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作家葉永烈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北京電影製片廠編劇梁曉聲曾將他的《小靈通漫遊未來》改編成電影劇本,但劇本交到導演謝添手裡後,謝導看著「飄行車」一節頗為發愁———按照當時中國電影的特技水平,是不可能拍出這種「飄行車」的。以至於後來葉先生在科幻電影《第五元素》中看到用電腦技術拍出的「飄行車」時還大發感慨。
即便是在當年特技簡陋和資金匱乏的情況下,中國還是拍出了一部科幻電影,這就是根據童恩正同名科幻小說改編的《珊瑚島上的死光》。這大概是內地自行拍攝的一部較早的有公眾影響力的科幻電影。
該片講述愛國科學家歷經萬重艱辛返回祖國效力,電影問世於1980年,自然帶有明顯的時代政治痕跡。影片由女導演張鴻眉執導,沈寂與童恩正合作編劇,飾演男主角的是配音演員喬榛———這是他第一次走上電影「前臺」。為了彌補小說《珊瑚島上的死光》的「和尚戲」特點,影片才加入了女主人公趙夢娜。
其實在電影《珊瑚島上的死光》問世之前,同名小說也影響極大。該作原載《人民文學》1978年第8期,榮獲第一屆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此後不但多次再版和收入作品集,還衍生出連環畫、廣播劇等諸多藝術形式。時值今日,居然還被做成一個手機遊戲!原作者童恩正(1935-1997)一生創作有大量優秀科幻作品,包括《雪山魔笛》、《石筍行》、《在時間鉛幕的背後》等等。歷史科幻作品《古峽迷霧》也曾被改編為電影劇本,一直保留在沈寂手裡,本打算在《珊瑚島上的死光》上映後投拍此片,可惜未能拍成。
時隔8年之後,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又以47萬人民幣的「小成本」拍出了科幻電影《霹靂貝貝》(1988),而同期史匹柏的《E.T.》(1982)則花費了300萬美元。編劇張之路時任兒影廠文學部主任,啟發他的是乾燥天氣中的「靜電」現象。這一構思得到導演宋崇的認可,敦促張之路趕快寫完。張之路出身師範院校物理專業,曾在中學執教,故而對科技和少年都十分熟悉。據說在上海公映時,影院裡的孩子叫聲一片,幾乎是站著看完整部影片。
值得一提的是,在影片中出現了幾次外星人,這一形象被該片美術處理成演員身穿綴滿亮片的衣服;但他擔心別人給穿壞了,於是親自披掛上陣出演———他就是電影學院78班畢業生馮小寧。後來馮小寧做了導演,執導的第一部影片就是科幻電影《大氣層消失》,在這部影片裡,小主人公能夠聽懂動物的語言。
除《霹靂貝貝》之外,張之路還做過科幻電影《魔錶》(1990)和《瘋狂的兔子》(1997)的編劇。前者講述了一名兒童突然「長大成人」並闖入真正的成人世界的故事,後者則描述了一次外星人對人類心靈的「心理入侵」。
當然,真正要為中國科幻電影溯源,我們其實要往回倒數很久。有史可循的中國第一部科幻片,可以認為是1938年由新華影業拍攝的《六十年之後上海灘》,電影講述兩位職員昏迷葬入地下過了60年,在1998年由高科技復活的故事。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中國的電影工作者也沒有停下自己的想像足跡。早在1958年,由田漢同名話劇改編的電影《十三陵水庫暢想曲》就展現了月球旅行等頗為大膽的科幻場景。
港臺電影界也有不少科幻電影問世。那些大量以科幻為背景的影視無需贅述,但有些經典影片確實值得一提。據說《兩傻大鬧太空》和《大冬瓜》算是香港最早的兩部科幻片,而在此後也拍出過不少科幻電影。但內地觀眾印象較深的應該是1977年的《生死搏鬥》。該片引進內地之後,也成了一時的票房冠軍。很多人應該還記得這部影片,其中石慧等人可是當時的大明星啊。
在《生死搏鬥》上映前一年,還有一部科幻影片《戰神》(1976)讓觀眾十分激動。該片描述了外星人入侵地球城市,到處肆虐,終於激怒了正在街上奔跑的主人公手中的關公像。戰神關羽怒而出招,揮刀與外星人展開大戰,拯救人類於水火。近來網民翻出此片熱炒,基於片中外星人的可愛形象,很多網友指出———奧特曼的原型其實源於中國。□星河(科幻作家)
■ 科幻沙龍
中國科幻片 路在何方
出場嘉賓 張建亞(電影導演) 姚海軍(《科幻世界》主編) 星河(科幻作家)
1 傳統是什麼
中國有科幻傳統嗎?不只是電影方面,也包括文學和藝術思維上。
星河:不能說沒有傳統,但是比較少,而且我們所謂的科幻傳統要看怎麼說。所謂科幻傳統其實是基於科學的,中國古代沒有西方意義上的科學,所以如果從嚴格意義上說,在有了近代意義上的科學傳統後,中國才有了科幻傳統,大概是晚清民初。但是沒有科幻傳統,不是沒有幻想傳統。科幻進入到中國,按照正統說法,應該是五四以後,德先生賽先生的進入,西方科學思想進入中國,逐漸有了一些原創科幻小說。清末出現了《月球殖民地計劃》,此後湧現了一些中國原創科幻小說,還有對外國科幻小說的編譯,應該說,中國科幻是地道的舶來品。
張建亞:沒有,我們創作科學成分很少,大家一直在呼喚,但是我們做起來很謹慎。我們在這上面因為沒有傳統,所以沒有話語權。最後科學上站不住腳,拿科幻說事兒,我們沒有真正的硬科幻,今天也沒有。我對這個關注很久,但是真的要拍是很謹慎的。你看好萊塢電影裡的科幻就是經得起科學檢驗的,比如《鐵達尼號》裡的海底沉船,裡面第一流的技術,深淵、水下呼吸,美國軍方都是經過試驗的。我們別說科學,連技術的傳統都沒有。所以我們不能盲目樂觀,不要頭腦發熱,拍科幻電影不是那麼容易的。
姚海軍:科幻傳統是有時間限定的,畢竟是有了現代科學之後的產物。如果說幻想傳統,那中國肯定有,遠古時代就有神話傳說,一直到近現代。傳統科幻是屬於科學時代的文學,有了科學才有科幻。從大環境上講,中國真正興起科幻是1978年之後,國家對科技重視,國力日益增強,都為科幻發展奠定基礎。
2 想拍什麼
如果你們來拍科幻片,你願意把世界(或宇宙)想像成什麼樣子的?
張建亞:無非就是樂觀派和悲觀派兩種,後者就是世界末日。不過我不會拍,沒有話語權就沒有辦法讓人家相信。
姚海軍:我沒做過導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描繪,國內這些作家可能會有樂觀的描繪,我也是這樣。我覺得宇宙不會是一個像很多電影裡那樣混戰的場合,應該有理智有規範有秩序和約束,如果發展到星際交往這個階段的話,這些都是基礎,沒有理性約束是不會發展到那個程度的。
星河:實際上人們對於這個一般有兩種科幻描述,一種是注重世界中的某一件事情、某個局部,在科學原理上,就是說與我們有所不同,但是只有一項因素不一樣,產生新的故事,這個要靠故事精彩。還有一種方式,就是類似《星球大戰》,在大背景、大空間之下,主要靠宏大。我個人偏向後一種,目前各國都有科幻片,後一種需要很大投資。我會拍成一個很壯觀具有龐大疆域史詩性的作品。
3 突出什麼
好的科幻片,最重要的一點是什麼?是創意還是價值觀還是視覺?
姚海軍:肯定是要有想像,並且能把想像變成最完美的視覺效果,傳達給觀眾。
星河:好的創意、價值觀、視覺這些都不能缺少,科幻小說有2個基本因素,構思和情節,構思需要新穎。這個不像言情作品,愛情可以詠嘆很多年。但是構思一旦別人提出過,就不太好用了。科幻畢竟是類型文學,從影視上肯定要視覺效果,沒有的話影響非常大。讓我排序的話,就是構思、情節和視覺效果,至於價值觀,應該有,但是沒有的話如果有了前三者也是可以的,比如《星球大戰》。
張建亞:實際上比如商業類型片是個類型,大家會忽然特級提的很大,科幻、神話提的很大,各種類型特徵提出來,但是不要忘記,一開始總是個電影,就是對別人生活情感的關注,就是這個真實情感可以感動你,用各種表述方式寫實。比如我幻想拍半人半獸會怎麼樣,但是科幻依然是要幫助我們講故事,要有真實、動人情節。但是我剛一開始講的,如果用科幻講了故事,科幻部分要有硬科幻,我們現在國內的科幻刊物都沒有硬科幻,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沒有硬科幻受眾,我們科普都達不到還科幻呢。
4 市場要什麼
在目前的電影市場環境下,中國需要國產科幻片嗎?
張建亞:這個不是我們想的,有這樣的觀眾自然有人會去做,走這條路。我是期待中國出現國產科幻片,但是要做很艱難,尤其是頭一步、頭二步……肯定要被臭罵,在臭罵之後還能活下去,堅持下去,才能做起來。但是,如果想把這類型電影當成靈丹妙藥期待中國市場轉到這部分,不可能。
姚海軍:不是需不需要,大家看一下網上呼聲,肯定會有不斷的國產科幻片出現。我們去年科幻大會上,電影界也表示出了對此的關注,包括《長江7號》也是具有科幻色彩,所以這個市場肯定有很龐大的需求。我們的國產科幻片可能會更關注情節,西方科幻都有宏大科技效果,如果單純從技術上說,我們不是達不到,但是一部片子還需要經驗積累,我們的探索還不夠。
星河:我們需要真正的科幻片,但是現在就是買一些類似科幻片的東西,用科幻背景去包裝,真正的觀眾覺得這不是科幻電影。真正的科幻電影應該是讓喜歡科幻的人很認可,不喜歡的人也很愛看。《臥虎藏龍》之後,很多古代文化大片出現,大家覺得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特色好像是中國長項。但是科幻影視不一定非要民族性的東西,科學本來就是世界性的東西,基於此,我們不必刻意強調民族的東西,好比《星球大戰》,我在世界各地看到它的廣告牌,大家都會喜歡,這裡還是有一種共同的東西。
■ 經典回顧
1977年 《生死搏鬥》
導演:傅奇 主演:傅聲(張富聲) 出品:香港長城影業公司
《生死搏鬥》是一部具有較高商業水準的電影。
《生死搏鬥》的主人公是一位救生員。一次,他救起了一個飛機失事落水的百萬富翁(在影片拍攝的年代裡,擁有百萬港元就算是大富翁了,現在只能算中產階級。)。為搶救富翁的性命給他輸了自己的血,卻令這個富翁白髮轉黑,年輕許多。後來發現,救生員的血液含有某種長壽因素,但輸過他血液的人只能保持很短時間的青春。於是百萬富翁綁架了救生員,想讓他成為自己的供血機器。救生員經過一番驚險的生死搏鬥,最終逃出了虎口。老富翁於憤憤中衰朽而死。
香港影片《生死搏鬥》故事是虛構的,可是影片從頭到尾,導演、演員、攝影、化妝、美術、服裝、剪輯各藝術創作部門都搞得很逼真,使影片具有了強烈的感染力,迷惑了觀眾,從而掩蓋了大的不真實,達到了相當好的藝術效果。這是假戲真做更顯真。《生死搏鬥》的編劇署名周然(查良景),但其所根據的原著是美國科幻作家詹姆斯·岡恩的作品《長生不老的人》(1962)。《長生不老的人》在美國曾被改編為電視劇(1969),隨後又被拍成每集一小時的連續劇《長生不老》(1970)。近年來小說又被推薦給了幾位製片商,仍有可能再被拍成電影。岡恩一直為中國科幻讀者所喜愛,他的著名科幻作品集《科幻之路》早已脫銷多年,但至今仍被許多讀者反覆求購。
1980年 《珊瑚島上的死光》
導演:張鴻眉 主演:喬榛、喬奇 出品:上海電影製片廠
《珊瑚島上的死光》根據資料想像出的外國會議室場景。
在國外的華裔科學家趙謙教授發明了高效原子電池,但拒絕將其賣給某大財團,結果被殺害。趙教授的未來女婿、青年科學家陳天虹為實現教授遺願,攜樣品駕機逃走,途中被擊落。陳天虹被救到一個小島上,島上有一座實驗中心,住著科學家馬太博士和啞僕阿芒。馬太研製成功雷射器,但尚未解決電源問題,於是陳天虹拿出高效原子電池交給他使用。當他們認識到某大財團企圖把趙教授和馬太博士的成果結合起來,製成新式武器威脅人類和平時,決心阻止這一行徑。大財團派人索取資料並欲炸毀小島,經過一場搏鬥,軍艦攜資料逃走,小島即將爆炸。這時陳天虹用雷射器和高效原子電池擊沉軍艦,離開小島奔赴祖國。
其實在電影《珊瑚島上的死光》問世之前,同名小說也影響極大。該作原載《人民文學》1978年第8期,榮獲第一屆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此後不但多次再版和收入作品集,還衍生出連環畫、廣播劇等諸多藝術形式。時值今日,居然還被做成一個手機遊戲!原作者童恩正(1935—1997)則是一個值得大書特書的人,但即便是整篇文章的篇幅也難以囊括他的全部。他一生創作有大量優秀科幻作品,包括《雪山魔笛》、《石筍行》、《在時間鉛幕的背後》等等。歷史科幻作品《古峽迷霧》也曾被改編為電影劇本,一直保留在沈寂手裡,本打算在《珊瑚島上的死光》上映後投拍此片,可惜未能拍成。童恩正晚年移居美國,客死他鄉。
1988年 《霹靂貝貝》
導演:翁路銘、宋崇 主演:張京、王瑩 出品: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
《霹靂貝貝》令無數中國兒童著迷。
一個寧靜的夜晚,城市上空突然出現了一個飛行物。醫院裡,手術室的燈滅了,一會兒,一個小生命來到這個世界,時針正指九點。孩子取名貝貝。出院那天,爸爸來接他,不料,爸爸、媽媽都被他電了一下。貝貝帶電的事,爺爺不讓說出去怕別人把他當怪物。貝貝6歲了,還被關在家裡不讓出門,並整天戴著一副紅手套。貝貝偷偷跑出去玩,鄰居來告狀,說他用針扎了小朋友,他很委屈。星期天,爸爸、媽媽帶他出去玩,汽車行駛途中,貝貝用手控制著紅綠燈,一路暢通無阻。隨後,當年的外星人重新找回地球,經過一番曲折的經歷,貝貝終於擺脫了帶電的特性,重新做回了一個地球人。
1988年由宋崇導演、張之路編劇的我國第一部兒童科幻片《霹靂貝貝》問世,這部擁有新鮮視角的影片講述手上帶電的小男孩貝貝擺脫孤獨尋求友愛和理解的故事。這些曲折、荒誕、幽默的情節,展現了一個不同以往具有現代意識的孩子的生活,該片不僅受到青少年觀眾的熱愛,在小觀眾的成長記憶中更是印象深刻。
1990年 《大氣層消失》
導演:馮小寧 主演:呂麗萍、葛優、張寧 出品: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
《大氣層消失》的影響力相對較小。
男孩病了沒去上學,這天早晨他突然發現自己竟能聽懂動物語言,好朋友大白貓告訴他大氣臭氧層出現了一個巨大的洞並在擴大,一旦臭氧層消失,太陽紫外線就會殺死地球上所有生命。作為獲悉情況的唯一男孩向人們報警,但整天為掙錢忙碌的人對此無心一顧。孩子很著急。其實科學家已經行動起來,為了避免混亂有關部門才封鎖了消息。迅速擴大的空洞已逼近上千萬人口的大城市,轟炸機群到高空播撒特製合劑阻擋紫外線,但臭氧層仍不斷被毒氣燒穿。為了尋找到汙染源,男孩和白貓出發了……
作為一部只花費了40萬人民幣的小成本電影,《大氣層消失》雖然沒有像一部常規商業電影一樣造成應有的「票房影響力」,但是依然在中國科幻電影史上留下了特殊的地位。片中所關注的地球環保,至今看來仍不過時。