方式。其精神是無限自由、大膽想像,而又把一切建立在嚴謹的基礎上。科學技術的審美佔據了核心地位。」韓松如是說。

科幻文學啟示讀者不斷突破認識極限,想像新的可能。

吳巖說:「科幻讓人以不同的眼光來看待這個世界。今天我們已經受到知識體系的制約,只能按照某個特定的方式來看待世界,但實際上世界本身並不是按照教科書構造的。我們可以從各個角度來觀察,科幻文學就給你提供了不同的角度。」這或許就是科幻讓人著迷的秘密所在。

從某種程度上說,這種超越現實、指向未來、建基於科學技術邏輯規律的文學形態,更容易被不同文化背景的讀者所接受,這或許是中國科幻文學在世界上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原因。在獲獎效應的帶動下,更多作家作品被譯介到海外。

《中國文學海外發展報告(2018)》顯示,2015年5月及6月,世界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在其專刊「未來」中分別刊發了中國科幻作家李恬的《水落石出》和夏笳的《讓我們說說話》。這是該欄目開創15年來,首次刊登中國籍科幻作家的作品。

今年年初,由劉宇昆擔任主要翻譯和編輯的中國當代科幻小說選集《碎星星》(《Broken Stars》)英文版在美國、英國同時上市。這本書收錄了劉慈欣、韓松、夏笳、陳楸帆、寶樹、吳霜、張冉、糖匪、程婧波、郝景芳、飛氘、馬伯庸、顧適、王侃瑜等14位中國科幻文學作家的16篇科幻小說和3篇關於科幻文學的論文。

仰望星空的中國科幻作家為世界讀者了解中國文學與中國文化不懈努力著,這個略顯小眾的文學門類正順從它放蕩不羈愛自由的本性,走向更廣闊的世界舞臺。

相關焦點

  • 《流浪地球》帶起科幻風潮,本土科幻小說的春天來了
    剛剛過去的春節假期,科幻成為出版界C位出道的典範——電影《流浪地球》口碑爆棚、票房大賣,也因此帶動了一股科幻小說熱潮。一批新近亮相的國內中青年作家科幻小說紛紛登上熱銷榜,原本小眾的本土原創科幻文學迎來新春氣象。
  • 《流浪地球》帶動圖書熱,科幻文學是否真的迎來黃金時代?
    劉慈欣圖書訂單漲幅超過12倍《流浪地球》改編自劉慈欣等創作的同名小說,劉慈欣也成為最大贏家之一,他的一系列作品都跟著火爆了起來。根據重慶出版社提供的相關數字,去年一年,大劉的《三體》銷量高達297.56萬冊。
  • 《流浪地球》熱映帶動科幻文學升溫
    「《流浪地球》第一次把中國人對故土和家的情感在太空尺度上展現出來。」對於這部電影,原著作者劉慈欣給出簡單直接的評價,「非常好看」。在此熱潮中,不僅引爆了觀眾對國產科幻銀幕巨製的信心,也有效撬動了本土原創科幻文學土壤的活躍指數。 近年,越來越多的年輕作家投入到科幻創作中來,題材和手法都在快速更新,想像的邊疆也在不斷拓寬。
  • 《流浪地球》火了,但中國科幻並未崛起:《三體》電影甚至不敢上映!
    最近幾天,《流浪地球》把嗶嗶君的朋友圈刷屏了。大家的評價就是兩個字:吹爆!↑↑《流浪地球》的豆瓣得分遙遙領先在嗶嗶君眼裡,《流浪地球》值得被吹,因為它讓人看到了國產科幻的希望與機遇。但今天我並不是來吹《流浪地球》的,相反,我要揭一下國產科幻的傷疤和暗瘡。
  • 科幻文學迎來黃金時代?
    1 劉慈欣圖書訂單漲幅超過12倍  電影《流浪地球》改編自劉慈欣等創作的同名小說,劉慈欣也成為最大贏家之一,他的一系列作品都跟著火爆了起來。  根據重慶出版社提供的相關數字,去年一年,大劉的《三體》銷量高達297.56萬冊。
  • 《流浪地球》之後,中國科幻小說不再流浪?
    《流浪地球》劇照。圖/《流浪地球電影製作手記》《流浪地球》之後科幻不再「流浪」本刊記者/毛翊君本文首發於總第891期《中國新聞周刊》在剛剛過去的這個春節裡,親戚朋友忽然意識到飛氘似乎從事了一個能發財的行業。
  • 《流浪地球》的改編:理性屬於科幻文學,感性屬於科幻電影?
    欣賞完《流浪地球》的觀眾,大多是激動的。「中國人也能把科幻電影拍好」,這是影迷的心聲,也是對《流浪地球》最有力的肯定。談到電影的成功,當然不可能繞開劉慈欣的原作。那麼,我們應該把功勞歸於出色的文本,還是導演的改編?科幻文學的影像化,到底有沒有訣竅?電影《流浪地球》,幾乎顛覆了小說的主題《流浪地球》的原作篇幅很短小,不過20來頁。
  • 《流浪地球》《三體》的共同目的地,為何半人馬座α星這麼火
    《流浪地球》《三體》的共同目的地,為何半人馬座α星這麼火《流浪地球》口碑票房雙豐收,這部電影是改編自劉慈欣的同名小說,說起劉慈欣,熟悉他的朋友們肯定還看過他的另一部成名作《三體》,他也正是憑著《三體》這部作品才獲得了科幻文學大獎雨果獎
  • 流浪地球出漫畫了!劉慈欣科幻小說改編漫畫,三體動畫還有多遠?
    《流浪地球》電影相信大家都看過,但是漫畫版的《流浪地球》已經來了,科幻巨匠劉慈欣的四部作品已經改編成了漫畫,你有沒有看呢?《流浪地球》電影在佔據了2019年那個春節檔,大家都在討論著《流浪地球》這部電影,也帶火了網上的一批又一批段子,特別是那句臺詞「行車不規範,親人兩行淚」,都已經快成了交通標語了。這部電影是改編於劉慈欣的同名小說《流浪地球》,那麼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位科幻巨匠。
  • 《流浪地球》帶動國產科幻小說熱賣《AI迷航》銷量狂翻40倍
    近日,《流浪地球》持續熱映,帶動國產科幻小說暢銷,先是《流浪地球》原著作者劉慈欣作品全線熱銷,多個版本的《流浪地球》登上排行榜。緊接著,整個科幻文學板塊被帶動,由讀客文化出品的國產科幻小說《AI迷航》一夜之間躍入噹噹小說暢銷榜第17名,銷量猛翻40倍,業內人士感慨「2019年科幻元年開啟」。《流浪地球》的火爆熱映,全線帶動劉慈欣作品的熱銷,除了《流浪地球》,劉慈欣其他長篇作品、短篇作品也帶動明顯。
  • 《流浪地球》的作者是電廠工程師,中年失業後,卻因《三體》走紅
    這個採訪是2015年,大劉是一個名氣還沒有現在火,所以當時也沒有誰說什麼。去年《流浪地球》火了,把大劉也帶的熱了,圈了一波粉絲。結果有人把他以前的採訪資料翻出來看,發現這個談話,這就是說劉慈欣的著作都是上班「摸魚」的時候寫的?網友:上班「摸魚」劉慈欣……一時間這個話題上了熱搜。
  • 《流浪地球》為什麼引發「中國科幻電影元年」大討論
    當然,科幻的創作也需遵循文藝創作規律,2015年至2019年間,每一年都有人提出中國科幻電影元年來了,然後又發現似乎沒有來。但是很顯然,《流浪地球》肯定不是第一部使用電影特效技術的中國科幻電影,經歷過這麼多年的發展,中國特效雖然還無法與國外相比,但發展十分迅速。遠的不說,《三體》電影版早期宣傳也用到了類似的宣傳用語。換言之,《流浪地球》也不是第一部嘗試按照科幻電影工業製作的電影。那麼,「中國科幻電影元年」是否只是一個噱頭呢,答案自然要從電影本身中尋找。
  • 從《海底兩萬裡》到《三體》:科幻文學為何如此打動人心?
    20世紀初,科學和新技術的爆發使科幻文學開始考慮「終極問題」,與凡爾納齊名的俄裔美國科幻作家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創作的短篇科幻小說《最後的問題》,探討的正是宇宙的未來這樣一個宏大的,也只可能在20世紀出現的問題,在故事中人類對於這個問題的探究,則是通過利用一部強大的電腦「Multivac」進行計算。
  • 要拍出下一部《流浪地球》,除了暢銷科幻小說還缺什麼?
    「科幻」無疑是本屆書展的熱詞之一,打開書展「排片表」,就有「中國科幻文學的星辰大海」「星辰與良夜——技術加速時代的科幻與文學」「科學家帶你讀科幻」等多場科幻主題相關活動。陳楸帆、韓松、江曉原等科幻名家做客書展,推薦科幻新作,與讀者分享科幻的魅力。
  • 《流浪地球》帶紅了一票科幻元素!科幻遊戲:為什麼我們不行?
    《流浪地球》帶紅了一票科幻元素!科幻遊戲:為什麼我們不行?短短6天時間,電影《流浪地球》綜合票房已經超過20億人民幣。在中國電影史上,還沒有一部科幻電影有過如此的待遇。與此同時,《流浪地球》也成功帶火了一大票科幻元素,包括人類科技水平的提高,對外太空的探索等等。
  • 《流浪地球》和《三體》並非劉慈欣第一部成功作品,而是這部
    第三期讓我們走進獲得雨果獎的《三體》作者劉慈欣的青年時光。「在太陽即將吞噬地球之際,人們決定帶上地球逃離太陽系,帶上地球去流浪。」這一「浪漫」的幻想,來自劉慈欣的《流浪地球》。宏大的故事設定、突破天際的想像和盪氣迴腸的敘事,讓《流浪地球》這部硬科幻電影,成為春節檔的票房黑馬。毫無疑問,劉慈欣是中國科幻文學的引領者,他是星空時代的宇宙詩人。
  • 劉慈欣談《流浪地球》:科幻電影不能照葫蘆畫瓢
    劉慈欣談《流浪地球》:科幻電影不能照葫蘆畫瓢 19-03-12 新華社 「科幻小說把未來的各種可能性排列出來,讓我們擁有一個更開放的頭腦,能夠面對未知世界的各種可能性。」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8日在阿聯杜拜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
  • 人民日報對《流浪地球》的正式評價來了
    ,一部電影引發觀影熱潮。《流浪地球》以超過22億的票房,成為春節電影票房冠軍。電影一開場,就開啟了一個宏大的敘事:人類在地球表面上裝滿發動機,推動這個星球在太陽氦閃引發爆炸之前,去往比鄰的星系。而離家出走的叛逆少年,最終在父輩的感召之下成長,成為讓地球從木星引力中掙脫出來的英雄。以宇宙為背景的宏大設定,配上太空場景、災難景觀、工業風格、熱血少年,讓電影頗具觀賞性。
  • 愛宇宙,愛《三體》,愛《流浪地球》,那就來看看這部科幻電影吧
    想必不少讀者看過,或者至少聽說過作家劉慈欣所著的科幻小說《三體》吧。這部共三冊的小說,不知激起了多少人對於宇宙的嚮往與恐懼,喜愛與敬畏;更是在我國當代科幻作品中,實現了對於在宏觀宇宙、外星文明背景下對於人類自身命運思考的進一步突破。
  • 票房奔40億,《流浪地球》讓中國科幻進入主流視野
    陳楸帆認為,這場論辯中的一些觀念被過度闡釋了:「科幻小說中,作者常會藉助一些極端化的情境去推測人性或者社會的變化,比如在末日情境下,吃掉一個人讓文明延續是科幻作品中比較常見的思維模式。在《流浪地球》中,劉慈欣寫道,極端情境已不需要人文與藝術,在另一部小說《詩云》裡,又將人類文明的最後生機寄託於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