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類型文學,為啥科幻不行玄幻行?

2021-01-08 騰訊網

[摘要]科幻文學題材在中國不及玄幻受歡迎,是傳統文化和現實情況共同作用的結果。科幻題材寫作門檻高,優秀作家鳳毛麟角,青黃不接。

作者 陳阿嬌

改編自郭敬明小說《幻城》的同名電視劇開播,網絡播放量一天破6億。該電視劇原著是一部玄幻題材的小說。近年來,以《誅仙》、《龍族》、《鬥破蒼穹》等小說為代表的玄幻文學異軍突起,成為國內類型文學中最強勁生力軍。

玄幻的興起,反襯科幻題材的冷清。雖然科幻文學曾在80年代火熱一時,又有《三體》這樣蜚聲海外的佳作,但無論是數量還是熱度,都沒有玄幻那麼繁榮。剛剛頒發的2016年騰訊書院文學獎年度小說家獎,授予了年近70的科幻作家王晉康,這一方面是肯定王老師的成就,另一方面也顯現科幻小說後繼無人的尷尬。

電視劇《幻城》改編自郭敬明小說《幻城》,圖源網絡

一、中國玄幻小說立足於道家、易術、民間傳說,傳承話本小說傳統,有本土文化基礎

玄幻與科幻,都是依靠想像力進行創作,表面上一字之差,題材上的文化基礎卻失之千裡。溯本清源,中國原創的玄幻文學與科幻文學,有著不同的來源,繼承了完全不同的文化精神。

首先,中國玄幻小說的誕生有強烈的本土色彩,即使發展過程中不免域外同類題材的影響。「玄幻」二字被定義為一種文學題材,最早要追溯到1988年黃易小說《月魔》的序言:「一個集玄學、科學和文學於一身的嶄新品種宣告產生了,這個小說品種我們稱之為『玄幻』小說。」這是玄幻文學作為中國本土通俗文藝題材首次被明確提出。此後,該種在道家思想、周易術學、民間傳說等固有文化素材的基礎上,經過幻想和想像,進行創作的長篇小說就一直沒有間斷,隨著內地網絡文學的興起,長篇巨著的玄幻小說更讓這個題材日漸繁榮。

另一方面,中國玄幻小說的手法也是完全中國風的,其創作技巧幾乎完全繼承了民國以來的張恨水、還珠樓主、平江不肖生等通俗文學作家的遺產,接續中國傳統「話本」和章回體小說的敘事傳統。也就是說,雖然玄幻二字的出現是上世紀80年代末的事情,但是玄幻文學的基因,已經在中國白話小說創作中傳遞了很久很久。閱讀目下文學網站上的許多玄幻小說,能明顯感受到《七俠五義》、《封神演義》、《西遊記》等古代話本小說對其創作上的深刻影響。玄幻小說整體上保留了強韌的「中國味道」,用俗話說就是「接地氣」。

相比較而言,科幻小說則是一種純粹的舶來品,是20世紀初由魯迅、梁啓超等知識文化精英從西方介紹到中國來的。第一部由中國人自己創作的科幻作品是1904年荒江釣叟的《月球殖民地》,誕生於清末,而在此之前,中國傳統文學中並沒有科學幻想的傳統。

由於繼承的文化基因不同,玄幻文學天然地在中國擁有更廣泛的文化土壤,也自然擁有了更廣泛的受眾。科幻小說最近幾年雖然佳作頻傳,但是比起玄幻小說的整體熱度仍然遜色不少。

二、寫作科幻小說需要具備科學知識素養,寫作門檻高,目前作者青黃不接

除了「先天不足」,科幻文學不及玄幻文學的熱鬧,原因還在於作者群的數量,二者遠遠不在一個量級。市場繁榮程度和從業者數量一直是互相作用的,類型小說若缺乏大批優秀作者,也無法掀起真正意義上的熱潮。目前中國科幻文學的弊病正在於此。

表面上看,中國科幻文學似乎已經在世界上嶄露頭角,標誌性事件要說2015年劉慈欣的《三體》獲得了雨果獎,而年輕的女作家、「清華學霸」郝景芳也入圍了今年的雨果獎,8月份將公布最終結果。雨果獎是世界科幻文學最高獎,中國人不斷衝刺該獎項,給了國人特別是研究界一種中國科幻文學已經崛起的錯覺。但實際上,偶爾一兩個作家獲獎,就類似奧運會上某些項目獲得了金牌,並不代表國民身體素質得到普遍提高。科幻作家有人中了世界範圍內的「狀元」,中國的科幻文學創作力量卻仍然是青黃不接。

劉慈欣小說《三體》,圖源網絡

比起玄幻題材,科幻題材的寫作門檻比較高。雖然科幻文學創作以是否尊崇科學原理設置情節,有軟科幻和硬科幻之分,但整體上要求作者具有相當的科學素養,特別是科學知識的積累,加之文學創作本身對文字才華的要求,科幻作家中的佼佼者必須要有文學和科學兩條腿走路的能力。雖然每年的作家富豪榜上榜者都收入多少驚人,但是寫作作為一個行當,能成為富豪的作家是金字塔頂端上的極少數,比之於科研工作的平均收入,寫作收入就顯得比較微薄。

寫作門檻高,收入水平低,在這一剪刀差的作用下,中國科幻作家要保持穩定創作熱情 ,確實不容易。《三體》的作者劉慈欣對科幻文學創作上的門檻亦有表述:「科幻作家要保持對科學神秘感的探究和想像力的發揮。」中國社科院學者姜振宇說,在西方,科幻是文化產業中的重要內容,但在中國還遠遠沒有形成氣候。

而玄幻題材只需要自圓其說就可以了,創作門檻低。網絡付費模式的創作形式興起後,以玄幻文學為IP的網路遊戲、影視劇等周邊產業不斷豐富,資本的注入又為本來寫作門檻較低的玄幻小說創作吸引了了大批專職作者。以2016年剛剛公布的網絡作家富豪榜為例,收入最高的前五位唐家三少、我吃西紅柿、天蠶土豆、骷髏精靈和血紅,無一不以玄幻題材為主要創作方向。

2016年7月,深受科幻小說讀者擁戴的王晉康獲得騰訊書院文學獎「年度小說家」獎項。在「大劉」(讀者對劉慈欣的愛稱)成名之前,王晉康已經憑藉許多精彩短篇科幻作品斬獲讀者無數,騰訊書院文學獎評委會對他的授獎詞為:「王晉康是科幻文學新時代最重要的開拓者」。然而讓人不由得關注的是如此優秀的科幻作家,出生於1948年,已經年過六旬。創作隊伍青黃不接,是科幻文學類型的尷尬之處。

三、社會整體缺乏科學普及精神,誰更娛樂誰勝出

受眾多寡、作者優劣的差別,歸根到底都只是科幻文學與玄幻文學表象上的差別。如果揭開現象看本質,科幻題材能否受到普遍歡迎,還是在於科學精神在社會整體範圍內的普及度。

科幻不能和科學劃等號,有些科幻文學只是披著科學的外衣,其故事情節根本經不起科學推敲,例如著名的《星球大戰》也是這樣。但整體上,讀者對科學的追求和接納程度,還是深刻影響著科幻題材的文學作品讀者數量。科學的精神包括探索精神、懷疑精神、實證精神和理性精神,在一些優秀的科幻作品,特別是「硬科幻」文學中都有所體現,閱讀科幻小說,是需要調動思考能力的,對於欠缺基本科學素養的人來說,是有一點難度的。

電影《星球大戰》,圖源網絡

從科幻小說在國外的發展歷程來看,其興衰的脈動與世界科學技術的起伏有正相關的暗合。英國有工業革命和達爾文的進化論導致真正科學幻想小說的中興,《海底兩萬裡》、《月球旅行記》就誕生於19世紀初。愛因斯坦相對論的發現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生物技術、信息技術、航空航天技術的發展,帶動了科幻文學在世界範圍內的進一步蓬勃發展,成為了除偵探推理小說之外,最受歡迎的通俗文學類型,阿西莫夫的一系列科幻作品蜚聲國際。缺席了前兩次工業革命的國家,也缺席了科幻題材文學作品的前兩次繁榮。

又及,越是充分享受到科學技術發展帶來的生活便利,對於科幻文學的接受程度就越高。現代意義上科學技術的進步真正惠及我國普羅大眾的時間,恐怕還沒有外國科幻小說200多年的歷史長。如果縱向比較,科幻文學在中國的讀者群一天比一天壯大,這和人們科學素養的提高有關,也與我國科技水平提高有關。但如果橫向對比世界範圍內,科幻文學的受歡迎程度,中國科幻文學在國內眾多通俗文學類型中,仍然是絕對的「小眾」。這正反映出讀者對宇宙自然的「終極問題」缺乏好奇心。

另一方面,科幻文學在娛樂性上,遠遜於玄幻文學。處於社會飛速發展中的中國讀者,生活壓力大,工作節奏快,選書的時候更注重娛樂性強的「猛料」,什麼題材更具有娛樂性,什麼題材就擁有更堅實穩定、數量龐大的讀者。玄幻題材在與科幻題材PK的過程中,無疑又勝出了。

玄幻文學往往配合勵志的情節,表現少年夢想,主人公從一文不名的毛頭小子到力挽狂瀾的大人物,填補了讀者現實生活中的心理缺失,加之玄幻小說在遊戲開發、影視劇製作領域被深度開掘,讓這種閱讀更加泛娛樂化,產業鏈條被拉長。玄幻文學的娛樂優勢恰恰正是注重嚴肅科學精神的科幻文學所不具備的。

結語

科幻文學題材在中國不及玄幻受歡迎,是傳統文化和現實情況共同作用的結果。科幻題材寫作門檻高,優秀作家鳳毛麟角,青黃不接。只有科學精神深入社會方方面面,科幻幻想題材的文學才會從小眾走向大眾。

相關焦點

  • 新手作者速看,最受大家歡迎的網絡文學類型都有哪些?
    甚至各種網劇《奈何boss要娶我》、《少主且慢行》、《花間提壺方大廚》、《鎮魂》、《忽而今夏》、《一夜新娘》、《媚者無疆》等等等等也都備受關注。這足以看得出,只要是好的作品,總能發光發熱。對於網文作者來說,自己的書改編成電視劇,遊戲,漫畫等也是最最期待的事情。
  • 《流浪地球》熱映帶動科幻文學升溫
    在此熱潮中,不僅引爆了觀眾對國產科幻銀幕巨製的信心,也有效撬動了本土原創科幻文學土壤的活躍指數。 近年,越來越多的年輕作家投入到科幻創作中來,題材和手法都在快速更新,想像的邊疆也在不斷拓寬。正如劉慈欣所說,「隨著新一代讀者和作者思維方式的轉變,科幻文學會越來越接近它的本質。社會現代化進程飛速發展,為科幻小說提供了肥沃土壤。」
  • 玄幻小說流派合集
    隨著網絡文學的不斷發展,其在受眾中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其中玄幻更是網絡文學中的「扛旗者」。當下,玄幻小說已經與科幻、魔幻並成為「三幻」題材,甚至已經成為了網絡文學的代表之一。但是,面對紛繁的流派類型,別說普通讀者,甚至部分作者都很難分清自己的小說屬於那種類型。
  • 科幻文學應不止《三體》一種類型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嚴鋒說,中國當下的科幻文學,遠不止 《三體》一種類型,並且已經呈現出多元的創作面貌。讀者和創作者都不應窄化對科幻的認識從2006年在 《科幻世界》連載到2008年成書,《三體》引發了中國科幻文學熱:小說中的不少概念引起討論,「推薦幾個和《三體》類似的科幻小說」則成為網絡論壇上關於科幻閱讀最熱話題。
  • 科幻文學迎來黃金時代?
    許姍姍認為,國產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瘋狂的外星人》接連上映,中國科幻終於走上了西方發展已久的「小說+電影」的立體化道路,也讓阿西莫夫跟著再火一把。  據悉,讀客文化引進出版了《銀河帝國》《沙丘》在內的一大批科幻作品,將阿西莫夫、海因萊因、阿瑟·克拉克三大科幻巨頭的作品都收入囊中。
  • 教授批評玄幻文學 博客文壇再掀「口水戰」
    陶東風教授:玄幻小說「裝神弄鬼」6月18日,陶東風發表博客文章《中國文學已經進入裝神弄鬼時代》,以《誅仙》、《小兵傳奇》、《壞蛋是怎麼煉成的》等為例,對正火爆的玄幻小說「開炮」,聲稱玄幻文學完全顛倒了自然界和社會世界的規範。
  • 京東文學盛典阿來直播 盛讚年輕一代科幻文學寫作
    2020京東文學盛典中最為腦洞大開的科幻文學品鑑直播在10月19日如期舉行。經過前兩個階段的廣泛徵集和全民薦書,科幻文學組最終有13本優秀作品脫穎而出。這場名為「科幻之美」的直播活動中,專家對科幻文學作品的深入解讀讓人印象深刻,對於年輕一代的科幻文學寫作,作家阿來充滿信心。
  • 《三體》與《基地》,劉慈欣與阿西莫夫,誰才是科幻文學的圭臬?
    《三體》與《基地》,劉慈欣與阿西莫夫,誰才是科幻文學的圭臬?劉慈欣在科幻文學界擁有的毋庸置疑的地位,但是在另一個科幻作家面前,劉慈欣的名分依然要向後排,他就是世界科幻文學宗師——艾薩克阿西莫夫。,而是進行科幻文學創作,他筆下的《基地》系列在科幻文學界更是大名鼎鼎,阿西莫夫驚人的遠見和洞察能力讓他筆下的科幻世界與現實高度重合,和他齊名的英國科幻文學家「克拉克」正是因為書中關於地球衛星的描寫和科技發展幾乎一致,因此人們將地球外太空懸浮衛星軌道命名為「克拉克」。
  • 中國科幻文學:現實比科幻更「科幻」
    6月17日,復旦大學中華文明國際研究中心舉辦了「科幻文學」主題工作坊,這一場科幻文學的學術大會不僅有王德威、宋明煒和陳思和等這樣的華語文學批評學者,還來了中國科幻小說界的「三巨頭」——劉慈欣、王晉康、韓松,以及香港作家陳冠中、臺灣作家駱以軍等。6月17日,復旦大學中華文明國際研究中心舉辦「科幻文學」主題工作坊。
  • 科幻文學與影視相互賦能
    天津日報記者 張鋼 今年將有陳思誠執導的《外太空的莫扎特》、劉慈欣策劃的《時間之外》等近十部國產科幻片與觀眾見面。日前,郭帆執導的《流浪地球2》宣布定檔於2023年大年初一上映。科幻文學與科幻影視創作再度成為熱門話題。
  • 「中國科幻元年」已到,《死在火星上》引爆科幻網文市場
    在前幾天娛樂資本論舉辦的「科有疆,幻無界——中國電影的科幻美學」北影節主題特約活動上,我們公布了「金河豚·科幻IP價值榜」。在評選榜單的過程中,我們意外的發現,除了傳統的期刊文學和圖書作品,科幻網文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IP富礦。在大眾的印象裡,玄幻、言情才是網文熱門題材。
  • 中國科幻電影溯源 國產經典影片回顧
    該作原載《人民文學》1978年第8期,榮獲第一屆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此後不但多次再版和收入作品集,還衍生出連環畫、廣播劇等諸多藝術形式。時值今日,居然還被做成一個手機遊戲!原作者童恩正(1935-1997)一生創作有大量優秀科幻作品,包括《雪山魔笛》、《石筍行》、《在時間鉛幕的背後》等等。
  • 中國科幻文學正擺脫西方中心論 《AI迷航》重構人機共存新世界
    近幾年隨著國家政策資源的傾斜支持,科研突破性事件的層出不窮,國產科幻小說大量出品,局限在小眾圈子的科幻文學,開始有效地整合原創性的中國經驗、中國故事,中國科幻迎來新熱潮。《三體》在世界範圍內的火爆暢銷,《天命》從科幻角度重新審視中國歷史文化,人工智慧和基因技術題材支撐的《AI迷航》的暢銷走紅。
  • 「中國科幻元年」已到《死在火星上》引爆科幻網文市場
    春節檔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的成功,更是激發了觀眾對科幻這一小眾類型的興趣。人類歷史上首張黑洞照片前不久黑洞照片在朋友圈刷屏,也說明大眾對自然科學越來越感興趣。喊了這麼多年的「科幻元年」終於要來了嗎?科幻網文能否突出重圍,成為下一個影視改編的新方向?
  • 一部被遺忘的玄幻經典,起點評分9.6,獲得起點十佳網絡文學作品
    那是的網文界,擦邊球的、小白文的,才是大眾所愛,不過與《褻瀆》同時代的,比如《紈絝公子》已經漸漸不為人提起,原因也很簡單,即使一部書在當時再怎麼火,質量不行,終究還是會被讀者遺忘…再加上當時作者的一些文人傲氣,不屑於寫小白文,使這部書在當時沒能火起來,而這部玄幻小說,就是:
  • 《流浪地球》帶動圖書熱,科幻文學是否真的迎來黃金時代?
    許姍姍認為,國產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瘋狂的外星人》接連上映,中國科幻終於走上了西方發展已久的「小說+電影」的立體化道路,也讓阿西莫夫跟著再火一把。許姍姍信心十足地表示,「我們堅信中國將迎來科幻作品的黃金時代,中國讀者對科幻作品的需求即將進入井噴時代,《銀河帝國》的爆紅只是開始,科幻小說將成為與其他文學作品相抗衡的文學品類。」350萬人關注「科幻話題」討論隨著國產科幻電影及科幻文學的火爆,更深度嚴肅的思考和探討讓科幻作品成為一種談資,在知乎、今日頭條、微博等平臺,科幻都成為熱詞。
  • 科幻創新離不開文學哺育
    來源:人民日報科幻文學的深遠意義在於對人類未來的想像與闡釋。科幻小說《三體》在全球範圍內的巨大影響力,讓我們看到在美食、戲曲、熊貓等傳統方式之外,中華文化傳播的更多可能。科幻讓中國故事呈現更豐富多元的面貌,也讓世界上更多的年輕人了解當代中國,了解當代中國人對於科技與未來的想像。
  • 《流浪地球》後,國產科幻終於又出黑馬!我要第一個安利
    評論裡還是能看到影迷們對國產科幻的期望。這事有好有壞。我們火了劉慈欣,火了《流浪地球》,證明目前在文學和電影兩個領域都有拿得出手的作品。但。只有劉慈欣,只有《流浪地球》呢?相信每一個喜愛科幻的觀眾都能為《吞噬星空》動畫的這些進步興奮起來。可不僅僅是為了這部動畫。為啥?為了如果有一天,我們對國產科幻的憧憬終於獲得飛翔的機會。
  • 專訪科幻作者慕明:《三體》之後,我如何寫科幻?
    科幻文學是什麼?和奇幻,玄幻有什麼差別?或許每個作者、讀者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不同答案也會帶來不同的閱讀期待。幻想文學中,各類別的區別和聯繫又在哪裡?世界科幻大會上的見聞,能給國內的幻想文學愛好者和寫作者帶來哪些啟示?近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就這些問題專訪了慕明。慕明澎湃新聞:對於《宛轉環》,有讀者評價覺得「像玄幻」,你怎麼回應?你怎麼定義科幻?
  • 培養科學大腦 讀玄幻小說不如讀科幻小說
    史蒂芬·金劉慈欣  與網絡文學最能出「大神」的題材——玄幻小說不同,科幻小說雖然也天馬行空匪夷所思,但它不是完全蹈空,而是與科學有著或深或淺的連結,它表達了作者對人類未來的暢想和反思。這些既清新又科幻的文學感覺,正是青年科幻作家飛氘所營造的。  飛氘本名賈立元,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研究生,主攻科幻方向,現就讀於清華大學中文系。目前已發表數十萬字的科幻、奇幻文學作品。他的短篇科幻小說《一個末世的故事》被翻譯成義大利文,收錄在世界科幻奇幻年選《AL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