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文學如何傳遞中國聲音 想像力翅膀要依託現實

2020-11-25 人民網

原標題:科幻文學:如何傳遞中國聲音

  包括劉慈欣的《三體》在內的很多科幻文學作品,使用的依然是「冷戰」年代美國科幻文學的話語體系和理論資源。資料圖片

  以阿西莫夫為代表的美國「科幻三巨頭」,反映了冷戰年代美國的價值體系和文化焦慮。資料圖片

  【現象級】

  自去年劉慈欣的《三體》獲獎以來,科幻文學在輿論上大噪一時,這一素來相對邊緣化的文學類型,漸有愈加受到追捧的勢頭。有研究者認為,未來幾年將是中國科幻文學的爆發期。然而,相較於飛速發展的中國科技和日新月異的中國故事,中國科幻文學仍然有種「想像力跟不上現實變化」的滯後感,影響廣泛的優秀作品仍然較少。在一片「科幻熱」中,科幻文學應以何種方式表達中國經驗,講述中國故事?中國科幻文學又如何走出國門與世界對話?這些問題不僅影響到中國科幻文學自身的發展,更與我們如何認知、理解今天這個時代息息相關。

  想像力翅膀要依託現實

  時間進入到2016年,探索未知領域的消息正不斷傳來:我國將在2020年左右發射火星探測衛星,世界最大單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正式啟用,中國版巨型對撞機、量子通信網絡等研發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展開……科學技術在新世紀以來的爆炸式增長,越來越給世人以直觀的印象——科幻正在成為現實,或者說,我國的科學技術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走在了科幻文學的前面。

  從荒江釣叟的《月球殖民地》、梁啓超的《新中國未來記》到劉慈欣的《三體》,一百多年來的中國科幻文學即便對未來抱有最誇張的想像,也很難料想到今天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程度。當前,我國的科學技術正昂首闊步走在世界前沿,一些領域甚至已超過美國、歐洲和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現有水平,例如射電望遠鏡FAST項目保守估計也領先美國20年。那麼與之相伴隨的是,在這一過程和周期中,我國也必然會不斷產生美國、歐洲和日本等發達國家所不曾具備和無法體會的「中國經驗」和「中國故事」。然而尷尬的是,這些中國經驗、中國故事,除了主流媒體的報導之外,通常並不在科幻文學作家的視野內。

  科幻文學的創作當然要有想像力,但任何文學想像都應根植於現實。科幻文學作家如果只活在自己的想像裡,而忽視對現實前沿科技和文化語境的關注,那麼無論多麼華麗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都必然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從借鑑到創新是必然

  儘管中國科幻文學在新世紀以來取得了長足進展,但中國的科幻文學尚未走出現代主義文學所框定的範疇,也沒有提供真正意義上「新」的文學表達和審美範式,其所依託的評價標準、體系也存在著結構性的問題。

  「冷戰」終結後,以「雨果獎」等為代表的科幻評價標準和體系,逐漸被美國科幻文學界所主導。包括劉慈欣的《三體》等在內的中國科幻作家的相關作品,仍然依賴於地外生命搜尋、宇宙社會學、角色扮演遊戲、未來學、戰略科學與跨學科智庫等「母題」,使用的依然是「冷戰」年代美國科幻文學的話語體系和理論資源。應該說,我們今天的科幻文學,不過是「冷戰」年代科幻文學的經典範本在同人寫作意義上的世紀迴響,尚不具有面向未來的意義。而且,在敘事方法和策略上,當代中國科幻文學也依然停留在獨白式的烏託邦表達,在技術層面上並未超出20世紀現代主義文學的形式桎梏。

  因此,儘管我們當今對未來的想像可能比20世紀更加豐富,但局限在特定閉合區間內的科幻文學格局和範式,已遠不能有效表達當下鮮活的中國經驗、中國故事。中國科幻文學獲得世界性認可的評判標準,也依然建立在傳統的經驗和評價基礎之上——不能說他們的標準就是沒有價值的,但它並不可能充分適用於如今包括科學技術在內的諸多領域都已經走在世界最前沿的中國,也更不應是中國科幻文學考量自身的唯一標準。

  構建自己的話語體系

  由於上述原因,無論中國還是世界上其他國家,主流的科幻文學作品,基本上都在表達更為符合美式中產階級價值觀的故事——從地球、太陽系,到銀河甚至全宇宙,都是處於全球性經濟危機周期中的中產階級,對充斥在日常生活裡的焦慮感的真切投射,並沒有實質性地開拓出有別於傳統的表意空間和審美範式。

  問題在於,與「冷戰」年代相比,新一輪太空競賽中,跨國資本將扮演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隨著好萊塢創造力的日漸衰落,美國電影曾經所起到的意識形態樣板作用,逐漸被由跨國資本所扶持和推動的、以矽谷為代表的當代科技神話所取代。外太空探索正在迅速商業化,並和這個世界的大多數普通人發生關聯,其衝擊力超過人們的預想,甚至無法在當下被準確地估量。

  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的科幻文學將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對於當下中國在世界範圍內爭取文化話語權,就有著特別重要的戰略意義。中國科幻文學既要警惕跨國資本將在地球上已經無解的資本主義邏輯和矛盾複製、轉嫁到外太空的圖謀,同時也要尋求根植於中國本土的科幻理論、話語資源,打破現有的由20世紀現代主義文學構建的審美範式。也就是說,當前的中國科幻文學,面臨著反思資本主義的發展邏輯和反思與資本主義全球化所伴生的美學範式的雙重歷史挑戰。

  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並不是簡單地重走西方國家的發展道路,中國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跨越式發展註定要對現有的以西方發達國家為代表的人類科學技術成果有所超越,這些都要求中國科幻文學能夠在折射、講述這個年代的中國經驗、中國故事上有所作為。儘管我們堅信,未來中國的科幻文學必將受到更多的關注,獲得更大的話語權,但從當下的現狀來看,中國科幻文學創作隊伍、讀者規模,以及作品背後的理論資源、文化理念和接受心理等,相比於時代賦予我們的預期,還有相當大的距離。

  縱觀全球電影市場,科幻電影在整體格局中逐漸佔據著主導地位。在這一現實語境下,以電影產業為代表的中國文化產業的工業化水平,能不能將現有的科幻文學作品充分消化,乃至在科幻電影領域有所貢獻?中國科幻文藝能否真正進入到當今世界的主流話語場中,設置中國科幻自身的文化議題,而不是對西方價值標準亦步亦趨?這些真實、嚴肅、殘酷的歷史拷問,恐怕才是短暫的喧囂過後,所有國人和業界同人不得不認真面對和思考的問題。

  歷史的閘門已再次開啟,中國科幻文學能否經受得住這場大浪淘沙的磨洗,絕不是一個類型文學內部的理論問題,更是這一偉大時代的中國經驗、中國故事能否真正走向未來的歷史性問題。

  (孫佳山 作者單位:中國藝術研究院)

(責編:宋心蕊、燕帥)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幻文學:現實比科幻更「科幻」
    王德威因此感慨,科幻小說作家碰觸了人們在一般主流作品中不曾注意到的或不敢書寫的話題。「這種自願站在邊緣、甘居異端的能量和想像力,我以為是讓中國當代文學,甚至廣義的政治歷史的想像力得以前進、得以有更新創造力的一種契機。」《小靈通漫遊未來》是作者葉永烈的第一部科學幻想小說,寫於1961年。
  • 科幻文學:基於現實的未來視野
    原標題:科幻文學:基於現實的未來視野  科幻作家立足於當前社會的發展、科技水平,推導出未來社會的某種呈現狀態,並就人類的現存問題提出解決之道。科幻作家走在時代的前面,照亮未知、提出假設——甚至在若干年後會變成現實。
  • 中國第一批科幻文學方向博士研究生畢業
    因為類型文學以獨立研究方向在中文系教學中出現實屬難得,當年「招科幻博士」的消息一出更引發了不少關注。畢業於中國社科院文學所的姜振宇拿下了2015年科幻文學博士僅有的一個名額,博士生導師正是在國內首創科幻文學課程的科幻作家吳巖。答辯委員會由戴錦華任主席,答辯委員包括王逢振、陳暉、張國龍和張莉。「我對科幻一直很有興趣,正好又在北京上學,讀研時一直去蹭吳老師的課。
  • 科幻作家與科學家的「交鋒」:中國人缺乏想像力嗎?
    陳楸帆多次獲中國科幻小說銀河獎、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更是最早打入美國科幻雜誌的中國作家之一。想像力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能力,和思維等能力等其他能力是一樣的。怎麼發展想像力?在一定程度上,與其說是發展想像力,不如說是保護想像力。我們要去研究,通過什麼形式能夠不讓社會的變化、人的成長把想像力壓制掉。
  • 劉慈欣:《微紀元》,高考語文卷裡的科幻世界
    二零一九年,科幻大熱,《流浪地球》院線狂砍46億,更有人稱這是中國科幻元年。而這一切的預感,要從2018年的全國高考試卷Ⅲ卷說起。2018年6月7日,全國Ⅲ卷語文文學類文本閱讀出人意料。《微紀元》,科幻文學作品,躍現在了高考試卷上。科幻文學,這門一度處於邊緣化地帶的邊緣文學,在此之後極大擴張,蓬勃爆發式的增長,一片欣欣向榮。「啼笑皆非」的是,文科生們遍地哀嚎,理科生們稍微偷著樂了。
  • 韓松:在今天,科幻小說其實是「現實主義」文學
    中華讀書報:如果說飛氘對您的評價更多側重作品的表現形式,那麼對科幻小說頗有研究的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吳巖對您的評價則是小說內涵層面的,「幾乎將科幻文學所有預設的內容規則全部顛覆,在尋找科幻文學本土化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您如何理解這裡所說的顛覆?
  • 國產類型文學,為啥科幻不行玄幻行?
    [摘要]科幻文學題材在中國不及玄幻受歡迎,是傳統文化和現實情況共同作用的結果。科幻題材寫作門檻高,優秀作家鳳毛麟角,青黃不接。也就是說,雖然玄幻二字的出現是上世紀80年代末的事情,但是玄幻文學的基因,已經在中國白話小說創作中傳遞了很久很久。閱讀目下文學網站上的許多玄幻小說,能明顯感受到《七俠五義》、《封神演義》、《西遊記》等古代話本小說對其創作上的深刻影響。玄幻小說整體上保留了強韌的「中國味道」,用俗話說就是「接地氣」。
  • 科幻創新離不開文學哺育
    來源:人民日報科幻文學的深遠意義在於對人類未來的想像與闡釋。科幻小說《三體》在全球範圍內的巨大影響力,讓我們看到在美食、戲曲、熊貓等傳統方式之外,中華文化傳播的更多可能。科幻讓中國故事呈現更豐富多元的面貌,也讓世界上更多的年輕人了解當代中國,了解當代中國人對於科技與未來的想像。
  • 科幻作品入編語文教材 激發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想像力
    其中劉慈欣科幻小說《三體》入選高中階段文學書目,同時進入書單的科幻作品還有小學階段張之路《非法智慧》和初中階段推薦的凡爾納《海底兩萬裡》。其實,科幻題材進入教材已經不是第一次了。翻看七年級的教材,閱讀科普科學家《鄧稼先》,楊利偉的《太空一日》,劉慈欣的科幻小說《帶上她的眼睛》,自主閱讀推薦阿西莫夫的《基地》。
  • 京東文學盛典阿來直播 盛讚年輕一代科幻文學寫作
    這次京東文學盛典關於科幻文學的閱讀讓他很驚豔,沒想到冒出了這麼多有潛質且成熟的青年作家。「這和他們受到的科學訓練、思維訓練有非常大的關係」。當晚的直播嘉賓組成頗有科幻特色。其中有四川省作協主席阿來,作為茅盾文學獎得主,阿來和科幻淵源深厚,曾擔任過《科幻世界》雜誌主編;其他幾位嘉賓,董仁威是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榮譽理事,韓松是科幻文學作家。
  • 中國科幻文學正擺脫西方中心論 《AI迷航》重構人機共存新世界
    近幾年隨著國家政策資源的傾斜支持,科研突破性事件的層出不窮,國產科幻小說大量出品,局限在小眾圈子的科幻文學,開始有效地整合原創性的中國經驗、中國故事,中國科幻迎來新熱潮。《三體》在世界範圍內的火爆暢銷,《天命》從科幻角度重新審視中國歷史文化,人工智慧和基因技術題材支撐的《AI迷航》的暢銷走紅。
  • 中國科幻,離輝煌有多遠
    對於優秀科幻作品的價值,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周忠和看來,科幻本身未見得要折射多少科學知識,但一定會激發想像力、激發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欲和對科學的熱愛。在他看來,科幻還能夠幫助人類更深層次思考、認識和理解社會以及未來。「例如人工智慧、生命技術等領域目前發展非常快,很多倫理問題現在都凸顯出來了,通常情況下社會應對這樣的倫理問題是不及時的。
  • 科幻是激發想像力的不二法寶
    中國科學報 武夷山2019年10月,史密森圖書公司出版了Joel Levy(喬爾·利維)的著作,Reality Ahead of Schedule: How Science Fiction Inspires Science Fact(本文作者譯為「提前兌現的現實:科幻如何激發出科學事實」)。
  • 《三體》與《基地》,劉慈欣與阿西莫夫,誰才是科幻文學的圭臬?
    」的劉慈欣也在中國爆紅,即使是從來沒有看過劉慈欣著作的國人,提到《三體》的大名也是如雷貫耳。劉慈欣在科幻文學界擁有的毋庸置疑的地位,但是在另一個科幻作家面前,劉慈欣的名分依然要向後排,他就是世界科幻文學宗師——艾薩克阿西莫夫。
  • 線上講座 | 《三體》——中國科幻文學的裡程碑之作
    《三體》三部曲被普遍認為是中國科幻文學的裡程碑之作,將中國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讀《三體》,我們從小宇宙走向大宇宙,我們驚嘆於作者的想像力,我們也思索人類的命運。黃平,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從事當代文學研究。
  • 《流浪地球》熱映帶動科幻文學升溫
    打造本土氣質、傳播中國故事,中國科幻小說的未來已不僅僅只是「星辰大海」,伴隨技術革命持續推進,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中國正迎來屬於自己的科幻文學「黃金時代」。在這個玄幻修真和言情小說橫行的時代,劉慈欣可以說是中國科幻小說界的扛旗人,為科幻小說發展撐起一片天。彼時由該獎引發的熱議,帶來了空前的科幻狂潮。科幻文學在國內開始得到了廣泛的曝光和關注。
  • 從《海底兩萬裡》到《三體》:科幻文學為何如此打動人心?
    比作品中的各種奇異場景更令人驚奇的是,凡爾納作品中的很多幻想,都在不久之後成為了現實,這不得不說是作者在文學與科學領域取得的雙重成就,而這種成就也只可能屬於科幻作家。但更多的科幻作家仍把目光投向遙遠的宇宙。星際旅行,外星文明,人類的未來,是科幻作品歷經百年而不衰的主題,也就不能不談到在中國,乃至全世界引發熱潮的現象級作品——中國作家劉慈欣的《三體》三部曲。
  • 「十七年」科幻:從幻想到現實的中國速度
    此外,相較於其他歷史時期,「十七年」的中國科幻更加全面且精準地預言了我們當前的現實生活。   在「十七年」時期的中國科幻中,這種對科技,尤其是對科技發明的嚮往之情極其強烈。當然,這種嚮往並沒有走向魔法化或者像古典技術幻想般缺乏自洽邏輯,轉而是通過構建科技烏託邦的形式,去想像社會主義未來的最終形態。其最突出的表現就是人人吃飽穿暖、城市化全面覆蓋、日常生活充滿科技化元素。
  • 《三體》背後中國科幻文學現狀幾何 業內直言仍存問題
    一時間, 「中國科幻文學迎來了春天」、「中國科幻要走出世界了」之類的評論鋪滿屏幕。相對於這種歡欣鼓舞的態度,劉慈欣本人很低調。他說,這次獲獎,對改變國內科幻文學「邊緣化」的現狀,一時起不了多大作用。劉慈欣並沒有否認得「雨果獎」的益處。他認為,得獎最明顯的效應是會促進中國科幻文學向英語世界輸出,但對於國內本土科幻文學的推動,力量很有限。
  • 科幻文學迎來黃金時代?
    2 《銀河帝國》銷量過百萬冊  就在劉慈欣圖書熱銷的時候,國外科幻文學也創造了奇蹟。記者昨天從讀客文化獲悉,《銀河帝國:基地》銷量正式突破百萬冊,成為中國在售首部突破百萬冊大關的外國科幻小說。讓出版方開心的是,目前多家印廠多臺機器日夜開工,依然跟不上銷售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